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生產、勞動與經營第七講:個人收入的分配考綱對本講內容的考查如下:分配制度生產決定分配按勞分配及其作用我國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二、效率與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對效率、公平的影響提高效率,促進公平考查的內容主要可分為以下 個具體方向:(以選擇題、非選擇題的形式考查)一、我國的分配制度1.是什么: 為主體, 并存2.為什么: 決定分配制度二、★按勞分配1.基本內容和要求(含義):在公有制經濟中,在對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扣除之后,以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包括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2.范圍: (國企/集企中勞動者的工資、獎金、津貼;集體經濟中勞動者的勞動所得)3.地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體地位4.原因: ——前提; ——物質基礎;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 ——直接原因5.意義:有利于充分調動勞動者的 ,激勵勞動者努力學習 ,提高 ,從而促進 的發展。按勞分配作為社會主義性質的分配制度,是對以往幾千年不勞而獲的剝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的重要條件,它體現了勞動者 的社會地位。三、★多種分配方式:按生產要素分配1.內容①按 要素(外企/私企/個體:憑勞動所得)②按 要素(利潤、利息、股票、債券等)③按 要素(出租房屋/ 流轉所得)④按 等要素2.意義:①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②體現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尊重。③有利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有利于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④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動經濟發展四、公平(分好蛋糕 ) 1.是什么(主要表現):收入分配 (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要過于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2.為什么:社會主義內在要求、實現共同富裕。有助于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和諧。3.★★★怎么做(如何實現社會公平?)(1) 決定 ,要大力發展 ,為實現社會公平奠定 。(2)制度保證:堅持和完善 制度。(3)初次分配兩個比重:提高 在 中的比重、 在 中的比重;實現 同步, 同步。再分配更加注重 ,通過 等 ,調節 收入,提高 入者收入,擴大 比重,清理規范 、保護 收入,取締 收入(調高/提低/擴中/清隱/保法/取非),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注釋: ——在物質部門(農業、工業、企業中,一般指職工工資、獎金) ----在非物質部門(第三產業,但主要是政府的分配:稅收、財政、補貼、社會保障、福利)五、效率(做大蛋糕) 1.是什么:經濟活動中投入與產出的比率,2.★★★為什么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1)關系①一致性Ⅰ. 是 的物質前提:社會公平的逐步實現只有在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率、增加社會財富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否則只能導致平均主義和普遍貧窮Ⅱ. 是提高經濟 的保證: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維護勞動者權益,激發勞動者發展生產、提高經濟效率的積極性②矛盾性:二者強調不同方面。(2)意義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增加社會財富;有利于維護勞動者權益,調動積極性;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和諧。3.怎么做:★★★ 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更加注重公平;既要反對 ,又要防止 ;既要落實 ,又要提倡 ;一、生產決定分配二、正確認識各種分配方式類別對應形式按勞分配公有制經濟中勞動者獲得的工資、獎金和津貼收入按生產要素分配按勞動要素分配在私營、外資企業中勞動者獲得的工資、獎金和津貼收入 按資本要素分配儲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轉讓所得、債券的利息、私營企業主的稅后利潤按技術要素分配技術入股、專利使用、技術轉讓的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企業管理人員憑借管理才能和在生產經營中的貢獻而參與分配的方式注意:根據所屬范圍區分收入分配方式①按勞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經濟中,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的工資、獎金、津貼收入,農村家庭聯產承包收入都屬于按勞分配所得。②按生產要素分配存在于股份制企業、私營經濟、外資經濟和個人投資活動中,凡是看到股息、利息、科技入股、出租、私營企業工資、土地租金、土地流轉等信息都可直接判定為按生產要素分配。三、正確認識各種收入勞動收入即勞動所得,是相對于不勞而獲的剝削收入和資金收入而言的。包括按勞分配收入、按勞動要素分配收入非勞動收入分為三類,即要素收入、政府轉移支付和捐贈。要素收入是指通過資本、技術、經營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獲得的收入,其中包括分紅、利息、租金、出售專利等獲得的收入注意:(1)工資收入不一定是按勞分配收入。例:私營外資企業中工人獲得的工資屬于按勞動要素分配。(2)勞動收入不一定是按勞分配收入。例:非公有制企業中的勞動收入不屬于按勞分配收入。(3)非勞動收入不一定是剝削收入,只有在雇傭勞動的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中的企業主憑借資本獲得的收入才是剝削收入。三、多角度把握注重社會公平的原因及措施角度具體經濟意義社會主義本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社會公平的維護有利于維護勞動者權益,激發勞動者發展生產,提高經濟效率的積極性社會再生產社會公平的維護,有利于縮小收入差距,提升整個社會的消費水平,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分配政策有利于理順國家、企業和個人的關系,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有利于縮小行業之間、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科學發展觀維護社會公平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統籌兼顧的要求經濟發展方式維護公平有利于理順投資與消費的關系,適度擴大內需,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表格法區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再分配范圍物質生產部門內部,主要為工業企業全社會主體主要是企業國家、政府手段市場機制決定政府調控機制,稅收、政策、法律目的提高效率、體現公平主要是更加體現公平舉例企業職工工資、按勞分配收入和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獲得的收入,都屬于初次分配事業單位工資;個人所得稅、財產稅;社會保障制度等轉移支付,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和社會優撫提醒:初次分配一般是指在企業內部的分配,初次分配形成三部分,即個人(職工工資、勞動者報酬)、國家利潤和企業收入;再分配主要通過國家財政支出、稅收調節的形式實現,主要是平衡收入分配差距,通過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手段進行。前言:近年高考,本專題考查的知識點主要集中在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與公平上。試題形式既有選擇題,也有非選擇題。非選擇題主要以現實熱點問題為背景,考查學生運用收入分配公平知識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考向一 我國的分配制度例1:(2017年·浙江卷)下表為2016年某省居民人均收入主要指標調查數據,從中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指標絕對數(元)增長(%)人均可支配收入385298.4其中:工資性收人222077.5經營凈收人65896.6財產凈收人43376.3轉移凈收人539616.7注:轉移凈收入是和轉移支付相關的收入A.人均收入增長加快B.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的比重增加C.多種生產要素參與分配D.再分配調節效果不明顯【解法指導】先審題看圖表圈關鍵詞,橫縱向觀察。橫向看到“指標”、“絕對數”、“增長”。縱向為各收入。