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1、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2、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等。實驗:把蚯蚓放在一半明一半暗的盒子里,發現蚯蚓集中在(較暗)的一端;把盒子一端鋪濕土,一端鋪干土,發現蚯蚓集中在(較濕)的一端。說明(蚯蚓喜歡生活在黑暗、潮濕的環境里)。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境,當環境改變后它們會努力適應環境的改變。各種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外,它們彼此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生物之間像鏈環一樣的食物關系,稱為(食物鏈 )。食物鏈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做(生產者 ),直接或間接消費別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費者)。食物鏈通常是從(綠色植物)開始,到兇猛的(肉食動物)終止。由多條食物鏈組成的網狀結構,叫做(食物網 )。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以吃多種食物,生物之間這種復雜的食物關系形成了一個網狀結構,叫做食物網。7、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如果一種生物的滅絕了,就會影響其他多種生物的生存,因而保護一種生物,也就是保護了許多種生物。8、生態系統:像池塘里的這些(生物)和(非生物)這樣,(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我們可以把它們看成一個(生態系統)。一片森林、一塊草地、一個湖泊、一個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個生態系統。?9、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區域的生物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叫做生物群落。10、我們常常做對比實驗,它需要有兩組實驗數據,分別是(實驗組)和(對照組)。我們在做對比實驗時,只允許改變(一個條件),其余條件都不改變。11、沙塵暴是污染環境、危害我們生活的一種惡劣天氣。人類過度放牧、亂砍亂伐等活動使草原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失去平衡。防治沙塵暴的方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等。12、破壞生態平衡對人類將會有什么影響?(答:破壞生態平衡,將導致生態環境破壞,動植物數量失衡,人類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食物減少、疾病增加,嚴重的將導致人類無法生存。)13、為了維護生態平衡,人類應該做些什么?1不亂砍亂伐2不亂不亂殺3保護水資源4植樹造林5合理放牧14、自然保護區。?①世界第一個自然保護區——美國黃石國家公園。?②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③廣東湛江紅樹林保護區?(保護我國現存最大一片紅樹林)??④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我國建立最早的四個以保護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為主)???⑤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長江、黃河和瀾滄江)15、增加生態瓶里的水草,小魚會有什么變化? 答:增加植物可以為生態瓶里的動物提供更多的氧氣,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減少。是不是生態瓶里的植物越多越好?(生態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多到一定程度,影響了植物對光的吸收,還會減小動物的活動空間,對生物群落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16、要想讓生態瓶里的生物生活得更好,我們應該注意什么?(答:①生態瓶里生物的數量和種類要平衡;②必須有足夠的氧氣。)17、池塘里的植物為動物提供哪些幫助?(答:植物是生產者,為動物提供了食物和氧氣。)18、動物為植物的生長作了哪些貢獻?(答:動物的糞便為植物生長提供了養料。)思考:在“水稻 田鼠 蛇 老鷹”這條食物鏈中,蛇遭到了大量的捕殺,你推測一下這條食物中的其他三者會出現什么的變化?為什么?實驗:綠豆發芽必須要有水嗎?推測: 綠豆發芽必須要有水兩個組的相同條件:溫度、空氣種子數量不同的條件:水?? ?? ?? ?? ? 實驗的方法: 分別把3粒種子放在兩個盤子里。讓一組種子(得到水),保持(濕潤),叫?(實驗) 組;讓另一小組種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叫(對照)組。 實驗現象:得到水的種子發芽了,沒有得到水的種子沒有發芽實驗結論: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制作生態瓶步驟注意放入瓶中的小動物要少些。1、一個干凈瓶子剪掉上面一部分2、裝干凈的沙、裝水3、種植物、浮萍4、植物存活后,放小動物第二單元影子產生的條件:(光源)、(遮擋物)、(屏)。?像電燈這樣能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3、物體影子的特點:1.影子的大小與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物體離光源近,影子大;物體離光源遠,影子小。2.影子的長短與光源的照射角度有關,光源直射時,影子最短;光源斜射時,影子長。