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3年高考2年模擬1年備戰2019高考政治專題24+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3年高考2年模擬1年備戰2019高考政治專題24+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資源簡介




一、考點解讀
1、高考考點
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其影響 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2 2013版最新教材修改變動
本部分新版教材無變動
3 考生記憶手冊(可單獨打印)
3年高考2年模擬1年原創精品高考系列
專題24文化繼承性與文化發展記憶手冊)
4.1傳統文化的繼承(框題)
1.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影響
(1)是什么——傳統文化的含義和特點
①含義: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
②特點:
A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
傳統習俗的繼承: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傳統建筑的繼承:被稱為凝固的藝術,成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傳統文藝的繼承: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
傳統思想的繼承:對如今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
B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有些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被賦予新的內涵。
C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是維系本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2)為什么——傳統文化的影響(作用)
(1)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傳統思想對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社會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能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
(2)傳統文化的影響作用是雙重的,傳統文化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
2.怎么辦——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不斷推進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
(3)必須反對兩種錯誤態度:一是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歷史虛無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二是全盤肯定的守舊主義和保守主義。
4.2文化在繼承中發展(框題)
3.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1)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而不是先后兩個過程)
(2)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繼承對傳統文化有所淘汰、有所發揚,從而使文化得到發展。
(3)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這就是文化傳承。
4.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
(社會矛盾運動對文化發展的影響是根本性的)
(2) 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發展。
(4)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①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②教育通過對受教育者的“傳道、授業、解惑”,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
③教育能夠以濃縮的形式重演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走過的認識世界的過程,使人們在有限的學習生涯中獲得既有的文化財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事文化創造。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中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5.綜合認識教育的重要性
(1)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
(2)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3)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4)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大力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
(5)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
措施: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考情剖析
高考命題大揭秘:文化的繼承與文化的創新經常結合在一起考查
1(2018年高考全國3卷文綜政治19)2018年春節,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首播。節目形式新穎,“和詩以歌”,增強了經典詩詞的藝術感染力,深受觀眾喜愛。山區孩子演唱《苔》的天籟之聲感人至深,著名歌手演唱的《墨梅》獲得網民廣泛點贊……這反映傳統文化的傳承
①要以開發創新為目的和歸宿
②既要不忘本來又要創新思路
③要以滿足群眾需求為價值導向
④以現代傳播手段的運用為前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說明:本部分根據課本知識內容, 結合近三年高考、近兩年模擬試題,精心地按考點分類整理成一個個考點金卷。也就是一個專題,集中歷年高考試題模擬題原創題測試。這樣對廣大師生的備考會有所幫助!

2018年高考試題
1(2018年高考海南卷政治18)在該平臺上,政府采用接地氣的話語方式,制作親民的領導人卡通形象,取得了很好效果。這一做法體現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文化傳播方式對文化傳播效果有重要影響
②文化內容的大眾化決定了政府決策的科學性
③文化傳播方式創新引導政治文明的發展創新
④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課考查文化傳承的知識。②說法錯誤;③夸大了材料做法的作用;①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文化傳播方式對文化傳播效果有影響;④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群群眾的實踐需要。答案選B。
