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上) 必背知識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上) 必背知識

資源簡介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提綱
第一單元 多元發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課 亞非大河文明
一、古代埃及
1、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 (非洲)北部。 (尼羅河)蜿蜒北流。
2、國家的出現:公元前 (3500年)前后,尼羅河沿岸形成了幾十個最初的小國;約公元前 (3100年), (美尼斯)初步建立起統一的埃及國家。
3、君主專制的強化
(1)古代埃及國王稱為 (法老),自詡為 (太陽神之子);
(2)法老獨攬國家 (行政大權),主宰國家 (經濟),控制國家 (軍代和司法);
(3)法老為自己修建宏達的陵墓— (金字塔)。 (胡夫)的金字塔規模宏大,高近150米。
4、古埃及的文明成就
(1)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金字塔)
(2)古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 (象形文字),形成于公元前 (3000年前后);
(3)天文學:按照尼羅河水的漲落和農作物的生長規律,埃及人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 (太陽歷)。后來的 (羅馬歷法)和今天通用的 (公歷)都源于此。
(4)醫學:在制作木乃伊的過程中,埃及人初步知道了 (解剖學)的知識,懂得 (血液循環)與 (心臟跳動)的關系,并開始 (分科治?。?。
5、尼羅河流域的自然環境對古代埃及文明的影響。(答案見筆記)
6、古代埃及的盛衰
(1)強盛:公元前15世紀時,埃及成為跨 (亞非兩洲)的帝國。
(2)衰亡:公元前6世紀,埃及被 (波斯)滅亡。到7世紀,這片土地成為 (阿拉伯帝國)一部分。
二、古代西亞國家
1、地理位置:亞洲西部,有一條狹長地帶,猶如一彎新月,故有 (“新月沃地”)之稱。沃地的東部即 (兩河流域)。
2、國家的出現和統一:公元前 (3500年),兩河流域南部出現了很多小國;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國王 (漢莫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
3、文明成就
(1)《漢謨拉比法典》:制定目的:為了維持 (統治),制定者: (漢莫拉比),地位:它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古代 (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主要內容:共有條文 (282條),比較全面地反映了 (古巴比倫)社會階級狀況。
(2)楔形文字:古代 (兩河)流域的人民發明的,有力推動了 (西亞)文化的發展。
(3)腓尼基字母文字:在今天大致黎巴嫩一帶, (腓尼基人)發明和傳播了 (腓尼基字母文字),為以后歐洲的 (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礎。
(4)大型工程: (空中花園)
(5)天文歷法: (太陰歷)、 (七天一星期制度)
三、古代印度
1、地理位置:在南亞次大陸上,有兩條重要的河流 和 (印度河、恒河)。
2、國家的出現:約公元前 (2500年),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城市國家。后來,來自中亞的 (雅利安人)侵入南亞次大陸,陸續建立起小國。
3、等級制度:根據 (“種姓制度”),社會成員被劃分為 (四個)等級,第一等級是 (婆羅門),他們是 (祭司)和 (貴族),掌握 (神權);第二等級是 (剎帝利),由 (國王)、 (武士)、
(官吏)組成,把持國家的 (軍事和行政大權);第三等級是 (吠舍),是廣
大的 (農民)、 (牧民)、 (手工業者)和 (商人),他們要向國家 (納稅),
為神廟 (上供),養活 (第一第二等級);第四等級是 (首陀羅),主要是
(被征服者)和 (貧困破產的人)。該制度規定 (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該制度激化了 (社會矛盾)。
4、佛教:
(1)誕生:公元前 (6世紀),創始人叫 (喬達摩·悉達多),后來被人們稱為 (釋迦摩尼)。
(2)教義:佛教宣揚 (“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宣揚的 (種姓制度),認為人的生老病死的根源是 (人的欲望),只有忍耐服從,刻苦修行,才能到達 (“極樂世界”)。
(3)興盛: (公元前3世紀),國王 (阿育王)大力弘揚佛教。
第二課 中華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早期國家與社會
夏朝的興衰:
(1)夏朝的建立:約公元前 (2070年),禹建立起我國歷史上 (第一個)王朝—夏朝。它的建立,標志著我國 (早期國家)的產生。
(2)夏朝的統治: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位。從此, (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3)都城:夏朝后期都城河南偃師 (二里頭)宮殿,開創了我國宮殿建筑的先河。
(4)夏朝的滅亡:四百多年后,國王 (桀)殘暴無度。在公元前 (1600年前后)滅亡。
2、商的興衰:
(1)商朝的建立:黃河下游的 (商部落)首領 (湯)聯合周邊各部起兵,在公元前 (1600年前后)滅夏建商。
(2)發達的青銅制造業: (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古代最大的青銅器。
(3)甲骨文的出現:這些刻在 (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種比較 (成熟)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 (商朝)開始的。
(4)商朝的滅亡:國王 (紂)奢侈殘暴, (周國)強大起來。公元前 (1046年), (周武王)聯合其他小國,在 (牧野)與商朝軍隊展開大戰,最終消滅商朝。
西周的建立與統治
(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 (1046年),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 (鎬),史稱西周。
(2)分封制:目的:為了 (鞏固統治);受封對象: (周王的兄弟和功臣等);諸侯的義務:服從 (周王命令),交納 (貢品),守衛 (疆土),管理 (地方事務),保衛 (周王室);作用: (確立了周王的權威,開發了邊遠地區,成為對周圍民族具有較大影響的國家。)
(3)禮樂制度:要求貴族在 (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 (身份),貴賤長幼要有明顯的 (區別),以便更有效地調節 (社會矛盾),穩定 (社會秩序)。
(4)西周的滅亡:公元前 (771年),西周滅亡。
二、諸侯爭霸與社會變革
1、東周的建立:公元前 (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向東遷至 (洛邑),史稱 (東周)。東周分為 (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2、諸侯爭霸:
(1)出現的原因:春秋時期,周天子依附于強大的 (諸侯),他們為了爭奪 (霸權),相互 (征戰),爭做 (霸主),先后出現了 (“春秋五霸”)。
(2)“春秋五霸”:歷史上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指 (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另一種說法是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3)齊桓公稱霸:他任用 (管仲)為相,改革 (軍制和內政),發展 (經濟),使 (齊
國)很快富強起來;打出 (“尊王攘夷”)的旗號;齊桓公還和中原諸國組成聯軍,阻擋北上
南方強國 (楚國),在諸侯中樹立了威信。公元前 (7世紀中期),齊桓公召集諸侯舉行會盟,
周天子也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戰國七雄:
(1)時間:公元前 (475年)—公元前 (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 (戰國時期)。
(2)形成:戰國初年,晉國分裂成 (韓、趙、魏)三個國家。它們與原有的 (秦、楚、燕、齊),并稱為 (“戰國七雄”)。
4、社會變革:
