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從六張地圖上看,在美蘇冷戰中蘇聯為何最終落敗1945年二戰結束后,美國是參戰國中唯一一個實力沒有受到削弱的國家,大發戰爭財,實力暴增,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原來的世界強國英國實力大為削弱,法國德國已經變成一片廢墟。幸虧美國及時推出馬歇爾計劃來扶持歐洲各國,英法德的經濟才得以迅速恢復。蘇聯的情況則更為糟糕。蘇聯最為富庶的地區是二戰主戰場,破壞嚴重,急需資金和人力重建。戰后蘇聯在東歐雖然有一幫小兄弟,但是它們不但幫不了蘇聯,還需要蘇聯的輸血幫助。在這種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蘇聯不可能主動挑戰美國和西歐各國。蘇聯甚至不希望德國分裂,因為一個統一的德國更有能力償還蘇聯的戰爭賠款。美國和經濟迅速恢復的歐洲為了對付蘇聯,成立了北約,從北歐到南歐形成一道防線,在歐洲把蘇聯鎖的死死地。從以上地圖來看,雖然看似蘇聯塊頭大,但是經濟、工業實力不如西歐各國之和,更何況西歐的背后還站著美國。從地形圖上來看,蘇聯和東歐各國處于東歐大平原,根本無險可守,軍事并不占優。這也是二戰前期德國很快打到莫斯科的重要原因。當然西歐各國更畏懼蘇聯的鋼鐵洪流,但幕后大哥美國不怕。美國本土遠隔重洋,蘇聯只有少數洲際導彈可以到達美國。世界首枚洲際導彈是蘇聯人在1957年發明的,研制成功距離量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即使可以量產,成本也要比中程導彈高很多。美國在西歐各國部署了大量的中近程導彈,尤其是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中程導彈,不但威脅蘇聯的歐洲部分,甚至可以威脅到蘇聯的烏拉爾工業區。蘇聯處于劣勢,最終引發古巴導彈危機。美蘇談判,美國撤出了在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導彈。除了軍事威懾上的力量對比,雙方擁有的經濟區、戰略縱深和盟友數量和質量更能影響冷戰結果。打仗就是打后勤,經濟實力直接影響戰爭結果。雖然不能把“冷戰”等同于戰爭,但是“冷戰”的擴軍備戰所消耗的經濟資源甚至比熱戰還要多。因為熱戰三五年即可以分勝負,而“冷戰”需要擴軍備戰幾十年,對于經濟處于劣勢一方造成極大的經濟負擔。如上圖,紅色是蘇聯一方,藍色、淺藍是美國一方,美國及其盟友具有巨大的人口優勢,囊括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工業區。蘇聯一方不但處于劣勢,還排擠南斯拉夫、中國等重要盟友。除此之外,美國還控制了世界上所有的重要海峽和運河,保證可以集眾多盟友的力量對付蘇聯。綜上,經濟、科技、工業、腹地、盟友、海上交通等處于全面劣勢的蘇聯能堅持近半個世紀已經很 不容易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冷戰.wmv 美蘇冷戰中蘇聯為何最終落敗.docx 馬歇爾計劃.wmv 二戰后的歐洲.wmv 戰后日本的崛起.rmvb 戰后的日本.wmv 日本經濟的繁榮.wmv 歐洲聯盟成立經過.rmvb 歐盟的成立與發展.wmv 東歐劇變.wmv 赫魯曉夫秘密報告.wmv 古巴革命.wmv 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ppt 埃及七月革命.wmv 埃及獨立后的四任總統.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