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 道德與法治 學科導學案課題:第七課 第二框 (第 課時)主備人:: 備課時間: 【學習目標】 課標要求:1.懂得服務社會體現人生價值。服務社會能夠促進我們全面發展。2.能夠以實際行動服務和奉獻社會,培養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目標達成:1、懂得服務社會的意義。2、踐行服務和奉獻社會。 學習流程: 【課前展示】 1、承擔責任的代價有哪些?2、承擔責任的回報有哪些?3、如何理解我承擔,我無悔?【創境激趣】“感動中國”人物之誓言無聲:隱姓埋名30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崇仁厚德:年過90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心比金堅:為報答戰友深情,幾十年守護天山筑路士兵墓園的老兵陳俊貴;一秉至公:努力改變鄉村面貌的基層好干部山西村官段愛平……他們無怨無悔,不求回報。感動之余,也給我們帶來一些思考。( 1)收集一些熱心公益,服務社會的中外名人的事跡,體會熱心公益帶來的力量。 (2)如果人人都只講索取,不講奉獻,對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和困難視而不見,我們的社會將會變成什么樣子?(3)你參加過哪些對社會有益的活動?與同學分享你的感受。師:國家發展、社會進步,離不開我們每個人的努力。服務社會、奉獻社會是平凡生活中的實際行動。本節課我們學習——服務社會。【自學導航】 1、服務社會、奉獻社會對個人成長的意義?2、怎樣服務和奉獻社會?【合作探究】 1、文明始于足下,美德就在身邊。55歲老人劉淑蘭每天義務清掃廁所,20年如一日;擁有罕見RH陰型血的“熊貓姑娘”周曉娟堅持獻血12年,無償獻血4000毫升,比一個體重50公斤的成年人全身的血液還多……他們無怨無悔,不求回報,感動之余,也給我們帶來一些思考。(1)這些人物身上都體現了親社會行為,結合所學的知識,談談爭做合格的社會成員為什么必須弘揚和培育親社會行為?(2)青少年正處于走向社會的關鍵時期,要養成親社會行為。請你說說作為中學生,我們怎樣培養親社會行為?(3)我們可以參加哪些力所能及的親社會行為?舉出兩例。 (1)1謙讓、分享、幫助他人、關心社會發展等親社會行為,有利于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獲得他人和社會的接納與認可,有利于促進我們全面發展:2參與社會的過程,既是體驗社會生活的過程,也是在實踐中發展和成就自己的過程。 3我們只有主動關心社會,積極融^社會,傾力辜藹社會,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2)1我們應該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關注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養成親社會行為二2親社會行為在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中養成。我們要主動了解社會,關注社會發展變化,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積極參加社會公蓋活動二3在社會生活中,我們要遵守社會規則和習俗,熱心幫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二 (3)倒如:向災區人民捐鍍捐物;參加義務植樹活動;給留守兒童補習功課;到敬老院獻愛心;到街上參加志愿者活動如擦欄桿、幫交警維持交通秩序等【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識遷移1、 23.【@每一位中學生研學我來了!】鏈接一:2017年8月17日,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南》提出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促進研學旅行與學校課程、德育體驗、實踐鍛煉有機融合,利用好研學實踐基地,有針對性地開展自然類、體驗類等多種類型的研學旅行活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鏈接二: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教育部新頒發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充分發揮實踐育人功能。近日,來校組織八年級同學到福建土樓(南靖)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中心,開展已社會實踐活動。同學們不辜負每一段美好時光,不錯過每一個溫暖的片段……閱讀上述材料,運用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鏈接一的研學旅行,旨在培養學生的 行為。(2)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結合鏈接二,說說學校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3)愛人者,人恒愛之。在社會實踐中,你將如何展示關愛他人這門藝術?(1)親社會。(2)①有利于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獲得他人和社會的接納與認可;②參與社會的過程中,既是體驗社會生活的過程,也是在實踐中發展和成就自己的過程;③我們主動關心社會,積極融人社會,傾力奉獻社會,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3)①關愛他人,要心懷善意。我們應心懷友善,學會關心、體貼和幫助他人;②關愛他人,要盡己所能。關愛不分大小,貴在有愛心;③關愛他人,要講究策略。幫助他人時,要考慮他人的內心感受,不傷害他人的自尊心。 【強化訓練】 1.下列關于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說法,正確的有( )①能夠體現人生價值②能夠促進我們全面發展③需要講求實際效果[來源:學科網ZXXK]④需要增強勞動觀念,培養敬業精神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2.在合肥火車站志愿服務站,正在值班的志愿者無償為過往旅客提供交通指引、宣傳教育、文明勸導、手機充電、飲用水等服務。志愿者的行為( )①傳遞著美好的情感②給人帶來溫暖和希望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④能贏得他人的尊重A. ①② B. ①②③④C. ①③④ D. ②③④3.2018年“‘五一’國際勞動節”當天,某中學在全校范圍內組織學生志愿者開展了多項志愿服務活動。