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夯實法治基石》導學案【學習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樹立主人翁意識,了解我國改革開放后的法治進程,理清法治進程的脈絡,關心國家的法治生活和法治建設;增強自己依法辦事和依法律己意識,自覺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梳理我國的法治進程,培養搜集整理的能力;總結出法治發展的規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法治意識和法治能力。知識目標:認識良法,理解法治的含義、要求、作用和意義;了解我國改革開放前后的法治進程,知道如何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法治的意義教學難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導學過程】一、自學互研 生成能力(一)導入新課活動:教材第44頁“運用你的經驗”: 認真觀察圖片,想一想:這些生活場景背后有哪些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答案提示:有交通警察、行政機關公務人員、食品藥品監督管理人員、法官、檢察官等。在這些公職人員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證社會生活安全、有序、自由?答案提示:法治自主預習1、法治,意味著 。法治能夠為人們提供良好的 ,讓人們能夠建立起基本、穩定、持續的生活預期,保障人們在社會各個領域依法享有廣泛的 ,使人們安全、有尊嚴地生活。2、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經成為現代世界各國的共識。法治要求實行 。良法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 和 ,反映社會 ,維護公民的基本權利,符合 要求,促進人與社會的 。 3、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還要求實行 。法治建立在 基礎上,通過賦予公民更多的參與公共活動的 和 ,實現 的最大化。4、1840年以后,一些仁人志士逐漸認識到中國落后的根源在于 。變法改制,成為 、 的必然選擇。直到新中國成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才走上了一條探索 _的道路。黨和政府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法治建設的經驗和教訓,努力推進 的時代進程。5、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 ,是發展市場經濟、實現 法治道路是實現 _的必然選擇。6、長期以來,特別是黨的 全會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法治建設。黨的十五大把 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積極推進 。7、社會因 而進步。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 作出新的戰略部署,繪就了中國法治新藍圖。 8、建設法治中國的要求。建設法治中國,要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得到 的普遍擁護,使每一部法律法規都得到 ,使每一個司法案件都體現 ,使每一位公民都成為法治的 、 _和 。 9、道路決定命運,道路引領未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 、 _、 有機統一。 (三)合作探究目標導學一:選擇法治道路活動:名言感悟法者,治之端也。——荀況(戰國)《荀子·君道》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戰國)《商君書·定分》律者,因此定分止爭也。——管子(戰國)《管子·七臣七主》立善防惡謂之禮,禁非立是謂之法。——傅玄(晉)《傅子·法刑》法,國之權衡也,時之準繩也。——吳兢(唐)《貞觀政要·公平》法令者,因此抑暴扶弱,欲其難犯而易避也。——班固(漢)《漢書·刑法志》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戰國)《韓非子·有度》思考:(1)以上名言共同強調了什么的重要性?你認為什么是法治?法治有什么重要作用?答案提示:含義:法治是依法律治理。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法治的重要意義:法治能夠增強法治能夠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讓人們能夠建立起一個基本、穩定、持續的生活預期,保障人們在社會各個領域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使人們安全、有尊嚴地生活。材料分析:“丈夫瞞著妻子欠下賭債,離婚后,妻子也要因為‘夫妻共同債務’跟著一起還嗎?”不少人對婚姻法司法解釋第二十四條有疑問。日前,最高法對此作出補充規定,規定虛假債務、非法債務不受法律保護。這回應了婚姻家庭領域的新情況、新問題,紓解了公眾焦慮。婚姻法司法解釋第二十四條的初衷,是防止“假離婚、真逃債”。但在司法實踐中,個別案件的審判機械套用這一條款,讓不少夫妻“躺槍”。最高法的補充規定,正是及時照顧到了這種公平焦慮,有助于各級法院嚴格規范類似案件的審理,讓每一個個案體現公平正義,讓判決真正定分止爭。思考:(1)材料告訴了我們什么?答案提示:我們生活在一個變化的時代,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立法和司法機關及時因應變化,以良法促發展、求善治,值得點贊。公眾有疑慮,法治有回音,正是法治社會日臻完善的標識。思考:(2)什么是良法?什么是善治?答案提示:所謂良法,就是捍衛人們的權利和自由,防止暴政,制裁犯罪,維護正義的法律。良法應當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會的發展規律,程序正當,符合公平正義要求,維護個人的基本權利,促進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最大程度地維護社會秩序、增進人民福祉。善治即良好的治理。概括地說,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其本質特征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事務的合作管理,是政府與市場、社會的一種新穎關系。(3)材料說明法治與良法之治和善治之間的關系如何?答案提示:實行法治就要實行良法之治,實行善治。良法之治是法治的前提,善治是法治的目的。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不僅要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做到有法可依,而且更要提高立法的質量,實行善治,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4)法治的要求是什么?答案提示:法治要求實行良法之治;法治還要求實行善治。活動:教材P45面“探究與分享”我國十分重視未成年人保護,制定并頒布了多部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法律。請你和同學一起查找相關法律規定,把你印象最深的法律法文摘寫在下面橫線上。《未成年人保護法》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族暴力,禁止虐待、遺棄未成年人,禁止溺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不得歧視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殘疾的未成年人。 例: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權利,必須使適齡未成年人依法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不得使接受義務教育的未成年人輟學。《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得讓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脫離監護單獨居住。 例:? 第十五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和學校應當教育未成年人不得吸煙、酗酒。任何經營場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義務教育法》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 例:第十一條: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的兒童,可以推遲到七周歲。《反家庭暴力法》公安機關接到家庭暴力報案后應當及時出警,制止家庭暴力,按照有關規定調查取證,協助受害人就醫、鑒定傷情。 例:第二十三條 當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臨家庭暴力的現實危險,向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法律與我們息息相關。請你結合這些法律規定,說說法治與你有什么關系?答案提示:法治維護了我們的基本權利,賦予我們更多的參與公共活動的機會和權利,保障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等等活動:材料分析“要堅持法治、反對人治,對憲法法律始終保持敬畏之心,帶頭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嚴格依照法定權限、規則、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做到心中高懸法紀明鏡、手中緊握法紀戒尺,知曉為官做事尺度。” ----習近平結合材料,小組討論分析法治和人治的區別。人治法治基礎建立在專制的基礎上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特點隨意性, 多變性固定性,公平性原則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平等后果不能很好地體現民意,易造成社會的不公平可以公平、公正地處理問題,維護民意活動:材料分析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國,中華法系源遠流長。