(1)背景: (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 (鐵農具),并已出現牛耕,大大促進了 (生產發展),也產生了 (新興地主);到了 (戰國時期),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和諸侯爭霸的形勢,一些諸侯國打起 (“富國強兵”)的旗號,紛紛掀起變法運動。
(2)主要變法: (李悝)在魏國變法, (吳起)在楚國變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 (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3)商鞅變法
時間:公元前 (356年),商鞅開始實行變法。
主要內容:經濟:允許 (土地)自由買賣;獎勵 (農耕),生產 (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 (徭役);軍事:獎勵 (軍功);政治:建立 (縣制),把原來的居民聚落合并為縣。
影響:商鞅變法更加 (全面、徹底),秦國從此強盛起來,成為戰國中后期 (實力最強)的國家。
三、百家爭鳴
1、歷史背景
(1)文士階層的出現: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文化教育傳播到 (民間),并逐步形成了一個擁有學識的 (文士階層);
(2)學術爭論的出現:在春秋戰國這樣一個 (動蕩和變革)的時代,文士們四處游說講學,并針對社會問題提出 (不同見解),帶來了人民 (思想的解放)。
2、主要學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張
(1)儒家:孔子, (春秋)晚期 (魯國)人,儒家學派的 (創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仁”),就是 (“愛人”),其另一面是 (“克己復禮”)。孔子主張 (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理國家)。孔子弟子整理的 (《論語》)一書記載了孔子的言論。后來,孔子的學說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 (正統思想)。
孟子, (戰國)時期,主張實行 (“仁政”),還提出 (“民貴”“君輕”)的思想和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準則。
(2)道家:老子,姓 (李)名 (耳), (春秋)末期 (楚國)人,道家學派的 (創始人)。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 (對立面),而且對立的雙方能夠 (互相轉化)。老子崇尚“自然“,主張 (“無為”),反對統治者 (侵擾)百姓。后來道家學派整理 (《老子》)一書,也稱 (《道德經》)。莊子, (戰國)時期,認為種種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大多根源于 (人性的扭曲),做人應該 (順其自然)。
(3)墨家:墨子, (戰國)前期,不僅反對 (戰爭),而且主張愛一切人,視人 (如己),互助互愛,即 (“兼愛”“非攻”)。
(4)法家:韓非子, (戰國)末期,認為社會形勢變化了,就應該 (“法與時遷”)。但他同時強調法也不能總是在 (變)。他還認為君主應加強自己的 (權力和威勢),保證 (法令)的貫徹,鞏固地位。
(5)兵家:孫武, (春秋)晚期杰出的軍事家,著有 (《孫子兵法》),是世界 (最早)的兵書。
孫臏, (戰國)時,寫成 (《孫臏兵法》)。
3、影響:百家爭鳴有力地促進了 (思想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各種思想理論成為中華民族 (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源泉。
第三課 西方古典文明
一、西方文明的搖籃—古希臘
1、地理位置:希臘位于 (地中海)東部的巴爾干半島,東臨 (愛琴海)。
2、城邦的出現
(1)時間:公元前 (8世紀)——公元前 (6世紀),希臘出現了約兩百個小國,史稱 (“城邦”)
(2)特征: (小國寡民)。
(3)代表: (雅典和斯巴達)
3、雅典的民主制度
(1)民主制度的確立:公元前 (6世紀),雅典執政官 (克里斯提尼)進行了改革,擴大了 (公民權利),確立了 (民主制度)。在他執政期間,為保護公民利益,曾實行過 (“陶片放逐法”)。
(2)民主制度的發展:公元前 (5世紀后半期), (伯利克里)當政期間,雅典城邦民主制度達到 (全盛),政治 (民主),文化 (昌盛),被稱為古希臘的 (黃金時代)。
(3)雅典公民的權利:雅典全體 (男性)公民普遍參與國家政治;城邦為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發放 (工資和津貼),還向公民發放 (“觀劇津貼”),鼓勵他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4)雅典民主制度的局限性: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 (奴隸制度)基礎上,占人口大多數的 (奴隸、婦女和外邦人)沒有任何政治權利,真正能夠享受這種民主的人占 (少數)。
4、斯巴達的貴族統治:斯巴達實行 (貴族)統治,崇尚 (武力)。
5、希臘城邦的衰落:公元前 (4世紀),希臘北邊的 (馬其頓王國)征服了希臘,希臘的城邦時代終結。
6、亞歷山大帝國
(1)建立:馬其頓國王 (亞歷山大)出兵東征,占領了兩河流域,滅掉波斯,建立起地跨 (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定都 (巴比倫)。
(2)影響:希臘文化傳播到了東方,東方文化也滲透到西方,促進了 (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匯。
二、羅馬帝國的興衰
1、羅馬城的建立:公元前 (8世紀)中期,在 (意大利)半島中部,羅馬城建立起來。
2、羅馬共和國
(1)建立:公元前 (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
(2)擴張:羅馬人是 (尚武)的民族,公元前 (3世紀)早期,征服了 (意大利半島)。公元前 (2世紀),羅馬戰勝 (迦太基),成為 (地中海)世界的霸主。
(3)衰落:羅馬的 (奴隸制)迅速發展,公元前 (73年),爆發了
(斯巴達克)領導的起義,動搖了 (羅馬共和國)的統治。
羅馬帝國
(1)背景:公元前 (1世紀),羅馬社會危機空前嚴重, (共和國制度)已經無力維持,先后出現了 (蘇拉和凱撒)的軍事獨裁統治。
(2)建立:公元前 (27年), (屋大維)自稱“元首”,但獨攬大權,成為實際上的 (皇帝)。從此, (共和國)被 (羅馬帝國)取代。
(3)帝國強盛: (2世紀),羅馬帝國版圖基本確定下來,羅馬成為地跨 (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地中海)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海。帝國最初的兩百年,局勢安定,經濟繁榮,史稱 (“羅馬和平”)時期。當時,我國正值 (東漢)時期,稱羅馬帝國為 (大秦)。兩國 (貿易)頻繁。
(4)帝國分裂和滅亡: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 (東西兩部分)。 (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被 (日耳曼人)廢黜而滅亡。
三、西方文明之源
1、古希臘的文化成就:對西方文化作出 (開創性和奠基性)的貢獻。
(1)政治:建立了影響深遠的 (民主制度)
(2)哲學:“哲學”一詞來自 (古希臘語),原意為“熱愛智慧”
(3)科學:科學家阿基米德以發現 (杠桿定律)和 (浮力定律)而聞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創立了 (物理學、植物學、動物學和邏輯學等學科體系)。
(4)文學:荷馬加工整理而成的 (荷馬史詩)是世界聞名的長篇文學作品。古希臘還是歐洲 (戲劇)的故鄉,誕生了“悲劇之父” (埃斯庫羅斯)和“戲劇之父” (阿里斯多芬)。
(5)美術:《擲鐵餅者》是公元前5世紀希臘雕塑家 (米?。┑拇碜?。
(6)體育: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起源可上溯到古代希臘, (馬拉松賽跑)也起源于那里。
古羅馬的文化成就:
法律:羅馬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頒布了第一部重溫法典 (《十二銅表法》)。羅馬法成為近代很
多西方國家法律的 (基礎)。
文字: (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傳最廣和最通用的字母。
建筑:羅馬建筑講究莊嚴厚重,多使用 (柱子)和 (拱形)結構。
3、古希臘在政治、哲學、科學、文學、戲劇、美術和體育等領域做出了哪些成績和貢獻 ?
