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千克和克》單元教學說明(一)教學目標1.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通過觀察、操作、推算等活動,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2.結合實際問題,使學生初步掌握用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并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進行交流和表達;知道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換算;能合理估計一些物體的質量,初步形成估計的能力,發展估計的意識。3.使學生在相關的學習活動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體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樂趣,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二)教材說明和教學建議這部分內容主要教學千克和克的認識。本單元內容及其前后聯系如下圖:本單元內容大體分兩段安排:第一段,了解判斷物體輕重的基本方法,知道千克是常用的質量單位,感受1千克或幾千克的實際輕重;第二段,認識克,進一步掌握稱物體輕重的方法,探索并掌握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學會簡單的單位換算。為了加深學生對千克和克的認識,體驗相關質量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教材在上述兩段教學內容之后,還安排了練習五,幫助他們進一步鞏固知識、掌握方法,并鍛煉動手實踐能力。本單元內容的基本結構如下圖:本單元教學的重點是通過動手操作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探索并掌握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這是因為三年級學生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期,他們需要通過豐富的活動積累經驗,形成鮮明的表象。而單位換算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應用比較廣泛,對后續學習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也應作為重點來對待。本單元教學的難點是合理估計物體的輕重。這是因為估計物體的輕重不僅需要學生對千克和克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同時還需要他們對物體自身的質量有一定的了解。由于學生受生活經驗所限,再加上剛剛接觸質量單位,因此他們完成相應估計活動會有一定的難度。本單元內容的編排主要有如下一些特點。1.精心設計教學線索,讓學生體會質量單位的產生源于實際生活的需要。教學千克時,教材首先讓學生比一比兩袋食品的輕重。比輕重是生活中常見的活動,在解決教材提出的問題時,學生會很自然地由生活經驗出發想到“掂一掂”和“稱一稱”的方法。而“掂一掂”可以讓他們切身體會質量的含義,“稱一稱”又便于引發他們對生活中常見的秤的認識,并由此產生認識常見質量單位的心理需求。教學克時,先讓學生用以“千克”作單位的盤秤稱一袋“凈含量135克”的食品,引導他們在操作中發現這里已經不再適合用“千克”作單位,由此告訴他們:“稱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克作單位”。然后通過稱1枚2分硬幣、1枚1角硬幣、1枚1元硬幣的質量,以及稱出10克黃豆并數數有多少粒,稱出1本數學書、1個文具盒的質量并掂一掂等活動,幫助他們從不同角度感知1克和幾克的實際輕重,初步建立1克的質量觀念。最后引導他們在稱常見物品質量的活動中,感受克的應用,發現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這樣的安排,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認識千克和克的主動性,有利于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而且凸顯了認識千克和克的實際意義。2.重視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首先,教材注意通過具體的拎、稱、掂等操作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1千克和1克的實際輕重。對于1千克,教材側重讓學生通過用秤來稱一些熟悉的物品,在操作中具體感知;而針對1克不易被感知的特點,教材則讓他們通過稱重和比較等活動,側重感受l克物品是很輕的。其次,教材還注意通過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引導學生從形狀、大小、個數等不同角度豐富對千克和克的感知。不僅如此,教材還經常要求學生到生活中繼續去找一找、看一看、稱一稱。正是這些對大量實物的具體感知和相應的實際操作,學生才能逐步將質量單位與相關物體建立起恰當的聯系,從而形成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3.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質量單位間的進率。對于千克與克之間的關系,教材引導學生經歷如下的過程:取2袋鹽,每袋重500克,算出它們一共重1000克;把兩袋鹽放到秤上稱,是1千克;由1000克和1千克都是這兩袋鹽的質量,得到1千克=1000克。像這樣以具體感知為基礎,通過簡單推理和計算得出結論的過程,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而且使他們對得出的結論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4.注重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估計能力。教材注重從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出發,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行與千克和克相關的估計活動。比如,在認識千克后,教材通過第29頁的“試一試”,讓學生先稱一稱自己的書包,看看大約重多少千克,再通過從書包里拿出或放進一些物品,使稱出的結果大約是2千克,幫助他們初步積累估計物品輕重的經驗。在隨后的“想想做做”第4題中,讓學生估計1千克的蔬菜或水果大約各有多少個;在練習五的第6題中,讓學生先求出2號杯橙汁的克數,再據此估計3號杯、4號杯里的橙汁各有多少克,體會通過推理進行估計的方法。這些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的估計活動,不僅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千克和克的體驗,而且能有效地培養他們的估計意識和能力。