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一、課標要求1、科學探究: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對學生進行科學探究能力方面的培養。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建立學習科學課的信心。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觀察活動中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積極地把學生學習科學的確場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3、科學知識:獲取大樹、葉子的一些知識。對蝸牛、蝗蟲、螞蟻等小動物有所認識、構建起有關動物、生物、事物的初步認識;初步了解基人身體的各部分及功能;認識水的基本物理性質、懂得液體的含義;認識紙的性質與用途、對一些紙質材料進行簡單的研究;認識幾種大米。知道淀粉遇到碘酒會變藍這一檢測方法。二、學情分析三年級學生普遍的特點是比較活潑,思維較活躍,好奇心較強。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課堂紀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愛動手,愛發言。通過教師觀察,該班級的學生對科學課的知識掌握程度差異較大,部分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不強。本學期,需要在科學課堂常規養成,科學學習興趣,動手實驗操作等方面加強教學,獲得進步。三、教材分析教材的內容安排在生命科學方面有所側重。全冊是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的,盡管各個單元的學習內容、觀察對象不同,但在活動的設計上充分考慮了觀察能力有步驟、有計劃地發展。教材綜合性地考慮了科學探究方面諸多能力的培養。為了發展學生的科學判斷能力,教材還充分體現了對觀察記錄和報告撰寫的重視。全冊教材自始自終都強調了學生的親身經歷和體驗。教材在活動設計中,還有意識地安排了多項環境保護的內容,力圖從多方面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四、方法措施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閑時間,認真學習科學教學大綱,科學教材,認真鉆研科學教法學法,盡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盡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采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盡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多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獲。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展到活動課程,擴展到家庭和社會。五、本冊教材的教學目的、重點、難點:1、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于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3、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相信、注重證據、敢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4、學生在獨立操作中觀察、思考,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有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和諧發展。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和諧發展。重點:《動物和我們》、《水的科學》、《我們周圍的空氣》四個單元。難點:使學生以自主體驗為手段,以科學探究為核心,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探究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及科學知識各有側重,且由易到難,逐漸上升。六、各周次教學進度安排:周次日期教學內容 1第一周開學,始業教育2第二周我看到了什么3第三周校園的樹木,完成練習4第四周大樹和小草、水生植物5第五周植物的葉、 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6第六周國慶節放假一周7第七周植物有哪些相同的特點8第八周尋訪小動物9第九周蝸牛10第十周蚯蚓11第十一周期中復習知識回顧 期中檢測 12第十二周螞蟻、金魚 13第十三周動物有哪些相同特點14第十四周我們周圍的材料 、哪種材料硬 15第十五周比較韌性、它們吸水嗎 16第十六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磚瓦和陶瓷 17第十七周給身邊的材料分類、水18第十八周水和食用油的比較、誰流得更快一些 19第十九周比較水的多少、我們周圍的空氣20第二十周空氣占據空間嗎、空氣有重量嗎,期末考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