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海拔最高的牧區》教學設計慈溪市慈吉中學 陸巧偉學科歷史與社會學段初中年級七年級下單元第六單元教材版本人教版(2011年版)課程名稱海拔最高的牧區一、學習內容分析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一個方水土養一方人》第四課《青藏地區》中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教材圍繞青藏地區的牧業生產展開,突出介紹了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獨特的高寒自然環境使這里形成獨特的牧業生產和牧民生活,體現了人與地密切的關系,樹立因地制宜的觀念。課標內容1-2-6:描述我國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特征,比較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2.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好奇心比較強,;七年級下的學生對人地關系(自然環境和人文特色的關系)已經有了初步認識;,七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地圖,已經初步具備讀圖識圖的能力,但思維仍然以感性思維為主,需要加強學法指導。加上對于我國的地形、氣候及四大地理區域了解過少,因此對于自然環境的探究具有一定的難度,而且青藏高原離學生距離太遠,學生無實際生活經驗,學習方法掌握的也比較少。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及認知水平,對主動探尋新知的積極性較高,本課以教學方法以圖片解讀法和合作學習法為主,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合作學習。3.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知道青藏地區是位置和范圍;描述青藏牧區自然環境的顯著特征;概括當地人們生產生活的特色,理解牧民的生產生活特色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過程與方法:通過讀中國四大地理分區圖、行政區劃圖、地形圖和青藏地區的對照圖掌握青藏地區的位置和范圍,培養學生讀圖方法;通過中國的地形圖、氣候圖、植被利用圖及相關的材料掌握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圖文資料等了解青藏地區人們的衣食住行等獨特的生活特色和生產方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觀念,認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重點:青藏地區自然環境、牧業生產、當地人們的生活和風色。難點:探究青藏地區獨特的生產生活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二、教學過程設計教學環節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信息技術使用說明導入:青藏高原奶1、問題:聽到青藏高原你會想到什么?師:我想到的是平日里在喝的青藏高原奶,即吾瑪奶。(打廣告)2、包裝標語:地球上無公害超凈區之一,想探一探上產基地。問題:要了解一個地區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和方法?1、生:海拔高,晝夜溫差大;牛羊眾多;容易缺氧....2、生:上網搜索地圖、圖書館查閱資料、實地考察(旅游)實物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作為獎勵禮物可以提高學生上課積極性和活躍度新課學習【第一環節】 尋找那遙遠的地方:位置和范圍呈現圖片:朋友圈中去過青海、西藏的照片和視頻師:受時間和精力影響不能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最合適的途徑是什么?百度地圖 展示青藏地區范圍圖、中國地形圖、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圖、中國行政區劃圖,通過圖片對比,指導學生找到青藏地區,并且說出它在中國的位置及范圍。感受青藏地區的魅力2、生:上網搜索3:在地圖上指出青藏地區的位置 4、學生通過讀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圖,找到青藏地區,分析在中國的位置。通過對照青藏地區圖和中國地形圖及中國行政區劃圖,了解青藏地區的范圍和包括的主要省級行政區劃單位。 通過解讀地圖,培養讀圖能力,為后面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方式的學習做鋪墊。【第二環節】 尋找那一方水土:自然環境了解位置后我們可以自駕游去青藏旅游了,但是出發之前應該準備什么呢?剛剛展示的朋友圈照片中有一個朋友是我做導游的同學,我向他咨詢了一下,其中他建議我說一定要帶上自己喜歡的食品。