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經濟生活背誦綱要 政治生活背誦綱要 文化生活背誦綱要 哲學生活背誦綱要 經濟生活背誦綱要1、如何提高人民消費水平大力發展經濟,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保體系,減輕人們的后顧之憂,增加消費信心。加強宏觀調控,完善分配制度,縮小收入差距,實現社會公平。加強社會信用制度建設,規范市場秩序,促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保證商品的質量和服務水平。改善消費環境,拓寬消費領域。樹立健康的消費心理和正確的消費觀。2、生產與消費的關系A、生產決定消費1、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2、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3、生產決定消費的質量和水平。4、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B、消費對生產有重要的反作用①消費是生產的最終目的。②消費調節生產。③消費是生產的動力。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相關產業的出現和成長。④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能提高勞動力的質量,提高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3、有關“企業如何做”1、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正確的市場定位。2、面向市場進行生產,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擴大市場占有率。3、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企業競爭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或者依靠科技進步和科學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提升降價空間,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4、誠信經營,開展正當競爭,反對不正當競爭,樹立企業良好的信譽和形象,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服務,創立名牌產品。5、企業要實行兼并、規范破產、實行強強聯合,實現優勢互補,從而提高自身競爭力。6、股份制改造,投資主體多元化,提高企業競爭力,企業經濟效益7、企業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承擔社會責任。8、遵守市場交易原則。9、加強對企業職工的職業培訓,提高企業職工的職業技能。10、企業經營者要提高自身素質,遵守職業道德,依法經營。11、堅持對外開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提高國際競爭力等。12、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13、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14、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企業要重視商品的使用價值,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更好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才能順利實現商品的價值,獲得更多利潤。4、如何實現收入分配公平①根本途徑:大力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增加居民收入。②制度保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重要舉措: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④另一重要舉措: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的問題。要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范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⑤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與公平。5、深化國企改革的意義1、有利于使國企成為真正獨立的市場主體,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鞏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2、有利于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更好的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國有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3、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優化國有企業布局,增強國有經濟整體功能和效率。4、有利于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提高國有企業市場競爭力,將國企做優做強做大。6、財政的作用①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建立社會保障體系與基本醫療衛生制度。②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通過財政支持某些行業、支持某些地區的建設。③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7、圍繞主題抓住主線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1、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2、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拉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3、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要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要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4、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必須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8、如何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1、必須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必須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2、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3、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4、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發展服務貿易。5、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推動引資、引技、引智有機結合。6、必須始終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7、堅持市場多元化原則。既立足國內需求,又開辟更多國際市場,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8、優化出口商品結構,運用世貿組織原則、國際經濟法律法規維護權益。9、有關“如何做”“啟示”1、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2、遵循價值規律,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3、實施科學的宏觀調控4、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樹立科學的發展觀5、調整經濟結構、優化資源配置6、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7、依靠科技、自主創新8、完善社會保障制度9、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0、構建和諧社會11、對外開放,實施“走出去”“引進來”的戰略等。10、有關“經濟意義”1、促進經濟發展,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樹立科學的發展觀。3、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化資源配置。4、優化產業結構。5、轉移富余產能,實現生產要素合理流動。6、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建設全面的小康社會。7、滿足人們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8、拉動內需,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健康發展。9、化解產能過剩,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10、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11、發揮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優越性,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辦大事。12、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市場主體活力。13、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培養創新人才。14、統籌區域、城鄉發展,實現區域、城鄉一體化。15、優勢互補,發揮其輻射與拉動作用。11、有關“政府”1、實施科學的宏觀調控2、發揮財政的作用(具體哪個作用依題而定)3、加大財政扶持力度4、深化……改革(省略號根據材料填充內容)5、出臺……政策(省略號根據材料填充內容)6、完善……制度和體系7、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8、深化金融市場改革,拓寬融資渠道12、如何規范市場秩序(1)國家:A、形成公平公正、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B、建立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推動建設行業規范,加強宣傳引導市場道德規范,嚴格實施市場規則。C、建立健全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規范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D、要切實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在全社會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E、綜合運用三種手段,加強宏觀調控。(2)企業:依法誠信經營,嚴格遵守市場規則。(3)個人:每個經濟活動參與者必須學法、懂法、守法、用法,都應該樹立誠信觀念,遵守市場道德。13、如何使用好資金/怎樣使用資金1、遵循資金分配原則,堅持分配的合理性與公平性。2、制定資金預算,優化資金結構,加強對資金的管理。3、加強對資金使用過程的監督,增強資金使用的透明度。14、產業相關知識1、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2、產業鏈(延伸產業鏈,產生拉動效應,帶動上下游產業的發展)3、相關產業(帶動相關產業協同發展)4、特色產業(發展特色產業)5、互聯網+產業15、市場相關知識1、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2、市場調節三大機制(價格、供求、競爭)3、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4、細分市場5、市場規則6、市場秩序7、市場調節弊端(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8、優化市場結構9、市場規模、市場占有率、市場份額政治生活背誦綱要第一單元(公民的政治生活)國家性質: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民主的特征(2個)A、廣泛性(主體和權利)B、真實性(法律、制度、物質)公民的權利 (3個) 注意基本民主權利(1)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選人大代表和被選為人大代表)——基本民主權利,行使這個權利是公民參與國家管理的基礎和標志。(2)政治自由(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是人民行使當家做主權利的重要方式,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表現。(3)監督權(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對象是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原則(3個)(1)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2)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統一原則。(3)堅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方式和途徑(4個)注意區別1、民主選舉2、民主決策(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專家咨詢制度、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社會聽證制度)3、民主管理4、民主監督樹立。。。。。。觀念 培養。。。。。。意識提高。。。。。。積極性轉變。。。。。。