2(2018年高考江蘇卷政治22)(題文)笙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樂器,迄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它那金聲玉振的小小笙簧和剛直勁節的紫竹笙苗、那“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的獨特音色,承載了“和”“德”“清”“正”的美學精神,成為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材料表明,優秀傳統文化
A. 對中國的社會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B. 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源泉和動力
C. 是維系中華民族生存的精神紐帶
D. 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笙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樂器,承載了“和”“德”“清”“正”的美學精神,表明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了豐富的精神內涵,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源泉和動力,B不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笙作為一種古老的樂器寄托了人們對中華民族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不體現傳統文化對社會發展和民族生存的作用,AC不符合題意。答案為D。
2017年高考試題
1.(2017年全國高考天津卷7)靜止的時候,凝固著威嚴和莊重;走動的時候,流露出飄逸和灑脫。作為漢民族傳統服飾,漢服交領右衽、系帶寬袖,明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服飾,從黃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著相對一致的風格和形制,被譽為“穿在身上的詩書禮樂”。透過漢服文化可以感悟到
①一方水土養育一方文化 ②一個民族特有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
③文化對人們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的影響 ④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相對穩定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名師點睛】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體現在中華漢字和史書典籍。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博大精深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其獨特性、區域性和民族性。
2.(2017年全國高考全國1卷19)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科技創新,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不斷涌現。世界第一顆量子通訊衛星“墨子號”遨游太空,5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世界領先,“蛟龍號”創造了作業類載人潛水器下潛深度新的世界紀錄,超級計算機排名穩居世界第一……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的文化意義在于
①凸顯了科學素養在文化素養中的核心地位 ②為文化發展提供強大的物質技術手段
③強化文化的統一性、縮小文化的差異性 ④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科技創新在文化發展中作用。文化素養的核心地位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不是科學素養,①錯誤;文化具有多樣性,不能強行讓各種文化統一,也不能人為的消除文化的差異性,③錯誤。②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
【名師點睛】本題綜合考察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的民族性。對于文化多樣性的理解,有助于我們理解這個世界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各種文化相互融合貫通而不斷發展。如果文化失去了多樣性,整個世界文化也就是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從這個角度上說,文化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
2016年高考試題
1.(2016年全國高考全國2卷19)我國雜技歷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觀眾喜愛。在現代,我國雜技融入音樂、舞蹈等元素,利用聲、光、電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驚險刺激又妙趣橫生,許多節目蜚聲海內外。我國現在雜技藝術蜚聲海內外,主要得益于
①現代傳媒超越時空的傳播功能 ②用現代流行藝術元素取代傳統藝術元素
③在繼承傳統基礎上滿足了現在觀眾的審美需求 ④以現代藝術手段展現我國雜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考點定位】文化繼承與發展,文化傳播
【名師點睛】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文化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大眾傳媒依托現代電子信息技術最大限度的超越時空的局限,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2.(2016年全國高考北京卷25)“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一件經歷過戰爭的鐵器,訴說著推動歷史前進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滿故城”,一副古舊的畫卷,描繪出凄清荒涼的六朝時景,令后人觸目傷懷……文物是無言的百科全書,承載著珍貴的歷史信息。加強文物保護、管理和利用
①可以給文物保護部門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 ②是推動我們文化事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
③有利于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④能夠使國家占據世界文化發展的制高點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試題分析:加強文物保護、管理和利用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不是為了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①不選;文物承載著珍貴的歷史信息,加強文物保護、管理和利用就是保護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它是推動我們文化事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②正確;文物是無言的百科全書,文物的保護、管理和利用有利于傳承和弘揚其中包含的優秀傳統文化,③正確;文物的保護、管理和利用有利于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但并不能使國家占領文化發展的制高點,④不選;故本題答案選擇C。
