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共筑生命家園》導學案【學習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樹立節約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及可持續發展意識,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自覺踐行低碳生活方式,為建設生態文明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正確理解建設生態文明,聯系實際說明建設生態文明和走綠色發展道路的必要性。結合我國的發展明確怎樣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并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知識目標: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要性,理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措施;知道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和建設生態文明的措施;明確堅持綠色發展道路要正確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建設生態文明的措施,如何堅持綠色發展道路教學難點: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一、自學互研 生成能力(一)導入新課活動:教材第81頁“運用你的經驗”:下面是某同學摘錄的詩文,讓我們大聲朗讀并感受他的意境。 討論并交流:閱讀詩文,你能想象到怎樣的生活圖景?你認不上述兩幅圖景蘊含著怎樣的共同意境?答案提示: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②蘊含著身處自然,與自然相融,悠然自得,快活忘我之境。自主預習追求人與自然 ,是人類面對生態危機作出的 選擇。自然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 和 ;人類作為自然的一部分,也有責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 ,同時要為開發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 和 。人與自然 , ,這是一種動態中的 、發展中的 、進取中的 、多元中的 、“紛亂”中的 。人類 和 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駕于自然之上,必須遵循 。4、實現人與自然 ,建設 ,要以 為基礎,以 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 為目標。建設 就是造福人類。5、建設 ,促進人與自然 ,要堅持 和 的基本國策,使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堅持 、 、 、 、 的發展理念,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走 道路、建設 ,實現 ,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 。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要處理好 與 保護的關系。保護生態環境就是 ,改善生態環境就是 ,決不能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走綠色發展道路,堅持 ,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效益。堅持 ,將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發人民群眾的綠色創造熱情,實現 之夢。走 、 、 發展之路,要堅持 、保護優先、 的原則,大力倡導 、 、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讓 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細節中,成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自覺行動。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嚴守 上限、 底線、 紅線。只有實行最嚴格的 、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 、 社會,實現經濟繁榮、 、人民幸福,這既是建設 的時代圖景,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三)合作探究目標導學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活動:材料分析青海共玉公路:每公里有一個野生動物通道。“整個公路全線647公里,而我們設置的專門野生動物通道加上一些橋涵,超過了800個,完全能夠保障野生動物的通行!”8月28日,共玉公路指揮部指揮長納啟才對記者說。“為了不阻斷野生動物的活動路線,我們根據沿線野生動物種群分布特征、種群交換情況、棲息地、繁殖地等狀況,每公里都設置了野生動物通道。”納啟才說。思考:每公里有一個野生動物通道體現了什么?答案提示:體現了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①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面對生態危機作出的智慧選擇。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榮。這是一種動態中的平衡、發展中的協調、進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紛亂”中的有序。②人類開發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駕于自然之上,必須符合自然規律。如果我們對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懲罰。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活動:活動:教材P82“探究與分享”1952年12月5日,一場濃密而有毒的大霧開始籠罩著倫敦,5天時間內至少4 000人死亡,另有15萬人入院治療。科學家認為他們最終找到了大霧的成因。19世紀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曾這樣描繪倫敦的霧:“這一天,倫敦有霧。這場霧濃重而陰沉。有生命的倫敦,眼睛刺痛,肺部郁悶。有生命的倫敦,是一個渾身煤炱的幽靈。”無獨有偶,這些年來,在世界各地乃至在我國屢屢出現的“霧霾”“沙塵暴”,給我們生命生活產生的影響讓我們人類本身也感到震驚。思考:(1)“倫敦殺人霧”事件是人類文明的悲劇。材料一中說“科學家認為他們最終找到了大霧的成因”,請你查閱資料,分析造成這場災難的原因。答案提示:①直接原因是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塵污染;②間接原因是逆溫層所造成的大氣污染物蓄積——特殊天氣;③根本原因是人類不斷破壞和污染環境。(2)結合材料,說說“倫敦殺人霧事件”給我國治理“霧霾”和“沙塵暴”帶來什么啟發。答案提示:①人類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必須符合自然規律,肆意踐踏自然,大自然必然會對我們作出懲罰;②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③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尋求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榮,尋求一種動態中的平衡、發展中的協調、進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紛亂中”的有序是我們的必然選擇;④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活動:材料分析材料一:殺雞取卵——從前一個貪婪的人家里喂養一只母雞,他靠賣雞蛋的錢維持生計.一天母雞下了一枚金蛋,他仔細端詳這枚金蛋,認為母雞肚內肯定還有很多,就把母雞殺了,仔細搜索,什么也沒找到.《伊索寓言·生金蛋的雞》竭澤而漁——《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淮南子·本經訓》:“焚林而田,竭澤而漁。