行為方式 (省略號根據材料填充相關內容)有序參與政治生活第二單元(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政府的職能(6個)(1)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2)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3)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4)社會公共服務(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就業、醫療衛生、社保、人口、環境)。(5)社會建設(6)生態文明建設政府的宗旨:為人民服務政府的原則:對人民負責政府的工作態度、工作作風、工作方法(1)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2)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3)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建設服務型政府政府堅持依法行政,切實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自覺接受人民監督,做到權為民所用大力建設陽光工程,建設陽光型政府,提高工作透明度樹立政府威信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推進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公民應了解政府的性質和職能,相信我們的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堅持民主集中制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完善......體系 出臺......政策 健全......體制和機制第三單元(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4個)職權:立法權(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人大代表的權利(4個)權利:審議權、表決權、提案權、質詢權。我國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原則:民主集中制原則黨的性質(兩個先鋒隊+三個代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地位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黨的執政方式(3個)注意基本執政方式依法執政(基本)、科學執政、民主執政黨的執政理念以人為本、執政為民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黨的領導方式(3個)政治領導、組織領導、思想領導政協的性質和職能(1)性質:是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合作的組織形式;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具有廣發代表性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協商民主的重要形式。(2)職能: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黨要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提高執政能力,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各民主黨派參政的基本點: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黨提出XX建議,由全國人大通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民族的相關知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自治機關、核心內容)自治機關: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核心內容:自治權。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3個)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3、 新型民族關系※新型民族關系:平等團結互助和諧。宗教的相關知識我國宗教政策1、宗教信仰自由。2、依法管理宗教事務。3、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4、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第四單元(當代國際社會)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是國家利益,國家間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我國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了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當今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綜合國力的較量主權是一個國家的生命和靈魂主權國家應堅持國家權利和義務相統一國際關系的內容和形式1、內容:政治關系、經濟關系、文化關系、軍事關系等。2、形式:競爭、合作和沖突。10、聯合國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文化生活背誦綱要第一單元(文化與生活)1、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2、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并對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3、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4、文化與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5、先進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腐朽的文化會阻礙社會的發展6、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7、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增強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8、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9、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10、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11、文化對人有著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影響12、優秀的文化能夠豐富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二單元(文化傳承與創新)1、民族節日: 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2、文化遺產: 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3、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必要性A、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B、文化多樣性差異的原因: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決定的。C、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規律又具有自己的個性。 D、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4、遵循文化一律平等原則5、文化在交流中傳播,文化傳播的途徑(3個)和手段1、文化傳播的途徑:商業貿易、人類遷移、教育是重要途徑。2、現代文化傳播手段:大眾傳媒。(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6、傳統建筑: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7、傳統文藝: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8、傳統文化的特點:傳承性、相對穩定性、鮮明的民族性。9、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面向世界,博采眾長。10、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文化在繼承中發展,繼承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11、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4個)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科學技術、思想運動、教育。(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終扮演重要角色。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12、文化創新的途徑A、立足于社會實踐(根本途徑)。 B、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面向世界,博采眾長。C、樹立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克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 “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D、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E、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第三單元(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1、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獨特性、地域性、民族性)2、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求同存異、兼收并蓄)3、中華民族精神核心、基本內涵民族精神的內涵: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4、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為什么、如何)A、原因:[重要性]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中華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凝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必要性]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要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必須更高地舉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1)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2)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3)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B、措施:(1)要發揮“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發揮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指導作用。(2)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3)要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4)要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既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斷注入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5)做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第四單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1、發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2、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特點,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3、發展先進文化抵制落后腐朽文化4、樹立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5、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5點)a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b要培育“四有”公民。c必須大力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d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e要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6、文化發展中心環節:思想道德建設(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必要性)必要性: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和前進方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緊緊抓住思想道德建設這個中心環節。7、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A、深化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思想道德模范常態化。