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回顧近代中國的百年歷程1教學目標(一)自主復習,辨認人民英雄紀念浮雕回顧的歷史事件,并用年代尺整理。解讀碑文,說出重要時間點發生的歷史事件及其意義。 (二)自主合作整理表格,知道百年歷史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闡述歷史事件對歷史進程的影響,感受歷史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作用。通過學習歷史人物的精神,進一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辨析觀點,說出自己對歷史的理解。2新設計無3學情分析九年級學生已經對歷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已經具備一定的分析和歸納能力。4重點難點1.重點:整理百年歷史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2.難點:辨析觀點,說出自己對歷史的理解。5教學過程5.1第一學時5.1.1教學活動活動1【活動】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時政話起 導入新課 1.問:你知道中國的烈士紀念日是哪一天嗎? 2.出示文字說明:2014年8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烈士紀念日的決定(草案)》,以法律形式將9月30日設立為中國烈士紀念日 出示圖片:①今年首個烈士紀念日,人民在天安門廣場上舉行紀念活動。②國家領導人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圈。③全國人民在各地舉行紀念烈士的活動 3.問:為什么設烈士紀念日? 師:對勇者、亡者、智者的紀念,是中國社會得以凝聚和進步的基石,它包含著對中國現實的期許和更高追求。今天的課堂我們一起“回顧中華民族百年歷程”。 1.預計關注時政的學生能回答 2.通過圖片了解烈士紀念日的由來和今年的紀念活動 3.思考并回答設烈士紀念日是為紀念烈士,傳承民族精神等 時政導入,實現歷史與現實的關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參與社會,實現課堂內外的有效統一 自主整理 解讀歷史 1.師:出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圖片文字說明 活動:猜一猜 師依次出示浮雕圖片: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游擊戰、勝利渡長江 2.要求學生給以上浮雕事件制作年代尺 3.過渡:百年歷史,百年追憶,百年中華還有哪些共同的民族記憶? 出示百年歷史事件表(見教材P113),要求生獨立或合作完成表格 問:你認為對中國歷史影響最大的哪一歷史事件,為什么? 出示碑文 問:(1)“三年以來”指哪一時間? (2)“三十年以來”發生了什么歷史事件,這一事件有何影響? (3)“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什么事件?它的主要影響是什么? 4.問:浮雕回顧歷史事件的方式有何共同點? 為什么采取這種方式? 總結:百年歷史,百年英雄,歷史是由無數的事件構成,更是由無數的英雄構成。浮雕的表現方式正是體現了紀念碑的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出示百年歷史人物表,要求生獨立或合作完成表格 師:魯迅曾經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要求生用一句話概括每一脊梁人物的歷史功績 1.根據浮雕猜內容 2.快速復習回憶關于浮雕內容的歷史事件,制作成年代尺 3.學生完成表格的填寫(不限歷史事件的數量) 這是一個開放題,學生可以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只要能充分說明理由即可 解讀碑文,準確回答問題(1946年,內戰爆發。1919年“五四”運動,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4.預計生能回答:都是通過群體人物表現事件 浮雕突出表現人民在歷史中的作用,體現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 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人物的歷史功績 1.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再現了歷史,猜的過程即是復習的過程。而“猜”的形式,能夠變枯燥的復習以樂趣,符合九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 2.年代尺是學習歷史的很好的工具,用年代尺進一步整理浮雕事件有助于學生將分散的歷史事件系統化,構建知識體系 3.通過表格整理歷史是很好的學習方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在基本史料的整理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歷史,評價歷史。開放式的問題設計,能夠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 碑文的內容是對中國歷史的整理和高度概括,解讀碑文即整理歷史,對歷史進行更深一步的整理歸納 4.這是從歷史事件過渡到歷史人物。通過對浮雕的深入解讀,感知歷史人物對歷史的作用,從而過渡到歷史人物的整理 歷史人物的填寫后用魯迅的話作為過渡,提升了對歷史人物的認識。 用一句對脊梁人物歷史功績的概括,有利于學生正確的認識歷史人物的作用,同時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暢所欲言 感悟歷史 1.鋪設情境:某班同學在回顧了百年歷史后,想用一句話總結這段歷史,你覺得下列哪一句最合適,為什么? 是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 封建腐朽統治的歷史 中華民族抗爭的歷史 自強不息努力探索的歷史 2.撫今追昔,也有人得出了以下歷史結論: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人民歷史的選擇;落后就要挨打;不屈不撓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不倒的根本原因?!?師:你認同哪一觀點?請說明原因 除以上觀點外,你還可以得出其他的結論嗎? 1.學生選擇自己認為最能概括這段歷史的一句話,并說明原因 2.學生選擇一句自己認為最可概括學生閱讀情境,整理觀點,表達觀點,運用所掌握的史料論證觀點 如有學生不同意任何一個觀點,可以回答最后一問 通過情境的創設,有效地降低難度,激發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學習欲望 概括歷史是對歷史的深層認知,在情境中將眾多相關的歷史觀點出示,將得出歷史觀點變成論證歷史觀點,大大降低了學生的難度,可以有效地突破本課的難點。 最后一問的設計可以作為補充,旨在培養學生的獨思考能力,為學生的個性發展留下一片天空 小結課堂 指導實踐 1.引導學生整理板書,構建知識框架。要求生把自己的歷史觀點記錄下來 2.布置課后作業:在校園內舉辦“百年中國”歷史圖片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策劃方案編寫(包括導語、圖片的選擇、圖片的說明、結束語等) 1.在教師的指導下回顧課堂,記錄感悟 2.記錄作業要求,課后完成 1.整理板書的過程也是學習過程,是對課堂學習活動的總結,也是對自己學習的檢測。記錄過程則是思維的整理過程,也是思維的提升過程 2.作業是一次實踐活動,是課內學習的有效延伸。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實踐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