其次,看選項,在材料中是否能體現出來。【答案】C【解析】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多種生產要素參與分配。C項與題意相符;材料反映出人均收入增長幅度,但反映不出增長速度加快,A項與題意不符;B項在題中反映不出來;D項在材料中反映不出來;正確選項為C。跟蹤訓練1:(2016·天津卷,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強調,要鼓勵各類企業通過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方式,調動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實施股權激勵方式( )A.是我國分配制度的重大變革 B.是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體現C.是我國按勞分配制度的完善與發展 D.保障了科研人員在企業發展中的主體地位考向二 效率與公平例2:(2014·全國卷)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列措施中有助于“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是( )A.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 B.調高國有企業利潤上繳比例C.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 D.建立健全工資正常增長機制【解法指導】此題需要掌握什么屬于初次分配,什么屬于再次分配。需要區分二者。【答案】D【解析】轉移支付、生活保障不屬于初次分配和勞動報酬,A、C兩項不符合題意。調高國有企業利潤上繳比例,會在短期增加財政收入,同時會減少企業的利潤,不利于勞動報酬的增長,排除B項。建立健全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有利于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D項符合題意跟蹤訓練2:(2015·廣東卷,25)基尼系數是判斷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指標。該系數介于0~1之間,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平均;反之,表明收入差距越大。國際上通常把0.40作為貧富差距的警戒線。2010~2014年,中國收入再分配后的基尼系數分別為0.481、0.477、0.474、0.473和0.469。對比下圖,不考慮各國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的差異,可以推斷出( )①近年來,中國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且高于圖中發達國家②法國收入再分配政策對貧富差距的調整效果比英國更明顯③中國應運用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手段強化再分配功能④發達國家依賴以市場為主導的收入分配機制實現社會公平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考向三 精準扶貧十九大報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例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享”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的美好追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實現“共享”的重要節點是“補短板”,特別是補好扶貧開發這塊“短板”。我國近5年來基尼系數指標年份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基尼系數0.4740.4730.4690.4620.465注:基尼系數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重要指標,國際公認的貧富差距警戒線為0.4。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概括材料反映的經濟信息,并結合材料,分析“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經濟學依據。【解法指導】審設問。按照信息類題答法與原因類答法進行解答。第一問屬于圖表題,做圖表題時一定要注意看圖表的標題,看圖表中的內容、注釋,并注意圖表中數據的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做到“橫比、縱比、綜合比”,“橫比找差距,綜比找變化,表間找關系”,然后透過現象看本質。第二問屬于原因類主觀題。一先審清設問,看清知識范圍和問題指向,了解對應的課本知識;二,審材料,結合材料轉化為課本知識解答,審查材料的時候可以先分段,一般以句號、分號或同一層意思幾個句子為一個分段作為參考。三,組織答案。【答案】(1)材料反映近5年來,我國貧富差距逐年縮小,但仍超過國際警戒線。國家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社會公平。實現“減貧脫困”,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是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體現;改善民生,逐步縮小貧富差距,最終消除貧困,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也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實現脫貧充分顯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實現共同富裕,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這也是統籌兼顧,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的必然要求。【解析】審設問:明確兩問。一問是“經濟信息”,二是原因類主觀題一問,注意看標題,注釋。反映基尼系數。反映收入分配差距。橫向比較,逐年縮小。但明確國際指標,與國際對比。組織答案。二問“經濟學依據”得出范圍經濟生活,原因類主觀題。關于脫貧,收入分配的問題,可以回顧課本個人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結合材料,組織答案。答題模版模板:實現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和措施收入分配領域里的公平問題,一直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必須正確看待我國現實生活中的收入分配不公現象,采取各種措施促進收入分配公平和社會和諧。常見設問方式:(1)為什么要實現收入分配公平?(2)怎樣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常用答題語言: (1)原因(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提高效率+社會主義本質+共富目標+刺激消費+科學發展①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維護勞動者權益,激發勞動者發展生產、提高經濟效率的積極性。②收入分配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本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體現。③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④實現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提高社會總體消費水平,適度擴大內需,從而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⑤實現社會公平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2)措施根本途徑+制度保障+初次分配+再分配+財政作用+科學發展①從根本上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②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實現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制度保證。③增加居民收入,著重保護勞動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另一重要舉措。要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發揮好財政的作用,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的問題。⑤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跟蹤訓練3:24.(2012年·全國卷)(2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收入不斷增加 ,1978年我國職工工資總額為568.9億元 ,2009年達到40288.2億元;職工平均工資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736元。材料一 在我國居民收入不斷增加的同時,收入分配中的一些問題也逐步顯現出來。 