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人教版版九年級歷史上冊知識提綱(1--12課)第一單元 古代亞非文明第1課 古代埃及一.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1.地理位置:古埃及位于非洲東北角。2.自然環境: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貫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羅河定期泛濫,當洪水退去后,兩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農業生產。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認為是“尼羅河的贈禮”。3.國家出現: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在尼羅河下游陸續出現了若干個小國家。4.初步統一: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實現了統一5.經歷的時代:古王國時代、中王國時代和新王國時代三個時代。6.強盛:新王國時代法老圖特摩斯三世統治時期,埃及成為強大的軍事帝國,版圖向北延伸至敘利亞和小亞細亞交界處和幼發拉底河上游,向南擴展到尼羅河“第四瀑布”。7.被侵略滅亡: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吞并古埃及;后來,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先后占領古埃及,古埃及近3000年的文明沒有延續下去。8.科學文化成就:其中天文學、數學和醫學最為突出。太陽歷是古埃及天文學的突出成就之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二.金字塔1.用途:國王法老的陵墓2.地位: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結晶。三.法老的統治1.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什么問題? 體現了古埃及國王的無限權力。2.法老的權力:(1)政治:法老作為全國最高的統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于一身。(2)宗教:在宗教上,法老被認為是“神之子”,具有無上的權威。大臣見國王時,要匍匐在地上,吻國王腳下的土地。國王發起怒來,還經常親自用王仗責打大臣。3.王權的衰落:隨著社會矛盾的激化,王權受到多方面的挑戰。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國時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權的逐漸衰落。第2課 古代兩河流域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1.地理范圍:“兩河”,是指西亞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意即“兩河之間的地方”,大體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為中心的狹長地帶。2.奴隸制國家出現: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3.初步統一:大約在公元前2400年,兩河流域實現了初步統一。4.陷入分裂混亂:此后兩河流域屢遭外族入侵和內部戰亂。二.古巴比倫王國1.統一:公元前18世紀 漢謨拉比完成兩河流域中下游的統一。建立了統一、強大的奴隸制國家。2.強盛:漢謨拉比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中央集權,還制定了一部較為系統和完整的法典。他在位時是古巴比倫王國最強盛的時期。三.《漢謨拉比法典》1.地位:《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2.內容:法典刻在一塊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條,內容十分廣泛,從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倫社會。(1)從法典中可知,古巴比倫分為擁有公民權的自由民、無公民權的自由民和奴隸三個嚴格的社會等級。(2)奴隸制度在古巴比倫相當發達。戰俘是奴隸的主要來源,也有買賣奴隸的現象。法典明顯保留了一些原始時代的觀念。(3)法典中有許多關于租賃、雇傭、交換、借貸等方面的規定,說明商品經濟在古巴比倫比較活躍。3.意義或價值: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第3課 古代印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亞次大陸。2.文明的發源地:印度河流域(最早的古印度文明出現)。3.早期文明遺址: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等,年代大約為公元前23世紀—前18世紀。4.外族入侵:公元前1500年左右,來自中亞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們自稱雅利安人,陸續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印度北部逐漸出現了許多小國家。3.強盛:孔雀王朝統治時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除半島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農業和工商業都比較繁榮,出現了許多工商業中心城市,首都華氏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二.森嚴的種姓制度1.