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沁園春·雪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 稍遜風騷。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毛澤東思考:1、詞中被稱為“一代天驕”的英雄是誰? 2、“一代天驕”他是那個民族的首領?3、他在中國歷史上有何貢獻?第四單元第3課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拓展宋元: 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與文明高度發展元 長期生活在我國北方蒙古高原上,過著游牧和狩獵生活。蒙古一、“一代天驕”的崛起1、蒙古的興起內——2、12世紀時蒙古蒙古統一前, 草原上的爭戰情景:星天旋轉,諸國爭戰,……沒有逃避地方,只有沖鋒打仗.沒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殺伐. ----謝再善譯《蒙古秘史》外——女真壓迫各部混戰鐵木真12世紀,鐵木真統一了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毛澤東)3、蒙古國的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1206年和林鐵木真,被尊稱為“成吉思汗”4、蒙古國的強大對內征討對外擴張成吉思汗時期的領土擴張僅用半個世紀的時間,一個地跨歐、亞兩洲的蒙古帝國誕生。元朝和四大汗國 成吉思汗及其子孫通過大規模的擴張戰爭,除了對西夏、金、南宋作戰外,還打到歐洲多瑙河流域,建立起橫跨亞歐的蒙古帝國。 1、完成了蒙古的統一大業(最重要)。2、建立了強大的蒙古政權。3、領導蒙古人民反抗金的壓迫。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毛澤東·《沁園春·雪》成吉思汗真是“只識彎弓射大雕”的武夫嗎? 談談成吉思汗的歷史功績。 內蒙古成吉思汗陵墓 公元1227年,蒙古消滅西夏前夕,成吉思汗病故于軍中。相繼繼位的窩闊臺、蒙哥和忽必烈繼續南下西征,不斷開辟新的疆土……1227年,蒙古滅西夏。1234年,滅金。1246年,滅吐蕃。1253年,滅大理。1260年,忽必烈繼承汗位。 建立的時間:1271年元朝 建立者:忽必烈 都城:大都(今北京) 1276年,元滅南宋。 1279年,元統一中國。二、元朝的建立和統一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的封建王朝。想一想: 中國封建社會有幾次結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統一局面?秦漢西晉的短暫統一隋唐元朝 1、忽必烈為什么要仿效漢法改制? 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漢法,乃可長久。故魏、遼、金能用漢法,歷年最多。其他不能用漢法者,皆亂亡相繼。史冊具載,昭昭可見也。 國家仍處溯漠,無事論此,必如今日形勢,非用漢法不宜也。 ——(元)許衡原文大意:考察前代,北方少數民族完全占據中原后,一定要推行漢法,才能統治長久,所以北魏、遼、金統治時間最長。其它不行漢法的少數民族政權都相繼敗亡。這種情況在史書上有詳細記載,看的明明白白的。元朝處在漠北時,還顧不得考慮這個問題。而處在現在的形勢,不用漢法就很不很不合時宜了。忽必烈的改革2、忽必烈改革的內容:1)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2)加強對西藏的管轄,元朝在中央設立宣政院,負責藏族地區的行政。西藏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1)政治上:仿效中原政治制度,建立行省制度行省制度;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于元朝元朝疆域圖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影響: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管轄;鞏固和發展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今天行政區劃的基礎。 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貴族圈占農田作牧場,推廣棉花的種植,使北方農業得到恢復和發展。《農桑輯要》書影 《農桑輯要》是元朝管理農桑水利的機構大司農司主持編寫的,共七卷,由元政府下令頒行全國。它是現存最早的官修農書。(2)經濟上:推行重農政策 選自王禎《農書》中的插圖。元朝普遍使用的灌溉工具主要是漢唐已發明的翻車和筒車,樣式不斷翻新,以適應廣大地域不同條件下灌溉需求。 除了原有的人力翻車外,還出現了水轉翻車、牛轉翻車和風車。牛轉翻車牛轉翻車1、開鑿兩段新運河,便利南糧北運;2、開辟海運航線,糧食運輸逐步以海運為主,海上“絲綢之路”盛行;3、建立比較完善的驛站系統。(3)交通上:得到空前發展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馬可·波羅行紀》元朝的交通和對外交流通惠河、會通河回顧:隋朝大運河(P87)目的: 為了便利南糧北運,開鑿了兩段新運河,使糧船可以從杭州直抵大都;作用: 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航線,糧食運輸逐步以海運為主,海上“絲綢之路”盛行。“海上絲綢之路”又稱為什么?陶瓷之路為什么漢朝時陸上絲綢之路發達,而宋元時期則海上絲綢之路發達?