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回顧近代中國的百年歷程1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說明近代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主要侵略活動及其影響,了解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概況,了解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概況,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意義,知道抗日戰爭的重大事件,探討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和意義。重視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加強與社會實際和生活生活的聯系。過程與方法根據內容特點,打破教科書的編排順序,按時間發展的順序把各個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連點成線,引線織面,使知識更加系統化。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直觀材料,展示文字、圖表及人物,在學生頭腦中產生強信號刺激,使之專注投入,積極思維,主動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學生認識到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爭史,激勵自己的愛國之情,增強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歷史使命感。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2教材分析《近代中國的逐漸落伍和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選自金華市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復習用書。這是專為金華市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全面復習而編定。以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同時又是一部抗爭史、探索史為主線,整合這段歷史的主要內容,目的是使初三師生共同把握正確的復習方向,明確復習重點,夯實基礎知識,聯系生活實際,提高復習實效。3學情分析由于本校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知識素養參次不齊,雖是九年級學生,但大都對歷史知識了解較少,頭腦中只有重要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知識碎片,缺乏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及對零散歷史知識的整合能力。4設計理念人教版《歷史與社會》新教材打破了多年來人們習慣的學習歷史的劃分方式,綜合運用歷史、地理、政治等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跨越時間、空間的界限,將中國史與世界史有機地綜合在一起,即所謂“中外混編”,以達到人們所追求的“整體史”、“全球史”。這種以專題的形式來呈現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大致發展進程,知識容量比較大,專題性比較強,有一定的跳躍性。但教材的系統性明顯減弱,學生經過一年的歷史學習,只知道整條歷史長河中重要歷史事件的零零星星的知識碎片,卻不知道整個歷史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因此,本教學設計打破教材的編寫體系,按時間發展的順序把各個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連點成線,連線成面,使知識更加系統化,從而提高復習實效。5教學過程5.1第一學時5.1.1教學活動活動1【講授】近代中國的逐漸落伍和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在雄渾的音樂聲中課題慢慢呈現在大屏幕上。)一、音樂渲染,激學導思師:同學們剛才聽到的這首雄渾悲壯的歌曲是電影《鴉片戰爭》的主題曲《百年》,讓我們隨著歌聲走近“記憶長廊”——近代中國。標題中“近代中國逐漸落伍”是相對于當時歐美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而言的。誰能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及對外政策等方面分別說說促使當時西方國家強大的歷史事件及當時中國現狀?生(積極回憶,自由搶答):工業革命、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文藝復興和科學革命;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中國封建皇權達到頂峰,清政府盲目自大、閉關鎖國。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很全面!哪位同學能概括一下近代中國逐漸落伍的主要原因?最后引導學生得出:近代中國逐漸落伍既有內因也有外因。[肯定的評價,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乘勝追問,構建知識總脈絡,具有高屋建瓴的作用。]二、連點成線,引線織面師:強大了的歐美國家急于尋求海外殖民地,逐漸落伍的東方大國——中國自然就成了他們侵略的目標。于是發動了數次侵華戰爭,中國一敗再敗,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然而面對外國列強的入侵,中國人民進行了頑強抵抗和英勇斗爭,不斷尋求救國真理,挽救國家于危亡之時。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中國近代史是一部抗爭史,是一部近代化的探索史。[三言兩語直奔主題,讓學生明白本課有兩條主線: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爭史、探索史,有利于學生把握本堂課的知識脈絡。](一)外虜入侵,奮起抗爭思考:清王朝與西方列強之間進行的第一次較量是指哪一次戰爭?此戰爭的繼續又是指什么歷史事件?生: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師:對于戰爭一般要掌握哪些方面的內容?(時間、地點、交戰雙方、過程、結果、影響等方面)根據上述要點學生說出鴉片戰爭的相關知識點,大屏幕上顯示。[重視基礎知識,并注意學習方法和答題技巧的指導。](面對列強入侵的危機,一些開明的知識分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學習西方的長處以抵抗西方的侵略。同時,清朝中央和地方的一些官員也掀起一場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什么運動?)學生(小組接龍)說出有關洋務運動的時間、主要代表人物、內容、影響。(大屏幕上出示:洋務運動轟轟烈烈進行了30多年,一場印證其成功與否的戰爭發生了,這是指什么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了什么影響?)生: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再敗使人們對洋務運動失去信心,也使人們從另一個角度去分析,日本之所以能夠逐漸改變了落后的面貌,經濟發達,軍事實力強大,是因為實行了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明治維新。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認為中國要擺脫悲慘的命運,不能只在軍事、經濟和教育方面學習西方,必須像日本那樣,在政治上也學習西方,實行君主立憲制。于是發動“公車上書”,揭開了戊戌變法的序幕。(大屏幕出示:甲午戰爭后,列強紛紛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不斷高漲,為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發動了什么戰爭?)生: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師:戰爭失敗,變法又失敗,使得人們對清朝統治者由失望到絕望,明白了要救中國,必須進行革命,推翻清朝統治,仿效西方國家建立民主共和制,于是發動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以表格的形式復習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點。