產生: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2.內容:第一等級是婆羅門,掌管祭祀;第二等級是剎帝利,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第三等級是吠舍,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構成,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和手工 業,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在這四個等級之外,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賤民,他們在社會上遭到歧視和凌辱。2.特點:種姓制度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世代相襲。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1.時間:公元前6世紀2.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后來被稱為“釋迦牟尼”3.教義:(1)早期佛教反對第一等級婆羅門的特權,提出“眾生平等”,不拒絕低種姓的人入教;(2)宣揚“忍耐順從”,得到國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信仰的民眾日益增多,一度成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4.佛教的傳播:(1) 公元前3世紀后,佛教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1世紀,佛教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再傳入內地。后又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2)佛教往南經錫蘭,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第二單元 古代歐洲文明第4課 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一.希臘城邦1.地理范圍及自然狀況:古代希臘大致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半島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島等地區。希臘半島是古代希臘的主體,其地理環境呈現環海、多山、多島嶼的特點,平原面積很小,耕地十分有限。一方面,多山不便于各地區間的聯系,影響了希臘的統一;而另一方面,希臘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島嶼密布,適宜航海業和海外貿易的發展。2.希臘文明的發展歷程(1)希臘最早的文明產生于愛琴海地區。愛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2)邁錫尼文明中斷,希臘進入相對落后的荷馬時代。(3)希臘城邦:公元前8世紀,希臘出現了幾百個城邦。3.希臘城邦的發展概況(1)出現時間:公元前8世紀(2)城邦的概念:以一個城市或市鎮為中心,把周圍的農村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小國。(3)希臘城邦的突出特點:“小國寡民”。小的城邦公民甚至不過幾千人。(4)最大的城邦:斯巴達,領土只有8400平方千米。(5)城邦的居民:公民和非公民。(6)公民的權利及義務:成年男性公民有參與統治的權力,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占有一定數量的土地也是公民權的必要保障。參軍打仗是公民的義務。城邦的宗教活動、節慶演出、文體競賽都以公民為主體。(7)非公民包括哪些人?生活狀況如何?外邦人和奴隸。外邦人雖然是自由人,但沒有政治權力,不能占有土地。奴隸幾乎沒有任何權力和自由。(8)公民與非公民的關系: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轉化為公民,極為困難。二.雅典的民主政治1.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公元前5世紀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達到全盛,民主政治也隨之發展到高峰。2.民主政治的內容:(1)伯利克里主政時期,公職人員幾乎都是從全體公民中抽簽產生,這就使每一名公民都有參政的機會。代表各地的10個主席團輪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務,召集公民大會。這些主席團由各地抽簽產生,主席團主席也經抽簽產生。(2)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種職能。(3)為了保證貧窮公民參政議政,伯里克利還建立了津貼制度。3.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占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奴隸、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力。三.亞歷山大帝國1.馬其頓的興起: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邊陲的馬其頓成為軍事強國。2.亞歷山大東征的經過:(1)伊蘇斯戰役: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領3.5萬大軍,進攻波斯帝國。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親率10萬大軍,在敘利亞的伊蘇平原迎戰。亞歷山大出奇制勝,最終以少勝多,擊敗了波斯大軍。(2)亞歷山大繼續南下,攻占地中海東岸地區,隨后,兵不血刃進入埃及。