3.影子的形狀與光源照射的物體側面形狀有關,側面不同,影子不同。4、陽光下物體的(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5、陽光下物體的影子(長短)的變化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6、一天中,太陽和物體的影子是怎樣變化的? 1.方向:太陽東——南——西,影子西——北——東,太陽和物體影子的方向正好相反;2.太陽位置低——高——低,影子長——短——長。物體影子的長短隨太陽位置的高低變化而變化,中午時候影子最短,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長。7、人們很早就知道利用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來測定時間。?古代的人們曾經利用(日影觀測儀)計時,如(日晷(讀作:guǐ))。?8、光是以(直線)的形式傳播的。光的傳播速度是(每秒30萬)千米。太陽離地球的距離為1.5億千米,從太陽發出的光到達地球約需要8分鐘。?9、你能想辦法證明光是直線傳播的嗎? 答: 小孔成像 、皮影戲10、光碰到鏡面改變了傳播方向,( 被反射回去),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反射的光也是沿( 直線 )傳播的。在生活中人們對光的反射的運用的例子有( 汽車反光鏡 )、(醫生用的額鏡 )、(潛望鏡 )等。在我國古代就利用(凹面)的銅鏡取火。現在,人們利用凹面鏡制成太陽灶,充分利用能源。同時,奧運圣火火種就是利用(凹面鏡)取得的。教室涂成白色,是因為白色反光強,使教室更加明亮。12、物體的吸熱本領與(物體的顏色 )、(表面粗糙程度)以及( 陽光的照射角度)有關。(深)色物體吸熱快,(反光)能力弱。物體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升溫快。物體與陽光垂直時吸熱(快)。13、太陽能是一種(清潔)、(節能)、(安全)的能源。14、從不同的側面照射得到物體的影子叫做(投影)。15、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在給我們帶來(光明)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溫暖)。(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16、?(光強)溫度就(高),(光弱)溫度就(低)。?人們發現(凹面鏡)和(凸透鏡)能把光線會聚起來,形成(強光)和(高溫)。?17、影子是怎樣產生的?為什么影子總是在背光的一面??答: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光在傳播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體,在物體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會留下一個暗區,這個暗區形成了影子。?18、光有哪些特性??答:①光是沿直線傳播的。????②光能反射。?19、照明燈上為什么要裝燈罩??答:這是因為需要增強反光的原因。因為燈罩可以把燈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來向下的光線合在一起,增加亮度。擋光物會有影子因為光是(直線傳播)的。21、太陽能熱水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答:太陽能熱水器利用集熱器吸收太陽光,將光能轉化成熱能,并通過儲水箱將熱水儲存。太陽能是一種(清潔)、(節能)、(安全)的能源。。22、照明燈上為什么要裝燈罩??答:這是因為需要增強反光的原因。因為燈罩可以把燈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來向下的光線合在一起,增加亮度。?23、18世紀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列曾用凸透鏡會聚光線加熱一種化學物質,從而發現了氧氣24、1666年,英國科學家牛頓讓一束光通過三棱鏡,這束光居然擴展成了紅、橙、黃、綠、藍、靛(dian)?、??紫七種色光排列形成的美麗光譜。第四單元1、物體都有一個(向下)的力,這個力就是(重力)。提水時,水桶對手有向下的拉力、蘋果落地、人跳起來落回地面,是(重力)的作用。重力是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2、一定的(拉力)能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拉力越大,小車運動越快。橡皮筋的圈數與小車運動有什么關系?用橡皮筋作動力的小車,橡皮筋繞的圈數(越多),產生的彈力(大),行駛速度越快,行駛距離(越長);橡皮筋繞的圈數越少,產生的彈力小,行駛速度越慢,行駛距離越短 。橡皮筋彈力越大,作用在小車的時間越長,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3、橡皮筋、彈簧這樣的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很容易改變,在形狀改變時,它們會產生一個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個力叫(彈力)。注意:拉開的弓才有彈力,沒有拉開的弓就沒有彈力。?生活中利用彈力的例子有(衣褲松緊帶)、(票夾)、(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樣的彈簧)都是利用了物體的彈力。?5、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這個力叫(反沖力)。噴氣式飛機、鞭炮、火箭都是靠噴氣發動機產生的反沖力運動的。?6、要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必須對物體(用力);要使物體運動的更快,必須對物體用更大的力,要使運動的物體停下來必須對物體用阻力。?7、弾簧測力計在生活中常被稱為(弾簧秤),它由提環、指針、刻度板、掛鉤、弾簧五部分組成。