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古巴比倫璀璨的兩河文明 流經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兩河流域,產生過飲譽世界的兩河文明,孕育了璀璨奪目的巴比倫文化,曾與古代中華文明、印度文明和埃及文明比肩齊輝。 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3100年,兩河流域就有了類似古埃及的圖形文字。這種文字用蘆管刻在泥版上,曬干后成為長久保存的文書。蘆管刻成的筆畫如同楔形,因此被稱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后為古代西亞各國所采用。 古巴比倫時代的科學以數學和天文最為發達,計數法采用十進位和六十進位法。六十進位法應用于計算周天的度數和計時,至今為全世界所沿襲。在代數領域,古巴比倫人可解含有三個未知數的方程式。在天文學方面,則已知如何區別恒星與行星,還將已知的星體命名。當時的歷法為太陰歷,將一年分為12個月,一晝夜分為12時,一年分為354日。為適應地球公轉的差數,已經知道設置閏月。古巴比倫人在天象觀測方面的長期積累,使后來的新巴比倫人能預測日月蝕和行星會沖現象,并進一步推算出一年是365天6時15分41秒,比近代的計算只多了26分55秒。 乘法表在古代并非中國一家獨有,古巴比倫的泥版書上也有乘法表。但漢字(包括數目字)單音節發聲的特點,使之讀起來朗朗上口;后來發展起來的珠算口訣也承繼了這一特點,對于運算速度的提高和算法的改進起到一定作用。 及至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朝漢謨拉比統治時期(公元前1792—前1750年)編纂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這部被認為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的第一部法典,將楔形文字和人像浮雕刻在一個 2.25米高的石柱上。這部法典詳細規范了國王、奴隸主與自由民、奴隸之間的階級關系,還規定保護孤寡等。這不僅具有進步性的歷史意義,而且堪稱人類社會法典領域的開先河之作。 在巴格達以南約 90公里的希拉市附近的幼發拉底河河畔,有古巴比倫城的遺址。從公元前19世紀古巴比倫王國統一兩河流域到公元前6世紀前后,巴比倫一直是西亞最繁華、最壯觀的都市。特別是在新巴比倫王國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前562年)王朝,新巴比倫城進入鼎盛時期。據史書記載,尼布甲尼撒二世擴建的新巴比倫城呈正方形,每邊長約 20公里,外面有護城河和高大的城墻,主墻每隔 44米有一座塔樓,全城有300多座塔樓,100個青銅大門。城內有石板鋪筑的寬闊通衢,還有90多米高的馬都克神廟,兼有幼發拉底河穿過城區,上有石墩架設的橋梁,兩邊有道路和碼頭,其恢弘壯闊可見一斑。國王宮殿奢華至極,宮墻用彩色瓷磚和精美獅像裝飾,宮中還以“空中花園”裝點,古稱“懸苑”。這座方正的“空中花園”周長500多米,建在 23米高的人造山上,園中遍植珍奇花木,宛如人間仙境。新巴比倫王宮的“空中花園”被列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古巴比倫璀璨的兩河文明.doc 古巴比倫.mp4 古巴比倫2.mp4 古巴比倫城門.wmv 巴比倫空中花園.mp4 漢莫拉比法典.wmv 漢莫拉比法典視.mp4 漢謨拉比法典.avi 漢謨拉比法典.wmv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