政治: ;哲學: ;科學: ;文學: ;戲劇: ; 美術: ;體育:
4、羅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是 , 是目前世界上流傳最廣和最通用的字母。
第二單元 相繼興衰的中古歐亞國家
第一課 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
一、中世紀的王國與帝國
1、歐洲的中世紀:從 (5世紀)后期西羅馬帝國滅亡到 (16世紀),是西歐的封建社會時期,史稱“ ”(中世紀)。
2、西歐封建國家的興起——法蘭克王國
5世紀末期,日耳曼人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眾多國家。 (法蘭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他們建立的 (法蘭克王國)勢力最強,并不斷向外擴張。
3、西歐封建國家的強盛——查理曼帝國
(1)誕生: (查理)在位時,將法蘭克王國的疆域擴展至歐洲中部。 (800)年的圣誕節,查理在羅馬接受 (教皇)的加冕,成為皇帝,標志著 (查理曼帝國)的誕生。
(2)分裂:查理死后,他的后代為爭奪權力混戰了幾十年, (843)年,他的三個孫子在 (凡爾登)簽訂條約,把帝國一分為三。這三個國家后來分別發展為 、 和 (法蘭西、德意志和意大利)。當時,西歐的另外一個重要封建國家是 (英國)。
4、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
(1)原因:連年的征戰使 (農民)深受其苦,許多破產農民被迫投靠大封建主的 (農奴)。
(2)形成:同時,國王和大封建主把 (土地層層)分封得臣下,形成了封建主之間的 (封主)與 (封臣)關系。 (西歐封建制度)隨之形成。
二、基督教盛行西歐
1、“丕平獻土”:由于基督教宣揚的 (“君權神授”)得到法蘭克王國統治者的大力扶植, (基督教)在西歐得以延續。 (8世紀中葉),宮相 (丕平)奪取了法蘭克王國的王位,獲得 (教皇)的支持。為了報答教皇, (丕平)把意大利中部的一大片 (土地)贈予 (羅馬教會)。這一事件史稱 (“丕平獻土”),為教皇國的產生奠定了 (基礎)。
2、教會經濟實力的擴大:教會通過 (巧取豪奪)和接受 (國王的賜贈),逐漸控制了西歐 (封建地產)的三分之一左右。它們在其地產上經營莊主,剝削農奴,還要求居民把收入的 (十分之一)左右交給教會,這種宗教叫 (什一稅)。
3、基督教勢力成為歐洲的主宰
(1)經濟:教會逐漸控制了西歐封建地)的 (三分之一)左右,它們在其地產上經營莊園,剝削 (農奴),并征收 (什一稅)。
(2)思想:基督教是中古西歐占 (統治地位)的思想,誰反對 (基督教神學),誰就要受到教會的打擊迫害。
(3)文化:教會壟斷 (教育)和 (文化),講基督教的影響傳到 (城鄉)的各個角落。
三、領主的莊園與市民的城市
1、西歐封建莊園
(1)構成:莊園的主人: 、 和 (國王、貴族、教會)和依附于封建主的 (農奴)。
(2)規模: (大小不一),通常由一個或幾個村子組成。
(3)布局:莊園內有領主的 、 、 城堡、教堂、磨坊、農奴的 (住宅)和 (耕地)。
(4)經濟特點: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產的產品主要用于領主和勞動者自身消費。
(5)農奴的生活與地位:農奴從領主那里領取一小塊 (耕地),向領主繳納 (租稅),并為期服 (勞役),農奴缺乏 (人身自由),生活極端貧困。
2、城市的興起與發展
(1)原因:中世紀初期,西歐古代城市因戰爭遭受嚴重迫害,盛業活動衰退。從 (11世紀)起,隨著 (農業的發展)和 (經濟的恢復),商品交易日益頻繁, (原有的城市)復蘇, (新興的城市)也不斷涌現。
(2)典型代表: (巴黎)和 (倫敦)既是 (政治中心),也是著名的 (商業中心)。在意大利的 (威尼斯)和 (熱那亞),對外貿易活躍, (佛羅倫薩)則以手工業享譽歐洲。
3、行會的出現
(1)原因: (城市的興起)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為反抗封建領主的欺壓,保護 (手工業者)的 (共同利益)。
(2)性質:手工業者按照 (不同行業)組成行會,一種新的 (社會組織)。
4、市民階級的形成
(1)市民階級的形成:在西歐 (城市)重新興起和 (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 (市民階級)形成。
(2)早期資產階級的出現:市民階級形成后,進一步分化出 (手工業者)、 (商人)和 (銀行家)等。富裕 (商人)和 (銀行家)發展成早期 (資產階級)。
(3)影響:早期資產階級的出現,為 (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
第二課: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
伊斯蘭教的創建
1、背景:六、七世紀之交,阿拉伯半島上的部落之間為爭奪 (水源)和 (牧場)而相互仇殺,社會矛盾十分激烈,面對社會動蕩,各個階層的人渴望建立 (統一)的國家。
2、創立: (610年),伊斯蘭教的創始人 (穆罕默德)開始在 (麥加)傳教,他向族人宣布,宇宙間唯一的神是“真主” (安拉),而他是安拉的 (使者),他號召人們放棄多神崇拜,只信奉惟一的“真主”安拉,伊斯蘭教由此產生,伊斯蘭教教徒稱為
(穆斯林)。
3、影響:穆罕默德對一神教的宣傳,有助于打破狹隘的 (部落界限),促進 (半島統一)。
4、經典:穆罕默德的說教后來集錄稱為伊斯蘭教的經典 (《古蘭經》)。
二、阿拉伯帝國
1、阿拉伯半島的統一:
(1)麥加遭迫害:伊斯蘭教主張 , , (賑濟貧民,善待奴隸,反對高利貸)。麥加貴族害怕他們的經濟利益受損害,百般打擊 (穆斯林)。
(2)出走麥地那: (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出走 (麥地那),在哪里他獲得了人們的支持,這一年成為伊斯蘭教教歷紀年的 (元年)。
(3)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穆罕默德領導穆斯林軍隊取得多次戰爭的勝利。到穆罕默德去世之前,伊斯蘭教被阿拉伯人接受,半島也基本 (實現統一)。
2、阿拉伯帝國的建立:
(1)背景:穆罕默德的繼承人稱為 (哈里發),他們在位時掌握著政治和經濟大權。為了奪取商路和土地,他們發動了大規模的 (對外戰爭)。(2)經過:從 (7世紀中期)起,穆斯林軍隊先后征服了 、 、 、和 (西亞、北非、西班牙和中亞)等地。到 (8世紀)中葉,阿拉伯國家成為地跨 、 、 (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3)伊斯蘭教外傳:伴隨著阿拉伯人的 (對外擴張), (伊斯蘭教)也隨之傳播,成為與佛教、基督教并列的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3、阿拉伯帝國的繁榮:
(1)帝國初期的 (100年間), , (國勢強盛,經濟繁榮),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十分發達。
(2)首都 (巴格達)位于東西方商業要道上,居民達到 (百萬),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商業大都市之一,也是帝國 (政治)和 (文化)的中心。
4、阿拉伯帝國的衰落: (10世紀)后,阿拉伯帝國趨于 (衰落)。
三、阿拉伯——伊斯蘭文化
1、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形成于發展:
(1)阿拉伯民族是個 、 (善于學習、重視文化)的民族。 (阿拉伯帝國時期)是阿拉伯文化形成與發展時期,當時人才輩出,他們從東西方文化吸取了豐富的營養,創造了輝煌的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2)阿拉伯學者將許多希臘、羅馬及印度的著作翻譯成 (阿拉伯文),為日后文化的傳播奠定了
(基礎)。
2、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成就:
(1)數學方面:阿拉伯人在數學上的最大貢獻是改造了 (印度人)發明的從0到9的 (計數法),并傳播到歐洲,由此產生了 (“阿拉伯數學”)的名稱。現代 (“代數學”)一詞也來自阿拉伯文。
(2)醫學方面:阿拉伯醫學在當時的世界上居于 (領先地位)。最著名的醫生有兩位,一位是巴格達醫院院長 (拉齊斯),著有 (《醫學集成》),另一位是 (伊本·西那),著有 (《醫典》)。
(3)建筑藝術: (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藝術的典范,其主體建筑風格多為宏偉的 (圓頂),周圍環境拱形回廊與高高聳立的 (尖塔), (麥加大清真寺)是伊斯蘭教第一大圣寺。
3、阿拉伯人對文化傳播的貢獻:阿拉伯人還把中國的 、 和 (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等重大發明,印度的 、 、 (糖、稻米、棉花)等傳入 (歐洲),成為東西方經濟與文化交流的 (使者)。
第三課:日本大化改新
統一國家的形成:
1、早期國家的出現: (1世紀)前后,日本開始出現 (早期國家),本州中部的 (大和國家)最為強大。
2、大和統一日本:大和不斷政府擴張, (5世紀)時統一了日本,其最高統治者稱為 (大王),后改稱 (天皇)。
二、大化改新:
1、背景:
(1)國內因素:7世紀中期,日本的 (社會矛盾)十分尖銳。
①經濟上: (世襲大貴族)經濟實力強大,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者。
