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教學設計一、教學設計思想(一)教材分析本課圍繞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而展開,由“歷史學家的討論”“動手做一做”“動腦想一想”“大家議一議”四部分組成。由于學生已經在本單元學過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內容,因此教材安排本綜合探究課的目的不在于讓學生在知識面上進一步擴充,而是重在考察學生收集資料、比較分析的能力,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辯證的觀點、全面的觀點去正確對待分析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本課也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實踐課程。(二)教學目標1.能根據圖片資料挖掘、獲取有效信息,或會用多種方法和現代信息技術收集與本課有關的資料并整理、歸納出有效信息。2.能夠運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去分析歷史現象,學會從多個角度去看待歷史問題。3.通過探究,回顧人類文明的歷程,認識文明發展是多種多樣的。4.在探究過程中,學會在世界文明進程的大背景中,關注中華文明的發展與中華民族的興衰,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憂患意識。5.學會在課堂中恰當地展示自己,與人合作,提高自己的探究學習能力。(三)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教學重點:通過對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在規模、目的、手段、影響等方面的比較,讓學生感悟鄭和的愛國獻身精神、科學創新精神和睦鄰友好精神;以史為鑒,理解當前對外開放政策的重要性;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收集材料、比較分析的能力。教學難點:組織好學生的合作學習及辯論,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辨證的觀點去正確對待分析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并初步樹立歷史的、全面發展的觀點。(四)教學方法根據教材(內容探究性強)及學生(“好動”)的特點,本課以“活動探究式”教學方法為主,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學習形式。本課設計了“海上功夫大比拼”“龜兔賽跑”“和平使者與‘海盜’”“繼承和弘揚鄭和精神”四大活動,通過活動創設寬松、民主、和諧、熱烈的課堂氣氛,促使學生知識的內化和遷移,學生能力的鍛煉和培養。同時,“講述法”“比較法”穿插于整個教學過程,幫助學生整理知識,突破難點。本課教學是通過教師的精導妙引和學生的觀察、分析、討論、辯論進行的,并借助多媒體課件來輔助教學。這樣的教學方法保證了在師生“學習共同體”中,師生各司其職,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新課程教學理念。(五)教學準備學生準備:課前做好辯論題“鄭和下西洋──‘楊白勞’”的準備工作。教師準備:吃透教材,理解課程目標,把握重點和難點。收集相關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或幻燈片。二、學與教的過程(一)新課導入建議一:設疑激趣導入。教師陳述:美國《國家地理》雜志1998年推出了在過去1000年中最具歷史影響的30位世界探險家,其中唯一的東方人來自中國,這是全體炎黃子孫的驕傲。○猜一猜:同學們,你們知道他是誰嗎?(鄭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設問:○鄭和一生七下西洋。算一算,鄭和首下西洋距今已有多少年?(600年)教師承轉:鄭和下西洋不僅是中華民族歷史的偉大壯舉,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為此,在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際,全國各地開展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播放“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的新聞片段。在學生觀看后,教師再設問:○在剛才的新聞片段中,很多學者對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做了比較,有的學者認為鄭和比哥倫布更偉大,有的認為哥倫布更偉大,你同意哪一種?(學生舉手表決)在學生辯論的基礎上,教師承轉:同學們,任何結論都要拿出充分的證據來,因此,我們不要輕易下結論。這節課就讓我們的思維穿越時空,去追尋他們神奇、驚險的經歷吧! 建議二:Flash動畫配解說詞導入。15世紀是人類歷史發生重大轉折的時代。15世紀初,東方浩瀚的洋面上,驟然出現了一支超級艦隊,鄭和便是這支艦隊的統帥。世紀之末,經過大西洋風浪洗禮的哥倫布發現了一塊新大陸,不過,在他的眼中,這不過是東方印度大陸,可是,這件事的影響卻改變了西方人的世界觀。你愿意跟隨他們曾經探險的道路,追尋神奇、驚險的經歷么?你認為他們倆誰更偉大呢?你愿意參與這場異常激烈的大討論嗎?來!讓你的思維穿越時空吧!(二)新課教學本課的新課教學采用活動教學的方式進行。活動一:海上功夫大比拼1.提供情境。教師播放Flash動畫“東方航空母艦與西方小漁船”。本Flash動畫是教師自制的,如學校條件限制,教師可以用自制漫畫代替。 2.教師設問。○為什么我們把鄭和的船隊叫航空母艦?而稱哥倫布的船隊為小漁船?(規模不同),教師承轉:好,先讓我們來比比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海上功夫。