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知識框架 原因: 原因:①( )后農民分到土地,( )生產有了恢復和發展②( )使農民個體經濟很難發展,不能滿足( )需要③農民也有進行( )的要求 時間:目的: 經過:農業合作化開始時實行( )原則,通過典型示范逐步推廣。它經歷了由( )( )( )三個階段。作用:調動( )生產積極性,促進了( )生產的發展 農業、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建立( ) 成果:農業:( )年全國掀起( )高潮;( )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 ) 手工業:( )運動推動了( )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90%以上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 )時間:形式:①主要形式是 ②改造過程中,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 政策。實行這種政策的意義: 成果:1956年1月底,全國所有大城市和50多個中等城市的資本主義工商業者都實行了全行業公私合 三大改造的實質:我國改變生產資料( )的深刻社會變革(變革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革命)意義:實現生產資料( )轉變為( )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 );進入( )缺點: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著( )、( )、( )等缺點 背景:國際背景:世界經濟與科技迅速發展 國內背景:三大改造完成,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即將開始時間 :1956年9月 地點 :( ) 內容:主要矛盾 主要任務: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 )變為( )意義: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 ),八大后中國開始全面的大規模的( )。失誤①1958年提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 )評價:反映了廣大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愿望,但對我國所處階段認識不足,缺乏經驗,急于求成,忽視( )②大躍進 時間 原因 ③人民公社化運動 后果 1、“左”的錯誤在全國嚴重泛濫,主要標志是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2、是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一次嚴重失誤,國家和人民面臨著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嚴重經濟困難教訓:①社會主義建設必須遵循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規律②經濟建設必須穩步前進,制定經 濟政策從國情出發③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發揚民主,堅持群眾路線④堅持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原則,不能一味搞平均主義 ( )至( )年,我國的國民經濟發生( ),中央提出( ) ( )、( )、( )的八字方針,于( )年初開始實施。到( )年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工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呈現出( )、( )的新面貌。時期分類內容意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工業(1)( )、( )兩個鋼鐵基地;大慶油田、勝利有點和大港油田;工業布局有了明顯改善(2)從無到有的工業;電子工業、原子能工業、航天工業我國初步形成了( )、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 )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交通蘭新、( )、( )等鐵路水利水利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科技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 );國防尖端科技取得了巨大進展“文革”時期科技1967年6月,我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 )推動了我國科技的發展1970年4月,成功發射了第一顆( )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強優勢的( ) 時間: ( )——( ) 原因:①毛澤東錯誤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資本主義復辟危險,他強調( ),想通過發動“文化大革命”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左”傾錯誤嚴重發展(根源)概況:陳伯達、江青、康勝、張春橋等人組成的( ),成為“文化大革命”的實際指揮部。他們趁機煽動( ),各地到處出現打、砸、搶事件,學校停課、工廠停工“鬧革命”,一些黨政機關受到沖擊,大批各級領導干部和知識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 )受到踐踏。最大冤案:國家主席( )被污蔑為“叛徒、內奸、工賊”,遭受了殘酷迫害。“九一三事件”: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在林彪周圍形成了一個反革命集團,陰謀策動反革命政變。( )年9月13日,( )被粉碎。1976年“四五”運動,奠定了粉碎“四人幫”的群眾基礎;結束標志:( )年10月,粉碎( )反革命集團影響:文化大革命給黨和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了( )后最嚴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性質: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一場內亂。啟示:建立社—義制度后必須堅定不移地把工作重 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②對社—義制 度建立后的階級斗爭要作科學分析③堅持黨民主集中制,反對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④必須進一步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國后黨制定的總路線1、1953年黨中央制定過渡時期總路線(49-56)規定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工業化(一化),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目標和任務(三改)2、1958年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3、1987年黨的十三大制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 兩個基本點)重要會議:中共一大1921 (上海、標志著共產黨的成立) 二大1922 (上海、打軍閥……打軍閥) 八七會議(1927、8、7,漢口,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通過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總方針;決定發動秋收起義 ) 遵義會議(1935、黨的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黨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確立的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中共七大(1945,延安、確定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西柏坡黨的工作重點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 第一屆政協(1949、9,北平、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第一屆全國人大(1954、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中共八大(1956、分析國內主要矛盾、指出主要任務)、 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提出改革開放決策) 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中共“十三大”(1987):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并制定了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中共“十四大”(1992):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共“十五大”(1997):提出并論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中共“十六大”(2002):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中共“十七大”(2007)“科學發展觀”被寫進黨章中共“十八大”(2012)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習近平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十九大”(2017)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