材料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建立手段完備、數據共享、實時高效、管控有力、多方協同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有效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合理控制空間開發強度,切實將各類開發活動限制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內,為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奠定堅實基礎。思考:(1)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故事,在資源和環境問題上給我們有什么啟示?答案提示:如果我們對大自然只是一味索取,必然會受到它的懲罰;我們要在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經濟;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2)我國為什么要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答案提示:這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具體措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知識鏈接:所謂資源環境承載力 (Resource Environmental Bear Capacity),是指在一定的時期和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在維持區域資源結構符合持續發展需要區域環境功能仍具有維持其穩態效應能力的條件下,區域資源環境系統所能承受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能力。材料分析: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將“美麗”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本特征,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文明建設絕不是單純就環境來解決環境問題,而是在新文明觀指導下的經濟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發展方式、文化與科技范式等的系統性革命。思考:依據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目標,說說在建設生態文明過程中,我們要在生活生產理念和方式上有哪些轉變?答案提示:①建設生態文明,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②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③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④讓綠色出行、環保出行成為我們自覺的生活方式。目標導學二:堅持綠色發展道路材料分析:??如何加快建設“生態城市、美麗煙臺”,成為煙臺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代表們熱議的話題。“實現這一目標,既要加快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又要強化縣域城市骨干作用,還要完善小城鎮節點功能,加大新農村建設力度。”討論發言中,代表們各抒己見,踴躍發言。大家一致認為:只有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道路,才能清晰地勾勒出“新煙臺”謀篇布局的閃亮軌跡。3月15日,大量海鷗聚集在煙臺第一海水浴場海面,當浴場管理員把新鮮的海魚拋向大海時,海鷗們一躍而起,爭搶食物。海鷗爭食的場景成為春季煙臺靚麗的風景,吸引大量游客和攝影愛好者。?煙臺的碧海藍天在朋友圈那是相當有名的!2月份山東“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天數平均為16.8天,同比減少了2.5天。其中,“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天數最多的城市是煙臺和威海市,為27天。煙臺又拿了一個第一!思考:黨代表們的共識及煙臺市的第一表明了什么?答案提示: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發展共識。我國在應對資源和環境問題上已經取得非常明顯的進步。活動:教材P84探究與分享 地處浙江省安吉縣的余村,群山環抱,秀村連綿,四季常青。20世紀70--80年代,余村為解決溫飽問題,開礦、建水泥廠,成為全縣有名的“首富村”,但很快嘗到了苦頭:水泥廠污染空氣,到處是灰;山林被破壞,水土流失;炸山開礦導致傷亡事故不斷。2003年當地政府提出特色產業和生態建設有機結合,創建全國首個生態縣,余村陸續關停礦山和水泥廠,村民收入大幅度下降,發展前景一度陷入迷茫。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到余村考察,稱贊余村關停礦山、水泥廠是“高明之舉”,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長三角游客多,這堅定了余村發展生態旅游的信心。自此,余村封山護林,重新制訂了展規劃,把全村劃不休閑旅游區、美麗宜居區、生態農業區三個區塊,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經濟:發舒適、優美、生態、人文為目標,建設“美麗鄉村”;圍繞“文創小鎮”“智慧小鎮”建設,引進無污染、高效益企業,增強發展后勁。余村建成了國家級美麗宜居示范村,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生動地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思考:(1)余村走過兩條不同的發展道路。請比較一下,這兩條道路有什么不同?答案提示:先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后是發展特色產業和生態建設相結合。(2)余村是如何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建設生態文明的?答案提示:關停污染企業;發展生態旅游經濟;建設“美麗鄉村”;引進無污染、高效益企業等等。活動:教材P85探究與分享小清家坐落在一條小河旁。以前,小河清澈見底,人們常在河里捕魚捉蝦,洗衣洗菜。后來,河水漸漸變得渾濁起來,魚蝦不見了蹤影,人們也不敢在河里洗衣洗菜了。原來,在小河的上游建了一家造紙廠,廠里的污水違規排放直接進入河里,河水被嚴重污染了。對此村民議論紛紛。村民王嬸:雖然造紙廠能帶來一時的經濟效益,但它違規排放,對村民健康影響太大,得不償失。造紙廠廠長:廠里雖然效益還不錯,但安裝一套治污設備還是太貴了,不合算。小清父親:在造紙廠打工能賺錢,一點兒污染算不了什么!思考:(1)你怎么看待這件事,談談理由。答案提示:①村民王嬸的觀點有道理,指出了造紙廠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其實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決不能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更不能以犧牲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為代價來換取一時的經濟發展。我們要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將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②造紙廠廠長的觀點嚴重錯誤。當前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堅持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發展共識,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只顧自己的經濟收益,不顧經濟收益所必須的環保成本付出,其行為是違法犯罪行為。③小青父親的觀點是錯誤的。建設美麗中國、美麗家鄉,不僅要看眼前的經濟利益,更要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留住鄉愁,增添守望相助美麗家園的責任感。(2)如果你是小青,面對家鄉小河的變化,你認為政府有關部門、企業、家鄉村民應該承擔起哪些責任?