對此,下列認識正確的有( )①遵守學校紀律、認真學習就是我們的責任②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自身素質③有利于增強學生履行責任的能力④有利于構建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A. ①②③ B. ①②④C. ①③④ D. ②③④4.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各國政要齊聚北京,很多志愿者都主動為他們熱情服務。志愿者的行為,是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下列關于責任的說法正確的是①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口②熱心公益事業,服務社會是每個公民應該積極承擔的社會責任③中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長大后再承擔社會責任④很多情況下,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承擔的責任A. ①②③B. ①③④[來源:Zxxk.Com]C. ②③④D. ①②④5.正在執勤的李迎福用雙手接住從7樓墜樓的女子,自己卻被重重地砸倒在地。脊椎、頸椎嚴重受損,造成終身癱瘓。2017年4月24日,“最美保安”李迎福榮獲“全國見義勇為模范“稱號。李迎福的義舉( )①不僅履行了道德義務,也履行了法律義務 ②是關愛他人、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行為③是履行社會責任,不計代價與同報的行為 ④拯救了他人生命,提升了自己的生命價值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6.社會公益事業是中國優良傳統的延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做公益需要①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精神 ②從身邊小事做起,只對自己負責 ③任何時候不考慮自己利益 ④一顆平常心,不帶某種功利目的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7.以下名言,表達出社會責任感的有( )①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②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③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④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8.社會學家戴維斯說:“放棄了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就意味著放棄了自身在這個社會中更好生存的機會。”下列對這句話的理解正確的有( )①對社會負責,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對自己負責②對自己負責,就是對社會負責③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社會責任感④承擔社會責任必然會獲得更多發展的機會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9.目前,北京市民除了可以選擇公共自行車外,還可以選擇共享單車出行。然而,在使用共享單車的過程中,一些人為了獨占單車,要么將單車的二維碼刮掉,要么將單車停放在私人區域內,還有的人為圖自己方便,隨意亂停放/影響道路的通暢……以下看法正確的是( )[來源:學科網ZXXK]A. 社會應加強監管力度,個人無能為力B. 不同的角色承擔不同的責任C. 每個人應從自身做起,才能構建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來源:Zxxk.Com]D. 服務和奉獻社會,需要我們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10.據統計,截至目前,包括“朝陽群眾”“西城大媽”“海淀網友”等在內的北京實名注冊的治安志愿者數量已突破85萬。在志愿者的積極參與下,北京平安社區創建覆蓋率超過80%,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得到進一步提升。志愿者向社會提供志愿服務( )①是胸懷天下、關愛社會的體現②是公民為國分憂的法定義務③有利于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來源:學科網]④有利于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1.“不要問別人能為自己做些什么,而要問自己能為別人做些什么;不要問國家能為我們做些什么,而要問我們能為國家做些什么。”這表明A. “我為人人”的前提是“人人為我丹 B. 個人利益高于國家利益、他人利益C. 我們應該積極關愛他人、服務社會、報效祖國 D. 有了個人利益,國家利益才有保障12.12.周恩來在少年時代立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魯迅青年時為了國家曾三次修改自己的志愿。他們這樣做說明了( )A.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B. 人生目標應隨時調整C. 人心齊,泰山一 D. 他們自覺服從集體的安排【歸納總結 】本節課學習了奉獻助我成長和奉獻社會我踐行,知道奉獻社會體現人生價值,能夠促進我們全面發展,懂得了奉獻和服務社會需要我們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需要我們熱愛勞動、愛崗敬業。我們要努力學習,追求卓越,為將來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做好準備。【板書設計】 服務社會【教學反思】 本節課圍繞為什么熱心公益和如何奉獻、服務社會展開教學,通過列舉身邊的公益活動及參加公益活動的感受,提升學生的認識,激發學生關注社會、奉獻社會的情感。為了達到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目標,補充了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突出了本學科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立意的特點。不足之處:在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方面仍需探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