3.學生活動。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完成書本第88頁“動手做一做”中的的問題。4.師生交流,構建知識體系。在師生交流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本校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及時利用多媒體插放相關資料加以引導,如航海路線圖等。本活動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去記憶、擴充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知識,主要是培養學生收集材料、比較分析的能力,通過活動引導學生把前面獨立所學的兩個內容連貫起來并加以比較,從中使學生體會到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相比:規模更大,時間更早、更長,范圍更廣,航海技術更先進。5.教師承轉。通過“海上功夫大拼比”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從航海規模、時間、范圍、技術相比,哥倫布都是鄭和的手下敗將。但是,一說起世界航海史,人們記得的卻是哥倫布、麥哲倫……,這是為什么?(后者發現新大陸、環球航行)在國際上,鄭和的知名度根本無法同他們相比,以至被人稱為“水過無痕”,更有人稱鄭和下西洋──“楊白勞”(教師可簡單解釋:鄭和下西洋雖然規模大、時間長、路程遠,搞得很張揚(與‘楊’諧音),但卻是徒勞無功的,不僅明政府沒有從中得利,還白搭了明政府的許多銀子,純粹“白勞”一陣)。你同意上面的觀點嗎?活動二:龜兔賽跑設置以下活動的目的有三:(1)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2)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競爭意識及隨機應變、口頭表達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3)讓學生學會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觀察、評價歷史問題。1.提供情境。在上面教師承轉的過程中,教師播放Flash動畫或展示漫畫“東方航空母艦與西方小漁船”之二“‘小漁船’捷足先登發現新大陸”。內容如下:鄭和的 “航空母艦”在海上游蕩,旁白:“楊白勞”;哥倫布的“小漁船”登上小島,旁白:“印度到了”……2.設置辯論題與討論題。○討論題:新大陸為什么會讓“小漁船”捷足先登?為什么“航空母艦”發現不了?○辯論題:鄭和下西洋──“楊白勞”,這種說法你同意嗎?3.學生分組活動。(1)教師讓各個小組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其中的一題進行探討,其中再把選辯論題的若干小組按同意與不同意分成兩大組,各自分析材料,準備論據。(2)教師按各組選題不同發放相關資料。(3)學生活動,教師巡回指導。4.師生交流。(1)討論題。這個問題歷來眾說紛紜,不需要學生有統一的答案。設置本題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不同的動因,東西方不同的價值觀、大地觀及船隊性質的不同、組成成員的不同等。(2)辯論題。本活動的進行可參照正規辯論賽分三步進行:正反雙方一辯先簡單陳述本方觀點──你來我往,唇槍舌劍──正反雙方總結本方觀點。本活動正方理由可能有:①目的:宣揚國威、尋找建文帝、尋寶;②非商非外(外交)、不倫不類;③勞民傷財、難以為繼;④嘎然中止、坐失良機。反方理由可能有:①敢為天下先;②舉和平旗幟,筑開放里程碑;③開闊視野、豐富知識;④移民海外、開發南洋;⑤繼“張班”偉業,開“哥麥”先河;⑥厚往薄來,造福亞非。由教師或學生擔任主持人,宣布辯論的規則并在學生辯論過程中維持秩序,從而讓辯論精彩而不“亂堂”。教師也可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在課前做好本次辯論的準備工作。 5.評選出“最佳辯手”并給予獎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紀念郵票、書籍、DVD等)。6.教師小結并承轉。教師在對上面討論與辯論做小結的基礎上指出:我們撇開鄭和下西洋是不是“楊白勞”不說,在新大陸的發現上,“航空母艦”確實輸給了“小漁船”。這是否說明哥倫布比鄭和偉大呢?活動三:和平使者與“海盜”1.提供情境。教師播放Flash動畫或展示漫畫“東方航空母艦與西方小漁船”之三“和平使者與‘海盜’”。內容如下:鄭和的“航空母艦” 來到印度洋邊某國,該國國王帶著官員及迎賓的禮儀用品,騎著馬,排起長長的隊列歡迎鄭和上岸……哥倫布駕著“小漁船”登上某島,嘴里喊:“兄弟們,找黃金去”,島上印第安人紛紛逃離,嘴里在喊:“強盜來了”……2.教師設疑。○印度洋沿岸的居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對兩隊人馬的到來各自的態度是什么?(夾道歡迎與深惡痛絕)○印度洋沿岸的居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對兩對人馬的到來,為什么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態度?3.學生探討,師生交流。本活動的開展目的在于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不同的目的、手段及部分結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處理不當,容易造成學生主觀認識的錯誤,即認為哥倫布就是“強盜”。這一點教師應當注意。4.教師承轉并小結。○通過前面三個活動,我們對鄭和與哥倫布有了更深的認識,大家現在認為鄭和與哥倫布哪個更偉大?(學生再次舉手表決,與新課開始時定有變化,因為活動設計的傾向性,估計與課前相比會有更多的學生認為鄭和更偉大。)○為什么你的觀點會發生變化呢?