造船技術的提高、 指南針應用于航海建立比較完善的驛站系統元代驛站示意圖“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至,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 ——《元史·地理志》雞鳴山驛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元朝的海外交通路線圖 指南針、火藥等科技發明在這時傳播出去,阿拉伯的醫學、天文學等知識傳入中國。《馬可·波羅行紀》引起了更多歐洲人對中華文明的興趣。想一想:這種情況說明了什么?說明了中外經濟交流的繁盛。泉州伊斯蘭教清真寺泉州摩尼教遺址伊斯蘭教、摩尼教在泉州的盛行說明了什么問題? 是我國與阿拉伯各國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說明中外文化交流的盛況。泉州港出土的海船泉州港的盛況反映了什么現象?元朝海外貿易的繁榮 為什么元朝出現了這樣一個空前開放和交流的局面?(提示:可以從疆域、交通、對外政策、科技等方面考慮)疆域:國家統一,疆域空前遼闊,設行省制交通:交通發達便利,建立完善驛站系統對外政策: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科技:古代科學技術發展達到高峰1.海外貿易空前繁榮;2.各種宗教傳入中國并傳播開。3.中外科技文化交流達到高峰4.中外人員往來和民族融合迎來高潮,(回族)形成。元時期開放與交流的表現(秦)漢、 (隋)唐 、 宋◆元朝的開放與交流對中國今天的改革開放有什么借鑒意義? 鞏固統一,發展經濟,完善各項制度,引進人才與資金,發展交通,兼容并蓄,善用人才,民族平等,求同存異,共同繁榮,人民齊心協力,艱苦創業…… ◆在前面學過的內容中,中國還有哪些朝代也是對外開放的?(2)不少定居中國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1、表現:(1)許多漢人來到邊疆,為邊疆地區的開發作出貢獻。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元朝的民族融合 元朝的統一和遼闊的疆域為國內各民族的聯系和交往提供了有利條件; 元朝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旌經濟、文化的發展與融合。2、原因: 元朝政治上的空前統一是元朝民族大融合情形出現的根本原因。回顧:我國古代出現的三次民族融合的高潮。三次高潮①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②五代遼宋夏金時期③元朝時期成吉思汗統一 蒙古 促進民族融合 忽必烈1、建立元朝2、完成統一 3、鞏固統一(行省制度)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拓展興起鐵木真(成吉思汗) 1206年民族大融合 回族形成統治措施: ①建立行省制度②加強對西藏的管轄③重視發展農業④交通空前發展,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統一忽必烈(元世祖)1279年1、空前遼闊的疆域便利了各民族的活動和交往,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前提條件;2、民族融合形式多樣,高潮迭起,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基本內容;3、采取強有力措施空前有效地管轄邊疆地區,是元朝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手段。元朝促進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有何特點? 元朝與歷史上曾經建立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相比,有哪些不同點?1、元朝是第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的王朝。2、元朝的疆域在中國歷史上最為廣大。3、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在我國歷史上有什么貢獻? 元朝統一全國,疆域遼闊;行省制度對內地和邊疆實行有效的管轄,促進民族融合,社會經濟繼續發展,中外交往頻繁。1.下列政權被蒙古族所滅的有( )①遼 ②西夏 ③南宋 ④北宋 ⑤金A.①②③⑤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2.由分裂走向大一統的朝代不包括( )A.秦朝 B.隋朝 C.元朝 D.宋朝3.元朝在中央設置的管理全國政務的機構是( ) A.宣政院 B.中書省 C.尚書省 D.行省4.元朝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此時開始形成的一個新的民族是( )A.苗族 B.回族 C.維吾爾族 D.傣族隨堂練習5.元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下列不能反映其進步性的一項是( )A.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B.推行了行省制度C.實行民族分化政策 D.加強了民族融合6.一首《青藏高原》引起了無數人對西藏的向往,這片神奇的土地在 ▲ 時就已經成為我國的行政區。 ( )A.元朝 B.明朝 C.唐朝 D.漢朝7.“胡人有婦解漢音,漢女亦解調胡琴。”這句詩寫于元末,反映了元朝( )A.統一全國,疆域遼闊 B.文化事業發展C.中外交往頻繁 D.民族融合8.請結合下圖,回答下列問題。(1)請根據朝代更替順序,將示意圖上的內容補充完整。