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位置》具體內容和教學建議編寫意圖(1)教材呈現了一幅江上大橋圖,圖中有豐富的關于“上、下”“前、后”的素材。在對這幅情境圖的觀察和表述中,學生可以根據輪船、火車、汽車三者的位置關系,認識“上、下”方位,根據轎車、卡車、大客車三者的位置關系,認識“前、后”方位。(2)情境圖下的文字分別示范了如何表達物體的上下或前后位置關系,左邊的第三句話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還讓學生“再看圖說一說”,給學生的表述和交流留出了空間。(3)“做一做”讓學生把課桌上的文具按要求的上下位置關系擺放,加深對上下位置關系的認識。同時整理好桌面,使之整潔有序,也能使學生感受確定的位置關系能夠帶來“秩序”。教學建議(1)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確定上下位置關系的參照點是約定俗成的:指向地球的方向是“下”,與此相反是“上”。學生對此有豐富的生活經驗——頭向上,腳向下,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生活經驗的積累,教學中應該用好學生的生活經驗。例如在課桌上或課桌抽屜里擺放書本。(2)利用好開放性問題,加深學生的理解。通過回答問題“輪船的上面有什么”,使學生理解:輪船的上面不僅有火車,還有汽車。只要是空間方位在輪船上方的,都是答案。從而加深學生對空間方位的理解。(3)有意識地創設“不平衡”,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教師可以呈現一張交通混亂的圖片,然后再呈現有秩序的圖片,讓學生感受確定的位置關系的重要性,要遵守公共秩序。編寫意圖(1)對于“左、右”的教學,教材設計了兩個層次:一是通過讓學生模仿教師舉右手,觀察自己的左、右手;二是讓學生說一說左、右兩只手的習慣性分工。這樣就將左、右與自己的左、右手對應起來,以此建立起左、右的標準。“左右手”是后續判斷“左、右”的重要標準:與左手同側的是左邊,與右手同側的是右邊,左右手是判斷左右的依據,因此是本課的教學重點。(2)“做一做”第1題中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指令”辨別左右耳(肩、腿),通過自己的身體進一步認識左右。(3)第2題利用學生最熟悉的空間——教室里的座位,練習以自己為中心判斷、表述位置關系。教學建議(1)充分運用日常生活經驗設計教學活動。日常生活中,左右手各有各的功能。教師可以借助其功能幫助學生認識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進而使學生對左右的認識逐步深入。(2)明確難度層次,確定好課堂教學內容。練習二的第6題是認識平面圖中的某物的左右,比例題的難度稍大。如需要可將練習的內容作為課堂教學的內容,讓學生明確:在判斷平面圖上某物的左右時,是以“觀察者”作為參照點的,即觀察者的左手邊就是“左邊”,右手邊就是“右邊”。(3)設計生動有趣的游戲活動,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如可以將“做一做”設計成有趣的游戲活動。(4)為后面的學習做些鋪墊。學習“序數”以及算式或排列圖形等內容都將涉及“左、右”問題,教學時應注意做好鋪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