②政治上:地方貴族 (反抗)中央貴族,中央貴族之間 (爭權奪利),好豪強貴族
(權傾朝野),致使皇權 (旁落)。
(2)國外因素:當時,中國 (大唐)王朝高度繁榮, (朝鮮半島)上一些國家也蒸蒸日上,這強烈刺激了大和統治者,皇室和改革派渴望實行 (改革)并建立 (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
(3)推動力量:當時還有一股 (擁護改革)的力量,那就是曾經到過中國的 (日本留學生)。他們十分羨慕中國的強盛,回國后,積極宣傳唐朝的制度,希望以唐朝為楷模,實行變革,建立 (“法制完備”)的新國家。
(4)鏟除反對勢力: (蘇我氏貴族)是日本豪強貴族的代表,他們獨攬朝政,專權跋扈,成為改革的主要絆腳石。 (645年),皇室和改革派發動 (宮廷政變),一舉鏟除了蘇我氏,強化了中央集權。隨后,孝德天皇繼位,建年號為 (“大化”)。
2、大化改新:
(1)實施: (646年),孝德天皇頒布詔書,進行國制改革,史稱 (“大化改新”)。
(2)內容:
①政治上:改革 (行政制度),實行 (中央集權);
②經濟上:土地收歸 (國有),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 (農民)耕作,向他們收取賦稅;原來被貴族控制的農民轉為 (國家公民)。
③法律上: (701年),日本參照 (中國)的律令制度,編訂了日本 (第一部) (律令法典),作為治國的 (基礎)。
(3)影響:
①改革后,日本農民的 (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繁榮,手工業發展,商業活躍。
②大化改新是日本歷史上一次重要改革,日本成為依靠“律令”實行通知的 (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標志著日本從奴隸社會過渡到 (封建社會)。
三、日本的莊園與武士階層的形成
1、日本莊園
(1)建立原因:大化改新時推行的由 (國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壞,很多豪強貴族紛紛建立起自己的 (莊園)。
(2)發展情況:到 (10世紀), (莊園的數量)已相當可觀。
2、武士階層的形成:
(1)原因:莊園主為維護自身利益,爭相蓄養 (武士)。
(2)形成:武士的力量不斷壯大,地位越來越高,日本社會中逐漸形成一個特殊的 (武士階層)。
(3)作用: (武士階層)在此后的日本歷史中發揮了極為 (重要)的作用。
綜合探究二:從宗教景觀看文化的多樣性
欣賞不同的宗教景觀
文化景觀:我們通常把人類在地表上活動的產物叫做 (文化景觀)。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在歷史上,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都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如古代印度人創立的 (佛教)、猶太人創立的 (基督教)和阿拉伯人創立的 (伊斯蘭教)。
宗教文化景觀:宗教是一種 (文化),各種與宗教有關的寺廟、雕刻、石窟造型、碑、塔、墻、壁畫等等,都屬于 (宗教文化景觀)。
兩者關系:人類文化不是單一的,而是 (多種多樣)的。不同的宗教景觀,讓我們直接感受到 (文化)的 (多樣性)。
不同宗教景觀告訴我們什么?
不同的宗教文化景觀
(1)不同宗教之間 (建筑風格)有明顯的區別:在天主教堂、清真寺和佛教寺廟之間,建筑風格有明顯的區別:中世紀的 (教堂)建筑一般 (高聳入云),以顯示 (上帝)高高在上的威嚴; (清真寺)上面的 (穹頂建筑)是為了 (召喚信徒); (佛教寺廟)用類似 (皇宮)的建筑來表現它的 (地位)。
(2) (同一區域)內并存 (兩種以上)宗教時,宗教景觀的差異表現得 (更為明顯)。
二、宗教景觀的差異
1、不同地域的宗教景觀往往烙上 (本土文化)的印記;(舉例:印度佛塔造型為 (半球形),中國和日本的佛寺均為 (大屋頂建筑)。)
2、即使同一地域的同一宗教建筑,也會在歷史長河中發生變化,烙上 (時代)的印記。(舉例:歐洲中世紀盛行 (尖頂式教堂),隨著人文主義的興起,有的教堂開始采用 (穹頂結構)。)
3、宗教景觀之間的差異,與不同地方的 (文化傳統)有關。(舉例:中國的寺廟對面之所以建有戲臺,是因為中國古代有 (演戲)來感謝神的恩惠,同時又自我娛樂,;而西方人往往在 (劇場)里演戲,教堂前面的 (廣場)是舉行聚會、游行等公眾集會的場所。)
第三單元 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一)
第一課: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基業
秦朝建立
背景:商鞅變法是秦國富強起來。
概況:公元前221年, (嬴政)滅六國建立秦朝,定都 (咸陽)。
意義: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 (統一)的 (中央集權)的大帝國。
秦始皇鞏固統治的措施(大一統的措施)
1、政治上:(1)自稱始皇帝,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在中央,
(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 (廢分封,設郡縣)。(2)頒布了大量的律令。
作用:加強對百姓的管理,鞏固了統治。
2、經濟上:a、統一貨幣。 b、統一度量衡。
作用: (有利于鞏固秦朝的統治,有利于地區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3、思想文化上:a、統一文字。將 (小篆)作為全國規范的文字,后來演變成 (隸書)。
b、焚書坑儒。影響,利:統一思想,有利于鞏固統治;弊: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4、交通上:大修馳道,拆除所有的路障,統一車輛兩輪之間的距離。作用:車輛在全國暢通無阻,便利了交通,有利于經濟文化發展。
三、秦朝的疆域
東到 (東海),西抵 (隴西),南至 (南海),北達 (長城)。四、對秦始皇的評價:功: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大帝國。鞏固統治的措施(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交通)。 過: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實施暴政,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
第二課: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秦朝統治者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
體現:1、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修建了許多宮殿,著名的 (阿房宮);修建了規模最大的陵墓,其中有舉世聞名的 (兵馬俑),修建了長城。 2、嚴酷的法律。
二、秦末農民起義
1、陳勝、吳廣起義,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
2、項羽和劉邦的起義(影響最大)
3、秦朝的滅亡:公元前207年,秦朝統治者向 (劉邦)投降,秦朝滅亡。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三、漢朝的建立
1、概況:公元前202年, (劉邦)建立漢朝,定都 (長安),史稱 (西漢),劉邦就是 (漢高祖)。
2、休養生息政策
(1)原因: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國家貧困;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
(2)措施:
漢高祖:讓士兵復原從事生產,免除若干年的徭役;讓戰時逃亡在外的人回鄉,發還原來的田宅;釋放一些奴婢為平民;將田租定為十五稅一。
漢文帝: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減輕刑罰,廢除肉刑;注重節儉。
漢景帝:將田租定為三十稅一,進一步減輕刑罰。
結果:在文帝、景帝期間形成了 (文景之治)。
第三課 漢武帝時代的大一統格局
一、背景:經過漢初幾十年的積累,到武帝時期,經濟繁榮,國力雄厚,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二、大一統的措施
1、政治上:(1)頒布 (“推恩令”)。作用:王國逐漸被分成許多小后果,再也沒有力量和中央對抗,鞏固了中央集權。(2)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監督。具體措施:a、建立 (刺史制度)。
b、設立 (司隸校尉)。
2、經濟上:中央統一鑄造 (貨幣),經營 (鹽鐵)的生產和銷售。作用:極大地增加了中央的收入,加強了中央集權。
3、思想文化上:
(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為 (鞏固中央集權),采納了 (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通過 (思想上)的“大一統”來實現政治上的“大一統”。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積極影響:鞏固了中央集權,確立了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地位。
消極影響:不利于文化的發展。