朝代①是指 ;朝代②是指 。(2)該示意圖展示了中國由統一進入分裂,再到統一的歷史進程。與A、C段時期相比,B段歷史時期有什么不同特征?(提示:可以從政治和文化兩方面來歸納)(3)A段和C段時期的朝代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有效管理國家,分別實施了怎樣的制度?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元世祖時來到中國的一位意大利旅行家,在自己的書中對當時的大都曾有過這樣的描述:“郭中所居者,有各地來往之外國人,或來入貢方物,或來售貨宮中……外國巨價異物及百物之輸入此城者,世界諸城無能與比。”材料二:見下圖。(1)材料一中所說的“旅行家”是誰?(2)這位旅行家是沿著材料二的路線來到中國的,這條路線叫什么?(3)你認為這位旅行家在書中描述的景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上述兩則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題是什么?這對我國當今社會的發展有何啟示?《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拓展》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課主要講述蒙古的興起及其所建立元朝在我國歷史上的貢獻,涉及元朝的政治、經濟史的內容。教材呈現了三個目的內容,第一目重點介紹成吉思汗的歷史功績。第二個目主要講述元朝的統一與統治。第三個目呈現的是民族融合的發展情況。在課程標準中,本課又是承上啟下的一課,上承遼宋夏金的對峙,凸顯元朝統一了中國,并把中國的版圖擴展到最大,元朝時中國經濟繼續發展又為后來明朝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學生分析:學生經過了半個學期的歷史學習,已經初步具備了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掌握了一些綜合歸納歷史知識的技能。通過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國歷史上的貢獻,肯定元朝在歷史上的地位,理清基本線索,弄清各事物之間的聯系,把握元朝的整體面貌,恰好有助于以上能力的進一步培養與提高。學習目標:掌握蒙古族的興起,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統一全國、文天祥的抗元斗爭、元世祖重視農業、開通運河、大都的繁榮、頻繁的中外往來、創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的發展等基本史實。概括元朝在我國歷史上的貢獻,理清基本線索,肯定元朝的歷史地位。民族融合——回族的形成的活動探究,認識到回族的形成是元朝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的結果。認識到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的積極作用;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氣節;元朝在歷史上地位;行省制度的深遠影響;西藏、臺灣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民族融合的新特點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和愛國主義精神。學習重點:蒙古族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設計意圖:蒙古族是我國歷史上的重要民族,成吉思汗是中國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學習時以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中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為引子,講述鐵木真的童年經歷,通過閱讀《蒙古秘史》中的詩:“沒有逃避的地方………”認識到成吉思汗的突出貢獻。行省制度這一概念對于初一學生有一定難度,分析時結合《元朝疆域》圖說明以下幾點:實行行省制度的目的、內容、作用,并結合當前時政分析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對琉球(今臺灣)的管轄。民族融合,初一學生已不是第一次接觸,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元朝的民族融合,是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進而歸納民族融合的表現,認識到統一與民族融合之間的關系與作用。學習難點:行省制度;民族融合;理清線索設計意圖:行省制度涉及元朝的整套統治機構,也是掌握的難點,分析時可分①中央—中書省—全國最高行政機構—管轄大都及周圍地區(含山東)②地方—行中書省(行省)③西藏④臺灣四部分處理,同時指明它是秦以來郡縣制的一大發展。民族融合這一難點突破時可從統一 交往(前提) 加強這一角度出發,同時引導學生回憶漢以來的民族融合的相關史實。課前準備:(為課堂展示做好鋪墊)收集鐵木真、文天祥的故事;查閱《沁園春.雪》《過零丁洋》的相關資料;了解藏獨、臺獨的近期活動情況。預習質疑:(把課前預習中存在的問題,梳理出來,便于課堂展示,提高學習的針對性)課堂實施:課前預習檢查與反饋各組收交及時,整體感知環節,書寫規范、認真、正確率高問題主要集中在:文天祥被后人尊敬與元世祖的貢獻之間的矛盾認識,對元朝在歷史上的地位整體把握不足,線索不清。