B、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C、以集體主義為原則。D、以誠實守信為重點。E、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為著力點。8、如何加強思想道德修養(1)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2)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教育。(3)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4)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9、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必要性和要求(1)必要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內核,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凝魂聚氣、強基固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根本標識。 (2)要求: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哲學生活背誦綱要第二單元(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第五課 把握思維的奧妙1、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1)物質決定意識。(2)意識反作用于物質。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主觀符合客觀。2、意識的能動作用原理:(1)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能動的改造世界。(2)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3)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4)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主觀符合客觀。重視意識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意識,克服錯誤意識。 3、規律的知識【原理】(1)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2)規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方法論】①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②人在規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4、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原理:(1)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2)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方法論: 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 (認識論)1、實踐的特征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2、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1)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3、真理的知識(1)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2)我們要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4、認識的知識(1)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2)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第三單元(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唯物辯證法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兩個總特征聯系觀1、普遍性--------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2、客觀性【原理】聯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在事物和人為事物的聯系都是客觀的)【方法論】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3、多樣性------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4、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聯系5、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A、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B、部分處于被支配地位(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會對整體功能起決定性作用)C、樹立全局觀念,統籌全局。同時又不忽視部分的作用,用部分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6、系統優化方法A、著眼于整體性 B、遵循有序性C、注重內部結構優化趨向 D、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發展觀1、普遍性-----------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2、發展的實質----------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3、發展的趨勢----------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4、發展的狀態----------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A、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B、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C、注重量的積累,抓住時機促成質變矛盾觀(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矛盾分析法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原理二者既對立又統一。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矛盾的斗爭性,是指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性質。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矛盾的斗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同一性以斗爭性為前提,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2、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用矛盾(全面、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3、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觀性----------敢于承認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解決矛盾4、矛盾具有特殊性----------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A 、矛盾特殊性原理(1)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2)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3)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階段各有其特點。(4)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B、具體問題具體分析(1)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2)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5、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B、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C、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6、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A、主次矛盾相互關系原理【原理】在復雜事物的很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方法論】這就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點,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學會統籌兼顧,不能忽視次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B、主次方面相互關系原理【原理】在矛盾對立統一的兩方面中,主要方面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主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方法論】看問題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同時又不能忽視支流,即矛盾的次要方面。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創新觀)1、樹立辯證否定觀辯證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辯證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是聯系的環節;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2、堅持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3、創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創新是對真理的發展,創新是對實踐的推進,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4、理論創新是先導、科技創新是動力、制度創新是保障、文化創新是智力支持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歷史唯物主義(唯物史觀)第十一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社會歷史觀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A、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B、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2、社會基本矛盾A、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B、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3、社會發展的規律A、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狀況B、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4、社會發展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過程是曲折的5、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6、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7、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第十二課(實現人生的價值)---------價值觀1、人生價值是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2、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要求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3、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原理A、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B、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主體差異性。C、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D、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應符合社會發展客觀規律以及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E、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形成的。4、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A、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B、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只有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在奉獻社會中實現自己的價值。C、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