2009年,我國的最低工資是我國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為58%;我國最低工資是我國平均工資的21%,世界平均為50% 我國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分別如圖8、圖9所示 材料二 最近幾年,中央財政用于民生支出的增長幅度遠高于中央財政預算的增長幅度。根據2012年財政部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所做的報告,2011年中央財政實際支出比上年增長16.7%。其中,教育支出增長27.5%,醫療衛生支出增長17.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23.9%,住房保障支出增長52.8% ,在2012年的中央財政預算中,中央財政支出增長13.7&,其中,教育支出增長16.4%,醫療衛生支出增長16.4^% ,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21.9% ,住房保障支出增長23.1%(1)根據材料一概括我國國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經濟生活知識提出解決問題的政策建議(14分)1.(2015·江蘇卷,6)據統計,2014年全國居民新增財產性收入40%來自房地產,17%來自銀行理財,16%來自存款,12%來自股票,其他來自信托、基金、保險等。對該經濟現象的正確解讀是( )①體現按生產要素分配②居民投資風險不斷降低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④居民財產配置趨向多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李先生家的按勞分配收入和按生產要素分配收入分別是( )A.5000元、8000元 B.3000元、8500元C.4000元、9000元 D.8 000元、5000元3.今年上半年,我國有28個省(區、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快于一季度,近一半達到或超過了年初預期目標。但是,在12個公布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的省(區、市)中,有5個跑輸當地的地區生產總值。要改變這一現象,必須( )①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②提高勞動報酬在再次分配中的比重③繼續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④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4.(2018年·江蘇卷)最低工資制度旨在保護低收入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因此最低工資應高于勞動力市場供需平衡時的工資水平。2017年,我國有22個地區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圖中(P代表勞動力價格,Q代表勞動力數量,D、S分別代表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P1、P2分別表示變化前后的勞動力價格)能正確反映這一變化的是A.A B.B C.C D.D5.(2016年·浙江卷)作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某村將閑置多年的20畝村辦企業用地的使用權入市交易,并從交易收益中拿出615萬元入股某商旅綜合公司,使村民每年獲得了分紅。這告訴我們A.股份合作制是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形式B.深化改革能夠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C.只有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才能實現共同富裕D.按土地要素貢獻分配成為農村分配的主要方式6.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完善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將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適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權。這一政策A.能盤活農村集體土地,拓寬土地供應渠道B.將適當減少農業耕地,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C.會深化農村土地改革,保障農民土地所有權D.要探索農村宅基地人市,變更宅基地的權屬7.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下列改革措施中能體現我國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是( )①2017年部分地區繼續上調最低工資標準②建立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職工統的養老保險制度③增加對扶貧的財政投人,構建精準扶貧工工作長效機制④正式實施《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8.習近平指出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就是要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促使農戶的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開,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這說明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①是為了使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與生產關系相適應②土地所有權在土地流轉后仍歸每戶村民所有③有利于解放農村勞動力, 發展適度規模農業④農民通過流轉土地獲得的收入屬于按生產要素分配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9.2017年6月22日,著名健康保健器材上市公司奧佳華公布第二期股權激勵計劃(草案),本商計劃擬向激勵對象授予權益總計1500萬股,其中首次授予1320萬股,預留180萬股。激勵對象共計178人,包括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中層管理人員、核心技術人員、奧佳華公司的做法①是對公民資本要素所有權的尊重 ②是通過再分配,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有利于規范收入分配秩序,縮小收入差距 ④有利于調動激勵對象工作的積極性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10.過去幾年,央企在經營機制改革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其中,薪酬制度改革成為亮點。截至2017年10月,99%的中央企業集團公同建立了明確的工資效益聯動機制,60戶控股上市公司實施了股權激勵,11戶科技型子企業實行了分紅激勵政策。薪酬制度改革有利于①提高公司的運行效率和經營戰略的科學性②探索完善分配激勵機制,激發員工積極性③完善分配機制,規范國有企業的分配秩序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1.(2016·上海)2016年4月,國務院印發通知,對專利成果收益分配、科研人員兼職收入、科研成果入股分紅、科研人員成立公司等方面作出規定。為落實這些激勵性規定,最需完善的分配方式是( )A.按勞動要素分配 B.按資本要素分配 C.按技術要素分配 D.按管理要素分配12.(2015·山東)國務院決定,2015年我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由2014年的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下列選項中,對國務院的這一決定理解正確的是( )A.提高醫療補助標準,優化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B.健全初次分配機制,協調國家與個人的利益關系C.加大再分配力度,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水平D.增加貨幣供應量,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籌資水平13.(2014·上海)財政部決定從2014年起,對中央企業稅后利潤的收取比例提高5%,增收部分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這部分稅后利潤及其用途是( )A.國有資產收入和國民收入初次分配B.國有資產收入和國民收入再次分配C.集體資產收入和國民收入初次分配D.集體資產收入和國民收入再次分配14.偉大的“中國夢”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夢想。堅持公平正義、縮小貧富差距是推動“中國夢”實現的有效途徑之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近三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城鄉居民收入同比增長和基尼系數對比情況項目國內生產總值城鎮居民人均收入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基尼系數2011年9.2%8.4%11.4%0.4772012年7.8%9.6%10.7%0.4742013年7.7%7%9.3%0.473注:基尼系數是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基尼系數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數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材料二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在生產發展、國民收入增加的基礎上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經濟現象?