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 第1站 感受法治進程【學習目標】1.了解我國的法治建設的進程。知道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重點)2.知道“人治”與“法治”的區別、“法制”與“法治”的區別與聯系,增強法律意識和法 治觀念。(難點)【自主學習】閱讀教材P64-67,找出以下問題的答案: 1.我國的法治建設是一個怎樣的進程?2.“人治”與“法治”的區別如何?是“人治”好?還是“法治”好?3.“法制”與“法治”的區別與聯系如何?【合作探究】看視頻《劉墉投湖》,小組討論回答:1.視頻中劉墉投湖事件體現的是人治還是法治?這種治國方式好不好?為什么?2.對比封建時期的中國,談一談:今天的中國實行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有什么意義?【檢測反饋】一、單項選擇題1.法治,意味著依法治理。法治能夠( ) ①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 ②讓人們能夠建立起一個基本、穩定、持續的生活預期 ③保障人們在社會各個領域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 ④使人們安全、有尊嚴地生活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2.法治與人治有著本質的不同。法治 ( ) ①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 ②賦予公民更多的參與公共活動的機會和權利 ③目的是要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④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3.下列有關法治的表述錯誤的是 ( ) A.法治是解決社會矛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正義的有效方式 B.法治是發展市場經濟、實現強國富民的基本保障 C.走法治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D.法治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唯一標志4.右邊漫畫說明( ) ①在我國現階段,法律體系還不完善,出現此現 象在所難免 ②“人治”輕視法律,不利于我國法治建設 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 歷史任務 ④依法治國,能維護人民的利益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5.十九大再次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其目的是( ) ①保證國家各項工作依法進行 ②保證國家機關的公職人員依法辦事 ③逐步實現社會主 義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 ④保證公民都能夠做到有序參與政治生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6.2018年“兩會”上對我國現行憲法進行了修改,通過了憲法修正案。這表明( ) ①我國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 ②我國正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③我國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④我國已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二、能力提升7.閱讀材料和圖示,回答問題。材料一 “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一個現代化國家,必須是一個法治國家;國家要走向現代化,必須走向法治化。材料二 如圖《法治中國》(1)材料一說明了什么道理?(2)為什么要選擇法治道路?第6課 第1站 【自主學習】1.答:我國的法治建設進程: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開啟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歷史進程。(初步奠定基礎)②改革開放后,黨和國家明確了一定要靠法制治理國家的原則,摒棄了“人治”的治國方式。(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③中國法治建設進入了開車道,依法治國成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進一步發展)2.答:“人治”與“法治”的區別區別人治法治體現個人意志凌駕于法律之上法律的權威高于個人意志特征隨意性、多樣性統一性、穩定性、權威性結果體現的是不平等,造成社會不穩定體現平等原則,促進政治進步與發展3.答:“法制”與“法治”的區別與聯系法制法治區別屬于制度范疇,關注的是秩序是相對于“人治”而言的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關注的是法律的至上權威。聯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合作探究】答:劉墉投湖事件體現的是人治。這種治國方式不好。因為人治體現為個人意志凌駕于法律之上,處理事情會因掌權者的個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變化而變化,較為隨意,不穩定,會帶來不平等,造成社會不穩定。2.答: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當家作主;②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③有利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檢測反饋】一、單項選擇題:1.C 2.A 3.D 4.A 5.A 6.A二、能力提升7.(1)答:必須要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2)答:①法治能夠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讓人們能夠建立起一個基本、穩定、持續的生活預期,保障人們在社會各個領域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使人們安全、有尊嚴地生活。②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礎上,通過賦予公民更多的參與公共活動的機會和權利,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③法治是發展市場經濟、實現強國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正義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