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 — 理綜化學I.考試性質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由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高等學校根據考生的成績。按已確定的招生計劃,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因此,高考應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II.考試能力要求 化學科試題旨在測試考生對中學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和所應具有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試題還應考查考生初步運用所學化學知識,去觀察、分析生活、生產和社會中的各類有關化學問題的能力。 一、能力要求 1 .觀察能力 能夠通過對實驗現象、實物、模型、圖形、圖表以及自然界、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象的觀察,獲取有關的感性知識和印象,并對這些感性知識進行初步加工和記憶的能力。 2 .實驗能力 ( 1 )用正確的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完成規定的“學生實驗”的能力。 ( 2 )觀察記錄實驗現象,處理實驗數據和分析實驗結果,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 ( 3 )初步處理實驗過程中的有關安全問題的能力。 ( 4 )能識別和繪制典型的實驗儀器裝置圖的能力。 ( 5 )根據實驗試題的要求,設計或評價簡單實驗方案的能力。 3 .思維能力 ( 1 )對中學化學應該掌握的內容能融會貫通。將知識點統攝整理,使之網絡化,有序地存儲,有正確復述、再現、辨認的能力。 ( 2 )能將化學問題分解,找出解答的關鍵。能夠運用自己存儲的知識,將它們分解、遷移轉換、重組,使問題得到解決的應用能力。 ( 3 )能將化學信息(含實際事物、實驗現象、數據和各種信息、提示、暗示),按題設情境抽象歸納,邏輯地統攝成規律,并能運用此規律,進行推理(收斂和發散)的創造能力。 ( 4 ) 通過分析和綜合、比較和論證,對解決問題的方案進行選擇和評價的能力。 ( 5 ) 將化學問題抽象成為數學問題,利用數學工具,通過計算和推理(結合化學知識),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 4.自學能力 (1)敏捷地接受試題所給出的新信息的能力。 (2)將試題所給的新信息,與課內已學過的有關知識結合起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分析評價的基礎上,應用新信息的能力。 這四種能力范疇,事實上是有重疊交叉的。一個試題可以測試多種能力或是一種能力中的多個層次。 (二)考試范圍及要求 為了便于考查,將高考化學各部分知識內容要求的程度,由低到高分為三個層次:了解,理解(掌握),綜合應用。一般高層次的要求包含低層次的要求。其含義分別為: 了解:對所學化學知識有初步認識,能夠正確復述、再現、辨認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領會所學化學知識的含義及其適用條件,能夠正確判斷、解釋和說明有關化學現象和問題,即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 綜合應用:在理解所學各部分化學知識的本質區別與內在聯系的基礎上,運用所掌握的知識進行必要的分析、類推或計算,解釋、論證一些具體化學問題。 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常見元素的單質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機化學基礎、化學實驗和化學計算五個方面。 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 l.物質的組成、性質和分類 (1)了解物質的分子、原子、離子、元素等概念的涵義;初步了解原子團的定義。 (2)理解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別與聯系。 (3)理解混合物和純凈物、單質和化合物、金屬和非金屬的概念。 (4)了解同素異形體的概念。 (5)理解酸、堿、鹽、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聯系。 2.化學用語 (1)熟記并正確書寫常見元素的名稱、符號、離子符號。 (2)熟悉常見元素的化合價。能根據化合價正確書寫化學式(分子式),并能根據化學式判斷化合價。 (3)掌握電子式、原子結構示意圖、分子式、結構式和結構簡式的表示方法。 (4)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涵義。掌握熱化學方程式的含義。能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熱化學方程式、電離方程式、離子方程式、電極反應式。 3.化學中常用計量 (1)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的涵義。 (2)了解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mol),摩爾質量(g·mol-1 )、氣體摩爾體積(L·mol-1)。理解物質的量濃度(mol·L-1)、阿伏加德羅常數。掌握物質的量與微粒(原子、分子、離子等)數目、氣體體積(標準狀況下)之間的相互關系。 4.化學反應與能量 (1)掌握化學反應的四種基本類型:化合、分解、置換、復分解。 (2)理解氧化還應反應,了解氧化劑和還原劑等概念。掌握重要氧化劑、還原劑之間的常見反應。能判斷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并能配平反應方程式。 (3)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吸熱反應、放熱反應、反應熱、燃燒熱、中和熱等概念。初步了解新能源的開發。 5.溶液 (1)了解溶液的含義。 (2)了解溶液的組成,理解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概念。 (3)了解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概念。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溫度對溶解度的影響及溶解度曲線。 (4)初步了解結晶、結晶水、結晶水合物、風化、潮解的概念。 (5)了解膠體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質和應用。 6.物質結構 (1)了解原子的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理解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中子數、核外電子數,以及質量數與質子數、中子數之間的相互關系。 (2)以第1、2、3周期的元素為例,了解原子核外電子排布規律。 (3)理解離子鍵、共價鍵的含義。理解極性鍵和非極性鍵。了解極性分子和非極性分子。了解分子間作用力。初步了解氫鍵。 (4)了解幾種晶體類型(離子晶體、原子晶體、分子晶體、金屬晶體)及其性質。 7.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實質,了解元素周期表(長式)的結構(周期、族)及其應用。 (2)以第3周期為例,掌握同一周期內元素性質(如:原子半徑、化合價、單質及化合物性質)的遞變規律與原子結構的關系;以IA和ⅦA族為例,掌握同一主族內元素性質遞變規律與原子結構的關系。 8.