(2)在全國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設立專門教授儒家經典的 (太學),在地方設立 (官學),還允許私人傳授儒學。
三:大一統措施的作用:西漢王朝在漢武帝時期出現了經濟發展、權力集中、思想文化區域一統的局面。
四、漢武帝以后,漢朝開始由盛而衰,,外戚 (王莽)奪取了政權。
公元 25年, 劉秀(光武帝)稱帝,定都 洛陽,史稱 (東漢)。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25年)。
五、漢武帝開創了 (年號紀年法)。
六、漢景帝在位時,采納大臣 (晁錯)的建議,著手削減諸侯王的封地。吳王 (劉濞)聯合六位諸侯王起兵反叛,被稱為 (七國之亂)。
第四課 開疆拓土和對外交流
秦漢時期北方的勁敵 (匈奴)
秦與匈奴
1、秦統一后,派大軍北擊 (匈奴),奪回大片土地。
2、為了更好地抵御匈奴,秦始皇在戰國時期 、 、 (秦、趙、燕)三國北方長城的基礎上,修筑了西起 (臨洮),東至 (遼東)的長城。
二、漢與匈奴
1、漢高祖與匈奴先 (戰)后 (和親)
2、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幾次派兵攻打匈奴,取得了 (河套)和 (河西走廊)地區。在河西走廊設置了 (酒泉、張掖、武威、敦煌)四郡。(開疆拓土)
3、漢武帝打敗匈奴的主要原因是 (國力強盛)。
二、對外交流
1、漢與匈奴交流:
(1)東漢時匈奴貴族派子弟到洛陽就學,回去后傳播漢朝文化。(2)匈奴仿制漢式銅器和鐵器。
(3)漢人從匈奴引進驢騾和駱駝。(4)匈奴的樂器、歌舞傳到漢地。(5)匈奴的摔跤、賽馬傳到漢地。
2、張騫出使西域(漢與西域交流)
(1)西漢時期,人們把 (玉門關)和 (陽關)以西,也就是現在 (新疆地區)稱為西域。
(2)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為了 (聯絡大月氏,共同對付匈奴),張騫受 (漢武帝)派遣,從 (長安)出發,出使西域。
作用:了解了西域各國的經濟、政治與文化情況,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愿望。
(3)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再次派張騫出使西域,作用:從此,漢朝和西域經濟文化交流頻繁。
(4)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作用
a、強了漢朝和西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b、西域歸屬中央創造了條件c、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
3、漢與西域的交流
(1)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馬、地毯傳入內地,豐富了漢族的生活。
(2)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傳到西域,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的發展。
4、設西域都護府(不是漢武帝時期):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了西域都護符,總管西域事務,保護往來商旅。這是 (新疆地區)正式接受中央管轄的開始。(開疆拓土)
5、絲綢之路
(1)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 (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今天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歐洲和西亞的商品也沿著這條道路抵達中國。
(2)絲綢之路的起止點:長安————歐洲 漢朝(西漢)————大秦(古羅馬帝國)
(3)絲綢之路的作用:a、東西方貿易往來的重要通道。b、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c、在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6、漢朝對南方的經營
(1)有效地管理今浙江、福建、廣東和廣西等當時越人的聚居區。
(2)還排官員修建了通往西南地區的道路,加強了與當地民族的聯系。
7、漢朝與朝鮮半島和日本的往來
(1)漢朝的鑄銅和制漆技術傳到朝鮮,朝鮮的名馬運到中國。
(2)西漢時,日本的100多個小國中就有30多個和漢朝來往。
第五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
造紙術。
(1) (西漢前期),已經出現用于繪畫和書寫的紙
(2)書寫材料的演變過程:陶器——龜甲、獸骨——竹木簡、絲帛——紙
(3)東漢時, (蔡倫)在105年改進了造紙術。4世紀以后,紙取代簡帛稱為主要的書寫材料。
(4)造紙術的作用:有利于文化的保存和傳播。
二、數學成就
1、秦漢時期兩部傳世的數學著作是: 《周髀算經》和 《九章算術》。
《周髀算經》中的“勾三股四弦五”比西方早 (500年)?!毒耪滤阈g》總結了 (東漢)以前的數學成就,確定了中國古代數學以計算為中心的特點。
醫學成就
1、西漢時編定的 《黃帝內經》,最早記錄了人體解剖知識和血液循環情況,還系統論述了養生的基本原則,到今天還是中醫學習的經典。
2、張仲景:東漢末年的醫學家,著有 《傷寒雜病論》,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被尊稱為 (“醫圣”)。
3、華佗: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制成“麻沸散”,發明“五禽戲”。
四、史學成就:司馬遷撰寫了 《史記》,記載了從黃帝到 (漢武帝)時期的歷史。魯迅稱贊《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五、宗教
佛教:公元1世紀(漢朝)傳入中國。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期在民間興起。主張修身養性,煉制并服用丹藥,達到長生不老。
綜合探究三:探尋絲綢之路
西漢時期對西域在外交、軍事和行政管理方面采取過的措施:外交: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漢朝和西域建立友好關系。軍事:漢武帝時期大敗匈奴,占領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區。行政管理: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西域都護府。
第四單元 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二)
第一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
三國鼎立與西晉的統一
東漢末年的兩場重要戰爭是 (官渡之戰)和 (赤壁之戰)。
官渡之戰
、背景: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其中實力最強的是 (曹操)和 (袁紹)。
曹操占據 (黃河中下游以南地區)并“ ”(挾天子而令諸侯);袁紹跨有 (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兵勢最盛。(2)時間: 。(200年) (3)結果: 。(曹操以少勝多,袁紹大?。? (4)影響:官渡之戰后, 。(曹操陸續吞并河北諸州,統一了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
(二)赤壁之戰
(1)背景:曹操舉兵南征,試圖統一全國。(2)時間: 。(208年)(3)結果: 。(孫權和劉備的聯軍獲勝,曹操大敗)(4)影響: 。(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2、三國鼎立
(1)統治時間: 。(220年——280年)
(2)三國概況:(結合p76“三國鼎立形勢圖”)
政權名稱 建立者 建立時間 都城 統治區域 生產特色
魏國 曹丕 220年 洛陽 黃河流域 興修水利、發展農業
蜀漢 劉備 221年 成都 西南地區 絲織業發達(蜀錦)
吳國 孫權 222年 建業(南京) 長江中下游地區 造船業發達(到達夷洲)
西晉的興亡
統治時間: 。(266年——316年)
西晉的建立: (266)年, (司馬炎)廢魏帝,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司馬炎就是 。(晉武帝)
西晉的統一: (280)年,西晉消滅 (吳國),統一全國。
西晉的滅亡:晉武帝死后,繼位者晉惠帝無力處理政事。 (316)年, (內遷匈奴人的一支武裝)攻陷長安,西晉滅亡。
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
東晉的興亡 (1)統治時間: 。(317年——420年) (2)東晉的建立: (317)
年, (司馬睿)在南方重建政權,定都 (建康<今江蘇南京> ) ,史稱東晉。東晉立國離不開 (士族)的鼎力支持,其中 (瑯琊王氏)貢獻最大。
淝水之戰
背景:東晉中期, (氐族)建立的 (前秦)政權基本統一了北方地區。 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率軍南下,試圖吞并東晉。
結果:東晉取勝,前秦大敗。