早在公元前21世紀,中國就已經產生了奴隸制的習慣法。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國開始制定成文法,出現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唐朝(618年—907年)時,中國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封建法典,并為以后歷代封建王朝所傳承和發展。中華法系成為世界獨樹一幟的法系,古老的中國為人類法制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為了改變國家和民族的苦難命運,一些仁人志士試圖將近代西方國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國,以實現變法圖強的夢想。以康梁為代表的維新派依照英國、日本的“君主立憲制”進行維新即戊戌變法。結果失敗;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仿效美國進行革命,搞三權分立,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結果革命果實被封建軍閥篡奪;中國封建主義的根基過于深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逐步走上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道路。思考:材料說明了什么?答案提示:中國有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歷史。1840年以后,一些仁人志士逐漸認識到中國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專制制度。變法改制,成為救亡圖存、國家振興的必然選擇。直到新中國成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才走上了一條探索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道路。黨和政府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法治建設的經驗和教訓,努力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進程。活動:漫畫分析 思考:漫畫說明了什么?答案提示:漫畫共同說明了法律和法治的重要性。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發展市場經濟,實現強國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正義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我們要夯實法治之基,凝聚法治共識,推進依法治國方略,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理。目標導學二:描繪法治藍圖活動:材料分析(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開啟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新紀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作為全國人民共同遵循的準則。新中國從誕生的那一刻起,便種下了“法治”的基因。954年,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正式頒布,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二)動亂時期,中國社會主義法制遭到嚴重破壞。“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使人們痛切地感受到:唯有民主法制才能實現國家長治久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必須實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針。通過“八二憲法”,制定民法通則、刑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一大批基本法律制定頒行。進入新世紀,我國立法進程加速,到2010年底,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時期。1997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將“依法治國”確立為治國基本方略,1999年,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入憲法。2007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并對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 “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放開“單獨二孩”、廢止勞動教養制度、建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十八大以來,每一項重大改革措施的出臺,都經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審議、表決,都提前對所涉及的現行法律作出修改完善,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思考:(1)從中國的法治進程中你得到什么啟示?答案提示:社會因法治而進步。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成功地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人民經過不斷努力與探索,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民主法治之路,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中國正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道路前進。結合教材P48“改革開放以來的法治”思考:中國的法治藍圖是怎樣的?答案提示:①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②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新時期中國法治建設作出新的戰略部署,繪就了中國法治新藍圖。活動:教材P49“探究與分享”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5年。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開始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新征程。5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多次就為什么要依法治國、要走什么樣的法治之路以及怎樣建設法治中國等重大問題做了系統闡述。在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科學指引下,五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國人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道路上攻堅克難、砥礪奮進,成就卓著。 結合材料和圖片思考:如何建設法治中國?①使每一項立法都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使每一部法律法規都得到嚴格執行,使每一個司法案件都體現公平正義,使每一位公民都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②道路決定命運,道路引領未來。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材料分析: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2018年3月11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根據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議案辦法的規定,表決憲法修正案草案,采用無記名投票方式,以全體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贊成票通過。經過約40分鐘的發票、寫票、投票、計票,15時51分,工作人員宣讀計票結果:贊成2958票,反對2票,棄權3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通過。思考: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高票表決通過了憲法修正案體現了什么?答案提示:這一結果,充分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體現了黨的主張與人民意志的有機統一。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優勢。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歷史經驗表明,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核心在于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礎,法制是民主的體現和保障。只有堅持三者在實踐中的統一,才能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才能保證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正確方向,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從事實上保證人民群眾享有廣泛的民主和自由。