點撥:①政府有關部門應該以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加大對造紙廠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依法查處,并督促企業加強環保意識,按照法律要求進行環境保護;②造紙廠必須按照法律要求,堅持綠色發展道路,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的原則,強化責任意識,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③家鄉人民群眾應該增強環保意識,積極勸阻企業破壞環境的不法行為,并向有關部門進行舉報。圖片感悟 思考:圖片帶給你什么啟示?答案提示: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的原則,大力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讓綠色發展理念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細節中,成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自覺行動。材料分析:《環保約談動真格 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針對侵占破壞自然保護區問題,生態環境部昨天約談了遼寧錦州、吉林延邊、江蘇鎮江、安徽宣城等8地主要負責人,以及安徽、重慶、云南三省市林業部門負責人。生態環境部要求嚴格自然保護區管理,推進中央環保督察和“綠盾2017”整改落實,禁止以損害自然保護區為代價謀求一時一地經濟增長。從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通報的情況看,被約談自然保護區存在著程度不一的各種問題: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產油井退出緩慢,2017年計劃退出63口,實際僅退出17口;吉林省琿春東北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建有別墅;江蘇鎮江長江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內,非法農業種植和漁業養殖面積高達7000多畝,損毀大量江灘濕地,嚴重破壞生態功能……諸如此類多非新問題,而是長期存在卻遲遲未見改觀。思考:環保部約談動真格告訴了我們什么?答案提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材料分析:十九大報告規劃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就是民生福祉的最大關切,也將國家戰略的宏大敘事與民眾生活的日常關切形成了同頻共振。綠色發展的成果顯著。經過治理,公眾詬病頗多的大氣污染得到了控制,藍天白云的天數越來越多。數據顯示,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區域的PM2.5平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都下降了30%以上。全國酸雨區面積比例由歷史高點的30%下降到去年的7.2%。森林覆蓋率由本世紀初的16.6%提高到22%左右。2016年水力、電力、風力和核能占到能源總消耗量的20%,2012年,這一數字僅為14.5%。思考:(1)材料告訴了我們什么?答案提示:中國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中國的環境污染已經有一定改變,正在朝美麗中國的目標努力。(2)怎樣堅持綠色發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答案提示:①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②走綠色發展道路,堅持綠色富國,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效益。③大力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讓綠色發展理念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細節中,成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自覺行動。④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⑤這既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圖景,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鞏固提升:拓展活動歷史上的塞罕壩曾是一片綠洲。后來由于過度開墾伐木,塞罕壩在百年間由“美麗高嶺”退化為茫茫荒原,黃沙漫漫。到了20世紀50年代,塞罕壩已是“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涼景象。半個多世紀以來,三代林場人發揚“忠于使命、艱苦奮斗、科學求實、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種下一棵棵落葉松、樟子松、云杉,建成一道道屏障,創造了荒原變林海、沙地成綠洲的人間奇跡。塞罕壩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生物多樣性也得到恢復。據中國林科院評估,塞罕壩森林生態系統每年提供超過120億元的生態服務價值。如今的塞罕壩被譽為“河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是“華北綠寶石”。2017年,塞罕壩國有機械林場榮獲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行動與激勵獎”。思考:(1)塞罕壩為什么會從“美麗高嶺”變成“黃沙漫漫”,又為什么會從“荒原沙地”變回“林海綠洲”?你從這兩次生態變遷中得到哪些啟發?答案提示:前期的塞罕壩的轉變是人們對環境的肆意破壞造成的;后來的轉變是由于人們對環境的大力保護,注重生態建設來實現的。啟發:人類從來不是自然的主人。人類開發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駕于自然之上,必須符合自然規律。如果我們對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懲罰。我們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目標。我們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你還知道哪些環保人物?與同學一起分享他們的環保故事。答案提示:略起草一份環保倡議書,傳播你的環保理念。環保倡議書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它是生命的搖籃,是人類共有的家園。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已經對人類的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的正常生活構成了現實威脅。愛護環境,崇尚文明,無疑才是人類自身的道義和責任。為了牢固樹立同學們的環境保護新思想、新道德、新風尚,保護我們美好的家園,我們發出如下倡議:①節約用水,一水多用,別讓生命之泉空流。②節約用紙,珍惜森林資源。③節約用電,不過早開燈,人走燈熄。④推動垃圾分類回收,讓垃圾變成資源。⑤舊物利用,讓有限的資源處長壽命。⑥愛護綠化,不摧殘花草樹木。心動不如行動,讓我們攜手努力,從現在做起,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積極行動,保護環境,珍惜生命,讓綠色永駐地球!二、討論交流生成新知學生分組對問題討論交流,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疑問知識點小結:共筑生命家園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1、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榮2、建設生態文明的措施(1)人類開發和利用自然必須符合自然規律(2)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3)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二、堅持綠色發展道路1、堅持綠色發展道理當代中國的發展共識2、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措施(1)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2)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3)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的原則(4)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3、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意義三、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一)單項選擇題:1、多年的有效治沙使陜北的綠色版圖整體向北推移了400公里,生態有了明顯的變化。