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 時期,天命神權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對早期中華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時期,諸子爭鋒、百家爭鳴,逐漸形成了古代中華文化思想的雛形。 ,促進了統一的民族文化的發展,在中華文化史上具有 的意義。漢代, 確立了至尊地位。 時期,古代中華文化高度發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廣泛吸收外域文化,進入了氣度恢弘的全盛時代。宋元明延續著 的輝煌,中華文化在史學、文學藝術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同時也產生了影響后期封建社會發展的 。明清時期,隨著 思想文化的傳入,中國傳統文化開始面臨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2. 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 與 。4.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 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5. ,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6.只有在 的領導和 的指引下,才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7.弘揚中華文化,就是在中華民族共有的 耕耘。【答案】1.殷周 春秋戰國 秦的統一 劃時代 儒家學說 隋唐 隋唐文化 宋明理學 西方近代?2.源遠流長 3.漢字 史書典籍 4.漢字 5.史書典籍 6.中國共產黨 馬克思主義 7.精神家園 1.古代輝煌的歷程[來時期文化思想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影響和作用殷周(發源)天命神權思想、“敬德保民” 思想對早期中華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春秋戰國(初步形成)諸子蜂起、百家爭鳴逐漸形成了古代中華文化思想的雛形秦代(促進)促進了統一的民族文化的發展在中華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漢代(發展)儒家學說確立了至尊地位儒家思想正式形成隋唐(全盛)古代中華文化高度發展,并廣泛吸收外域文化進入氣度恢宏的全盛時代 宋元明(延續)延續著隋唐文化的輝煌、并在史學、文學藝術和科學等方面成就巨大,并產生宋明理學宋明理學對后期封建社會影響較大明清(面臨沖擊)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傳入中國傳統文化面臨沖擊【典例1】中國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國,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舉世無雙,強勁的文化傳統傳衍不息,擁有輝煌的文化發展史。下列關于古代中華文化的說法正確的是①殷周時期是古代中華文化的形成時期②春秋戰國時期是古代中華文化的誕生時期③秦的統一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④漢代儒家學說成為古代中華文化中的“強勢文化”⑤隋唐時期是古代中華文化的高度發展,進入氣度恢宏的全盛時代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答案】D【解析】古代中華文化的形成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殷周時期的天命神權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對早期中華文化產生深刻的影響,①說法錯誤;②③④⑤正確。故選D。2.如何理解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源遠流長是相對于兩河流域文化、古埃及和古印度文化的斷代而言的,是從縱向角度說的。中華文化是人類文明史上唯一沒有中斷并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世界上只有古老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而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和古代兩河流域的古老文化只是源遠卻沒有流長,這是從文化的發展軌跡上說的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并不意味著中華文化的發展一帆風順,中華文化經歷了古代的輝煌、近代的衰微和現代再創輝煌的過程新時期在黨的領導下,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文化一定會再創輝煌重要見證①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②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典例2】“天下”一語自先秦發軔,訖于明清,世代沿用,屢見不鮮。作為一個具有久遠生命力的詞語,它既有其一以貫之的基本詞義,又伴隨歷史的演進而被賦予新的內涵。這表明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一脈相承 ②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③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④先秦時期,古代中華文化已經成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 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與史書典籍的比較漢字史書典籍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數千年來,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意義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能夠將大量的史實記載下來,將豐富的史料積累起來特點漢字文化內涵豐富,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典例3】2018年3月,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公布了《北京典籍與經典老唱片數字化出版項目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對北京典籍和經典老唱片進行數字化搶救、出版和推廣。北京市加強對典籍進行搶救、出版和推廣,是因為A.文獻典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B.文獻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C.文獻典籍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D.文獻典籍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答案】D 1.在中華文化史上逐漸形成了古代中華文化思想的雛形的是A.春秋百家爭鳴 B.秦的統一C.漢代儒學獨尊 D.隋唐時期2.在古代社會,中華文化曾長期走在世界的前列,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隨著中國封建統治的日漸沒落和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沖擊,中華文化逐漸落后于其他某些國家。這說明①中華文化在發展中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②文化的發展與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息息相關③中華文化優于其他民族文化④任何先進文化都是工業文明帶來的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3.提起端午節,人們就會想起吃粽子、賽龍舟、祭屈原等習俗,其歷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我國遠古的祭龍日。當時,人們把五月視為惡月,希冀以龍的威懾力驅除災疫邪祟。此后,端午節就以祛除病疫、躲避兵鬼、驅邪禳災的形式傳承。