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十九大·理論新視野】深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行動指南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于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隆重召開,習近平同志向大會作了報告,提出了若干新的表述,明確和凸顯了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新的時代背景、發展依據、外部條件和政治保證,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的全景全貌,是不斷鞏固和深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新的政治宣言和行動指南。一、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總依據、大邏輯、大背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這都成為當代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時代總依據、外部總條件、時代總格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重大戰略判斷,對科學把握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矛盾尤其具有十分精準、對癥下藥和有的放矢的指導意義。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快速發展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給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帶來嚴重危害。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百姓對優質生態產品、優良生態環境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這都表明,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環境的向往、對環境權的維護、對公共生態產品的需求與生態資源環境的承載力、生態公共產品不足、生態環保形勢嚴峻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矛盾發展的態勢正在逐步向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靠攏、演化。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報告指出: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必須建設偉大工程。當今時代,能源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不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老的環境問題尚未解決,新的環境問題接踵而至。與此同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為了促進全球經濟復蘇和應對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危機等挑戰,全球范圍,特別是主要西方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和推行“綠色新政”、“綠色經濟”和“綠色增長”,并演化成為一種新的國際話語權斗爭。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成為與政治、經濟、民生工程和國際治理、全球博弈的綜合性問題,成為衡量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是否全面的重要砝碼。廣大生態文明理論工作者,必須在從戰略高度認知偉大夢想、偉大斗爭、偉大事業、偉大工程諸范疇及其內在聯系的過程中,牢牢把握當代中國和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特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二、新表述: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新的科學論述、科學論斷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十九大首次將“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寫入報告,其歷史意義不言而喻。“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重心在金山銀山、在發展;“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重心在綠水青山、在保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心在和諧、在競生,核心在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通過現代化的綠色產業體系實現國民經濟的綠色化,這標志著“生態紀元”時代的到來。基此,我們需要從戰略視角,以唯物史觀和辯證主義為指導,深切地意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為開創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自然辯證法提供價值遵循。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報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是報告首次就現代化的“綠色屬性”所給予的更加符合生態文明核心要義的界定,是重大的理論創新和科學論斷。其首要內涵,即是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物質財富增長。為解決生產過剩而推銷刺激性消費所進行的“異化生產”“異化消費”,不是能夠為人民群眾創造可持續、良好生態環境的現代化。因而,堅持“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科學論斷,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態文明建設與報告中所提及的“新常態”“新發展理念”“現代化經濟體系”等關鍵術語的內在邏輯一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將“美麗”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寫入黨代會報告,并在多處強化,這極大凸顯出生態文明、美麗中國、人與自然和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新的拓展,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必然要求,顯示出生態文明建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應有目標和發展動力。 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報告指出:我國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這個表述突出的亮點基于兩方面:一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話語,現在越來越在世界范圍內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二是中國要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者。