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我們先看到了根教學背景分析經過調查,大多數農村孩子(即使是城市孩子在開學初都有過在校園拔草的經歷)都是拔過草或其他植物的,有著對根的初步認識,所以可以直接切入研究根的作用。安排在學生杯子觀察根發育實驗發芽明顯、鳳仙花發芽后。大概在上次課10天后。(當然各地區根據當地溫度,種植時期可靈活安排。如果當地氣候比較冷,可把此項活動稍微靠后安排,先安排上后兩個單元,也可以穿插上。)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種子萌發先長根,再長莖和葉;植物的根總是向下生長的;植物的根能夠吸收水分和礦物質;能將植物固定在土壤中。過程與方法:用適宜的方法記錄、交流所觀察到的現象;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問題;根據已有的經驗和所觀察到的現象,作出有依據的預測;用觀察、實驗的方法驗證推測;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根吸收水分的實驗。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觀察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樹立科學是講求實證的意識。教學重點觀察植物根的生長變化;根吸收水分的實驗。教學難點根吸收水分的實驗。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前一周種植在玻璃杯里的菜豆或其他較易發芽的種子,試管、水、食用油、一顆有根有葉的小植物板書設計:固定植物 3.我們先看到了根 吸收水分?教學過程設計:教學設計思路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思路說明一、交流根的生長記錄 1、談話:通過我們的精心培育,種子發芽了。同學們看到的種子發芽的過程到底是怎樣的呢? 2、演示教師準備的根的發育的透明杯子(最好菜豆和鳳仙兩種)。出示教師自己的觀察記錄,給學生進行示范講解。 3、指名學生按老師剛才的方法匯報自己透明杯子中種子的發芽過程記錄。(2~3名)詢問:大家是不是都有相同的發現?要求其他孩子注意觀察這些記錄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教師進行總結并對學生記錄進行表揚鼓勵:通過觀察,我們發現種子萌發先長根,再長葉,植物的都根向地生長,根的生長速度快。 學生觀察記憶 說一說種子發芽過程的方法 學生觀察,結合自己記錄進行發言討論。 學習匯報連續觀察記錄 培養學生不輕信實事求是的精神 培養學生歸納推理思維二.組織學生實驗研究根的作用 1.教師剛才匯報中我們發現種子發芽總是先長根,那根一定有重要的作用,請你猜一猜,根有什么重要作用?說出理由 2.組織明確根的作用的實驗。 (1)很多同學認為根有吸水的重要作用。那么怎樣才能證明自己的猜想呢?出示實驗材料(芫荽,或龍葵等小棵苗較完整植物) (2)引導學生完成實驗。演示把它放在有水的試管里。 提問:怎樣才能知道水變少了?怎樣才能說明水確實被植物的根吸收了,而不是跑到空氣中去了?學生回答出來后教師及時做記號,教給學生滴油的方法并滴好油,最好加上膠塞更科學。 3.放班級窗臺上(溫暖朝陽處)擺好。 4.要求:土壤變干馬上澆水,保持土壤的濕潤。如果是基地要求學生每組輪流澆水。(請師傅幫忙多澆點水) 學生認真思考,討論,記錄下自己的猜想 估計:吸水 吸收營養 …… 學生思考,完善實驗設計。 培養學生善于思考 培養學生有根據猜想 培養嚴謹求實的實證精神 三.關注種子變化 1.演示給多株植物移苗(投影演示)先澆水,然后移苗,提示學生:觀察幼苗很容易從杯中拿出來嗎?并演示紙杯中幼苗拔起的現象觀察,讓學生思考:發現了什么? 2.小結: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3.講解強調:移苗時盡量不要破壞根部土壤的完整,以免損傷幼根,這樣移栽的小苗才容易成活。 學生自己觀察后發言 四.總結根的作用 1.2,3天后和學生一起來觀察演示實驗,讓學生說說發現了什么? 2.引導結論:根有吸收水分和礦物質,滿足植物生長的需要的重要作用。 (可在下次課前課間和學生一起觀察,上課拿出幾分鐘匯報總結即可) 學生認真觀察,記錄數據并發言。(估計:水確實變少了,植株照樣綠油油,生長很好,沒有變化。) 培養學生數據意識學習評價:你怎樣證明植物的根有吸水的重要作用?(要求能說出實驗方法和數據)教學建議:沒有條件的學校做一組根作用的演示實驗放教室里讓學生觀察也可以。在第一環節進行匯報植物的種子發育過程時可以討論下學生種下了幾粒種子,出苗的有多少,討論下為什么有的種子沒有發芽。引導學生要適量澆水,不能過多,過少,適當施肥。布置作業:繼續堅持觀察鳳仙苗的生長,進行記錄,及時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根、莖和葉誰先長出來?每粒種子都一樣嗎?根向什么方向生長?與種子放置的方向有關系嗎?通過觀察,我們發現種子萌發先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植物的根向_______生長,根的生長速度____________。長根長莖和葉下很快我們給鳳仙花澆水時,一般往哪里澆?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有什么作用?為什么大部分都澆到土壤上?實 驗 裝 置 植物的根能夠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礦物質,滿足植物生長的需要,還能將植物固定在土壤中。根的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我們先看到了根》參考教案.doc 《我們先看到了根》教學課件.ppt 觀察認知:植物的根.sw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