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蝸牛(一)教材分析:本課是三年級科學課程教材中動物單元的第二課,屬于觀察事實性學習的內容,屬于認識自然事物為中心的一類課。設計此課的教學,是培養學生經歷有目的、按一定順序觀察和描述小動物的活動過程,經歷初步的在觀察活動中提出問題,發現更多可觀察的內容,以此培養學生熱愛小動物。學情分析:三年級學生對小蝸牛有所了解,蝸牛怎樣吃東西、怎樣運動、怎樣選擇食物等會讓他們很感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學會初步的按一定順序觀察和描述小蝸牛,懂得從整體觀察到局部觀察的基本方法,初步的觀察、比較、描述能力是學生學習本課的基礎。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經歷有目的、按一定順序觀察和描述的活動過程,經歷初步的在觀察活動過程中提出問題,發現更多可觀察的內容。知識與技能:按一定順序觀察,從整體觀察到局部觀察的過程,重點放在指導學生觀察描述蝸牛的身體結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體驗研究小動物的樂趣,培養珍惜小生命的愛心。教學重點、難點:蝸牛頭部、腹部、尾部和頭部的眼睛、觸角、嘴的觀察。教學策略:1.以學生自主觀察為中心,以學生活動為主要的形式。2.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觀察方法。3.培養學生對小動物研究的興趣。教學模式: 提出問題——觀察描述——歸納整理——應用發展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準備:1.蝸牛,放大鏡,記錄用紙和筆。2.供蝸牛選擇的食物,如蘋果、菜葉、面包、洋蔥。3.具有螺線結構的物體或圖片。教學過程:一、引入你知道的蝸牛是怎樣的?誰說說蝸牛的身體是怎樣的?二、用放大鏡觀察蝸牛的身體1.同學們,今天就和蝸牛做朋友,先讓我們了解它的身體是怎樣的,對于它的身體,我們觀察它的什么?2.提出按一定的觀察順序進行觀察的要求:依次觀察蝸牛的頭部、腹部和尾部。重點觀察頭部及頭部的眼睛、觸角和嘴。3.學生進行分組觀察活動。4.描述所觀察到的蝸牛的身體。嘗試按一定順序,有一定條理,有重點地描述蝸牛身體的特點。板:頭、腹、尾(展示圖片)三、蝸牛殼的觀察1.對于蝸牛的殼,你有什么發現?(殼較硬、有彎曲的線(板:螺線)、跟田螺的殼差不多。2.蝸牛殼上的螺線我們怎樣觀察?螺線旋了幾圈?怎么數?請學生出來數出一圈,小組數出螺線的圈數。3.螺線的展開方向都一樣嗎?請學生做動作、畫圖、語言表述。教師板:像這樣順時針展開螺線的我們稱為右旋,逆時針展開螺線方向的稱為左旋。4、你的蝸牛是左旋還是右旋?你還見到過哪些物體有螺線出現?5、我們一起來畫一只蝸牛。四、蝸牛吃食物的觀察1、這有黃瓜、蘋果、菜葉、面包、洋蔥等幾種食物,要想知道蝸牛會選擇哪一種,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為什么?觀察活動:在蝸牛的周圍放一些食物,觀察蝸牛朝什么方向爬,吃什么食物。2.蝸牛怎樣吃食物?觀察吃菜葉的蝸牛,觀察蝸牛的齒舌。描述蝸牛是怎樣吃食物的。五、交流與小結說說蝸牛的身體是怎樣的,蝸牛是怎樣吃食物的。觀看蝸牛的課件(機動,如時間允許)六、板書設計 蝸牛 身體結構:頭、腹、尾 殼:螺線,分左旋、右旋 食物:菜葉教學反思:1.蝸牛,學生平時已經很常見,但往往只停留在它有一個殼的印象上,對這模糊中的殼也沒有細究,所以教學中要把重點放在身體結構的事實觀察上,這是以事實學習為目的的課型,在活動中,要讓學生明白殼的形成及螺線的展開方向,比較順時針展開的螺線和逆時針展開的螺線,明白左旋和右旋的區分。了解自然界中很多物體都有螺線的出現;蝸牛頭部、腹部、尾部和頭部的眼睛、觸角、嘴的觀察也必須到位,這樣才能有別以往的認識;利用放大鏡就能有效的觀察到更多的東西,對學生來說,蝸牛是沒有腿、腳、足的。那么蝸牛是用身體的哪一部分爬行的呢?