(3)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從埃及轉而進入兩河流域,與波斯大軍再度會戰。他以五六萬精銳之師取勝。一年后,波斯帝國滅亡。(4)東征的結果:歷經10年征戰,亞歷山大建立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其版圖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亞,南達埃及,地跨歐、亞、非三洲。3.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1)消極: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也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2)積極: 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大量工商業者隨軍隊流動,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亞歷山大在帝國境內建造了幾十座新城,這些城市后來成為新的經濟文化中心。第5課 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一.羅馬城邦1.地理環境:意大利半島位于地中海中部,三面臨海,海岸線很長,亞平寧山脈貫穿半島。2.羅馬城邦出現:公元前1000年,羅馬城邦在意大利半島中部的臺伯河畔興起。3.羅馬共和國(1)建立時間: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了共和國。(2)統治狀況:國家統治的決策權掌握在由300名貴族組成的元老院手里,兩個權力相等的執政官主持日常政務,平民參加的公民大會是形式上的最高權力機關。設立兩名保民官,有權否決執政官與元老院提出的對平民不利的決議。4.《十二銅表法》(1)時間:公元前450左右(2)名稱來歷:這部法刻在十二塊青銅板上,所以被稱為“《十二銅表法》”。(3)內容:成文法內容涉及訴訟程序、所有權和債務權、宗教法、刑法、民法等。(4)意義:《十二銅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5.羅馬的擴張:(1)公元前3世紀初,羅馬征服了整個意大利半島。(2)羅馬戰勝了北非強國迦太基,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區。(3)公元前2世紀,羅馬又征服東地中海地區,成為整個地中海的霸主。6.斯巴達克起義(影響最大):(1)原因: 在擴張過程中,大量被征服地區的戰俘和人口被掠為奴隸,奴隸成為羅馬共和國的主要生產者。(2)時間: 公元前73年 (3)概況及結果:起義隊伍迅速發展,聲勢浩大,多次打敗羅馬軍團,最終被血腥鎮壓。(4)影響:斯巴達克起義沉重打擊了奴隸制,加速了羅馬共和國的衰落。二.羅馬帝國1.凱撒奪權及被刺:公元前49年,曾經擔任過羅馬執政官和地方總督的凱撒,率領軍隊進攻羅馬城,打敗對手,控制了元老院。后來,元老院任命他為終身獨裁官。不久,凱撒被謀殺,內戰又起。2.屋大維掌權:公元前31年,屋大維成為最后的勝利者。他首創了“元首制”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統治實權。3.羅馬帝國的建立:(1)時間:公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演變為羅馬帝國。(2)人物:屋大維(3)屋大維的統治:采取許多措施解決矛盾,鞏固自己的獨尊地位,促進了羅馬帝國的發展。4.羅馬帝國的黃金時期:2世紀,羅馬帝國進入黃金時期。帝國的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羅馬帝國的“內湖”。三.羅馬帝國的衰亡1.衰亡的原因:(1)3世紀,羅馬陷入長期的政治、經濟大危機。統治者爭斗混戰不斷,人民起義此起彼伏,農業萎縮,工商業衰落,財政危機,民生凋敝。(2)375年,被稱為“蠻族”的日耳曼人開始大舉侵入羅馬帝國。2.羅馬帝國的分裂: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3.西羅馬帝國的滅亡:476年,西羅馬帝國在日耳曼人的打擊下滅亡。第6課 希臘羅馬古典文化一.文學和雕塑1.總體成就: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體現在神話、文學、藝術、哲學、科學、史學、法學、體育等各個方面,有些至今還在繼承、發展。2.文學成就:希臘神話影響廣泛,其特點是“神人同形同性”。《荷馬史詩》是寶貴的文學遺產,也是了解早期希臘社會的主要文獻。3.雕塑成就:(1)希臘的人物雕刻藝術達到了一種完美境界。(2)作品:奧林匹亞神廟中的宙斯像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一。 《擲鐵餅者》是希臘雕塑藝術中的杰作。二.建筑藝術1.希臘建筑的特點及代表作:(1)藝術主要體現在神廟。神廟四周以廊柱環繞,柱身有粗有細。(2)代表:雅典帕特農神廟是典型代表。2.羅馬建筑的特點及代表作:(1)吸收了希臘建筑的特點,并有所創新,如石拱門,穹頂等,既堅固結實,又華麗宏偉。(2)代表:羅馬大競技場、引水道工程、凱旋門、方尖碑和萬神廟。三.哲學和法學1.古希臘的哲學成就(1) 德謨克里特提出了“原子論”,認為宇宙萬物是由微小的“原子”組成。(2) 蘇格拉底的思考轉向人類社會,這位哲學家終生探討人的靈魂、美德和幸福等問題。他指出,求得知識的最好辦法是有系統的問和答;他還主張“人應該認識你自己”,這對認識人的內心世界具有重要意義。(3) 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對許多學科都有貢獻。他還創立了邏輯學等新的學科。2.法學是羅馬人最偉大的成就之一。(1)《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2)羅馬帝國的法學家們對法律進行了廣泛論證,包括適用于羅馬公民和非公民之間關系的萬民法、關于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經濟法,以及眾多的法律概念。