生態環境的持續好轉,促使榆林毛烏素沙漠的野生動物棲息地得到有效恢復,動植物種群與數量不斷豐富,全市現有野生植物470種,野生脊椎動物208種,生物多樣性指數顯著提高。毛烏素沙漠的變化體現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 )A、 相互依存,共生共榮B、 相互制約,互不相容C、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D、 毫無關聯,相互獨立2、右圖中十九大的報告摘要說明( C )A、我國以建設生態文明為中心工作 B、我國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C、我國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重視建設生態文明D、要與自然和諧共存,就不能發展經濟3、5月31日,中央第一環境保護督察組對河北省開展“回頭看”工作動員會在石家莊市召開,督察組組長朱之鑫、副組長趙英民就做好督察“回頭看”工作分別作了講話,強調這次“回頭看”主要督察河北省黨委、政府部署推動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情況,省級有關部門整改責任落實和工作推進情況,地市級黨委和政府整改工作具體實施情況。開展環保督查“回頭看”有利于( )①落實綠色發展理念②建設生態文明③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④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4、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到安吉天荒坪鎮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周后,習近平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發表評論指出,“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么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為讓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我們應該( )①落實綠色發展理念②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③把保護環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④依法治理大氣污染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提倡綠色消費、追求低碳生活,作為公民要( )A、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不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生態文明理念B、制定保護環境的相關法律,共同建設美麗中國C、推進城鎮化建設,形成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D、勤儉節約,養成綠色出行、環保選購的良好習慣6、 55年來,河北圍場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者通過不斷的努力、艱苦奮斗,把“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蕪之地演變成了生機怏然的綠洲,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全社會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弘揚塞罕壩精神要做到( )①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②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的原則③大力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④大力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非選擇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加強法治建設,建立并實施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大力推動綠色發展,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率先發布《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實施《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習近平強調,要通過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確保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建成美麗中國。?(1)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體現了什么?(2)習近平提出,到到2035年要全面形成綠色生活方式,綠色生活方式是怎樣的?(3)請你列舉生活中的綠色生活方式。(4)怎樣堅持綠色發展道路、建成美麗中國?四、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這節課我學會了:這節課我未解決的疑惑:《共筑生命家園》自主預習答案和諧共生 智慧 滋養 必要條件 傷害 補償 修復相互依存 共生共榮 平衡 協調 有度 一致 有序開發 利用 自然規律 和諧發展 生態文明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自然規律 和諧共生 生態文明生態文明 和諧共生 節約資源 保護環境 創新 協調 綠色 開放 共享綠色發展 生態文明 可持續發展 發展共識 經濟發展 生態環境保護 保護生產力 發展生產力 綠色富國 綠色惠民 綠色富國 9、綠色 循環 低碳 節約優先 自然恢復 節能 環保 10、資源消耗 環境質量 生態保護 制度 法治11、資源節約型 環境友好型 生態良好 美麗中國《共筑生命家園》當堂演練參考答案單項選擇題A 2、C 3、D 4、B 5、D 6、A二、非選擇題(2)減少超前消費、炫耀性消費、奢侈性消費和鋪張浪費現象,實現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3)購買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能效家電、節水型器具等節能環保低碳產品;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多坐公交車少開私家車。等等。(4)答案提示:①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②走綠色發展道路,堅持綠色富國,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效益。③大力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讓綠色發展理念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細節中,成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自覺行動。④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⑤這既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圖景,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