影響: 、對南方——使江南地區免受摧殘,為江南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相對安定的環境。 、對北方——淝水之戰后,前秦的統治土崩瓦解,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割據混戰的狀態。
南朝政權(420年——589年)
政權更替: (420)年,東晉大將 (劉裕)自立為帝,國號 (宋),結束了東晉的統治。此后160多年間, (南方)先后經歷了 (宋)、 (齊)、
(梁)、 (陳)四個朝代,都城都在 (建康),歷史上總稱 (南朝)。
統治階層地位的變化: (士族勢力) 逐漸衰弱, (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江南地區的開發
原因:
、從 (東漢末年)開始,許多人為了 (躲避北方戰亂),逃亡江南地區。北民南遷給江南地區帶去了 (勞動力)和 (先進的生產技術)。
、江南地區 (戰爭相對較少), (社會秩序比較安定)。
、當地民眾與移民的 (辛勤勞動)。
(2)表現:
表現
農業 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開墾出大量良田, (太湖流域)、 (鄱陽湖流域)和 (洞庭湖流域)都是東晉南朝的 (重要糧倉); 水稻栽培技術有所提高; 稻田里開始 (使用糞肥), (小麥的種植)推廣到江南; 廣泛應用利用水利加工谷物的生產工具。
手工業 養蠶繅絲技術提升、絲織品產量激增; 棉布的生產和使用也逐漸發展; 冶鐵技術進一步改進, (灌鋼法)的發明大大提高了鋼的質量; (瓷器)成為較普遍的生活用具, (青瓷)最為當時人所青睞。
(3)影響: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 (為經濟中心南移奠定了基礎)。
三、北方的民族融合
1、少數民族內遷
(1)時間: (東漢、魏、晉時期),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不斷內遷。
(2)民族:內遷的民族主要有 (匈奴、鮮卑、羯、氐、羌)。
(3)影響:內遷各族同漢族長期雜居,相互交融,民族界限日益模糊。
2、北魏的建立和統一
(1)建立:十六國后期, (鮮卑族)的一支 (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 (平城<今大同>)。
(2)統一: (439年),北魏 (統一黃河流域),結束了十六國長期紛亂割據的局面。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魏統一黃河流域以后,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交往頻繁,在生產技術和生活習俗上互相影響,民族融合已成為趨勢。順應這一趨勢,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間,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2)目的:為更好地接受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鞏固統治。
(3)主要措施:
①遷都洛陽。(原因:a、平城氣候干旱,出產的糧食不能滿足都城眾多人口的需要;b、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對中原廣大大區的統治,也不利于學習和接受中原先進文化。)
②語言: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鮮卑語,統一使用漢語;
③服飾:規定官員和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
④姓氏:改鮮卑的姓氏為漢族姓氏,把皇族姓氏由拓跋改為元;
⑤婚姻: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
⑥政治:采用漢族的官制、律令;
⑦禮法: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
(4)影響:孝文帝的改革,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此后,傳統的漢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
南北朝
(1)北朝:6世紀前期,北魏內亂不止,分裂為 (東魏)和 (西魏),又分別演變為 (北齊)和 (北周)。歷史上把這北方的五個朝代稱為 (北朝)。
(2)南北朝: (5世紀初至6世紀末),南朝和北朝對峙的時期統稱為南北朝。
四、璀璨的科技與藝術
1、科技成就
地位 突出成就(詳見p83) 影響
(南朝)祖沖之 我國古代著名的 (數學家)和 (天文學家)。 他最突出的貢獻是 (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地推測到小數點后的第七位數字。) 達到極高的精確度,比歐洲早了一千年。
(北朝) 賈思勰 著名的 (農學家) 著 (《齊民要術》)一書 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書
藝術成就
(1)書法
(東晉)的 (王羲之),他的書法具有 (“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特點,后人尊稱他為“ ”(書圣)。他的代表作是《 》(《蘭亭序》),有“ ”(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繪畫
(東晉)著名畫家 (顧愷之)擅長 (人物畫),主張畫人物要“以形寫神”,代表作有 和 。(《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當時的人說他有“三絕” 、 、 。(才絕、畫絕、癡絕)
雕塑(石窟)(詳見p85)
山西大同的 (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 (龍門石窟)。
3、魏晉南北朝時期思想文化的特點: (以中原文化為主體,多元文化碰撞交融。)
第二課 隋唐:開放革新的時代
隋的興亡
隋朝的建立和發展:(1)統治時間: 。(581年——618年)。(2)建立: (581)年, (楊堅)建立隋朝,定都 (長安)。(3)隋文帝的統治
①措施:加強中央集權,打擊敵方豪強勢力,澄清吏治,消除民族對立的因素,發展經濟,并打敗突厥。
②影響:穩固了后方,為統一全國奠定基礎。
隋朝的統一:①時間: 。(589年)。 ②意義:結束了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大大加強了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推動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隋朝大運河的開鑿
(1)目的: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鑿時間: (605年)。
(3)概況(結合p87面“隋大運河示意圖)
①一個中心: (洛陽); ②兩個端點:南起 (余杭,今杭州),北至 (涿郡,今北京);③分為四段:從北到南依次為 、 、 、 (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④溝通了五大水系:從北到南依次為 、 、 、 、
(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⑤地位:全長兩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⑥作用:a、有力地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b、鞏固統一,推動了沿岸地區城鎮的發展;c、隋唐以后的朝代對大運河進行疏浚、改造,使它繼續發揮貫通南北水路的作用。直到今天,大運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擔著水路運輸的作用。
⑦對開鑿大運河的評價:
a、積極:(見上述作用) b、消極:征發大量民力,耗費巨大的財力、物力,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3、隋朝的滅亡
(1)原因:隋煬帝的暴政統治。隋煬帝好大喜功、連年役使數百萬人大興土木;并多次發動攻打高麗的戰爭,導致田地荒蕪。盡管國庫充足、民間卻饑饉遍野。百姓為了躲避徭役、兵役,竟至自斷手足。
(2)滅亡:無休止的徭役和兵役導致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618年,隋朝滅亡。
唐的興衰
統治時間: 。(618年——907年)
唐朝的建立者: 。(李淵)
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為“貞觀”)
表現:貞觀年間,農民占有一定土地,賦役負擔減輕,政治也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逐步增強,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唐太宗采取的統治措施):
經濟:非常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
政治:A、唐太宗善于用人、虛心納諫(房謀杜斷、魏征);
B、沿襲和完善了隋代的 (三省六部制);
C、重視人才的培養與選拔,完善了隋代創立的 (科舉考試制度)。(科舉制度詳見p89~~p90)
