資源簡介 六年級蠟燭的變化導學案【教學目標】:1.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沒有產生新的物質;另一類會產生新的物質。2.能從切割、受熱、燃燒蠟燭的試驗中收集物質變化的證據,并能用語言或畫圖的方法描述,從蠟燭變化的現象中發現物質變化的主要特征。3.體驗到尊重證據,合作與交流對科學探究的重要性。【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切割、受熱和燃燒蠟燭的實驗,認識物質的兩大類變化。難點:尋找證據判斷物質變化的不同。?【出處:21教育名師】【教學過程】: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5分鐘) 這節課我們先來研究蠟燭的變化。(板書課題:蠟燭的變化)?二、小組學習,自主探究(27分鐘)(1)提問:大家想一想,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什么方法使蠟燭發生變化呢? (2)生互動,寫出方法: 【版權所有:21教育】哪個小組愿意把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和大家分享一下? (1)提問:在切割蠟燭的實驗中有什么發現?談話):橫著切,蠟燭長短的變化,斜著切蠟燭大小的變化,豎著切粗細的變化。誰來概括一下切割蠟燭發生了哪些變化?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小結:蠟燭在切割后只是形狀的變化。提問:哪個小組來說說受熱使蠟燭發生了那些變化?追問:那么現在我們停止加熱一段時間后,蠟燭又會怎樣呢?小結:蠟燭受熱由固態變成液體,受冷又由液體變成固態,是形態發生變化。提問:蠟燭燃燒又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呢? 提問:蠟燭的長短有沒有發生變化呢?追問:這個變短和切割后的變短一樣么?哪兒不一樣?那少的那部分到哪去了?真的消失了嗎?還是變成我們看不到的物質了?21教育網3.驗證蠟燭燃燒產生的新物質提問:猜測一下可能是哪種情況?想不想知道它變成什么?我們需要怎樣實驗?怎樣才能收集到蠟燭燃燒后的物質呢? (2)教師演示: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罩什么?怎么罩? 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3)提示:用抹布包住燒杯,火焰要距離燒杯一定距離,不能集中加熱燒杯的一個地方,轉動燒杯,使之均勻受熱,以免燒杯爆裂,有現象產生時及時取進行記錄。) 21·cn·jy·com(4)教師提問:什么氣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呢?(5)教師小結:蠟燭燃燒產生二氧化碳,其實蠟燭燃燒不光能產生二氧化碳,還能產生別的新物質。請同學們自己動手來做下面的實驗,參照書30頁的方法進一步驗證。 6)學生自主實驗.【來源:21·世紀·教育·網】實驗一:一只干燥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方實驗二:瓷碗(片)蓋在蠟燭火焰上方,過一會兒取下白瓷碗(片),觀察它的底部。21·世紀*教育網(7)教師提問:實驗結束,請大家整理好實驗材料,小組補充交流實驗記錄。請各組選一位發言人匯報實驗情況。www-2-1-cnjy-com (8)教師提問:霧氣和黑色物質是什么? 4.區別蠟燭的變化是否產生新物質(1)教師提問:三個實驗都使蠟燭發生了變化,你能發現這些變化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么?變化后還是不是蠟燭?2)教師小結:切割和受熱,都僅僅是形態上的變化,而燃燒不但有形態上的變化還產生了新物質。通過實驗我們發現蠟燭的變化可以分為兩大類,其實其他物質變化也可以分為這兩大類,看看科學家是怎么說的。2-1-c-n-j-y(出示):科學家們不但給這兩種變化分了類,還給這兩種變化都取了名字把只是物質形態上的改變,沒有產生新物質的變化叫物理變化,把形態發生改變的同時,產新物質的變化叫做化學變化,他們的區別在于有沒有產生新物質。問:這些現象又屬于哪一類變化呢?依據是什么?(出示)壓扁的飲料罐 生雞蛋變成熟雞蛋 融化的糖塊樹葉顏色變化 水的三態變化 火柴燃燒 鹽酸滴在石灰石上 21cnjy.com四、總結概括,抽象提升(3分鐘)問:今天的活動有什么收獲和不理解的地方?五、鞏固應用、拓展提高(5分鐘)1.觀察切割、加熱、點燃蠟燭后現象發生??2.辨析下列現象哪些產生和新物質?并說明理由壓扁的飲料罐?生雞蛋變成熟雞蛋 融化的糖塊?樹葉顏色變化 水的三態變化 火柴燃燒 鹽酸滴在石灰石上www.21-cn-jy.com2.教師小結:今天我們通過蠟燭發生的變化學習到了一些科學知識,其實大千世界還有很多很多的變化,等著我們去發現,去研究。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體驗科學的快樂。大家課后收集資料并進行觀察實驗,發現更多的物質變化。【設計意圖:對教材內容有效的刪減,可以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體現分層式教學,課后的延伸練習,可以讓學生學到科學知識的同時,體會到更多的學習的快樂。】五、鞏固應用、拓展提高(5分鐘)1.觀察切割、加熱、點燃蠟燭后有現象發生??2.辨析下列現象哪些產生和新物質?并說明理由壓扁的飲料罐?生雞蛋變成熟雞蛋 融化的糖塊?樹葉顏色變化 水的三態變化 火柴燃燒 鹽酸滴在石灰石上2·1·c·n·j·y?【使用說明】1、教學反思(一)生動有趣的導入,產生質疑激發興趣。導入時采用了魔術表演的形式,展示了化學變化的神奇,讓學生們感受到神奇的同時產生質疑,激發了學生們進行學習的主動性。(二)課程結構的合理安排,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把課程的結構作了一個簡單的調整,把重點放在實驗現象的交流上,而對第一層實驗活動的前期指導用了一個比較直觀的方法,高效的完成了對實驗工具組裝和正確的使用、實驗過程、注意事項等等內容的指導。(三)恰當的組織教學活動,及時有效的發揮教師指導,。 驗證蠟燭燃燒產生的新物質的實驗活動屬于本課第二層試驗活動,在第一層實驗之后作為一個補充實驗出現,但是這個補充實驗的分量很重。實驗操作過程中的難度比第一層實驗的操作難度還要大,所以說實驗工具發放,工具的正確使用,實驗步驟,實驗注意事項,實驗報告單的填寫,實驗現象的分析都不能忽略。(四)有效的提問,可以促進學生進行交流。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正確有效地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是突破這節課重點難點的關鍵,有效的提問引導學生進行交流,給學生廣泛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在以后生活經驗上構建新的知識體系。21*cnjy*com2、使用建議:在使用時注意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體驗到了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和在操作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來源: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