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科學技術上統一規定用(“牛頓”)作為力的單位,簡稱(“牛”),用(“N”)表示。1牛約等于100克的力。?人們在生活中習慣用(克)、(千克)來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8、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重力時應注意:(1)使用測力計,先檢查指針是不是指在“0”位置(2)讀數時,視線與指針相平(3)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刻度標出的最大數值。?9、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運動時,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發生(摩擦),運動物體要受到一種阻礙(運動)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10、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我們用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一個物體,剛好能使這個物體運動起來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11、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物體的重量)、(接觸面的大小)、(運動的方式:滾動還是滑動)等因素有關。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越小;物體間接觸面粗糙,摩擦力越大。物體重,運動時摩擦力越大;物體輕,摩擦力越小。?12、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有(滑動)和(滾動)兩種方式。滑動摩擦力要遠遠大于滾動摩擦力。?13、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總是有(摩擦力)伴隨著。?運動物體失去動力后自己會停止下來,是因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14、(1)自行車上哪些地方需要摩擦力?是用什么方法增加摩擦力的?自行車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輪胎、腳蹬的表面、剎車橡皮、手柄做成花紋;增加摩擦力的方法:在前后輪胎、腳蹬子表面上做花紋,使表面粗糙些,從而增大摩擦力。(2)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軸、中軸、后軸、腳蹬的軸、大小齒輪與鏈條。要減小摩擦就往自行車車軸上加潤滑油、車軸內安裝滾珠。?(3)在生活中,人們怎樣根據需要來增加或減小摩擦力??答:要增大摩擦就應該使兩個物體間的接觸面粗糙些,并設法加大物體間的正壓力,如:汽車輪胎上的花紋、鞋底上的花紋。?要減小摩擦就應該使兩個物體間的接觸面變得光滑,還可以在物體下面墊上能滾動的物體,變滑動摩擦為滾動摩擦。如:往自行車車軸上加潤滑油、車軸內安裝滾珠。15、真正的賽車要做到平穩、安全。賽車的設計特點:(1)輪胎很寬,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2)要設計力量很大的發動機;(3)車身重心很低,輪與輪之間的距離較寬,可以使行駛穩定;(4)設計流線型車身,使阻力減到最低。16、工程師設計賽車時,需要考慮?1.動力大2.空氣阻力小3.輪胎不打滑4.不會翻車17、滾珠軸承是一種將(滑動轉變為滾動)的裝置。18、怎樣是小車行駛的更遠?1.在車軸上多纏幾圈橡皮筋,2.安裝多跟橡皮筋。19、如果沒有摩擦力,世界會怎樣?如果沒有摩擦力,我們無法握住物體,無法在地面行走,沒有摩擦力,我們無法正常生活。第三單元1、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嶇不平的)。地形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態,常見的地形主要有:(高原、山地、盆地、平原、湖泊、丘陵)等。?2、地形圖上的信息:1.地形圖上地球上海洋多陸地少。2.我國西部多高山,東部多平原。?3.在地形圖上,用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平原4.地球上有七大洲、四大洋。3、(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運動)造成的。地球內部運動會引起(地殼)的運動,從而形成(山脈、高原、裂谷和海溝)等地形地貌。?4、地球的內部可以分成(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絕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地殼)內。(火山活動)與地幔和地殼運動有關。?5、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斷變化的。(地球內部的運動)使地表形態發生不斷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表現出來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時是極其緩慢的變化,像喜馬拉雅山年復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變化都是在流水、風、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緩慢的進行的。?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溫度(越高),壓力(越大)。