[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打破教材編排順序,將中國近代史重要的歷史事件按時間發展的順序排列,有助于學生明白這些歷史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增強系統性,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課文內容。](多媒體展示:鴉片戰爭、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亥革命的圖片)討論:戰爭失敗,變法和革命又失敗,說明了什么?地主階級不能救中國,資產階級也不能救中國,它們都不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二)峰回路轉,柳暗花明師:這時的中國非常需要一個新的階級來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的勝利。思考:新的階級指什么?生:無產階級師:標志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的歷史事件是什么?有何作用?生:五四運動。標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多媒體展示:中國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分界線、起訖時間及標志性事件)師:在這之前,中國一直向西方學習,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多媒體展示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歷程:器物→制度→觀念,引出新文化運動,并出示《新青年》、陳獨秀等圖片)[學生明白:中國近代史同時也是一部探索史。有利于培養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全面看待歷史事件的意識及能力。]討論: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提倡民主、科學,抨擊儒家思想,誰能簡要說說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生1:春秋末期,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生2:秦始皇在位時,“焚書坑儒”,儒家思想遭受打擊。生3: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一直延續了2000多年,也就是到了新文化運動時,儒家思想的地位下降。師:同學們說得很好,到了文化大革命,儒家思想被完全否定。現在我國要在全球建立500百所“孔子學院”,截至07年6月份,已有75所孔子學院在35個國家和地區落戶。預計,孔子學院的總數今年將突破100所。這說明孔子學說已走向了五大洲, 2008年2月9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中文學校成為中國海外第一所擁有“孔子課堂”稱號的中文學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孔子已經沖出國門,走向世界。[通過儒家思想的復習,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增強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師:新文化運動后期,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屏幕上出現《共產黨宣言》、陳望道、李大釗等圖片)師:五四運動以后,一批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先進知識分子在各地建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為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條件。強調: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為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三、活學活用,挑戰自我1、材料:……站在世紀之交的門檻回首望去,一個世紀,幾代中國人為之奮斗的目標不外乎是使中國走向近代化,中國走向近代化的過程,也是不斷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國走向近代化的歷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國的近代化運動,走過了自強 、變法、革命的歷程。……從器物層面到制度層面,再到觀念層面,國人每向前邁進一步都異常艱難,但卻是一種不斷提高的過程。——摘自《世紀之交的回望與斷想》閱讀上述材料,請回答:(1)請分別舉出材料中所說自強、變法、革命所對應的歷史事件的名稱。(2)為了實現觀念上的近代化,在中國發生的重大事件是什么?它主要學習了西方的什么?在其后期,人們又開始接受什么觀念?2、材料:有位中國領導人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中日兩國有著兩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也有過50年不幸的歷史。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就是要汲取歷史的教訓,開辟中日友好合作的新道路。”閱讀上述材料,回答問題(1)“50年不幸的歷史”中“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了哪兩次侵華戰爭?(2)舉一例說明“日本軍國主義發動者”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3)日本是在哪件歷史事件后強大起來,并很快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中考開卷考試,最終要落實對學生各種能力進行考查的目的,有的放矢地進行練習既是應對這一要求又是檢查課堂落實情況的有效手段。]四、精彩生成,真情齊飛(多媒體展示:近代中國革命屢遭失敗,中國共產黨人從中看清了中國的國情,從新文化的思想解放和五四運動的曙光中看到了中國的新希望。最終登上了領導中國革命走向成功的歷史舞臺。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討論:看了以上這段話,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生: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師:說得好!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不懈斗爭,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誕生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國歷史從此跨進了一個新的時代!!!(多媒體播放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本課結束)[通過嘹亮雄壯的歌聲掀起一個高潮,引起師生的情感共鳴,旋即在高潮中結束本課,意猶未盡,印象更深,效果更好。]課后評價本教學設計依托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大膽對教材進行加工處理,簡化了課文中的繁雜頭緒,增強了系統性和實效性,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后反思本課的教學設計能夠打破常規,大膽處理教材的編排體系,按時間發展的順序把各個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穿插而講,連點成線,引線織面,使知識更加系統化。這是本教學設計最大的一個亮點。中考總復習階段,師生都需要有較強的知識整合能力,本教學設計包括課堂導入、知識整合、能力培養、情感升華四塊內容,思路清晰,環環相扣,通過時間坐標用多媒體把中國近代史的起訖時間及主要時間段和歷史事件清晰地展示給學生,縮短了時空距離,便于學生掌握,因而非常具有實效性。題目選材精練到位,但本課容量比較大,對一些教師來說備課上也會有一定的難度,由于內容的需要,這是知識再現、整合、運用的一堂課,教師依然是本堂課的中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