它們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羅馬法學系統。四.公歷的緣起(1)來源:今天使用的公歷,是古代羅馬人創設的。羅馬的歷法來源于古埃及人的太陽歷。(2)編制:凱撒命人以太陽歷為藍本編制新的歷法,稱“儒略歷”。為糾正每年將近6小 時的誤差,采取每4年增加1天的辦法進行調整,即每逢被4整除的那一年 為閏年,在2月份增加一天。(3)意義: 4世紀,羅馬皇帝以此作為基督教歷法。儒略歷后來成為今天人們使用的公歷的基礎。?第三單元 封建時代的歐洲第7課 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一.基督教的興起1.創立時間: 1世紀2.產生地區: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3.產生背景: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古代猶太人,長期遭受苦難,渴望“救世主”的到來。人民把希望寄托于宗教,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基督教應運而生。4.創立者:耶穌5.主要教義:教導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6.基督教名稱的來歷:“救世主”在希臘語中稱為“基督”,這種信仰耶穌基督的宗教在后來被稱為“基督教”4.基督教被確定為國教:(1)原因:羅馬帝國不少有地位的人都改信了基督教。羅馬統治者認為基督教可以用來維護統治,對基督教的態度發生了變化。(2)時間:4世紀末,基督教被定位羅馬國教。二.法蘭克王國1.建立: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歐建立了許多大小不同的王國,被稱為“蠻族王國”,其中最為強大的是481年建立在高盧地區的法蘭克王國。法蘭克王國的建立者:克洛維,是當時很有遠見和才干的國王。3.克洛維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采取的措施:(1)克洛維皈依了基督教,承認羅馬教會在歐洲的重要地位。在他的帶動下,整個法蘭克王國都信仰了基督教。(2)克洛維保留了原來羅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屬羅馬國有的土地和無主土地賜給自己的親兵和官吏。(3)措施產生的作用:取得了羅馬教會、信基督教的高盧羅馬人和部下的廣泛支持。4.克洛維統治時期法蘭克王國的擴張:克洛維去世時,法蘭克王國的版圖已經延伸至高盧南部地區以及萊茵河以東至多瑙河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實力強大。二.封君與封臣1.封君封臣的由來: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將土地無償地賞賜給貴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這樣,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則為封臣。封臣必須效忠于封君、封君則須保護封臣的觀念日益流行開來。封建制度何時在西歐已經普遍存在?聯系封君與封臣的紐帶是什么?11世紀 土地封臣與封君之間的關系?封臣對封君要忠誠,在封君需要的時候,無償地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錢等;封君對封臣也有義務,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榮譽、人身和財產安全;當封臣受到外來攻擊時,封君必須提供保護。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義務交織在一起,帶有一定的契約意義。三.查理曼帝國1.查理何時繼承法蘭克王位?8世紀2.查理即位后法蘭克王國的擴張:800年前后,法蘭克王國的版圖擴展到今天的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國西部的廣大地區,與原來西羅馬帝國的歐洲部分基本相當,成為當時西歐最大的王國。3.查理為鼓勵基督教發展采取的政策:查理實行鼓勵基督教發展的政策,把王國劃分為很多教區,命令每個教區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十分之一貢獻給教會,稱為“十一稅”。教會因此富有,勢力越來越大。4.教皇為查理曼加冕:800年的圣誕節,教皇在羅馬為查理舉行了加冕禮,稱查理為“羅馬人的皇帝”。因此,查理被稱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統治時期的法蘭克王國,史稱“查理曼帝國”。5.查理曼帝國的分裂:(1)原因:814年,查理曼去世,強盛一時的帝國很快走向分裂。(2)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個孫子締結條約,將帝國一分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蘭西和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按照約定,三個王國彼此間不存在隸屬關系。第8課 西歐莊園一.莊園的領土與佃戶1.莊園的出現與發展:(1)出現:9世紀開始,一種新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逐漸流行開來,這就是莊園。(2)發展:大約到11世紀,莊園遍布歐洲各地。歐洲絕大多數人口居住在莊園里。(3)性質:在領主統治下,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4)莊園的人員組成:領主;莊園的居民均為領主的佃戶,包括自由的農民和缺少自由的農奴。2.莊園的土地構成:(1)莊園的土地分為兩部分:①“直領地”:一部分由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營,稱為“直領地”,通常占莊園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歸領主所有;②“份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戶的“份地”,是佃戶的生活來源。