由此可見①民族節日是一國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②民族節日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③中華文化內容豐富,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 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傳統習俗有持久影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 ②④4.漢字除了是語言外,還蘊含著我們老祖宗的深刻智慧,以及豐厚的人生哲理(如圖例)。這主要說明 A.漢字是人類實踐的產物,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B.漢字記載思想和語言,是中華文化發展的力量源泉C.漢字傳承著人類文明,是人類文明開始的重要標志D.漢字具有表意功能,包含著許多中華文化的價值5.日軍侵華戰爭爆發后,1939年、1944年南寧兩度淪陷,廣西圖書館的建設和服務不得不中斷。圖書館工作人員不顧個人安危,將圖書館所藏古籍和其他重要書籍及時轉移。廣西圖書館重視古籍保護,是基于A.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遠流長B.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C.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D.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6.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領導下,中國瓷器藝術進入了一個全面繁榮發展新時期,展現出包容性、多樣性、科學性的特征。許多新工藝、新材料、新形式、新品種應運而生,蓬勃發展。這對我們再創中華文化輝煌的啟示有①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再創中華文化輝煌的根本保證 ②對傳統文化要在全面繼承的基礎上,注入新的時代精神③要把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作為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④積極開展文化交流,充分吸收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作為文化的主體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漢字傳承經歷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總趨勢是從繁到簡。繁體字把字形同字義直接或間接地結合起來,書寫時以形表意,認讀時見形知意,用于藝術創作時傳統韻味妙不可言。現今習慣于使用繁體字的港澳臺同胞加上海外華人有幾千萬之眾。近年來,一些學者和知名人士呼吁,“親”要相見,“愛”要有心,而簡體字的“親”“愛”恰恰是親不見、愛無心,丟失了對漢字傳統文化的傳承,建議選擇50~100個最有含義的繁體字重回中小學課本。請結合上述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的有關知識說明這些學者和知名人士觀點的合理性。 1.(安徽省池州市2017—2018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古老的中華文化在世界東方走過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輝煌歷程。下面能夠證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觀點是①六千多年前刻畫在陶器上的符號就是漢字的雛形②北宋司馬光主持編撰的《資治通鑒》是編年體史書③大約在公元初年,古老的兩河流域文明最終湮滅了④相傳在夏商時期就有了史官,以后歷朝歷代都設置史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湖北省黃岡市2017—2018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廣西左江花山巖畫,是戰國至東漢時期嶺南左江流域壯族先民駱越人巫術活動遺留下來的遺跡、國內外著名的古代涂繪類巖畫點,至今已有1800~2500年的歷史,以規模宏大,場面壯觀,圖像眾多,成為廣西左江流域巖畫的典型代表而聞名于世。材料主要說明A.中華文化一脈相承、源遠流長B.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C.中華文化曾長期走在世界前列,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D.中華文化的發展與當代社會相適應,保持民族性3.(山西省孝義市2017—2018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數字化時代,文字記錄方式發生革命性變革。因為長期使用電腦,許多人提筆卻無法正確寫處漢字的具體部首和結構,頻寫錯別字。“漢字危機”正成為一個令人憂心的文化現象,必須高度重視漢字書寫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這是因為漢字是①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 ②文化的基本載體③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 ④中華文化的重要傳播媒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山東省平陰縣、商河縣等部分縣2017—2018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漢字與生俱來帶有歷史的溫度。甲骨文的發現使人們有機會認識殷商時期漢字的基本面貌,帶動了對西周青銅器的研究。而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土的魏晉碑刻,為梳理漢字演變的歷史軌跡提供著可靠的信息。這說明①漢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②甲骨文是中華文化的基本載體③甲骨文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重要見證④漢字記載著中華文化發展的成果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福建省仙游金石中學2017—2018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其中有一部長篇史書,原無標題,整理者將其擬定為《系念》。該竹簡記述了自西周之初到戰國前期的史事,與傳世的《春秋》經傳、《竹書紀年》《史記》等內容多可對照,且有眾多新的史料。這從某個側面說明①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見證②我國歷史上編纂的史書,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 ③《系年》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紀傳體史書④中華民族自古重視保存歷史資料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山東省鄒平縣黃山中學2017—2018學上學期年高二期中考試)2016年9月3日,以“傳承國學經典,重塑文化大國”為主題的第十二屆北京國際圖書節名家國際高峰論壇在北大舉行。論壇縱論中國古典文化與歷史典籍,以期將歷史上先賢思想與當今時代相組合,重構國家思想、國家精神。這些古典文化與歷史典籍①魅力無窮,被列為中國正史之首②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重要見證③內容豐富,是中華文化的基本載體④為傳承中華文化發揮了巨大的作用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7.(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2017—2018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7年10月,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世界記憶名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7年創建的旗艦項目,目的是防止集體記憶的喪失,希望人們對世界珍貴文獻遺產予以持續關注,并予以妥善保護和充分利用。甲骨文作為我國目前發現最古老的成熟文字,既是研究漢字發展和中國早期歷史的寶貴資料,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歷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甲骨文成功入選,標志著世界對甲骨文重要文獻價值的高度認可,意義十分重大。