情景導入 播放詞朗誦《沁園春.雪》歷史上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真的是一個只識彎弓射大雕的人物嗎?讓我們走進歷史學習《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一、交流助學 1.以小組為單位,印證預習成果,存在的疑問小組內進行討論,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尋求老師的指導。2.小組存在的共性問題,課堂展示二、拓展深學(圍繞預設的教學重點、難點及各組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課堂展示交流) (1)統一蒙古:①蒙古族是我國歷史上的重要民族,12世紀時蒙古高原是一種什么局面?后來這種局面是怎樣改變的?②成吉思汗最突出的貢獻是什么?③他是不是“只識彎弓射大雕”?辯證分析,是或否(2)元朝的建立與統一①文天祥千古流傳的佳句,主要事跡,為什么受到世人的尊重?②師結:從事的是反抗民族壓迫的正義斗爭;具有崇高的民族氣節(3)元朝的統治①元朝建立后,統治者必須采取措施維持他的統治,那么元世祖采取哪些發展經濟的措施?師結:根本目的:維護封建統治②隋朝運河與元朝運河的異同點?教師展示兩幅圖片A開鑿的目的 B統治者 C新開鑿的兩段D走向、中心 E海運的路線F海運的地位師指出:裁彎取直③中外交往頻繁的典型代表?思考馬可波羅來華的意義?師結:有利于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④行省制度:目的、內容、影響師結:中央—中書省—全國最高行政機構—管轄大都及周圍地區(含山東);地方—行中書省(行省),“省”是秦以來“郡縣制”的發展⑤漢藏關系回顧,元朝的有效管轄,展示“藏獨”的活動材料⑥臺灣與大陸的歷史交往關系回顧,“臺獨”活動材料師小結:行省制度,鞏固了空前遼闊的疆域,加強了內地與邊疆的聯系,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基本上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歷史疆域。(4)民族融合:①元朝民族融合是我國歷史上進一步加強時期,回顧民族關系②元朝民族融合得到加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元朝的統一僅僅促進了民族融合嗎?它還有什么作用?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師結:國家統一為交往提供了(前提),促使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五、系統建學: ①教師總結:主要掌握三個年代:1206、1271、1276;三個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三個大事:統一蒙古、建立元朝、創立行省制度②師生共建知識網絡③知識鞏固落實六、課下預習指導: 達標測學1、下列歷史人物中實現國家統一的是( )A趙匡胤 B元昊 C鐵木真 D忽必烈2、今山東地區在元朝受到哪個機構管轄A中書省 B行中書省 C山東省 D河南省3、元朝創立的行省制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主要是指這一制度( )①繼承和推廣了秦漢的郡縣制度 ②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管轄③鞏固和發展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④奠定了今天中國行政區劃的基礎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4、一位生活在元朝大都的商人,他不可能有的經歷是( )A到江南販運棉布 B經運河到杭州游覽C從劉家港海運大米到直沽 D到西藏受到駐藏大臣熱情接待5、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于A秦朝 B西漢 C隋朝 D元朝6、元朝時新形成的民族是A蒙古族 B回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7、對比隋朝運河與元朝運河后,回答:⑴兩朝開通運河的目的各是什么?1分⑵在位的皇帝是誰?1分⑶兩條運輸線的中心各是什么?1分(4)元朝比隋朝增加了那種運輸方式1分教后反思1.本課內容繁多,新舊知識之間、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聯系頗多,加強課前預習的設計與檢查是確保課堂教學任務完成的必要前提。2.課堂中注重學習小組的發揮,利用“兵教兵”有助于交流助學;實行小組對抗加分,增強了課堂參與的積極性。3.本課在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氣節、漢藏關系、臺灣與大陸關系方面進行歷史知識的前后聯系,與現實緊密結合,是比較成功的一筆。4.在處理元朝運河注重了對比,培養了分析能力;行省制度時,突出目的、內容、作用,有效突破了難點。5.在系統建學環節通過學生小結、師生共建,理清了歷史事實之間邏輯關系。當然,本課知識繁多,知識鞏固落實時間不足,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優化教學流程,放給學生更多的主動權,注重知識的消化與落實。農業上交通運輸商業中外交往經 濟 上忽必烈貢獻、統治建立元朝統一蒙古鐵木真行 省 制 度邊疆地 方中 央民 族 融 合PAGE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中國古代史系列微課:