(2)結合材料二,運用“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的相關知識,說明我國為什么提出“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15.(2012年·全國卷)(2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收入不斷增加 ,1978年我國職工工資總額為568.9億元 ,2009年達到40288.2億元;職工平均工資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736元。材料一 在我國居民收入不斷增加的同時,收入分配中的一些問題也逐步顯現出來。 2009年,我國的最低工資是我國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為58%;我國最低工資是我國平均工資的21%,世界平均為50% 我國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分別如圖8、圖9所示 材料二 最近幾年,中央財政用于民生支出的增長幅度遠高于中央財政預算的增長幅度。根據2012年財政部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所做的報告,2011年中央財政實際支出比上年增長16.7%。其中,教育支出增長27.5%,醫療衛生支出增長17.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23.9%,住房保障支出增長52.8% ,在2012年的中央財政預算中,中央財政支出增長13.7&,其中,教育支出增長16.4%,醫療衛生支出增長16.4^% ,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21.9% ,住房保障支出增長23.1%(1)根據材料一概括我國國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經濟生活知識提出解決問題的政策建議(14分)(2)結合材料二,運用政治生活知識說明我國政府為什么提高民生支出在財政預算中的比例(12分)第二單元 生產、勞動與經營第七講:個人收入的分配考綱對本講內容的考查如下:分配制度生產決定分配按勞分配及其作用我國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二、效率與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對效率、公平的影響提高效率,促進公平考查的內容主要可分為以下 個具體方向:(以選擇題、非選擇題的形式考查)一、我國的分配制度1.是什么: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2.為什么:基本經濟制度決定分配制度二、★按勞分配1.基本內容和要求(含義):在公有制經濟中,在對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扣除之后,以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包括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2.范圍:公有制(國企/集企中勞動者的工資、獎金、津貼;集體經濟中勞動者的勞動所得)3.地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體地位4.原因:生產資料公有制——前提;生產力水平——物質基礎;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直接原因5.意義:有利于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勞動者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從而促進生產的發展。按勞分配作為社會主義性質的分配制度,是對以往幾千年不勞而獲的剝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的重要條件,它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三、★多種分配方式:按生產要素分配1.內容①按勞動要素(外企/私企/個體:憑勞動所得)②按資本要素(利潤、利息、股票、債券等)③按土地要素(出租房屋/土地經營權流轉所得)④按技術、信息、管理等要素2.意義:①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②體現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尊重。③有利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有利于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④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動經濟發展四、公平(分好蛋糕 ) 1.是什么(主要表現):收入分配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要過于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2.為什么:社會主義內在要求、實現共同富裕。有助于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和諧。3.★★★怎么做(如何實現社會公平?)(1)生產決定分配,要大力發展生產力,為實現社會公平奠定物質基礎。(2)制度保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初次分配兩個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同步。再分配更加注重社會公平,通過稅收社保等轉移性支付手段,調節過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清理規范隱性收入、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調高/提低/擴中/清隱/保法/取非),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注釋:初次分配——在物質部門(農業、工業、企業中,一般指職工工資、獎金)再次分配----在非物質部門(第三產業,但主要是政府的分配:稅收、財政、補貼、社會保障、福利)五、效率(做大蛋糕) 1.是什么:經濟活動中投入與產出的比率,2.★★★為什么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1)關系①一致性Ⅰ.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社會公平的逐步實現只有在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率、增加社會財富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否則只能導致平均主義和普遍貧窮Ⅱ.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維護勞動者權益,激發勞動者發展生產、提高經濟效率的積極性②矛盾性:二者強調不同方面。(2)意義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增加社會財富;有利于維護勞動者權益,調動積極性;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和諧。3.怎么做:★★★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懸殊;既要落實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獻精神;一、生產決定分配二、正確認識各種分配方式類別對應形式按勞分配公有制經濟中勞動者獲得的工資、獎金和津貼收入按生產要素分配按勞動要素分配在私營、外資企業中勞動者獲得的工資、獎金和津貼收入 按資本要素分配儲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轉讓所得、債券的利息、私營企業主的稅后利潤按技術要素分配技術入股、專利使用、技術轉讓的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企業管理人員憑借管理才能和在生產經營中的貢獻而參與分配的方式注意:根據所屬范圍區分收入分配方式①按勞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經濟中,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的工資、獎金、津貼收入,農村家庭聯產承包收入都屬于按勞分配所得。②按生產要素分配存在于股份制企業、私營經濟、外資經濟和個人投資活動中,凡是看到股息、利息、科技入股、出租、私營企業工資、土地租金、土地流轉等信息都可直接判定為按生產要素分配。三、正確認識各種收入勞動收入即勞動所得,是相對于不勞而獲的剝削收入和資金收入而言的。包括按勞分配收入、按勞動要素分配收入非勞動收入分為三類,即要素收入、政府轉移支付和捐贈。要素收入是指通過資本、技術、經營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獲得的收入,其中包括分紅、利息、租金、出售專利等獲得的收入注意:(1)工資收入不一定是按勞分配收入。例:私營外資企業中工人獲得的工資屬于按勞動要素分配。