佃戶取得份地的條件是義務耕種領主的“直領地”,一般每周要在直領地上勞動3天,剩下的時間才屬于自己。領主還向佃戶征收其他捐稅。“共用地”莊園的周圍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稱為“共用地”,全體佃戶都可以放牧,按照規定共同使用。3.自由農民的權利:是獨立的小生產者,擁有自己的生產工具和財產,有份地保有權,領主不能隨意沒收他們的土地。自由農民的土地權利受到法庭保護。二.莊園法庭1.人員組成:莊園具有司法權,設有莊園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領主或他的管家。2.時間地點:莊園法庭沒有專門的工作人員,也不像現代法院那樣隨時開庭,一般是每隔一段時間為解決一批問題而開庭一次。法庭開庭的地點也不固定,有時在領主宅第的廳堂,有時在教堂,有時就在莊園里的大樹下。3.審理的范圍:(1) 佃戶在勞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勞役或未按規定繳納足額的租稅,這些侵犯領主利益的行為,都會受到起訴與處罰。(2) 佃戶之間關于土地、借貸和婚姻的糾紛,違反莊園公共規則的行為等,也都要通過莊園法庭進行審理。4.懲罰的手段:懲罰各種違法行為的基本手段通常是處以罰金,罰金全部歸領主所有。出席法庭是佃戶的義務,沒有經過領主允許而無故缺席,也會被罰款。5.審判的依據:法庭審判依據習慣法或村法。6.莊園法庭的作用:(1)也起著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的作用。領主可以憑借法庭奴役佃戶,佃戶也可以利用法庭維護自己的權益,甚至有權參與案件的審理。(2)莊園法庭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第9課 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1.城市重新興起的原因:從10世紀起,西歐開始恢復起來,農業技術提高,農業剩余產品增加,商業貿易發展,人口增長。2.結果:舊的城市開始復蘇,新的城市不斷產生。那些以手工業和商業為中心的城市發展更快。意大利、法蘭西、英格蘭、德意志等,都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城市。3.城市的自治斗爭:(1)原因:由于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領主的領地上,因此,領主像控制莊園一樣,對城市居民任意的征稅,甚至要求居民像佃農一樣履行義務。(2)手段: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3)結果:到13世紀,許多城市取得了某種程度的自由與特權,成為自由城市。在這樣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財產權,領主不得非法剝奪市民的財產,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稅。部分城市還取得選舉市長、市政官員和設立城市法庭的權力,成為自治城市。(4)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權的形式:是從國王或領主手里取得一種證書,這種證書就是“特許狀”。國王給在封建主領地上的城市頒發特許狀,既削弱了割據勢力,又獲得城市的擁護。(5)自由和自治的城市的局限性?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擺脫國王和領主的控制,城市貴族一般也都是國王的支持者。二.城市居民的身份1.城市的基本居民及從事的行業:(1)基本居民:手工工匠和商人。(2)從事的行業:手工業者主要從事小商品生產,擁有簡單的生產資料,自己和家屬都參加勞動,靠出賣產品換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維持生活。家庭既是生產的作坊,也是店鋪。商人專事商業和貿易,通常比手工業者富裕。2.城市居民的來源:他們一般是從周圍農村的農民轉變而來的。很多人進入城市以前還是農奴,一旦進入城市,就意味著享有一定的自由權利,因為城市是有著一定特權的地區。當時,農奴在自由城市住滿一年零一天,他就獲得了市民的身份,從此享有自由,領主無權強迫他重新變成農奴。隨著更多的城市取得自由,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成了自由人。而且,城市工商業還為人們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因此,越來越多的農奴逃離莊園,進入城市,促進了城市的發展。3.早期資本家的形成: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市民階級逐漸形成。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不斷分化,出現了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等,他們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三.大學的興起1.興起的背景:11世紀后,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希臘、羅馬的古典著作開始在西歐傳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斷傳入西歐。2.興起的時間: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的氣象,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2.大學的發展概況:(1)12世紀,巴黎出現了許多教會學校和教師私人辦的學校。教師私人辦校也須從教會那里得到授課許可證。為了維護自身的權利和經濟利益,巴黎的教師組成教師行會,選舉會長管理學校。