蝸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蝸牛的腹部就是蝸牛的足,這種足叫腹足。從沒有“足”到有“足”,以足的外延的拓展,發展學生對足的認識。2.進行蝸牛吃食物的觀察,要用餓了一段時間的蝸牛,因為喂飽了的蝸牛對食物的反應會是消極的,課堂上就看不出吃物體的效果了。3.學生的觀察也許是雜亂的,所以課堂上要注意引導學生懂得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并養成一種良好的觀察習慣。蝸牛,外表看似無奇,但是,究竟它有著怎樣的體型特點?它是怎樣爬行的?它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它喜歡吃什么?它冬眠嗎?它是怎樣排泄和呼吸的?在那軟軟的皮膚色果凍似的身體里面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呢?我們產生了這么多的問題,于是蝸牛的觀察活動就要開始了……可愛的蝸牛本節課主要研究的內容一、蝸牛的形態二、蝸牛的種類三、蝸牛運動四、飼養蝸牛用放大鏡觀察蝸牛,你們看到了什么?用小棒或鉛筆輕輕觸碰蝸牛的身體,觀察蝸牛會有怎樣的反應。蝸牛—基本形態蝸牛屬于軟體動物門,腹足綱,柄眼目。其體外有一個堅硬的貝殼;貝殼螺旋分數層,由頂層到底層有規則的變大,有各種顏色和斑紋。整個體軀長圓錐形(尾端略細尖),柔韌,休息時縮藏于貝殼內。頭部具口、眼和觸角。口位于頭部前下方。二對觸角在頭部前方,一對較小的稱前觸器,較長且粗的一對稱后觸器,眼生于后觸器的頂端。生殖孔生于近頭部的右側,呼吸孔和排泄孔和肛門位于體軀中部背面的貝殼口。體下是縱貫頭尾且寬闊的腹足,腹足下面有能分泌白色黏液的腺體。體軀和腹足的背面、側面有各種顏色和斑紋。蝸牛的身體有哪些部分組成的?蝸牛的身體由殼、頭、觸角、眼睛、嘴、腹和尾等部分組成。 蝸牛身體的外面有一個螺旋形的殼。殼內貼著一層膜。膜包裹著柔軟的身體。蝸牛的軟體部分分為頭、腹足和內臟團三部分。頭部有兩對伸縮自如的觸角,前面的一對比較短,能夠觸探土和食物,有觸覺作用,后面的一對比較長,頂端的眼能夠辨別光線的明暗,并且有嗅覺作用。蝸牛的口在頭部的腹面,適于在爬行時取食。蝸牛的腹足寬大、肌肉發達,是蝸牛的運動器官。蝸牛在爬行時,在貝殼口的右側外套膜的邊緣處會露出一個圓形的小孔,是蝸牛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開口,叫做呼吸孔。蝸牛幾乎分布在全世界各地,不同種類的蝸牛體形大小各異,非洲大蝸牛可長達30厘米,在北方野生的種類一般只有不到1厘米。身背螺旋形的貝殼,其形狀形形色色,大小不一,有寶塔形、陀螺形、圓錐形、球形、煙斗形等等。 目前國內養殖的白玉蝸牛、蓋罩大蝸牛、散大蝸牛、亮大蝸牛、褐運瑪瑙蝸牛等都有自己獨特的外形。白玉蝸牛蓋罩大蝸牛散大蝸牛亮大蝸牛褐運瑪瑙蝸牛蝸牛用身體的哪一部分爬行?蝸牛用足爬行,它的足叫做腹足。觀察蝸牛的運動蝸牛—運動 蝸牛是腹足綱動物,腹部就是它們腳,它們靠腹部的肌肉蠕動來爬行,透過玻璃看蝸牛在運動時腹足上會有波浪的圖案,那是因為蝸牛是以波浪方式前進。把蝸牛放在手掌心,會有一陣一陣被吸起來的感覺。蝸牛在運動時,他的身體會分泌一種黏黏的液體濕潤腹足,使它們自己不被粗糙、尖銳的東西弄傷,也可以幫助它們抓牢物體,蝸牛就是靠這種黏液慢慢向前爬,也能在樹干上、墻壁上爬上爬下。據科學家測定,蝸牛爬行的最快速度大約是12.2米/小時。現在人們常用蝸牛爬行來比喻速度很慢。 在飼養箱或廣口瓶內,先鋪上一層粗沙,然后鋪上一層潮濕的土壤,再放進幾條樹枝和幾片落葉,形成一個蝸牛生活的環境,我們就可以飼養蝸牛了。要注意把它放在陰涼的地方。 每天傍晚用菜葉、青瓜等給蝸牛喂食,第二天早上把食物殘渣處理干凈。 每天觀察蝸牛的生活情況,并做好觀察記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蝸牛(一)》參考教案1.doc 《蝸牛(一)》教學課件.ppt 科學角:軟體動物.swf 美麗科學·蝸牛.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