貞觀遺風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間,嚴厲打擊豪門大族,大量選拔普通地主中的優秀人才,社會生產繼續發展,史稱有“ ”(貞觀遺風)。
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前期年號為“開元”)
表現:開元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 (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措施:唐玄宗勵精圖治,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賢人做宰相。重視地方吏治,還親自考核縣令的政績。仿照太宗,虛心求諫,堅決抑制奢靡,提倡節儉。
盛世景象:
表現
農業的發展 糧食總產量持續增加; 改進生產工具,使用 和 (曲轅犁、筒車<灌溉>);
手工業的進步 絲織品的花色品種多,絲織技術高超;制瓷業發達—— (唐三彩);
商業的繁榮 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等大都市;長安城擁有百萬人口,城內分為坊和市,來自邊疆各族和世界各地的人們云集于此; (揚州)不但是全國貨品的集散地,還是國際商品的的轉運中心。
唐朝的衰落和滅亡
安史之亂: (唐玄宗統治后期),朝政逐漸混亂,爆發了以邊防將領 (安祿山)和 (史思明)為首的叛亂,史稱“ ”(安史之亂)。從此,唐朝開始 (由盛而衰)。
滅亡: (907)年,節度使 (朱全忠)奪取政權,建立后梁,唐朝滅亡。
三、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
1、唐朝的民族關系
(1)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政策:唐太宗采取 (開明的)民族政策,對少數民族一視同仁。
影響:各族人民擁戴他為“ ”(天可汗),也就是各民族共同的君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天可汗”成為唐朝皇帝的專有稱呼。
唐朝與吐蕃的關系
過程 影響
文成公主入藏 7世紀初, (西藏地區)的吐蕃興起, (松贊干布)統一吐蕃后,幾次派人到長安求婚, (唐太宗)把 (文成公主)嫁給他。 文成公主入藏對加強唐蕃友好和發展吐蕃經濟文化起到重要作用,直到今天仍然深受西藏人民的愛戴。
金城公主入藏 8世紀初,唐朝又將 (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首領在給唐朝皇帝的信里說,吐蕃和唐朝已經“ ”(和同為一家)了。 此后的一百多年時間里,雙方使節往來頻繁,唐蕃關系日益密切。
唐朝與其他少數民族的關系:除吐蕃外,唐朝中央與其他少數民族的聯系也很緊密。唐前期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立了八百多個府、州、縣。
唐朝疆域:東到大海,西達安西、蔥嶺等廣大地區,北抵蒙古高原,南及南海,國家空前繁盛。(參考p93地圖)
唐朝的對外關系
對外政策:唐朝采取 (開放)的對外政策,積極同世界各國交往。
唐朝積極對外交往的表現:
玄奘西行
A、概況: (唐太宗)時,玄奘去 (天竺)求法。
B、影響:a、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并翻譯了許多佛經;
b、他根據西行見聞寫成 (《大唐西域記》),記述了西域和天竺的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等地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大化改新后,日本前后十多次派“ ”(遣唐使)到唐朝。同來的還有留學生、留學僧。
鑒真東渡日本
概況: (唐玄宗)時,鑒真前后五次率眾渡海去日本,均告失敗,第六次東渡成功。
影響:鑒真留居日本十年傳播了佛教,還將盛唐的醫藥、建筑、雕塑、繪畫等技術和知識介紹到那里。
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
雕版印刷術
發明時間:大約 (7世紀),中國人在世界上最早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代表成就:唐朝印制的 ( 《金剛經》 )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作用: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對于人類文化的保存、傳播和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火藥的發明: (唐朝末年),火藥開始應用于 (軍事上)。
唐詩的繁榮
繁榮原因:唐代社會經濟繁榮,科舉重視詩賦。
地位:唐代是我國古代詩歌發展的 (黃金時代)。
代表人物
詩人 生活時代 作品特點 地位
李白 盛唐時期 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 后人稱他為 (“詩仙”)
杜甫 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 有的氣魄雄渾,有的沉郁悲愴,語言精煉凝重,表現出高超的技術技巧 后人稱他為 (“詩圣”); 他的詩被稱為 (“詩史”)。

唐代的時代風尚
原因:唐朝社會經濟繁榮,與少數民族和外國交流頻繁。
表現:
飲食:一些少數民族的食品如胡餅,成為普遍流行的名食。在唐朝京城長安設有專門經營這些食品的店鋪,民間還流行互相饋贈胡餅的習俗。
服飾:唐人愛穿少數民族的服飾,連婦女也常穿胡服,并以穿男裝、戎裝為時尚。
娛樂:唐代流行打馬球的游戲,這種游戲是從波斯經絲綢之路傳入的。
④漢族對少數民族的影響:唐代,大量來自中亞、西亞的移民進入中原地區,他們的日常生活逐漸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區也留有強烈的烙印,吐魯番隨處可見唐代文化的遺跡。
唐代習俗風尚的特點: 和 。(中西互通、多民族交融)
第三課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與文明的高度發展
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
北宋的建立和統一
建立: (960年),后周大將 (趙匡胤)發動 (陳橋兵變)。 (趙匡胤)建立了 (宋朝),以 (開封為東京),作為都城,史稱 (北宋)。
統一: (宋太祖和他的弟弟宋太宗在位期間),陸續消滅南唐等政權,統一了 (中原地區和南方)。但此時的中國,仍處于 (多個民族政權并立的狀態)。
北宋加強中央集權
目的: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
措施:
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積極影響 消極影響
解除統軍大將的兵權。(“杯酒釋兵權”) 地方的行政權、財權和軍權都收歸了中央。官員的權力受到極大地制衡和約束。士人受到社會普遍尊重。中央集權大大加強。 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這是宋代形成“積弱”局面的原因之一。 導致官僚機構膨脹,官俸和軍費開支龐大。 冗官、冗兵和冗費導致北宋形成“積貧”的局面。
建立禁軍,輪流駐防京師。
解除地方節度使的權力,節度使從此成為毫無實權的虛銜。
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
采取崇文抑武的策略,選拔大批文臣擔任中央和地方官吏,不許武人掌握地方政治。
增設機構以分割制衡各級官員權力。
王安石變法(詳見p100)
北宋與遼、西夏并立
遼的興起和發展
(1)遼的建立: (10世紀初), (契丹)首領 (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政權,定都 (上京)。阿保機就是 (遼太祖)。
(2)遼采取的統治措施:
政治上 遼王朝在中央設 (南、北面官)?!氨泵婀佟钡拈L官一般用契丹貴族;“南面官”的長官雜用漢人、契丹人等。
經濟上 減輕賦役、獎勵墾荒。
文化上 建立孔廟,春秋祭祀;仿效中原王朝開設科舉,選拔人才;模仿漢字筆畫創制契丹文字;制定成文法。
澶淵之盟
背景:契丹建國后,勢力不斷向南發展,經常南下對中原地區進行劫掠。北宋幾次北伐,均告失敗,轉而采取 (消極防御)的對策。
澶淵之盟: (1004)年, (宋真宗)在有利形勢下接受議和。雙方商定:遼退兵,宋遼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給遼銀和絹。
影響:此后,宋遼間出現了一百多年相對和平的局面。
④對“澶淵之盟”的評價(參考p101小字部分)
契丹文化和漢族文化的相互影響:
漢族對契丹的影響:參考“遼采取的統治措施”;
契丹對漢族的影響:隨著契丹人南下,乳酪傳入中原;契丹的服飾傳入中原后,仿效者甚多;幽燕地區的漢族和契丹人經常通婚,不少漢人為兒孫起了契丹名字。
西夏的建立和發展
西夏的建立: (11世紀前期), (黨項)首領 (元昊)在 (今寧夏地區)建立政權,都城在 (興慶), 史稱 (西夏)。
西夏的發展
經濟 西夏的冶鐵、印刷、制瓷、毛紡織等手工業相當發達。掌握先進的 (豎式風箱鼓風技術),西夏所造 (兵器)鋒利無比,被譽為“天下第一”。
文化教育 重視儒學,廣建學校,翻譯儒家經書; (仁宗)在位時,下詔尊孔子為“ ”(文宣帝);仿效中原王朝開設科舉;用漢文鑄造錢幣;模仿漢字結構,創造西夏文字;保留至今的西夏文印刷品,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實物。
