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下課啦》參考教案教學內容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教材第20、21頁的內容。學情分析本節內容的教學主要是比較物體的高矮、長短等,學生對這一方面的知識已經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層次參差不齊,而且比較散亂,需要知識性的梳理,因此,在教學中,應結合學生年齡特點、生活背景等具體情況的基礎上,努力進行創新。教學目標1、在比一比的活動中,通過直觀地比較物體的高矮、長短、厚薄活動,初步感知兩個或三個物體之間的高矮、長短、厚薄關系;2、知道在比較高矮、長短、厚薄時,需要在同一起點進行,并初步學習尋找參照物進行比較的方法;3、在比的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4、經歷與他人合作交流進行比較的方法,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同時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學重點通過觀察、比較,讓學生獲得高矮、長短等比較活動的方法。教學難點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組織比較的方法。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長短不一的細繩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師:(下課音樂聲響起)孩子們,下課鈴聲響了,你會做些什么?生:拍球、跳繩……師:孩子們的課間活動真豐富,現在咱們一起去看看淘氣、笑笑他們下課在干什么?(出示情境圖)(板書課題:下課啦)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1、誰高?誰矮?(1)出示情境圖,引導觀察誰高?誰矮?學生獨立思考問題;(教師板書:高矮)(2)小組合作交流,再匯報;(小組討論交流比較高矮的方法 ,教師參與其中。)(3)引導學生認識在比較高矮時需要注意什么;(需要站在同一起點)(4)啟發引導學生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誰比誰高,誰比誰矮;(5)師小結:正確方法,背對背比較高矮時,要把背挺直,腳后跟要著地,需要站在同一起點。2、誰長?誰短?(1)觀察情境圖,兩根繩子哪根長?哪根短?(教師板書:長短)(2)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再匯報;(要求學生說出比較的方法)(3)師小結:比較物體的長短需要一端對齊,拉直后再比較。3、選哪個釘子合適?(1)觀察情境圖,獨立思考;師:幫修凳子的叔叔選一顆合適的釘子。(2)小組討論,匯報;(注意引導學生規范用語)(3)師小結:選擇合適的釘子需要根據木板的厚薄來選擇釘子的長度。(教師板書:厚薄)三、實踐應用,加深理解1、說一說,誰高?誰矮?2、哪根繩子最長?3、想一想,說一說。4、比一比,填一填。四、課堂總結今天孩子們的表現真棒,能自己發現在比較高矮時需要在同一起點,在比較長短時需要對齊、拉直,觀察非常仔細,相信以后你們的發現會更多。板書設計下課啦高矮:同一起點長短:對齊、拉直厚薄【作業設計】 每個小組從高到矮排成一列,每人用“高”或“矮”說一句話(如我在小組中最高,我比某某高,我比某某矮),再回到座位。課件12張PPT。北師大版 一年級上冊 第二單元 比較誰高?誰矮?誰長?誰短?誰走的路長?√√汽車能從橋下通過嗎?誰最高?誰最矮?誰長到短排一排。①②③⑤④最長的畫“√”,最短的畫“○”。√○《下課啦(高矮、長短的比較)》編寫說明及教學建議學習目標1.在比一比的活動中,能夠正確比較兩個物體間的高矮、長短。2.知道在比較高矮或長短時,需要在同一起點上進行,并初步學習尋找參照物進行比較的方法。3.經歷與他人合作和交流比一比的過程,并嘗試解釋自己的思考的過程。編寫說明“高矮”“長短”都屬于比較物體長度的問題,因此,教科書把這些內容安排在一起進行學習。讓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對接,豐富學生對長度比較的認識。教科書呈現了操場上的一些場景,根據情境圖設置了由三個問題組成的問題串?!罢l高?誰矮?”是讓學生體會比較高矮時需要站在同一個起點才行;“誰長?誰短?” 是在比較兩條繩子的長短的過程中,利用原有的生活經驗進行長短比較,如兩端對齊,拉直后再比較:“誰走的路長?”是結合學生走石板路這一情境,使學生知道比較長短時,不能只看起點和終點。還要看中間是不是直的,從而豐富學生對比較活動的體驗。教科書在編排上層層遞進,不斷地為學生設置認知沖突,從而使學生獲得新的比較方法和體驗。例如,“誰高?誰矮?”從在同一起點上的高矮比較到不在同一起點上的高矮比較“誰長?誰短?”不在同一起點下的兩根繩子長短問題的比較,突出了不在同一起點下具體比較方法的運用:“誰走的路長?”在同一起點同一終點,但又很難通過觀察進行直接比較,需要借助數數的方法得出結論。?誰高?誰矮?教科書呈現了兩個小孩比高矮的場景,并巧妙設計了男孩一個有趣的小動作(踮腳)引發學生的思考.由于改變了比較的起點,所以就難以直接判斷誰高、誰矮,從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產生學習比較方法的需要。學生經過思考認識到比較物體的高矮時,需要放在同一個起點上。?誰長?誰短?在學牛知道比較需要在同一起點下進行的基礎上,教科書又安排了比較兩根彎曲跳繩長短問題,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實踐,進行比較。這也是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能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男孩和女孩的對話,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比較:將繩子的一端對齊后,將繩子拉直,再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在活動經驗的積累中,再一次體會比較的方法。?誰走的路長?教科書呈現了兩個小孩走石板路的場景,提出了誰走的路長,解決比較長短的問題。在解決這個問題時,不能只看起點和終點,還要關注曲直,對學生的思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建議由于學生還不具備獨立尋找“參照物”進行比較的學習經驗,所以這節課的學習活動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誰高?誰矮?在出示情境圖之前,教師可以先組織一個師生現場比高矮的活動。先由教師和學生比身高,再由學生之間比身高。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比的。接著,出示男孩和女孩比高矮的情境圖,提出問題:男孩和女孩誰高?誰矮?他們兩個一樣高嗎?由于男孩踮腳這一設計,會引發學生討論,學生在交流中探索不一樣高的理由和依據:男孩踮腳了才和女孩一樣高,應該是男孩矮,女孩高。教學時,也可以讓學生表演一下,體會比高矮的方法和關鍵。學生在討論、交流與爭辯中發現比較高矮需要在同一個起點,也就是有一端是要對齊才便于比較。?誰長?誰短?出示情境圖,提出問題:圖中兩根跳繩哪根長?哪根短?你能想辦法進行比較嗎?因為這兩根繩子彎曲著擺放,所以給學生帶來很大的挑戰??梢韵茸寣W生獨立思考,再說一說應該怎樣比較。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會想到把繩子拉直后再比較。接下來,教師可以把提前準備好的兩根跳繩拿出來,讓學生實際操作。在操作中看學生能否想到把跳繩的一端對齊后再比。如果有問題,教師要適當指導或者讓學生看教科書中男孩和女孩比較跳繩的圖和對話。教學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要引導學生清楚地說出比較的操作過程,通過表達與交流進一步;體會比較的方法。?誰走的路長?可以先引導學生思考比較長短的方法,然后觀察情境圖,兩個小孩走的起點一致,終點也一致,走的路一定一樣長嗎?引導學生發現,他們走的不是直線。走的路不能像繩子一樣拉直,怎么進行比較呢?引導學生發現可以用數格子的方法。如果有學生想到數腳印,教師要提醒學生,每個人走路時一步的長度是不一樣的,走的步數一樣,走的路不一定一樣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下課啦》教學設計2.doc 《下課啦》教學課件2.ppt 《下課啦(高矮、長短的比較)》編寫說明及教學建議.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