2015年達成、2016年生效的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巴黎協定》,實際上是推動實現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議程。這都意味著當代中國,正以自己獨特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旗幟。地球上的海洋從何而來?當宇航員乘著宇宙飛船從遙遠的太空看我們生活的地球時,地球就像是一顆晶瑩透亮的藍色水晶球,這是因為大量的水充滿了地球。但是,海洋真的只存在地球上嗎?宇宙深處會不會也存在著一顆和我們的地球環境差不多、同樣擁有浩瀚海洋的星球呢? 地球上的海洋從何而來? 關于地球上海洋的形成,科學界有多種學說,支持者眾多的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原生說,另一類是外來說。支持原生說的科學家認為,35億年前,宇宙的塵埃云不斷凝聚,最終形成了地球,接著地球快速自轉,從而使熔融狀態下的原始物質里的水分不斷地向地表移動, 最終逐漸釋放出來,當地球表面溫度降至100攝氏度以下時,呈氣態的水就凝結成雨降落到地面,從而形成了海洋。支持外來說的科學家又分為兩個流派:其中一派認為,大量的隕石降落到地球表面,從而把宇宙的水帶到了地球,最終形成了海洋。另一派則認為,太陽輻射帶來的帶正電的基本粒子——質子,與地球大氣中帶負電的電子結合成氫原子,然后再與氧原子化合,從而形成了水分子,最終形成了海洋。 一直以來,科學界對于地球上海洋的形成都沒有達成共識。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完善,相信在不遠的未來,科學家們一定可以通過研究、實踐,解開地球上海洋來源的謎團。 那片消失了的“火星海” 最近科學家們提出,火星上也許曾經存在生命。而他們得出結論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火星曾經存在海洋,這個海洋甚至和地球上的海洋相似。一切生命的存活都離不開水,那么火星上決定生命的海洋,又是怎么消失的呢? 大約在45億年前,火星表面曾存在著一片很大的不明水體。一篇發表在美國《科學》周刊上的論文里寫道,那片遠古海洋占這顆紅色行星表面積的19%。可是,如今那片海洋幾乎完全消失了。 美國航天局(NASA)火星探測計劃首席科學家、天體生物學家邁克爾·邁耶說:“這是巨大的謎團之一。”不過,他和其他科學家通過大量的數據研究后做出了大膽推測:火星上海洋消失,可能是因為隕石或小行星的撞擊。 邁耶說:“有一個說法是‘彗星可以給予,彗星也可以帶走’,這指的是彗星可以給予水和生命,也可以帶走水和生命。”目前大家比較認可的一個理論是:太陽風從火星大氣中吸走水,從而使得火星上的海洋消失。雖然太陽不停地把炙熱表面的帶電粒子噴向其他天體,來掠奪它們大氣中的水,但是有些行星因為具有磁場,比如地球,得以把來襲的粒子轉向兩極(這就是地球上產生奇景——極光的原因),從而就可以避免受到這種等離子體的攻擊。 但火星在過去的某一刻失去了磁場,沒有了磁場的保護,它就容易受到太陽風的攻擊。并且,太陽風還會分離火星海洋表面裸露的水分子,把它們推入太空。所以,火星上的海洋才會慢慢地一點一點地消失。 太陽系中最大的海 太陽系中,行星都有著它們的“守衛者”。木星的第一顆衛星上有火山,而第二顆衛星歐羅巴星上沒有火山,反而有冰川。兩顆衛星截然相反的情況使科學家們困惑不解。歐羅巴星是木星的第二顆已知衛星,也是木星的第四大衛星,在伽利略發現的衛星中為離木星第二近的。它比大多數行星要小得多,直徑大概3138千米。但是它的地勢非常平坦,最高的丘陵才50米,就像是一個寧靜的太空世界一樣。但是它可能擁有太陽系最大的海洋。 科學家通過研究宇宙探測器“旅行者二號”發回的照片,發現歐羅巴衛星的表面覆蓋著一層晶瑩剔透的冰層,他們推測木衛二有一個帶冰殼的固體核心,而且在冰殼和核心之間,可能有一層液態水。正是這樣的構造,才形成了歐羅巴星平坦的地形,并使它能夠經受住隕石以及小行星的撞擊而不變形。后來,科學家們通過計算歐羅巴星的熱耗散,從而證實在星球的核心和冰殼之間確實存在一個液態水層,并且在25千米深的冰層下,十分有可能存在著一個地下海洋。根據目前的觀察和計算,歐羅巴上的海洋深度可達75~120千米,它比地球上的海洋深許多倍,極有可能是太陽系中最大的海。學@科網一、世界的物質性1.物質(1)物質的含義: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①客觀實在性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唯一能夠把物質和意識區別開來的特性。客觀實在是指不管人們承認不承認、喜歡不喜歡、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實實在在地存在著的特性。它是對世界萬事萬物和現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對于意識來說,它是第一性的東西,不包括精神、意識現象。②“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就是說,不是由人的主觀意志所決定的,無論人們是否喜歡、是否感受到或是否承認它的存在,它都客觀地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③“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就是說物質具有可知性,能被人們所反映、所認識,堅持了辯證法的根本要求。④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一切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牢牢掌握了這一點,我們才能進一步領悟:無論是天地自然,還是從大自然中孕育而來的人類社會,它們在本質上都是物質的。2.自然界的物質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它們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宇宙間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當然也不會有上帝和諸神創造世界的活動。宇宙中的一切天體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生物的產生和進化也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人類是生物長期進化的產物。第一,自然界在人類產生之前早已存在。第二,人類產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也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3.自然界的物質性的哲學啟示(1)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2)我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要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二、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1.規律的含義(1)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2)正確理解規律的含義①規律是一種聯系,也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但是并非任何聯系都是規律。②規律是事物在運動過程中固有的聯系,不是外部強加的,也不是人們主觀想象的,更不是上帝賦予的。③規律是隱藏于事物內部的本質聯系,不是浮現于外表的現象的聯系。規律無法被人們直接感知,需要通過其表現出的現象來把握。④規律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聯系,而不是偶然聯系,是穩定的聯系,而不是多變易逝的聯系。2.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1)含義①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②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中,都遵循固有的規律。