結合材料,運用所學文化生活知識,分析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意義。 1.(2018·江蘇政治)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有詩云:“鄉禽何事亦來此,令我生心憶桑梓。”桑和梓原本是兩種樹,在古代與人們的生活有密切的關系。人們常在房前屋后栽植桑梓,而后人對父母先輩所栽植的桑樹和梓樹也心懷敬意。久而久之,“桑梓”便成為祖先崇拜的符號和故鄉的代稱。由此可見①文化發展是通過創新實現的②人為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③人的認識是不斷變化發展的④文字是文化發展的基本載體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017·江蘇政治)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扁鵲提出了“望、聞、問、切”的診療方法,奠定了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的基礎。此后,中醫藥在不斷汲取世界文明成果、豐富發展自己的同時,也逐步傳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成員中已有 103 個認可使用針灸。這充分說明A.中華文化兼收并蓄、源遠流長 B.文化交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C.文化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動力 D.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集中體現3.(2015·福建文綜)下圖是漢字“文”的書寫變化的過程,從中我們可以解讀出 ①漢字的產生與發展是一種自然現象 ②漢字在歷史變遷中進行傳承和發展 ③文化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 ④文化的變化與發展有其固有的規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2015·江蘇政治)材料一 在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和人民網聯合舉辦的“漢語盤點 2014”活動中,“法”字榮膺中國年度漢字,反映出全社會對法治建設的高度關注。 材料二 漢字發展總是在形體簡化與理據保留這兩種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尋求簡繁適度的造型。 漢字的構形往往具有可解釋性,即有理據。從理據的角度看,漢字的形體越復雜,理據保留程度就越高。“法”字古代寫作“灋”。“灋”從“廌” (zhi),“廌”是傳說中的一種獨角神獸,它生性正直,有著明辨是非、判斷曲直的神性,賦予了“法”正直而無偏頗的價值;“灋”從“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棄”“逐”的意思,延伸出懲罰、懲惡揚善的意義。 漢字歷經千古演變,其形體的發展趨勢是由繁向簡。 從書寫的角度看,漢字的形體越簡單,記憶、書寫速度就越快。為此“灋”字后來被人們簡化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廌”字被簡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懲惡揚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結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問題: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處理好漢字形體簡化與理據保留關系的意義。 K基礎1.A 【解析】春秋百家爭鳴,逐漸形成了古代中華文化思想的雛形,A符合題意;秦的統一,在中華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促進了統一的民族文化發展;B不符合題意;漢代,儒家學說確立了至尊地位,C不符合題意;隋唐時期,古代文化進入了全盛時期,D不符合題意。 4.D 【解析】材料強調從漢字中看人生,不涉及漢字的產生,同時漢字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的這一說法夸大了漢字的作用,故A錯誤;中華文化發展的力量源泉是人民的生活實踐和創造力,故B錯誤;漢字不是人類文明而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故C錯誤;材料分析了漢字“夸”的構造及寓意,表明漢字具有表意功能,包含著許多中華文化的價值,故D符合題意。5.B 【解析】廣西圖書館重視古籍保護,是因為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具有重要意義,B符合題意。A表述不科學,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C、D與題意不符。6.A 【解析】再創中華文化輝煌,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立足實踐、繼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開展文化交流是重要舉措,①③符合題意。對傳統文化要批判地繼承,②觀點錯誤。開展文化交流,應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④觀點錯誤。7.【答案】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②繁體字文化內涵豐富,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重要見證,為書寫和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作用。③繁體字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是維系中華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④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選擇部分漢字進課本,有利于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解析】本題以繁體字的回歸為背景,考查文化生活中漢字的地位和作用,傳統文化的地位,教育的重要性等。首先要明確專家學者的觀點:支持繁體字回歸課堂。而繁體字屬于漢字,當然也屬于傳統文化的一種,回歸課堂強調教育的傳承。然后結合材料具體分析即可。本題屬于外延式主觀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整合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K能力1.B 【解析】此題考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知識。①④反映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一脈相承。②反映的是《資治通鑒》作為史書的類別,不符合題意。兩河流域文明的湮滅不能證明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一脈相承,③不符合題意。故選B。 4.C 【解析】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①錯誤;甲骨文是中華文化的基本載體,②正確;漢字和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重要見證,③不選;漢字記載著中華文化發展的成果,④正確;故選C。5.B 【解析】《系念》竹簡記述了自西周之初到戰國前期的史事,與傳世的《春秋》經傳、《竹書紀年》《史記》等內容多可對照,且有眾多新的史料。這從某個側面說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見證,中華民族自古重視保存歷史資料,①④符合題意;②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③錯誤;故選B。6.B 【解析】《史記》被列為中國正史之首,故①錯誤;這些古典文化與歷史典籍記載了中華文化歷史的發展,見證了文化的一脈相承,對傳承中華文化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故②④符合題意;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本載體,故③錯誤。選B。7.