(2)勞動收入不一定是按勞分配收入。例:非公有制企業中的勞動收入不屬于按勞分配收入。(3)非勞動收入不一定是剝削收入,只有在雇傭勞動的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中的企業主憑借資本獲得的收入才是剝削收入。三、多角度把握注重社會公平的原因及措施角度具體經濟意義社會主義本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社會公平的維護有利于維護勞動者權益,激發勞動者發展生產,提高經濟效率的積極性社會再生產社會公平的維護,有利于縮小收入差距,提升整個社會的消費水平,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分配政策有利于理順國家、企業和個人的關系,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有利于縮小行業之間、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科學發展觀維護社會公平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統籌兼顧的要求經濟發展方式維護公平有利于理順投資與消費的關系,適度擴大內需,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表格法區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再分配范圍物質生產部門內部,主要為工業企業全社會主體主要是企業國家、政府手段市場機制決定政府調控機制,稅收、政策、法律目的提高效率、體現公平主要是更加體現公平舉例企業職工工資、按勞分配收入和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獲得的收入,都屬于初次分配事業單位工資;個人所得稅、財產稅;社會保障制度等轉移支付,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和社會優撫提醒:初次分配一般是指在企業內部的分配,初次分配形成三部分,即個人(職工工資、勞動者報酬)、國家利潤和企業收入;再分配主要通過國家財政支出、稅收調節的形式實現,主要是平衡收入分配差距,通過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手段進行。前言:近年高考,本專題考查的知識點主要集中在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與公平上。試題形式既有選擇題,也有非選擇題。非選擇題主要以現實熱點問題為背景,考查學生運用收入分配公平知識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考向一 我國的分配制度例1:(2017年·浙江卷)下表為2016年某省居民人均收入主要指標調查數據,從中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指標絕對數(元)增長(%)人均可支配收入385298.4其中:工資性收人222077.5經營凈收人65896.6財產凈收人43376.3轉移凈收人539616.7注:轉移凈收入是和轉移支付相關的收入A.人均收入增長加快B.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的比重增加C.多種生產要素參與分配D.再分配調節效果不明顯【解法指導】先審題看圖表圈關鍵詞,橫縱向觀察。橫向看到“指標”、“絕對數”、“增長”。縱向為各收入。其次,看選項,在材料中是否能體現出來。【答案】C【解析】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多種生產要素參與分配。C項與題意相符;材料反映出人均收入增長幅度,但反映不出增長速度加快,A項與題意不符;B項在題中反映不出來;D項在材料中反映不出來;正確選項為C。跟蹤訓練1:(2016·天津卷,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強調,要鼓勵各類企業通過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方式,調動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實施股權激勵方式( )A.是我國分配制度的重大變革 B.是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體現C.是我國按勞分配制度的完善與發展 D.保障了科研人員在企業發展中的主體地位【答案】B【解析】股權激勵方式是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體現,并沒有改變我國“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A不選;按勞分配的前提是公有制,而材料說的是“各類企業”,C不選;企業的主體是勞動者,不僅僅是科研人員,D錯誤;故選B。考向二 效率與公平例2:(2014·全國卷)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列措施中有助于“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是( )A.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 B.調高國有企業利潤上繳比例C.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 D.建立健全工資正常增長機制【解法指導】此題需要掌握什么屬于初次分配,什么屬于再次分配。需要區分二者。【答案】D【解析】轉移支付、生活保障不屬于初次分配和勞動報酬,A、C兩項不符合題意。調高國有企業利潤上繳比例,會在短期增加財政收入,同時會減少企業的利潤,不利于勞動報酬的增長,排除B項。建立健全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有利于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D項符合題意跟蹤訓練2:(2015·廣東卷,25)基尼系數是判斷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指標。該系數介于0~1之間,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平均;反之,表明收入差距越大。國際上通常把0.40作為貧富差距的警戒線。2010~2014年,中國收入再分配后的基尼系數分別為0.481、0.477、0.474、0.473和0.469。對比下圖,不考慮各國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的差異,可以推斷出( )①近年來,中國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且高于圖中發達國家②法國收入再分配政策對貧富差距的調整效果比英國更明顯③中國應運用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手段強化再分配功能④發達國家依賴以市場為主導的收入分配機制實現社會公平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我國基尼系數逐年降低,可見我國收入差距逐年在縮小,排除①。法國再分配后的基尼系數是0.29,英國是0.35,可見法國對貧富差距的調整效果比英國明顯,故②正確。面對再分配收入差距較大的現狀,可以通過財政和稅收政策加以調節,故③正確。以市場為主導會導致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這是市場自身缺陷的體現,故排除④。考向三 精準扶貧十九大報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例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享”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的美好追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實現“共享”的重要節點是“補短板”,特別是補好扶貧開發這塊“短板”。我國近5年來基尼系數指標年份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基尼系數0.4740.4730.4690.4620.465注:基尼系數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重要指標,國際公認的貧富差距警戒線為0.4。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概括材料反映的經濟信息,并結合材料,分析“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經濟學依據。【解法指導】審設問。按照信息類題答法與原因類答法進行解答。第一問屬于圖表題,做圖表題時一定要注意看圖表的標題,看圖表中的內容、注釋,并注意圖表中數據的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做到“橫比、縱比、綜合比”,“橫比找差距,綜比找變化,表間找關系”,然后透過現象看本質。第二問屬于原因類主觀題。一先審清設問,看清知識范圍和問題指向,了解對應的課本知識;二,審材料,結合材料轉化為課本知識解答,審查材料的時候可以先分段,一般以句號、分號或同一層意思幾個句子為一個分段作為參考。三,組織答案。【答案】(1)材料反映近5年來,我國貧富差距逐年縮小,但仍超過國際警戒線。國家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社會公平。