(2)方法論要求①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違背規律會受到規律的懲罰。②規律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在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3.如何認識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 (1)客觀規律性是第一性的,主觀能動性是第二性的。客觀規律和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是相互制約的。規律的客觀性制約著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主觀能動性能制約客觀規律,則是唯心主義的觀點。(2)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掌握客觀規律的必要條件。認識規律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同樣,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也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3)尊重客觀規律是充分、有效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如果違背了客觀規律,就要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4)要把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把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與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反對片面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否認規律的客觀性、盲目蠻干的唯心主義觀點;也要反對片面夸大規律的客觀性,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無所作為的機械唯物主義。1.2017年5月21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在揚州論壇上指出,宇宙中90%的物質是看不見的,被稱為“暗物質”。我們的目標之一就是尋找“暗物質”。材料中的“暗物質”①是對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反映②是能被人類所認識的具體的物質形態③是對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的概括④是客觀實在的外在表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很多時候,我們在做別人思想工作時常常要說“不忘本來”,“本來”在哲學上屬于“客觀存在”范疇,是指事物及其產生,發展的本源、來源和背景。從哲學角度看,這體現了①意識具有第一性 ②社會存在具有客觀性③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④物質和意識都可以是世界的本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隨著世界人口的持續增加和經濟活動的不斷擴展,已給地球上60%的草地、森林、農耕地、河流和湖泊帶來了消極影響,動物和植物多樣性迅速減少,疾病、洪水和火災的發生也更為頻繁。這說明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②保護生態需要從根本上變革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③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結果④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觀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近幾年,自然災害頻發,全球經濟“傷不起”。自然界再次向人類敲響了警鐘,人類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依據是A.物質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 B.人類社會是客觀的C.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D.自然界是客觀的5.鳥兒是害蟲的天敵,是人類的朋友。農民收摘果實時,總要留一些掛在枝頭。農民說:這是留給鳥兒冬天的口糧。這告訴我們的哲學道理是①人類應保護環境,做到可持續發展 ②自然界是客觀的,應尊重它,保護它③人與自然是統一的,二者相互依存④自然界是物質的,但人類能認識它,利用它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6.“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這說明①物質能被人的意識所反映②物質是指除了人腦以外的客觀存在③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④物質就是各種各樣的具體物質形態的總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當地時間2017年9月19日下午,墨西哥中部莫雷洛斯州發生7.1級地震。專家指出:“地球一直處于震動狀態,震動是地球的常態。”“震動是地球的常態”體現的哲理是①任何物質形態都是以運動的方式存在的[來源:學科網]②運動是靜止的一種特殊狀態③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恒的 ④就存在方式來說,物質是靜止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我國生物領域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中科院重離子束治癌技術即將進入臨床治療,云南大學人類遺傳學研究中心發現三個疾病相關基因,華中農大轉基因棉通過鑒定,河北省也有了首家植物分子育種中心。這體現的哲學道理是A.規律具有普遍性 B.在規律面前人是無能為力的C.規律是不穩定的聯系 [來源:學§科§網]D.人們可以創造規律9.“運動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簡單的機械的位移能夠實現,也只是因為物體在同一瞬間既在這個地方又在另一個地方,既在同一地方又不在同一地方,這一命題 A.否認了靜止的存在,是相對主義、詭辯論 [來源:學。科。網Z。X。X。K]B.否認了運動絕對性,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 C.夸大了相對靜止,是形而上學的絕對靜止論 D.正確揭示了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 10.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要立足國情,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這是基于A.順應社會發展規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B.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人對自然的征服C.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要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D.規律是客觀的,要尊重和利用自然規律1.