宋夏議和:
背景:元昊稱帝后,連年與宋交戰,雙方損失都很大,而且破壞了雙方正常的交易。
議和:后來,雙方議和,元昊對宋稱臣,北宋每年給西夏銀、絹、茶葉等。
作用:議和后,邊境貿易重新開放,促進了雙方邊境地區的發展。
北宋對西夏的影響:參考“西夏的發展”。
南宋與金的和戰
金的建立: (1115年), (女真族)首領 (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定都 (會寧),完顏阿骨打就是 (金太祖)。
金滅遼和北宋:(1)金滅遼: (1125年)。 (2)金滅北宋: (1127年), (宋徽宗)和 (宋欽宗)等三千多人被金軍擄獲,北宋滅亡。
南宋與金的戰和
南宋的建立: (1127年), (趙構)稱帝,在 (臨安,今杭州)定都,史稱 (南宋)。趙構就是 (宋高宗)。
岳飛抗金: (岳飛)是南宋最著名的將領,他率領 (“岳家軍”)多次打敗金軍,收復了北方的部分失地。 (1140年),岳家軍取得 (郾城大捷)。岳飛后來以 (所謂“謀反”的罪名)被宋高宗殺害。
宋金議和: (1141年),宋金議和, (南宋對金稱臣,割地、繳納錢幣)。從此, (宋金對峙的局面形成)。
金的漢化改革
背景:宋金議和之后,金朝占據了淮河以北地區。為加強對中原農耕地區的控制,金統治者講女真人大規模南遷至中原地區,積極恢復發展農業生產,并于1153年遷都 (燕京,今北京),定名 (中都)。
措施:
在政治上仿照南宋改革官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權行政機構。
鼓勵女真與漢族通婚,并在語言、飲食、服飾等方面“皆習漢風”。
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拓展
蒙古的統一和蒙古國的興起
蒙古統一: (12世紀), (鐵木真)統一蒙古。
蒙古國建立: (1206年),推舉 (鐵木真)為大汗,尊稱他為 (成吉思汗),蒙古國建立。
蒙古國擴張:一直打到歐洲的多瑙河流域,建立起橫跨 (亞歐)的蒙古帝國。
元朝的建立和統一:
元朝建立: (忽必烈)即汗位,于1271年定國號為 (元),次年定都 (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 (元世祖)。
統一全國: (1276年),元滅南宋。不久,統一全國。
忽必烈改革
措施 表現 影響
、建立 (行省制度) 中央設 (中書?。鳛槿珖罡咝姓C構。大都及周邊地區,由中書省直接管轄。地方設 (行中書?。┖喎Q“行省”或“省”。 加強了元的統治。 我國 (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于元朝。
、加強對 (西藏)的管轄,設立 (宣政院) 在中央設立宣政院,負責藏族地區的行政,并在西藏委派官吏,駐扎軍隊,清查戶口,征收賦稅。 西藏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
、重視發展農業 禁止蒙古貴族圈占農田作牧場,推廣棉花的種植。 北方農業得到恢復發展。
元朝交通得到空前發展
原因: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了實行有效統治和管理,交通得到了空前發展。
表現: 元朝開鑿了兩段新運河,便利南糧北運;開辟了規??涨暗暮_\航線,糧食運輸逐步以海運為主。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驛站系統。
元朝中外交流空前繁盛
原因:元朝疆域遼闊,交通通暢。
表現:
許多中國古代科技文化成就都在這一時期傳播到世界各地;
威尼斯人 (馬可波羅)來到元朝,后來朋友著成 ( 《馬可波羅行記》 ) 。
元代,許多通過海路來華的外國客人留居中國。在泉州,“蕃客”的墓碑為數眾多。
到元代,中國陶瓷風靡亞、非、歐三洲,成為各國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
元朝的民族融合
原因:元朝的統一,大規模的人口流動。
表現:
許多漢族人來到邊疆,為那里的開發作出貢獻。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
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經過長期共同生活,已同漢族沒有什么區別。
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 (回族)。
經濟重心的南移
南移過程:
奠定基礎: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
完成: (南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完成了從 (黃河流域)到 (長江流域)的轉移。
2、表現:
成就
農業 A、水稻躍居糧食產量首位,主要產地在南方。 (“蘇湖熟,天下足”); B、南方麥田面積迅速增加,許多丘陵山地種上了麥、粟、豆等作物。 C、棉花種植到南宋后期擴展到長江流域,茶樹種植擴大,甘蔗、柑橘和荔枝等生產也很興旺。
手工業 A、南方絲織業有了很大發展,蜀地的絲織品“號為冠天下”;江浙絲綢產量高。 B、棉紡織業到南宋時已經發展到了東南沿海地區。 C、南宋時,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后來發展為瓷都。 重要的瓷窯有定窯和鈞窯。 D、造船業居當時世界首位。
商業 城市居民區、商業區之間的界線消除,店鋪集中的地方出現了繁華的商業街區。 B、商業的繁榮帶來了許多新事物。如紙幣、商標、廣告。(北宋時,在成都地區出現了紙幣“交子”。) C、城鎮逐漸發展,商業城市最大的是東京和臨安,蘇州、泉州等中等城市迅速發展。大量的工商業市鎮、草市墟集涌現。

社會生活與文化
宋代的社會階層
統治階層:主要包括 (皇室、官僚和地主)。
被統治階層:宋代的自耕農、佃農的身份比以往有所提高。宋代規定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學讀書,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
社會生活
生活變化:城市居民的活動不再受坊、市分割和“日落閉市”等限制;逢年過節吃餃子、燃放煙花爆竹;使用桌、椅、凳等高起高坐的家具。這些變化基本上形成了中國人傳統的生活方式。
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
瓦子出現:
瓦子:在宋代城市中, (大型的綜合娛樂場所)叫做“瓦子”。
出現原因:宋元時期,隨著城鎮規模擴大和居民人口增加,文化活動蓬勃開展起來,出現了瓦子。
宋元文化
宋詞成為重要文學體裁。杰出詞人: 、 、 。(蘇軾、李清照、辛棄疾)
元曲 元曲包括元散曲和元雜劇;元散曲代表人物及作品: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
元雜劇代表人物及作品: ( 關漢卿的《竇娥冤》 )。
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
我國古代四大發明(我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 、 、 、 。(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造紙術)
宋元的科技
科技成就 形成與發展 向外傳播
火藥 (宋元時期),火藥被 (廣泛應用于)戰爭。 當時主要火藥武器: (元代火銃、突火槍、火箭、火炮和“震天雷”) 13——14世紀,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活字 印刷術 (北宋)的 (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15世紀,歐洲出現活字印刷術,比我國晚約 (400年)。
指南針 、我國古代的指南儀器:戰國制成 (司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北宋制成了 (指南針);南宋,指南針又叫 (羅盤針)。 指南針應用于航海北宋時,指南針 (開始應用于)航海;南宋時,指南針 (廣泛應用于)航海。 指南針由 (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為后來歐洲航海家的航?;顒觿撛炝藯l件。
棉紡織技術的發展
元代婦女 (黃道婆)跟 (海南島的黎族人民)學會了棉紡織的先進技術,并把它傳授給家鄉 (松江)的鄉親。 (松江)棉紡織業迅速發展起來,成為 (“衣被天下”的棉紡織業中心)。
(2) (宋元時期), (棉布)流行起來,成為廣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八、綜合探究四 從《清明上河圖》看北宋都市生活
《清明上河圖》是 (北宋)畫家 (張擇端)的作品,描繪了北宋都城
(東京)及 (汴河)兩岸風光。
當時東京的酒樓、食店還有 和 。(早市、夜市)
我們現在的說書起始于 (北宋)。




PAGE



1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巫山县| 陇川县| 龙门县| 克东县| 开化县| 六盘水市| 松溪县| 化德县| 浪卡子县| 康乐县| 从化市| 河北区| 龙陵县| 河北省| 宁强县| 宁南县| 石柱| 安仁县| 抚远县| 万年县| 扎赉特旗| 杭锦后旗| 贺州市| 翼城县| 泽库县| 白沙| 宝山区| 绍兴市| 商城县| 承德县| 邻水| 剑河县| 凉山| 永寿县| 资源县| 岳西县| 疏附县| 开封市| 崇义县| 察隅县| 瑞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