設問:1、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什么信息?過渡:為什么青藏地區以畜牧業為支柱性產業呢?合作探究:如果你是旅行社的導游,你會怎樣解釋這種差異?(在解釋的過程中,請運用一些說明性的文字資料、地圖、圖表等)教師幫助學生從地形、氣候、植被三個角度展開,做一回解密牛人。解密過程:(1)《中國地形圖》設問:青藏地區位于哪一地形區?地勢的第幾階梯?從圖中看出海拔有何特點?該特點對空氣有何影響?(2)《中國氣候類型圖》及兩段文字資料材料:設問:青藏高原的氣溫有何特點?青藏地區降水有何特點?分別有一個字概括青藏地區的氣溫和降水特點?(3)呈現《中國土地利用類型分布圖》及材料:青藏地區耕地面積占全區面積的0.5%,而牧草地卻占全區面積的62%。 設問:(從圖和材料可以得出發展畜牧業的優勢條件有什么?(青藏地區生長的優質牧草與自然環境有何關系?(總結歸納)1、當地發展畜牧業為主。解密過程地形:主要為高原(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氣候: (1)冬寒夏涼,(青藏地區冬季氣溫一般比同緯度的東部平原低,夏季還是我國氣溫最低的地區)氣溫低。(2)降水量少且分配不均,干濕季明顯;氣候較干旱 (3)高原山地氣候;寒、旱。(5)優勢條件:(草場廣闊;牧草質優。(優質牧草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海拔高,太陽光強烈,有利牧草蛋白質合成。氣候寒冷溫差大條件下牧草植株矮小,莖干少葉。根據海拔變化,牧草返青期不同,可靈活安排放牧。 呈現多種的地圖,能給予學生充分地感性認識。根據不同需要選擇合適的地圖。并在思考討論中分析自然環境對牧區生產的影響。培養從地圖中獲取信息并概括分析的能力和探究的精神。【第三環節】尋找那一方人:衣、食、住、行 1、小組合作探究——青藏風情卡 活動形式: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資料討論青藏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特色。活動時間:5分鐘活動要求:活動結束后,各組派一名小組代表上臺介紹風情卡的內容,說明青藏地區的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的特點及與當地自然環境或畜牧業生產的關系?2、有所思,有所想: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青藏地區人民趨利避害、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有利的自然條件,創造出具有特色的區域生活。我們有理由相信,青藏的明天會更美好。 同時也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各地的人們要根據各自區域的特點來選擇生活的方式、發展的道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探究結果(1)衣:生活方式:藏袍原因:高原晝夜溫差大;適于在馬背上活動(2)食:牛羊肉為主,酥油等奶制品原因:營養價值高、熱量多,能抵御高寒、缺氧的環境(3)住:帳篷原因:用牦牛毛制成,能抵御高原上的風寒;滿足游牧生活的需要,方便遷徙(4)行:牦牛——高原之舟 原因:體矮身健,能爬山負重,適應高寒條件通過本活動,主要引導學生分析自然環境的影響,從圖片和文字資料中獲取信息,歸納分析闡述當地牧民的生產生活特色通過本活動,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分析自然環境和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明白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的意義。【第四環節】尋找那一條路:青藏鐵路1、展示青藏鐵路的圖片和資料,思考:青藏鐵路的開給青藏地區帶來哪些影響?播放課前制作的微視頻進行總結未來發展:展示反映青藏地區生態危機的圖片和文字資料,思考:(造成問題的原因有哪些?(請你為解決這些問題提出建議。學生探討:1、青藏鐵路的影響:經濟、文化、 民族、交通方面探討 2、為青藏地區未來發展獻計獻策原因:1、過渡放牧。2、亂砍濫伐濫墾。3、捕殺野生動物。4、經濟開發和人口增長,如游客增多,垃圾亂扔。措施:1、科學放牧。2、退耕還林,退耕還草。3、建立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4、提倡生態文明旅游。通過本活動,學會從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中分析一個地區發展劣勢,從而學會因地制宜,揚長避短解決實際問題,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課堂小結:詩歌朗誦以朗誦詩歌的形式結束課程,升華情感板書尋找那遙遠的地方:位置和范圍尋找那一方水土:自然環境適 影應 響尋找那一方人:衣、食、住、行尋找那一條鐵路:青藏鐵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