組成地球外的巖石圈原來是一個(整體),地球(內部運動)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幾塊,形成現在的(大陸板塊),這些大陸板塊相互(碰撞、分離、平移),從而導致地表形成(山脈)、(高山)、(裂谷)和(海溝)等。8、很多的高山是因為板塊的(擠壓)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峽谷是板塊(拉伸)后形成的斷裂谷。?喜馬拉雅山是兩大板塊(碰撞)形成的。東非大裂谷是兩大板塊受(拉張)而形成的斷裂谷。9、由于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的作用,巖石破碎,這種現象叫(風化)。?10、巖石變化的原因有:冷和熱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動物的活動等。?11、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巖石最終變成土壤。?12、巖石風化過程:巖石(風化),巖石碎裂(繼續風化),變成小石子和沙。?巖石——巖石碎裂——————小石子和沙13、列舉四個巖石風化形成的景觀:石林、鐘乳石、風蝕石、海邊礁石。?14、土壤按顆粒大小可以分為:沙礫(直徑大于2毫米)、沙(直徑小于2毫米)、粉沙(直徑小于十六分之一毫米)和黏土。?15、土壤的成分: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16、(腐殖質)是動植物腐爛時產生的黑色物質。鹽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礦物質,是植物生長必須的營養成分。?植物的葉、根、莖是腐殖質的主要來源。細菌能分解動物、植物殘留體。蚯蚓能穿破堅硬、緊密的土壤,是植物的根更容易伸展,是空氣和水更容易進入土壤。17、土壤分層實驗中,最底層是沙礫,中間是沙和粉沙,最上層是顆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殘體。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后沉積。18、?說一說: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土壤中生活著幾十億個生物。土壤為生物提供食物和生存空間,也為人類提供衣食住行的材料來源。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殘體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質更豐富,動物以及植物的根能松動土壤,為空氣和水營造空間。19、雨點降落時的力可以打散并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動時,攜走了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帶走了,這就是(侵蝕)。雨點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蝕的開始。?20、流水、風、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會對地表產生(侵蝕)和(沉積)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21、侵蝕在不斷改變地表的地形地貌,也會使土壤(流失),影響我們的生產生活。(保護森林、退耕還林)等可以減少土地的流失。?22、影響土壤被侵蝕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降雨量的大小等。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壤最容易發生侵蝕?地表植被少、坡度大、降水量大的地區最容易被侵蝕。?2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會被侵蝕;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會發生沉積。?24、自然界中每時每刻都有侵蝕和沉積的現象發生。侵蝕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積卻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蝕和沉積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25、侵蝕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災害? 侵蝕會沖走土壤,堵塞河道;會沖毀家園;會引發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給生命財產造成損失。26、房屋應該建在坡度比較平緩的地方,在坡度較大的地方應該植樹和種草,來減少雨水對土地的侵蝕。?27、地球的各種力量包括人類在改變地形地貌時,會對我們造成什么災害? 水土流失、山體滑坡、沙塵暴等。28、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這是為什么??答:因為河流從上游沖下來很多的泥沙,當到下游和中下游的和入海口時,水流變慢了,所以發生了沉積,因而形在了平原。?29、地形及地形的特點:?答:山地?????地勢較高,蜿蜒起伏,層巒疊嶂?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較緩,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高原?????面積廣大,地形開闊,周邊以明顯的陡坡為界?????平原?????地貌寬廣平坦,起伏很小? 盆地?????四周地勢較高,中間低平?30、人們采取哪些措施來防止地質災害的發生??答:(1)植樹造林,防止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2)修建堤壩,防止泥石流(3)修建水庫,防止干旱?哪些力量會改變地形地貌? 1.地球內部的力量,如火山、地震。2.地球外部的力量,如流水、風、氣溫等。3、人類的活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