【答案】①文化遺產對研究人類文明演進具有重要意義,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有利于保護文化遺產,展現世界文化多樣性。②甲骨文成功入選有利于更好地繼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繁榮民族文化。③漢字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見證,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甲骨文成功人選有利于向世界展示悠久的中華文化,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解析】本題要求結合材料,運用所學文化生活知識,分析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意義。甲骨文作為中華民族留給人類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向世界人民奉獻的一份珍貴禮物,有利于向世界展示悠久的中華文化,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可運用所學文化生活知識,從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漢字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分析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意義。K真題1.D 【解析】本題考查發展的普遍性、文字等相關知識。桑和梓原本是兩種樹,而后人對父母先輩所栽植的桑樹和梓樹也心懷敬意,說明人的認識是不斷變化發展的,③符合題意。“桑梓”成為祖先崇拜的符號和故鄉的代稱,說明文字是文化發展的基本載體,④符合題意。材料強調對“桑梓”文化的認識的不斷深入,是對“桑梓”文化的傳承,①②不符合題意。故選D。 4.【答案】漢字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處理好這一關系有利于保持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增強人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宿感;漢字文化內涵豐富,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處理好這一關系有利于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 推動文化創新;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是重要的文化傳播媒介,處理好這一關系有利于中華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促進世界文化繁榮。【解析】本題是意義類試題,設問限定了答題所用知識的范圍是文化生活,回答本題必須結合材料,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從漢字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有利于保持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增強人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宿感;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有利于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 推動文化創新;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是重要的文化傳播媒介,處理好這一系有利于中華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促進世界文化繁榮等方面分析。 追溯源遠流長的文化根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張洪教授所著的《撫字問根:尋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內涵》一書,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內涵及思想淵源的角度,詮釋和追溯源遠流長的文化根脈,是學術上的一個創新。 甲骨文釋義研究的創新成果 目前,甲骨文研究不僅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門課題,更是解讀難度極大的冷門。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曾指出,甲骨文研究“事關文化傳承的問題”,強調要重視這一學科,“確保有人做、有傳承”。中國文字博物館斥巨資以“破譯單個甲骨文獎勵10萬元”的天價懸賞新聞,引發廣泛關注。目前中國國家典籍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殷商銘文甲骨數萬片,它們所蘊含的巨大史料價值還處于封存、失語狀態。因此破譯殷商甲骨文,會極大地推動古代歷史文化脈絡傳承的研究。 該書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二十四個字的甲骨文釋義方面很有新意。如,作者解讀的“民”為“眼睛上粘草的人”合乎情理;對“公”解讀為“鼻梁”容易讓人理解其內涵;對“敬”字的解讀也很巧妙:甲骨文的“敬”原來是狗很警覺的一種狀態,而和“敬”反義的“茍”是狗放松的狀態。其他如對“主”“誠”“諧”“善”“愛”等字的解讀都有獨到的見解,二十四個字的解讀都能自圓其說,都可以作為甲骨文釋義研究的創新性成果。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詮釋的獨特視角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其重要意義。總書記在上海考察談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提出“三落問題”,即在踐行的過程中要做到落細、落小、落實。該書在這方面走出了一條獨特的路子,對核心價值觀每一個層面和每一個字詞,都既有高度又通俗易懂,如對“富強”的解讀,作者強調既要有“以天下為己任,以殷國富民為情懷的價值觀”,又要加強國防力量和能力,“保衛祖國的疆域”;再如對“愛國”的解讀,該書提出“首先要愛祖國的每片土地”“其次愛祖國的人民”。十二個詞解讀都既有新意又便于理解,對人們增強核心價值觀的深刻理解和充分吸收,是促進讓核心價值觀入心入腦,知行合一的有益探索。 彰顯出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曾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文化自信的根基就是以甲骨文為主的文字文明。該書通過釋義核心價值觀的每一個字詞,使人體驗到古人造字的智慧及中華優秀文化的獨特魅力,激發人們復興中華文明、實現中國夢的使命感。因而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一個新模式。 借助“撫字問根”的方式解讀和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巧妙地把優秀傳統文化貫通其中,不僅是創意,更體現了作者的睿智思考和家國情懷。此書的現實意義在于,讓讀者在輕松有趣的閱讀中走心地體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具有廣泛普及意義。【備考指南】材料涉及的“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知識有:1.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那些曾經與中華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起源于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雖歷經滄桑,卻延續至今,且始終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和無窮的魅力。2.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與史書典籍作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和史學典籍是很有說服力的。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漢字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歷史經驗,重視保存歷史資料。我國歷史上編撰的史書,其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