實現“減貧脫困”,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是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體現;改善民生,逐步縮小貧富差距,最終消除貧困,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也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實現脫貧充分顯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實現共同富裕,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這也是統籌兼顧,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的必然要求。【解析】審設問:明確兩問。一問是“經濟信息”,二是原因類主觀題一問,注意看標題,注釋。反映基尼系數。反映收入分配差距。橫向比較,逐年縮小。但明確國際指標,與國際對比。組織答案。二問“經濟學依據”得出范圍經濟生活,原因類主觀題。關于脫貧,收入分配的問題,可以回顧課本個人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結合材料,組織答案。答題模版模板:實現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和措施收入分配領域里的公平問題,一直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必須正確看待我國現實生活中的收入分配不公現象,采取各種措施促進收入分配公平和社會和諧。常見設問方式:(1)為什么要實現收入分配公平?(2)怎樣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常用答題語言: (1)原因(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提高效率+社會主義本質+共富目標+刺激消費+科學發展①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維護勞動者權益,激發勞動者發展生產、提高經濟效率的積極性。②收入分配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本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體現。③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④實現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提高社會總體消費水平,適度擴大內需,從而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⑤實現社會公平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2)措施根本途徑+制度保障+初次分配+再分配+財政作用+科學發展①從根本上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②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實現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制度保證。③增加居民收入,著重保護勞動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另一重要舉措。要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發揮好財政的作用,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的問題。⑤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跟蹤訓練3:24.(2012年·全國卷)(2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收入不斷增加 ,1978年我國職工工資總額為568.9億元 ,2009年達到40288.2億元;職工平均工資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736元。材料一 在我國居民收入不斷增加的同時,收入分配中的一些問題也逐步顯現出來。 2009年,我國的最低工資是我國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為58%;我國最低工資是我國平均工資的21%,世界平均為50% 我國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分別如圖8、圖9所示 材料二 最近幾年,中央財政用于民生支出的增長幅度遠高于中央財政預算的增長幅度。根據2012年財政部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所做的報告,2011年中央財政實際支出比上年增長16.7%。其中,教育支出增長27.5%,醫療衛生支出增長17.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23.9%,住房保障支出增長52.8% ,在2012年的中央財政預算中,中央財政支出增長13.7&,其中,教育支出增長16.4%,醫療衛生支出增長16.4^% ,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21.9% ,住房保障支出增長23.1%(1)根據材料一概括我國國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經濟生活知識提出解決問題的政策建議(14分)(2)結合材料二,運用政治生活知識說明我國政府為什么提高民生支出在財政預算中的比例(12分)【答案】(1)問題: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最低工資在人均GDP中占比低,在平均工資中占比低,最低工資水平偏低。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占比呈減少趨勢,政府和企業所得占比呈增加趨勢,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對策: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建立職工工資和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長機制;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機制,促進社會公平。【解析】(1)比較傳統的經濟學材料加圖表題,考查考生對材料圖表信息的準確提取,精準概括的能力。同時審清設問的要求是分問題和對策兩個大方面。根據材料的敘述和圖表的信息,我們發現問題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同世界水平比,我們有很大差距;還有一個是國內不同群體收入也有很大差距。要把這些信息細化,準確的轉化成文字。關于對策,其實設問也有限定,是關于收入分配政策的,不要扯到收入分配制度方面。關于收入分配政策考生平時應該總結得挺多,本題不太難。1.(2015·江蘇卷,6)據統計,2014年全國居民新增財產性收入40%來自房地產,17%來自銀行理財,16%來自存款,12%來自股票,其他來自信托、基金、保險等。對該經濟現象的正確解讀是( )①體現按生產要素分配②居民投資風險不斷降低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④居民財產配置趨向多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居民財產性收入屬于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故①正確。通過財產性收入來源的多樣化,可見財產配置多元化,故④正確。材料體現了投資的多元化,沒有涉及風險降低,排除②。財產收益來自初次分配,排除③。2017年10月,李先生一家的收入情況如下表所示(單位:元)。回答下題。2.李先生家的按勞分配收入和按生產要素分配收入分別是( )A.5000元、8000元 B.3000元、8500元C.4000元、9000元 D.8 000元、5000元【答案】C【解析】李先生在國企工作,其工資和獎金收入均屬于按勞分配收入。除此之外,炒股收入和銀行利息屬于按資本要素分配收入,經營超市收入和私企工資屬于按勞動要素分配收入,C正確。3.今年上半年,我國有28個省(區、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快于一季度,近一半達到或超過了年初預期目標。但是,在12個公布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的省(區、市)中,有5個跑輸當地的地區生產總值。要改變這一現象,必須( )①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②提高勞動報酬在再次分配中的比重③繼續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④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C【解析】②錯誤,應是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④錯誤,應是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①③正確且符合題意。4.(2018年·江蘇卷)最低工資制度旨在保護低收入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因此最低工資應高于勞動力市場供需平衡時的工資水平。2017年,我國有22個地區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圖中(P代表勞動力價格,Q代表勞動力數量,D、S分別代表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P1、P2分別表示變化前后的勞動力價格)能正確反映這一變化的是A.A B.B C.C D.D【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最低工資制度旨在保護低收入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屬于初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最低工資應高于勞動力市場供需平衡時的工資水平,勞動力價格直線P1應高于勞動力市場供需平衡時的工資水平。