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 (1)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條件(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等)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2)了解化學反應的可逆性。理解化學平衡的含義及其與反應速率之間的內在聯系。 (3)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含義。理解濃度、溫度、壓強等條件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 (4)以合成氨工業生產為例,用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觀點理解工業生產的條件。 9.電解質溶液 (1)了解電解質和非電解質、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概念。 (2)理解離子反應的概念。 (3)理解電解質的電離平衡概念。 (4)了解水的電離、溶液pH等概念。 (5)了解強酸強堿中和滴定的原理。 (6)理解鹽類水解的原理。了解鹽溶液的酸堿性。 (7)理解原電池原理。初步了解化學電源。了解化學腐蝕與電化學腐蝕及一般防腐蝕方法。 (8)理解電解原理。了解銅的電解精煉、鍍銅、氯堿工業反應原理。 常見元素的單質及其重要化合物 了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周期性與元素性質遞變關系。重點掌握典型金屬和典型非金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與其性質的關系。了解其他常見金屬和非金屬元素的單質及其化合物。 1.IA和ⅡA族元素——典型的金屬 (1)了解金屬鈉的物理性質,掌握鈉和鎂化學性質。 (2)從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理解IA、ⅡA族元素(單質、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3)以氫氧化鈉為例,了解重要的堿的性質和用途。了解鈉的重要化合物。 2.鹵族元素——典型的非金屬 (1)以氯為例,了解鹵族元素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從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理解鹵族元素(單質、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3)掌握氯氣的化學性質,了解幾種重要的含鹵素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 3.其他常見的非金屬元素(如:H、O、S、N、P、C、Si) (1)了解這些元素的單質及某些氧化物、氫化物的性質。 (2)以為例,了解過氧化物的性質。 (3)掌握硫酸、硝酸的化學性質。 (4)以硫酸為例,了解化工生產化學反應原理的確定。初步了解原料與能源的合理利用、“三廢處理”與環境保護以及生產過程中的綜合經濟效益問題。 (5)了解常見鹽類的性質和用途。 (6)初步了解常見化肥的基本性質。 (7)了解硫、氮、碳的氧化物對大氣的污染及其防治。 (8)初步了解氟氯烴、含磷洗滌劑及粉塵對環境及人類健康的影響。 (9)初步了解生活用水的凈化及污水處理的基本原理。 4.其他常見的金屬(如:Fe、Al) (1)了解金屬的通性,金屬冶煉的一般原理。初步了解金屬的回收和資源保護。 (2)掌握Fe和Al的化學性質。 (3)了解常見金屬的活動順序。 (4)以Fe(Ⅱ)、Fe(Ⅲ)的相互轉化為例,理解變價金屬元素的氧化還原性。 (5)了解鋁的重要化合物。 (6)初步了解合金的概念。 5.了解在生活和生產中常見的無機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 6.以上各部分知識的綜合應用。 有機化學基礎 1.了解有機化合物數目眾多和異構現象普遍存在的本質原因。 2.理解基團、官能團、同分異構體、同系物等概念。能夠識別結構式(結構簡式)中各種原子的連接次序和方式、基團和官能團。能夠辯認同系物和列舉異構體。了解烷烴的命名原則。 3.以一些典型的烴類化合物為例,了解有機化合物的基本碳架結構。掌握各類烴(烷烴、烯烴、炔烴、芳香炔)中各種碳碳鍵、碳氫鍵的性質和主要化學反應。4.以一些典型的烴類衍生物(乙醇、溴乙烷、苯酚、乙醛、乙酸、乙酸乙酯、脂肪酸、甘油脂、多羥基醛酮、氨基酸等)為例,了解官能團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團的性質和主要化學反應。 5.了解石油化工、農副產品化工、資源綜合利用及污染和環保的概念。 6.了解在生活和生產中常見有機物的性質和用途。 7.以葡萄糖為例,了解糖類的基本組成和結構,主要性質和用途。 8.了解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和結構,主要性質和用途。 9.初步了解重要合成材料的主要品種的主要性質和用途。理解由單體通過聚合反應生成離子化合物的簡單原理。 10.通過上述各類化合物的化學反應,掌握有機反應的主要類型。 11.綜合應用各類化合物的不同性質,進行區別、鑒定、分離、提純或推導未知物的結構簡式。組合多個化合物的化學反應,合成具有指定結構簡式的產物。 化學實驗1.了解化學實驗常用儀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2.能繪制和識別典型的實驗儀器裝置圖。 3.掌握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了解實驗室一般事故的預防和處理方法。 4.掌握常見氣體的實驗室制法(包括所用試劑、儀器、反應原理和收集方法)。 5.綜合運用化學知識對常見的物質(包括氣體物質、無機離子)進行分離、提純和鑒別。 6.根據實驗現象,觀察、記錄、分析或處理數據,得出正確結論。 7.根據實驗試題要求,設計或評價實驗方案。 8.以上各部分知識與技能的綜合應用。 化學計算 1.掌握有關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及確定分子式的計算。 2.掌握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 3.掌握有關氣體摩爾體積的計算。 4.掌握有關溶液濃度(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和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 5.掌握利用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6. 掌握有關溶液pH與氫離子濃度、氫氧根離子濃度的簡單計算。 7. 掌握有關燃燒熱的簡單計算。 8. 以上各類化學計算的綜合應用。Ⅲ.命題指導思想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試題要重視理論聯系實際,關注科學技術、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要重視對考生科學素養的考查。Ⅳ.考試形式及試卷結構一、答卷方式:閉卷、筆試。二、考試時間:150分鐘。試卷滿分為300分。三、題型試卷一般包括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其中非選擇題包括填空題、實驗題、作圖題、計算題等題型。四、內容比例物理、化學、生物三科的內容比例約為40%,36%,24%。五、試題難度試卷包括容易題、中等難度題和難題,以中等難度題為主。六、組卷原則入選的試題主要按題型、內容和難度進行排列,選擇題在前,非選擇題在后,同一題型中同一學科的試題相對集中,同一學科中不同題目盡量按由易到難的順序排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