(2)13世紀,巴黎教師行會得到羅馬教皇和國王的支持,自治權利得到保證。大學的自治地位主要體現在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國王希望大學成為本國的教育和文化中心, 一般都尊重大學自治。教皇支持大學,但不允許異端言論。在不違反正統教義的情況下,大學的日常教學和管理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司法特權指大學師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審判,而須按教會法規定由當地主教審理,或由大學法庭獨立審理。3.大學擁有的自治權:(1)免賦稅特權(2)司法特權(3)教育自主權。4.中世紀大學設置的課程:(1)基礎性課程: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2)專業課程:包括法學、醫學和神學。(3)評價大學課程:課程設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第10課 拜占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一.查士丁尼及其法典1.東羅馬帝國概況:東羅馬帝國版圖囊括了希臘以及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區,這些地區有農業比較發達的埃及、敘利亞,有許多大都市和國際貿易港口。因此,東羅馬帝國的經濟比較活躍,社會比較穩定。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東羅馬帝國則延續下來,并且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2.查士丁尼編纂法典:(1)查士丁尼繼位:527年,查士丁尼繼任為東羅馬帝國皇帝。(2)編纂法典的目的:為了穩固帝國的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他組建了一個法典編纂委員會。(3)編纂時間:從529年起,歷時6年(4)《羅馬民法大全》的組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以上這4部法律文獻統稱為《羅馬民法大全》。如何評價《羅馬民法大全》?局限性:仍然承認奴隸制積極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隸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樣把奴隸看作“會說話的工具”。《羅馬民法大全》還對財產、買賣、債務、契約關系等作出明確規定。奠定了歐洲民法的基礎。?二.拜占庭帝國的滅亡1.原因:(1)從7世紀起,阿拉伯人不斷攻擊拜占庭帝國,占領了帝國的部分地區。(2)9世紀以后,拜占庭帝國又面臨著多個外部軍事勢力的進攻,帝國版圖不斷被蠶食,11世紀時僅剩希臘半島和愛琴海地區的希臘國家。(3)東征的十字軍不僅沒有給拜占庭以軍事援助,反而攻打拜占庭帝國,占領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領土。拜占庭帝國一度滅亡,不久后又復國,但領土大為縮小,國勢日漸衰弱。(4)14世紀初,拜占庭受到奧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斷進攻。2.滅亡: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最終滅亡。3.如何評價拜占庭帝國?(1)拜占庭帝國是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2)它對基督教、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傳統和西亞,北非等地的東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產生過重大影響。(3)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臘、羅馬古籍,為后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第四單元 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第11課 古代日本一.6世紀前的日本1.國家出現:1世紀—2世紀時,日本有100多個小國2. 日本統一:(1)5世紀初,在本州中部興起的大和政權統一了日本。大和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為“大王”,大王依靠貴族統治全國。(2)大和統治時期的日本社會狀況:王室和貴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領地。領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組織生產,從事農業的稱為“田部”,從事海洋捕撈的稱為“海部”等等。來自中國、朝鮮的移民也依其特長分別編入織棉部、鍛冶部等。部民是貴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隸。二.大化改新1.背景:6世紀—9世紀,日本積極吸收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直接影響著日本,強烈刺激了大和的統治者。皇族中的改革派發動宮廷政變,扶持孝德天皇即位,年號大化。2.時間:646年開始改革,史稱“大化改新”。3.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有:(1)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2)經濟上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頒給公民,六年一頒,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統一賦稅。4.影響: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三.