BCD不符合題意。答案為A。5.(2016年·浙江卷)作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某村將閑置多年的20畝村辦企業用地的使用權入市交易,并從交易收益中拿出615萬元入股某商旅綜合公司,使村民每年獲得了分紅。這告訴我們A.股份合作制是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形式B.深化改革能夠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C.只有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才能實現共同富裕D.按土地要素貢獻分配成為農村分配的主要方式【答案】B【解析】對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進行入市改革,使得村民收入得到了增加,說明深化改革能夠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B項符合題意;股份合作制是以勞動合作為基礎,吸收股份制的一些做法,勞動者的勞動聯合和資本聯合相結合形成的新型企業的組織形式。材料中從交易收益中拿出錢來入股某公司的行為屬于投資行為,并非屬于股份合作制,A項觀點錯誤;實現共同富裕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能夠推動共同富裕的實現,但不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選項說法過于絕對,C項觀點錯誤;我國的基本分配制度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無論在農村還是城市分配的主要方式都是按勞分配,D項觀點錯誤。答案選B。6.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完善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將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適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權。這一政策A.能盤活農村集體土地,拓寬土地供應渠道B.將適當減少農業耕地,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C.會深化農村土地改革,保障農民土地所有權D.要探索農村宅基地人市,變更宅基地的權屬【答案】A【解析】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適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權,這一政策能盤活農村集體土地,拓寬土地供應渠道,完善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A項符合題意;材料要完善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不涉及農業耕地問題,B項與題意不符;農村土地的所有權歸村集體所有,農民沒有土地的所有權,C項說法錯誤;宅基地的所有權歸集體所有,完善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并不變更宅基地的權屬,D項說法錯誤;正確選項為A。7.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下列改革措施中能體現我國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是( )①2017年部分地區繼續上調最低工資標準②建立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職工統的養老保險制度③增加對扶貧的財政投人,構建精準扶貧工工作長效機制④正式實施《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此題考查再分配的有關知識,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礎上,政府通過稅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調節各收入主體之間現金或實物的分配過程,也是對要素收入再次調節的過程,據此可知,②③符合題意;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央企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均屬于初次分配,排除①④。故選B。8.習近平指出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就是要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促使農戶的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開,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這說明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①是為了使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與生產關系相適應②土地所有權在土地流轉后仍歸每戶村民所有③有利于解放農村勞動力, 發展適度規模農業④農民通過流轉土地獲得的收入屬于按生產要素分配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答案】D【解析】此題考查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收入分配制度的有關知識,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解答此題可運用排除法。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是為了使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排除①;農村土地所有權歸集體所有,排除②;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有利于解放農村勞動力,發展適度規模農業,農民通過流轉土地獲得的收入屬于按生產要素分配,③④符合題意。故選D。9.2017年6月22日,著名健康保健器材上市公司奧佳華公布第二期股權激勵計劃(草案),本商計劃擬向激勵對象授予權益總計1500萬股,其中首次授予1320萬股,預留180萬股。激勵對象共計178人,包括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中層管理人員、核心技術人員、奧佳華公司的做法①是對公民資本要素所有權的尊重 ②是通過再分配,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有利于規范收入分配秩序,縮小收入差距 ④有利于調動激勵對象工作的積極性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B【解析】此題考查收入分配的有關知識,考查學生分析解讀材料的能力。題中,奧佳華公司擬向激勵對象授予權益總計1500萬股,其中首次授予1320萬股,預留180萬股,這是對公民資本要素所有權的尊重,有利于調動激勵對象工作的積極性,①④符合題意;再分配的主體是國家,排除②;規范收入分配秩序的主體也是國家,且該公司的激勵計劃并不能縮小收入差距,排除③。故選B。10.過去幾年,央企在經營機制改革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其中,薪酬制度改革成為亮點。截至2017年10月,99%的中央企業集團公同建立了明確的工資效益聯動機制,60戶控股上市公司實施了股權激勵,11戶科技型子企業實行了分紅激勵政策。薪酬制度改革有利于①提高公司的運行效率和經營戰略的科學性②探索完善分配激勵機制,激發員工積極性③完善分配機制,規范國有企業的分配秩序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B【解析】薪酬制度改革與公司的運行效率和經營戰略的科學性沒有直接關系,①錯誤;薪酬制度改革不屬于再分配,屬于初次分配范疇,④錯誤;薪酬制度改革有利于激發員工積極性,規范國有企業的分配秩序,②③正確。答案選B。11.(2016·上海)2016年4月,國務院印發通知,對專利成果收益分配、科研人員兼職收入、科研成果入股分紅、科研人員成立公司等方面作出規定。為落實這些激勵性規定,最需完善的分配方式是( )A.按勞動要素分配 B.按資本要素分配 C.按技術要素分配 D.按管理要素分配【答案】C【解析】“專利成果”、“科研成果”、“科研人員”,選C。12.(2015·山東)國務院決定,2015年我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由2014年的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下列選項中,對國務院的這一決定理解正確的是( )A.提高醫療補助標準,優化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B.健全初次分配機制,協調國家與個人的利益關系C.加大再分配力度,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水平D.增加貨幣供應量,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籌資水平【答案】C【解析】材料關于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并不能體現優化城鄉居民消費結構。