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1教學目標1、知道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2、了解“驅逐韃虜”出現的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3、知道“五族共和”取代“驅逐韃虜”的歷史背景;2學情分析九年級學生已掌握一些歷史與社會的基礎知識與綜合思維,對民族分布、民族關系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民族思想”這個話題,相對比較抽象,學生有一定的學習興趣,但對于民族思想的概念模糊,對于中國民族思想的演變過程不理解。對歷史人物的多元評價不一定能輕易接受。3重點難點1、重點:中華民族的逐步形成的意義;2、難點:“五族共和”取代“驅逐韃虜”的內涵;4教學過程4.1第一學時4.1.1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環節激趣質疑,歌曲導入學生活動:聆聽歌曲《愛我中華》,感受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歌曲導入,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課堂上,進入本課的學習。活動2【講授】環節一、感受“多元一體”學生活動:閱讀書本P23,了解中華民族形成的過程。二、探究“驅除韃虜”學生活動:1、回顧已學知識,梳理近代史上,列強入侵中國的史實。2、了解近代人們為了救亡圖存所做的努力。3、理解同盟會的革命綱領,知道孫中山此時的民族觀念的局限性。三、走向“五族共和”學生活動:1、了解兩面旗幟的變化,知道其中代表的意義。2、思考:孫中山的思想觀念為什么會發生變化?活動3【練習】環節1. 使“中國”成為具有近代意義的國家名稱的是( )A.戊戌變法 B.洋務運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清朝后期,列強入侵,民族危機極大地激發了民族意識的覺醒B.人們用“從多元走向一體”來形容中華民族的形成C.辛亥革命充分體現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初步形成D.“五族共和”思想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3.第一次提出“五族共和”說法的是( )A.康有為 B.譚嗣同 C.孫中山 D.梁啟超4. “五族共和”的五族,除漢族外,還包括( )①壯族 ②滿族 ③蒙古族 ④回族 ⑤藏族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5.保國會成立于( )A.1895年 B.1898年 C.1901年 D.1905年6.主張成立保國會的是( )A.洋務派 B.革命派 C.頑固派 D.維新派7.1903—1904年入侵西藏,企圖將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的是( )A.英國 B.俄國 C.日本 D.法國8.認為“……在腐敗的封建專制制度下,不僅滿人為君主的清朝要反對,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的是( )A.康有為 B.梁啟超 C.孫中山 D.李大釗活動4【作業】環節10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閱讀下列有關材料并回答問題。材料一: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學說是“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眾長,益以創新”。一一《中華文明吏》材料二:同盟會提出決斷性民族主義的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顯然,最初同盟會已把滿族排除在帝國之外,同時也把關外的滿洲土地排除在帝因之外,不僅如此,其實孫中山同盟會已把蒙古、西藏、新疆等排除在中國之外了。……孫中山很快就認識到這是個問題,并且發生一定程度的轉變,1906年,孫中山說:“民族革命是要盡滅滿洲民族,這話大錯。……我們并不是恨,滿洲人,是恨害漢人的滿洲人。”——《帝國的分裂與保存》(1)材料一中孫中山的學說有何特點?結合史實說明孫中山是中國“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2)中華民國成立后,采用五色旗為國旗.象征“五族共和”。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武昌起義后口號從“驅除韃虜”改為“五族共和”的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