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八單元 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1.曲折歷程(1)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2)發展:后,外國人紛紛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刺激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狀元實業家主動放棄高官厚祿,毅然回到家鄉創辦大生紗廠,帶動了很多中國人走上“”道路。(3)“短暫的春天”①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掀起了發展實業的熱潮。②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民族工業獲得了迅速發展的良機,出現了“短暫的春天”。其中發展最快的是紡織業和面粉業。(4)受挫: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2.原因:和的雙重壓迫;的摧殘。3.評價:中國近代民族工業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總的來說還比較落后。它們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差,而且主要集中在部門,基礎極為薄弱。地區分布也極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漢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二、社會生活的變化1.變化(1)交通:19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發明的、、、、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繼傳入中國。(2)生活習俗: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勸禁纏足等革除社會陋俗的法令;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取消“老爺”“大人”的稱謂,體現出的新風尚。(3)其他:人們的飲食、服飾、婚喪以及休閑娛樂方式日益開放,出現了崇洋逐新的趨向。、等具有民族風情的服裝也受人青睞。2.評價: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不平衡的。從總體上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呈現出、的特征。張謇在江蘇南通創辦的大生紗廠【常考點】1.概況:狀元實業家張謇抱著“實業救國”的思想,回到家鄉創辦大生紗廠。2.他創辦實業的過程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曲折發展的一個縮影。第八單元 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第26課 教育文化事業的發一、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1.教育(1)新式學堂:洋務運動時期,先后興辦了、等一批新式學校。甲午戰爭后,清政府在天津創辦,在上海創辦。百日維新期間,清政府創辦。(2)廢除科舉:,停止科舉考試。2.報刊代表: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天津的《》、上海的《》和延安的《》,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報紙。上海的《》、陳獨秀創辦的《》和鄒韜奮主辦的《》周刊,是民國時期影響較大的刊物。3.出版業代表: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中國共產黨創辦的,成為出版發行進步書刊的重要陣地。二、文學藝術的成就1.文學:魯迅的《》《》,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駱駝祥子》。2.繪畫:齊白石擅繪,徐悲鴻創作了《》《》等宏篇巨作,在中國畫技法和意境上開辟了新時代。3.音樂:在抗日運動中,聶耳創作了《》《》等名曲,冼星海作曲的《》氣勢磅礴。4.娛樂: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無聲電影是1905年拍攝的京劇《》,第一部有聲電影是1931年拍攝的《》。《愚公移山》(局部)【常考點】1.作者:徐悲鴻。2.特點:徐悲鴻熟悉中西畫法,并以西洋寫實主義的技法來改革中國畫法,在中國畫技法和意境上開辟了新時代。3.作品思想:表達了抗戰必勝的堅強信念。4.其他代表作:《田橫五百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