(叫幾位觀點轉變的同學回答。學生:以前對他們的了解很膚淺。)教師:同樣,通過今天短短45分鐘,盡管我們對他們有了更多的了解,但畢竟是有限的,所以我們要對他們做出更客觀、公正的比較與評價,還需不斷研究。(激發學生的課后探究欲望。)○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師的個人觀點?(設計這個問題用意有三:①這個問題本身并無定論,如以標準答案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或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勢必限制學生的思維拓展和探究欲望;②通過展示教師的個人觀點來小結本課內容,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③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教育。教師:首先要指出的是在剛才的活動中我們稱哥倫布是“強盜”,這是片面的,老師對他的評價是:功過相當,功魁禍首。(功:哥倫布航海刺激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加強了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聯系,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過:對印第安人進行殖民侵略,實行種族滅絕。)鄭和盡管沒有發現新大陸,但絕對不是“楊白勞”。關于鄭和與哥倫布誰更偉大的問題,老師同大部分同學一樣,投鄭和的票,這不僅因為我是中國人,何況客觀理由也很充分。(出示下表)在出示自己的觀點后,教師承轉:偉人已逝,精神永存。今年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全國各地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來紀念他(播放紀念活動的新聞片段)。同學們,我們都認為鄭和偉大,那么偉大的鄭和給我們留下了怎樣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呢?你們認為我們應從鄭和下西洋這段歷史中吸取什么經驗和教訓呢?活動四:繼承和弘揚鄭和精神鄭和精神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基于初二學生的特點,本課以情境分析的形式來組織教學,讓學生通過活動來感悟和體會,提升自己的情感。1.提供情境。情境1:鄭和是我國明代的偉大航海家,誕生在云南昆明。從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次下西洋,歷時28年,在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鄭和病逝于古里,把畢生獻給了航海事業。鄭和一生七下西洋,每次都是選擇冬季出發,夏季返國;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比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1497年率領的葡萄牙船隊到達印度卡利卡特要早92年。這段材料蘊涵了鄭和的哪些精神?(敬業獻身、經略海洋、科學創新和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情境2:在迎接2005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際,世界各地紛紛開展活動紀念鄭和。馬達加斯加發行了《鄭和下西洋》小型張郵票;馬來西亞馬六甲州準備在三保山上建立鄭和紀念館;2003年5月28日,世界上第一個以‘鄭和’命名的清真寺在印度尼西亞東爪哇首府泗水舉行落成典禮并正式對外開放。以上材料說明了什么?(體現了鄭和的睦鄰友好精神,正因為鄭和是一個和平使者,才受到了世界人民的緬懷;這個例子表明了世界人民愛好和平,反對戰爭和侵略。)情境3:(1)“鄭君之初航海,當哥倫布發見亞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當維哥達嘉馬發見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顧何以哥氏、維氏之績,能使全世界劃然開一新紀元。而鄭君之烈,隨鄭君之沒以俱逝。我國民雖稍食其賜,亦幾希焉。則哥倫布以后,有無量數之哥倫布,維哥達嘉馬以后,有無量數維哥達嘉馬,而我則鄭和以后,竟無第二之鄭和,噫嘻,是豈鄭君之罪也。” 摘自梁啟超:《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2)1984年金秋時節,鄧小平在中顧委第三次全體會議上說:“現在任何國家要發達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我們吃過這個苦頭,我們的老祖宗吃過這個苦頭。恐怕明朝明成祖時候,鄭和下西洋還算是開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漸衰落。如果從明朝中葉算起,到鴉片戰爭,有300多年的閉關自守。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后,愚昧無知。”你從這兩則材料中悟出一個什么道理?(閉關自守必然會導致落后,我們應抓住機遇,擴大開放。)2.學生活動。讓各小組選取其中的一個情境進行探討,教師巡回指導。3.師生交流。通過交流讓學生感悟鄭和下西洋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和經驗教訓。(參考答案見上面)(三)教師總結偉人已逝,精神永存。在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際,我們不僅要緬懷鄭和,更要繼承和弘揚鄭和的愛國獻身精神、科學創新精神和睦鄰友好精神,為國家的繁榮富強,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