《練習五》教材解析第1題,可以引導學生先用學過的質量單位逐個試一試,再通過比較作出選擇。例如,一輛童車不可能是3克,否則就與3枚2分硬幣差不多重了,所以這輛童車的重應當是3千克。第2題,要引導學生把相應的動物與不同的答案先試著進行搭配,再聯系生活經驗排除其中不合理的搭配,從而作出選擇。例如,一只小鳥的體重顯然不可能是20千克,更不可能是200千克;而2千克更適合作為一只雞的體重,所以一只小鳥的體重應是200克。第3題,可先讓學生各自填一填,再指名說說思考的過程。如果有學生感到有困難,可以提醒他們根據各題中數量的特點,或把千克換算成克,或把克換算成千克,然后再進行比較。第4題的第(1)題,要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到:因為10個100是1000,所以1千克里有10個100克。也就是說,10袋這樣的奶糖重1千克。第(2)題要重點幫助學生認識到:因為1千克這樣的奶糖就是10袋,所以要求“買1千克這樣的奶糖應付多少元”,就是求10個3元是多少,列式為:3×10=30(元)。第6題,2號杯里的橙汁重是300-240=60(克)。把2號杯里的橙汁看作1份,3號杯里的橙汁大約有這樣的2份,4號杯里大約有這樣的4份。所以3號杯里大約有120克橙汁,4號杯里大約有240克橙汁。第7題,組織稱體重的活動時,一要有序地進行組織,二要提醒學生記住稱出的結果,并用合適的方式與同學交流。要通過組織討論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計算標準體重的公式。在此基礎上,讓他們各自利用公式算一算、比一比,并說說活動后的收獲和體會。思考題,從天平兩邊各拿走1個菠蘿和1個蘋果,可以發現2個菠蘿正好與6個蘋果一樣重。由此可知,1個菠蘿的質量是1個蘋果的3倍。“你知道嗎”可以先讓學生各自讀一讀,再引導他們聯系生活經驗說說對“斤”和“兩”的認識。也可要求學生進一步推算出1千克=2斤,1千克=20兩。此外,中國古代長期采用1斤=16兩的計量方法,而1兩=10錢,1錢=10厘,1厘=10毫。但古代1斤、l兩的實際輕重隨著朝代更迭是有變化的。例如,秦漢時期1兩約合15克,明清時期1兩約合37克。《練習五》教材說明及教學建議【教材說明】這部分內容是關于千克和克等知識的綜合練習,主要用來鞏固本單元所學的基礎知識,用不同形式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千克和克的實際輕重,練習不同質量單位的換算,體會相關質量單位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第1題讓學生在每個物品下方給出的數后面填相應的質量單位,幫助他們鞏固對千克和克的認識,進一步提高對常見物品輕重的判斷能力。第2題用連一連的方式讓學生在給出的答案中確定1只小鳥、1只羊、1只雞和1頭牛的輕重。由于這4個動物的輕重存在明顯的差異,所以學生不難通過比較作出選擇。第3題用比較大小的方式,讓學生進一步鞏固相關質量單位的進率及其換算方法。第4、5題都是讓學生通過計算來解決一些與質量單位有關的實際問題,既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他們進一步感受質量單位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其中,第4題需要學生依據千克和克的關系進行推算,第5題涉及加法和乘法的兩步計算。第6題是需要通過估計來解決的問題,既有利于培養學生估計物品輕重的能力,又有利于鍛煉他們的推理能力。第7題是一次實踐活動:先讓學生分小組稱一稱各人的體重,并比一比誰最重,誰最輕。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初步掌握使用體重秤的方法,而且能使他們在表達自己的體重時,體會不同表達方式的意義和作用,從而提高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增強估計的意識,掌握估計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將稱出的體重與用公式算出的標準體重進行比較,了解自己的體重是否屬于正常范圍,進一步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和樂趣。思考題讓學生通過對一架處于平衡狀態的天平上左右兩邊水果數量的觀察和比較,推算1個菠蘿與1個蘋果質量的關系,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推理能力。“你知道嗎”介紹了我國部分地方、部分人群還習慣使用的市制質量單位“斤”和“兩”,以及斤、兩與克的換算方法,幫助學生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感受相關計量單位和計量方法是逐步發展、演變的,從而增進民族情感,培養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現象的意識。【教學建議】1.這部分內容可以用1課時進行教學。2.第1、2題都可以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指名說說選擇質量單位和連線時各是怎樣想的,引導他們進一步體會千克和克的區別,豐富對常見物體輕重的感性認識。第3題可先讓學生觀察給出的每組式子,再引導他們思考單位不同的兩個量應該怎樣比較大小,然后要求他們各自完成填空。第4題一要幫助學生聯系數的組成知識思考“多少袋這樣的奶糖重1千克”,二要啟發他們認識到:買1千克奶糖,就是買這樣的10袋。第5題可以先讓學生看圖說說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再討論:要求這5袋面包一共重多少克,先要算出什么?第6題可以先讓學生各自解答第(1)題,并組織他們交流解題的思路。接著再提出估計3號和4號杯里的橙汁大約各有多少克的要求,啟發他們思考:3號杯里橙汁的高度與2號杯里橙汁的高度有什么關系?4號杯里橙汁的高度與2號杯里橙汁的高度有什么關系?由此鼓勵學生依次估計出結果并在小組內交流。第7題首先要準備好體重秤。稱體重時,可以先示范稱出一兩個同學的體重,引導學生初步掌握體重秤的使用方法,并試著用不同方式表達稱出的結果,體會不同表達方式的特點及作用。然后要求他們分小組開展活動,并通過相應的交流回答誰最重、誰最輕的問題。最后,讓學生按第(2)題中給出的公式算一算,把算出的結果與自己的實際體重進行比較,并在小組里說說計算和比較后的體會。3.思考題要注意給學生留出必要的思考時間。組織交流時,要引導他們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突出從天平兩邊拿走同樣多的水果后所能得到的新的相等關系。4.“你知道嗎”可以先讓學生各自讀一讀,再重點討論如下幾個問題:你在表示物品輕重時有沒有用過“斤”和“兩”作單位?根據1斤=500克,1兩=50克,你能推算出1千克與斤、兩的關系嗎?你知道“半斤八兩”這個成語常常用來比喻什么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千克和克》單元教學說明.doc 《練習五》教材解析.doc 《練習五》教材說明及教學建議.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