(2015·海南政治)馬克思說:“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對這一論述理解正確的是 ①勞動是人特有的實踐活動和存在方式②人的發展以物質生產的發展為基礎③生產工具決定人類社會的性質和面貌④生產方式決定于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16·上海政治)曾幾何時,崇山峻嶺原始森林變成了延綿不絕的“光頭山”。四川人民經過十幾年苦心經營,再現了滿目蒼翠的浩瀚林海,建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生態屏障的建成折射出當地人民A.秉持綠色生態理念,發揮人定勝天的氣概B.把握事物發展規律,預見生態變化的趨勢C.保護生態環境的活動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D.在尊重客觀規律基礎上努力改造生態環境3.(2015·廣東文綜)哲人說:“給我寧靜吧,讓我接受不能改變的;給我勇氣吧,讓我去改變我能改變的;給我智慧吧,讓我分辨出什么是需要改變的,什么是我不能改變的。”這句話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①社會意識具有直接現實性 ②尊重客觀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③哲學可為生活提供指導 ④世界是人的主觀意識的產物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2015·江蘇政治)世間萬物,變動不居。“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這說明①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②一切要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③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④要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來源:Zxxk.Com]參考答案與解析【靶向訓練】1.C 【解析】物質是從物質的具體形態中概括抽象出來的,是萬事萬物的本質屬性。物質只能存在于物質的具體形態之中,而物質的具體形態是物質的表現。物質和具體的物質形態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抽象和具體的關系。我們的目標之一就是尋找“暗物質”,材料的“暗物質”是能被人類所認識的具體的物質形態,是客觀實在的外在表現,②④符合題意;①③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C。2.C 【解析】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材料中強調了“事物及其產生,發展的本源、來源和背景”其實是強調了社會存在的客觀性,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故選C;①不選,因為物質第一性;④不選,因為世界的本原只能是物質。3.B 【解析】世界人口的持續增加和經濟活動的不斷擴展對地球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壓力,帶來更多的物種消失和自然災害,說明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觀的,①④符合題意;保護生態不需要從根本上變革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②錯誤;材料沒有體現人類社會的產生,③不符合題意。故選B。4.D 【解析】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自然界是客觀的,人類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不然會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D符合題意;材料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依據,與物質的基本屬性、人類社會是客觀的、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均無關,排除A、B、C。5.C 【解析】①不屬于哲學道理,排除;材料中農民的做法表明自然界是客觀的,應尊重它,保護它,②正確;③中“人與自然相互依存”說法錯誤,排除;材料中農民的做法表明自然界是物質的,但人類能認識它,利用它,④正確;故選C。 7.A 【解析】“震動是地球的常態”體現的哲理是任何物質形態都是以運動的方式存在的,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恒的,①③符合題意;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②說法錯誤;就存在方式來說,物質是運動的,④說法錯誤;故選A。8.A 【解析】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沒有規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議的。材料中強調了我國的生物學領域取得的成果體現了規律的普遍性,A符合題意;B、C、D均說法錯誤。 10.D 【解析】題目中,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要立足國情,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是因為規律是客觀的,要尊重和利用自然規律,D符合題意。A說法錯誤,排除。B中“實現人對自然的征服”說法錯誤,排除。C不符合題意,排除。【真題再現】1.A 【解析】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③錯誤;④中“決定于”說法錯誤,排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說明了勞動的重要性,①符合題意;生產活動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②符合題意。故選A。2.D 【解析】四川人民經過苦心經營,建成了長江上游的生態屏障,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是人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規律、利用規律的結果,D符合題意;“人定勝天”是唯心主義的觀點,故A錯誤;材料沒有體現預見發展變化的趨勢,故B不符合題意;材料強調人們的實踐活動獲得了成功,沒有強調人們的實踐活動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C不符合題意。3.C 【解析】②③符合題意,接受不能改變的,尊重客觀規律,改變我能改變的,發揮主觀能動性,給我智慧,讓我分辨什么是能改變的,什么是不能改變的,哲學可以為生活提供指導。①④觀點錯誤,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社會意識并不具有直接現實性,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質,而不是意識的產物。4.A 【解析】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③錯誤;“世間萬物,變動不居”體現了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①符合題意;“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體現了一切要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②符合題意;④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A。[來源:學#科#網Z#X#X#K]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