【考點定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名師點睛】本題借文物的保護、管理和利用來考查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歷史文物是傳統文化的見證與載體,加強對文物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就是要繼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這應是我們文化事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
3.(2016年全國高考江蘇卷22)源遠流長的“禮”文化在漫長的文明演進中,積淀了許多協調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規范和準則。今天,我們仍借助這些規范和準則來協調人際關系、促進社會和諧,但賦予了“禮”平等、友善等新的內涵。這說明傳統文化具有
A.鮮明的民族性 B.相對的穩定性 C.時代的先進性 D.強大的包容性
【答案】B
【考點定位】傳統文化的特點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了傳統文化的特點。在學習中我們要明確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繼承性和鮮明的民族性特點,同時也要體會中華文化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包容性的特點,這二者是不能混淆的。
4.(2016年全國高考江蘇卷24)傳統文化對天理人倫所作出的具體規范,有些蘊藏在鄉村的村規民約、家風祖訓當中。村規民約、家風祖訓作為當今社會的一種稀缺資源應當充分發掘利用,這是因為優秀的村規民約、家風祖訓
①作為精神力量決定著社會的發展 ②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重點
③在文化傳承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④對現代社會治理具有重要借鑒價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試題分析:認為精神力量決定著社會的發展,這是歷史唯心主義,①不選,②的說法錯誤,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重點是集體主義,不是優秀的村規民約、家風祖訓;重視優秀村規民約、家風祖訓是因為它們屬于優秀文化,在文化傳承中仍發揮著重要作用,也對社會治理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③④正確;故本題答案選擇D。

1.(廣東省惠陽高級中學2018屆高三下學期熱身模擬考試)大型詩詞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和詩以歌”、將古詩詞和部分近代詩詞配以現代流行音樂,帶領觀眾在一眾歌手的演繹中領略詩詞之美、發現傳統文化深層價值。節目啟用融媒體分享通道,邀請文化學者和音樂大師坐鎮點評,讓詩詞中的美好情感和主流價值觀在當下產生共鳴、再次流行。《經典詠流傳》的走紅,說明
①傳統經典在創新中煥發新的生命力,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②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基本文化需求
③中華文化底蘊深厚,要善于挖掘和傳播傳統經典的文化價值
④引入流行元素,傳統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就能完美結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經典詠流傳》的走紅,說明中華文化底蘊深厚,要善于挖掘和傳播傳統經典的文化價值,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讓傳統經典在創新中煥發新的生命力,①③項符合題意;要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基本文化需求,②項說法錯誤;流行元素并不能讓傳統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完美結合,④項說法錯誤;正確選項為B。
2.(廣東省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018屆高三5月第三次模擬考試文綜政治試題)中央電視臺近年來推出的多個大型文化類電視節目,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國家寶藏》等,均得到了高收視率和良好的社會反響。中央電視臺出品的文化類節目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和出眾的節目氣質都是其他娛樂性真人秀節目所無法比擬的。這表明
①健康向上的文化總是會被人們主動接受
②傳統文化有穩定性但具體內涵能因時而變
③中華文化既保持了民族性又體現了時代性
④不同文化之間交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健康向上的文化總是會被人們主動接受說法絕對,①不選;中央電視臺出品的文化類節目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這表明傳統文化有穩定性,這些文化類節目有著出眾的節目氣質,得到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說明傳統文化的具體內涵能因時而變,與現代社會相承接,②正確;這些節目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與現代社會相承接,這體現了中華文化既保持了民族性又體現了時代性,③正確;材料沒有體現不同文化之間的交融,④不選,故本題答案應為A。
3.(湖北省鄂州高中2018屆高三下學期第三次模擬考試文綜政治試題)隨著中國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革、制度內美術學院教育體系的建立,使得傳統“師徒相承”的教育模式逐漸邊緣化。然而,在中國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下,近幾年“師徒相承”的美術教育正呈現方興未艾之勢。對中國書畫的“師徒相承”和“學院教育”兩種教學模式,以下認識正確的有:
①我國經濟社會的變化發展是中國書畫教學模式發生變革的根本原因
②中國的文化復興將使“師徒相承”重新成為書畫文化的主要教學模式
③書畫教學模式不斷創新為中國現代書畫藝術取得新成就增添了新動力
④中國傳統書畫文化的傳承需要“學院教育”吸取“師徒相承”模式的長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4.(四川省名校2018屆高三高考沖刺卷文綜政治試題)“崇教育人耕讀傳家遠,立身敦品禮義濟世長”。2017年11月開館的“川北家風館”收錄了1198條家風家規故事和家訓名言,整理了川北的經典家訓,吸引眾多市民前來參觀,聆聽先賢家風故事、感受川北家風文化。設立家風館旨在
①引導群眾向善向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②抵御外來文化沖擊,加快儒家傳統文化的復興
③強化家風教化功能,共同建設文明和諧的家園
④推動傳統文化創新,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設立家風館聆聽先賢家風故事、感受川北家風文化,目的在于引導群眾向善向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家風教化功能,共同建設文明和諧的家園,①③項符合題意;材料不涉及外來文化的沖擊,同時對儒家傳統文化要批判繼承,推陳出新,②項說法錯誤;材料不涉及傳統文化的創新,④項與題意不符;正確選項為B。