鞏固提升:拓展活動材料一: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材料二:(1)上述材料表明我國堅持什么樣的治國基本方略?答案提示:依法治國。(2)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什么?答案提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黨如何領導依法治國?答案提示:①長期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更加重視法治建設。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②社會因法治而進步。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新時期中國法治建設作出新的戰略部署,繪就了中國法治新藍圖。(4)建設法治中國,我們應該怎么做?答案提示:①科學立法,使每一項立法都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②嚴格執法,使每部法律法規都得到嚴 格執行;③公正司法,使每一個司法案件都體現公平正義;④全民守法,使每一一位公民都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⑤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二、討論交流生成新知學生分組對問題討論交流,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疑問知識點小結:夯實法治基石一、選擇法治道路1、法治的意義2、什么是良法3、法治的要求4、選擇法治道路的原因二、描繪法治藍圖1、改革開放后的法治進程2、中國的法治藍圖3、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三、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一)單項選擇題:1、下列有關法治的觀點錯誤的是( )A、法治是發展市場經濟、實現強國富民的基本保障B、法治是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正義的有效方式C、走法治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D、法治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唯一標志2、聶樹斌故意殺人、強奸案從2005年被媒體首次報道,該案始終沒有淡出公眾的視野。自1994年案發、1995年判決執行死刑后歷經已有二十余年,該案案情重大、疑難、復雜,社會關注度高、影響巨大。經過2014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指令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復查、2016年6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決定依法提審該案,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到今天經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宣判,以證據不足判決聶樹斌無罪,終于塵埃落定。聶樹斌案體現了法治的意義在于( )①能夠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②能維護社會和諧穩定③能保障人們在社會各個領域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④能使人們安全、有尊嚴地生活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法治要求實行良法之治。這里的“良法”應當( )①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②反映社會的發展規律??③符合公平正義要求??④最大程度地維護社會秩序、增進人民福祉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4、法治與國家和社會治理的關系,是正相關關系。在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法治只能加強,不能削弱。下列關于法治的作用說法正確的是( )①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②讓人們能夠建立起一個基本、穩定、持續的生活預期??③保障人們在社會各個領域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④使人們安全、有尊嚴地生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5、漫畫反映了( )①依法治國的要求 ②表明公民的權利意識不斷增強 ③有利于維護公平正義④能夠杜絕腐敗現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6、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過去五年,我國堅決反對特權。堅持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籠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筑,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并鞏固發展。這表明( )A、我國的老虎、蒼蠅很多B、我國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努力建設法治國家C、反腐敗是我國的中心工作 D、我國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已實現、非選擇題:材料一:?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主任習近平8月24日上午主持召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同志強調,全面依法治國具有基礎性、保障性作用,在統籌推進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要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指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材料二:寧夏銀川市新水橋村,一個4500人的村莊,曾是問題頻出的“空殼村”。2年前,為了盡快致富增收,村里探索成立寧夏新水橋實業有限公司。但由于村委會沒有法人地位,企業發展一度陷入困境。隨著民法總則應時而生,其中設立的“特別法人”制度,賦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委會法人資格,一舉破解發展之困,實現了集體資產的盤活。在千里之外的北京,2018年8月27日,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首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婚姻、住房、隱私、合同……為編纂這部“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立法機關擬對現行物權法、合同法、婚姻法、侵權責任法等進行修改完善。幾代人孜孜以求的“中國民法典”夢想,即將邁出新的堅實一步。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1)請結合材料談談我國為什么要堅持法治?(2)請你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法治建設有什么要求。(3)作為一名中學生,你在法治中國建設中應該怎么做?四、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這節課我學會了:這節課我未解決的疑惑:《夯實法治基石》自主預習答案1、依法治理 生活秩序 權利和自由 2、良法之治 意志 利益 發展的規律 公平正義 共同發展3、善治 民主政治 機會 權利 公共利益4、封建專制制度 救亡圖存 國家振興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依法治國5、核心 強國富民 社會矛盾 社會穩定 社會正義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6、十一屆三中 依法治國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7、法治 全面依法治國 中國法治建設8、人民群眾 嚴格執行 公平正義 忠實崇尚者 自覺遵守者 堅定捍衛者9、黨的領導 人民當家作主 依法治國《夯實法治基石》當堂演練參考答案單項選擇題D 2、A 3、D 4、C 5、D 6、B非選擇題1、(1)①法治,意味著依法治理。法治能夠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讓人們能夠建立起基本、穩定、持續的生活預期,保障人們在社會各個領域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使人們安全、有尊嚴地生活。②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發展市場經濟、實現強國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正義的有效方式。③走法治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2)①法治要求實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會發展的規律,維護公民的基本權利,符合公平正義要求,促進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②法治還要求實行善治。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還要求實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礎上,通過賦予公民更多的參與公共活動的機會和權利,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