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學目標科學概念: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過程與方法: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生和不發生時的不同現象;能從多個物體發生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可以借助其他物體來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于與他人合作,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教學重點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教學準備1面鼓、1把鋼尺、2根皮筋、1個音叉、裝水的水槽教學過程一、引入:上節課中,我們已經知道通過不同力量的擊打,對不同物體的擊打都能產生各種各樣的聲音。那么聲音究竟是怎么產生的呢?這節課我們將作繼續的研究。二、使物體發出聲音1.分組活動:出示鼓、鋼尺、皮筋,你能想辦法使這些物體發出聲音嗎?實驗器材 用力按壓、、彎曲、拉伸等 輕輕擊打、撥動 我們小組發現鼓 鋼尺 皮筋 2.記錄并交流我們的想法:為什么我們對物體用力(按壓、彎曲、拉伸)后,物體沒有發出聲音,但是我們對物體進行擊打、撥動卻使物體發生了聲音呢?三、觀察發聲物體1.分組實驗1:在水槽里盛約2/3的清水,用輕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較大的力擊打音叉,觀察音叉的振動。用一個手指輕輕地接近振動著的音叉,感覺一下音叉的振動。觀察:手指有什么感覺呢?水面有什么變化?水面的變化是怎么產生的?交流反饋:手指有麻麻的振動感,水面產生了花紋,花紋就是由音叉的振動而產生的。2.分組實驗2:木板上拴著兩個皮筋。撥動一個皮筋使它發出聲音,另一個皮筋保持不動,不發出聲音。觀察:發聲的皮筋和不發聲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動,還會發出聲音嗎?皮筋的振動與發出的聲音有關嗎?交流反饋:3.小組交流:擊打鼓時,我們看到了什么?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撥動鋼尺時,我們看到了什么?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4.小結:當一個物體(如音叉、鼓、鋼尺、皮筋、鐵釘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個物體就是一個振動物體。聲音就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溫馨提示: 1.實驗前先討論怎樣做,做完一個再做下一個。每個實驗要重復多做幾次,力求準確。比一比哪一組想出的發聲方法多。2. 邊實驗邊記錄,聽到鑼聲停止實驗,把材料整理好。實驗一:使物體發出聲音。記錄單1: 鋼尺 橡皮筋 鼓發聲的方法 實驗二:觀察鋼尺、橡皮筋、鼓的發聲過程。 實驗要求: 1.四人小組合作,仔細觀察鋼尺、橡皮筋、鼓的發聲過程。2.及時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填寫記錄單2。3.思考:物體發聲時和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物體在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特點?記錄單2:觀察鋼尺、橡皮筋、鼓的發聲過程 思考:物體發聲時和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物體在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特點? 鋼尺 橡皮筋 鼓觀察到的現象 一個物體在力的作用下,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種運動稱為振動。 音叉:是一種發聲儀器,用來調試樂器和測試音高。音叉發聲時在振動嗎? 用擊打過的音叉輕輕觸及水面,水面有什么變化?水面的變化是怎么產生的?說明了什么?準備好了嗎? 快來回答吧!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你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 青蛙靠氣囊的振動發聲溪水叮咚由于水的振動產生的聲音蟬由腹部的發聲器振動發出聲音 我們每個人的身上有一個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動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兒? 音樂家能利用琴弦的振動,演繹出許多美妙動聽的曲子,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聽一段音樂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參考教案1.doc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學課件2.ppt 實驗探究:如何讓這些物體發聲.swf 實驗探究:音叉是振動產生聲音的嗎.swf 觀察探究:小提琴的發聲原理.swf 觀察探究:鼓的發聲原理.swf 觀察:發聲的物體.sw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