武士和武士集團1.產生的原因: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與土地兼并盛行。貴族、豪門、寺院大量購買、兼并土地,組成莊園。大莊園還享有“不輸不入”的特權,既不向國家納稅,也不準地方官吏進入莊園,干涉莊園事務。中央對地方逐漸喪失了控制能力,社會局勢動蕩。2.形成:地方豪強為了保護自己的莊園,把自己家族和仆從中的青壯男子武裝起來,組成一種血緣關系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成員稱為“武士”。小的武士團追隨、服從一個更強大的首領,組成大的武士團。3.特點:武士團有時代表莊園利益與地方政府對抗,有時也響應號召去征戰。4.幕府統治時期的日本:(1)幕府的形成12世紀晚期,源氏武士集團擊敗平氏武士集團,源氏首領源賴朝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設幕府于鐮倉。鐮倉幕府擁有獨立于朝廷的政治、軍事權力,日本由此進入了長達近700年的幕府統治時期。(2)幕府將軍的地位: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領“征夷大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實際上大權旁落,成為一種禮儀性的擺設。國家大權基本掌握在武士階層手中。5.武士道:武士集團的長期統治,逐漸形成了一套展現武士階層道德與行為規范的武士道。武士道強調忠義節烈,宣揚忠誠、無畏。武士效忠的對象不是國家,而是他的主公。對武士而言,事親之孝、待妻之義、對子之慈,都必須讓位于對主公的忠誠。武士道的實質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犧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實奴仆。第12課 阿拉伯帝國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1.背景:6世紀末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的居民大多處于游牧時代,各部落之間為爭奪水源與牧場,相互仇殺。在伊斯蘭教誕生前,阿拉伯半島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麥加等地信奉安拉,但并不排斥其他神靈。2.伊斯蘭教的創立:7世紀初 穆罕默德闡述了獨尊安拉的宗教思想,創立了伊斯蘭教。3.?伊斯蘭教的發展:(1)穆罕默德最初在麥加城傳教,由于遭到傳統勢力的反對。(2)622年率領一些信徒遷居麥地那,建立了一個以共同信仰為基礎的宗教社團,即穆斯林公社。公社成員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殺,公社內外事務都要聽從穆罕默德的決定。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的雛形由此誕生。(3)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領麥加。(4)此后半島各部落紛紛遣使麥地那,承認穆罕默德的統治地位,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二.阿拉伯帝國1.擴張的經過:(1)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繼承者繼續擴張。穆斯林軍北進敘利亞,東滅波斯,進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兵鋒直抵中國唐朝邊境;751年擊敗唐朝大將高仙芝的軍隊,控制了中亞大部分地區。(2)在西線,他們攻克埃及,橫掃北非;在西南歐洲的戰場上,阿拉伯人長驅直入,占領了西班牙,接著越過比利牛斯山,為法蘭克王國軍隊所阻。2.結果:至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形成。它的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伴隨帝國的擴張,伊斯蘭教向阿拉伯半島以外廣泛傳播。3.阿拉伯帝國的衰亡:從9世紀中葉起,帝國內訌不已。北非、西班牙等地的分裂勢力,以及長達近200年之久的十字軍東征,消耗了帝國的實力。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達,帝國滅亡。三.阿拉伯文化1.阿拉伯文化繁榮的原因:阿拉伯帝國繁榮時期,哈里發重視知識,認為“人最美的裝飾是知識”。830年,哈里發在巴格達設立設立“智慧宮”,集科學院、圖書館、翻譯館于一體。為延攬翻譯人才,以黃金支付稿酬,其重量與譯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臘、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譯為阿拉伯文。在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阿拉伯學者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阿拉伯文化。2.阿拉伯的文化成就:(1)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獨特貢獻。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了我們現在常用的“阿拉伯數字”。(2)完整的代數學是阿拉伯人創造的。(3)阿拉伯人著的《醫學集成》《醫典》兩部書,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醫學領域的經典。(4)膾炙人口的《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3.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貢獻: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