5.(四川省名校2018屆高三高考沖刺卷文綜政治試題)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文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是全體人民的珍貴財富。對于一個國家來講,文物活起來可以激發人民群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認同和熱愛,堅定文化自信,匯聚發展力量。對于一個城市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使市民找回老城記憶,體現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品位,展現城市魅力。對于一個鄉村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彰顯地域特色,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因此,我們努力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那些在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文物珍存不斷走近百姓、走進當代、走向世界。
結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識,說明如何喚醒文物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答案】創造條件,讓更多的人走近文物,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發掘文物的時代內涵和現實價值,提高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創新文化傳播方式,講好文物故事,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解析】本題要求結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識,說明如何喚醒文物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從材料可以看出,要喚醒文物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就必須發掘文物的時代內涵和現實價值,創造條件,讓更多的人走近文物,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講好文物故事,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可運用文化生活的相關知識,從正確對待傳統文化、文化創新等方面,說明喚醒文物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的做法。


1(2018年高考原創押題預測卷03【江蘇卷】22)新版民族歌劇《木蘭》集東方韻味之美與西洋歌劇之高雅于一體,借鑒西洋歌劇藝術表現手段的同時,充分體現了東方創造。這種藝術探索
①展現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
②以現代的藝術形式實現了東西方文化的轉化
③求同存異,兼收并蓄,彰顯出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④展現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與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2(2018年高考原創押題預測卷01【江蘇卷】22)為了讓農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專業文藝院團的精彩演出,天津啟動“農民點戲、戲進農家”活動,全年預計走進167個街鎮,推出167場精彩演出。請你為該活動擬定一個宣傳標語,最合適的標語是
A.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激活文化市場活力
B.文化惠民精品共享,保障基本文化權益
C.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D.大力繁榮民族文化,積極引領文明風尚
【答案】B
【解析】 “農民點戲、戲進農家”活動,與激活文化市場活力、發展文化產業、繁榮民族文化無關,故排除A、C、D;舉辦該活動能讓農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專業文藝院團的精彩演出,是文化惠民工程,有利于保障基本文化權益, B符合題意。故選B。
3(2018年高考原創押題預測卷01【新課標Ⅱ卷】20)從2018年起,敦煌啟動“數字絲路”計劃,通過游戲、動漫、旅游、音樂、云、AR/VR技術等六大維度展開合作,深入推進,保護、傳承、活化敦煌的傳統文化遺產。這里體現的意義有
①傳統文化遺產是我國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②通過科技賦予了傳統文化遺產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③傳統文化遺產是聯結古代和現代文化的精神紐帶
④通過科技保護擴展了傳統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文化遺產的知識。保護傳統文化遺產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和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我國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①都是其意義;③不作為意義;科技保護豐富了保護文化的途徑,而不是豐富了內涵,故②正確,④錯誤。
4(2018年高考原創押題預測卷03【新課標Ⅱ卷】40)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
鄉村文化振興,要體現深厚的文化傳統。把傳統留住、把文化留住,又能夠適應時代的變化,建構具有飽滿品位特征、具有生動氣息的新鄉土、新農村,才能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有些人認為把中華文化“西化”,才有發展,其實不然。我們一直在提倡與國際接軌,在文化上當代中國人應當提出來‘與祖先接軌’”。因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才是最適合中國國情,是中國人能夠接受的,也是有益于全人類的一種文化。沒有自主的價值觀、文化觀,把自己祖先的東西丟棄了,振興什么都是徒勞。
鄉村振興還需要解決土地難題。一方面我們要堅守耕地紅線,確保糧食供應;另一方面我們還必須要保障城鎮化發展的必要用地,促進科學發展。在此背景下,我國加大土地管控力度,而現實卻是,每年國家分配的用地指標,對于地方政府來說,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缺口。為此我們應著力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一方面要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著力推進城鎮低效建設用地再開發,對存量用地和增量用地實行差別化管理。另一方面,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加掛鉤,促進農村土地整治深入開展。
(1)鄉村文化的發展首先必須要“與祖先接軌”,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點,分析材料中該觀點的合理性。(10分)
【解析】第一問需要從傳統文化的作用、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文化自信等角度作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淅川县| 寿宁县| 江陵县| 蓝山县| 治县。| 古田县| 友谊县| 松滋市| 伽师县| 闽清县| 江西省| 达州市| 色达县| 铜鼓县| 内黄县| 丽水市| 辉南县| 彭水| 尼玛县| 罗江县| 金山区| 景洪市| 新疆| 冀州市| 汪清县| 鄯善县| 正镶白旗| 大同市| 兴安盟| 长宁县| 元江| 黎城县| 新沂市| 吉安县| 汕尾市| 滁州市| 太白县| 永修县| 三江| 漳平市| 德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