A不選。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屬于再分配,不屬于初次分配。B不選,選C。材料并未體現增加貨幣供應量。13.(2014·上海)財政部決定從2014年起,對中央企業稅后利潤的收取比例提高5%,增收部分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這部分稅后利潤及其用途是( )A.國有資產收入和國民收入初次分配 B.國有資產收入和國民收入再次分配C.集體資產收入和國民收入初次分配 D.集體資產收入和國民收入再次分配【答案】B【解析】稅后利潤屬于國有資產收入。用途屬于再分配。選B。14.偉大的“中國夢”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夢想。堅持公平正義、縮小貧富差距是推動“中國夢”實現的有效途徑之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近三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城鄉居民收入同比增長和基尼系數對比情況項目國內生產總值城鎮居民人均收入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基尼系數2011年9.2%8.4%11.4%0.4772012年7.8%9.6%10.7%0.4742013年7.7%7%9.3%0.473注:基尼系數是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基尼系數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數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材料二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在生產發展、國民收入增加的基礎上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經濟現象?(2)結合材料二,運用“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的相關知識,說明我國為什么提出“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答案】(1)①近三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與GDP增速基本同步;②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超過了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速,說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縮小;③我國基尼系數有所下降,但仍維持在高位,并且超過了“警戒線”,說明我國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還需不斷改善。(2)①生產決定分配。大力發展生產力,促進國民財富增長,有利于為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②堅持和完善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有利于縮小收入差距,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③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兩個”比重,實現“兩個”同步,有利于理順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的關系,使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④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政府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實現公平分配和成果共享,有利于激發勞動者勞動的積極性。【解析】本題以堅持公平正義、縮小貧富差距是推動“中國夢”實現的有效途徑之一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對經濟生活的相關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本題第一問要求考生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經濟現象。解答圖表類主觀題目,審題要先審設問,后審材料(圖表),這樣可以增強材料的目的性。答案不僅要寫出圖表反映的表面現象(即將圖表語言轉換成文字語言,實現有定量到定性的轉換),還應指出這一現象所包含的深層次信息,和隱藏的信息及本質性問題。通過表格中的數據的橫向與縱向的分析,考生主要回答出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與GDP增速基本同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縮小,但是通過基尼系數來看,我國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還需不斷改善。本題第二問要求考生運用“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的相關知識,說明我國為什么提出“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本題屬于原因類主觀解析試題,解答此類題目,第一是審讀主干材料,依據主干材料抽取主體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審讀設問,通過設問明確指示的指向范圍或者主體指向,第三結合所學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作答即可。故本題著重可以從生產決定分配、堅持和完善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以及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的角度進行分析即可。15.(2012年·全國卷)(2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收入不斷增加 ,1978年我國職工工資總額為568.9億元 ,2009年達到40288.2億元;職工平均工資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736元。材料一 在我國居民收入不斷增加的同時,收入分配中的一些問題也逐步顯現出來。 2009年,我國的最低工資是我國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為58%;我國最低工資是我國平均工資的21%,世界平均為50% 我國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分別如圖8、圖9所示 材料二 最近幾年,中央財政用于民生支出的增長幅度遠高于中央財政預算的增長幅度。根據2012年財政部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所做的報告,2011年中央財政實際支出比上年增長16.7%。其中,教育支出增長27.5%,醫療衛生支出增長17.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23.9%,住房保障支出增長52.8% ,在2012年的中央財政預算中,中央財政支出增長13.7&,其中,教育支出增長16.4%,醫療衛生支出增長16.4^% ,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21.9% ,住房保障支出增長23.1%(1)根據材料一概括我國國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經濟生活知識提出解決問題的政策建議(14分)(2)結合材料二,運用政治生活知識說明我國政府為什么提高民生支出在財政預算中的比例(12分)【答案】(1)問題: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最低工資在人均GDP中占比低,在平均工資中占比低,最低工資水平偏低。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占比呈減少趨勢,政府和企業所得占比呈增加趨勢,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對策: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建立職工工資和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長機制;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機制,促進社會公平。【解析】(1)比較傳統的經濟學材料加圖表題,考查考生對材料圖表信息的準確提取,精準概括的能力。同時審清設問的要求是分問題和對策兩個大方面。根據材料的敘述和圖表的信息,我們發現問題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同世界水平比,我們有很大差距;還有一個是國內不同群體收入也有很大差距。要把這些信息細化,準確的轉化成文字。關于對策,其實設問也有限定,是關于收入分配政策的,不要扯到收入分配制度方面。關于收入分配政策考生平時應該總結得挺多,本題不太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考政治一輪復習學案 第七講 個人收入的分配 (原卷版).doc 高考政治一輪復習學案 第七講 個人收入的分配(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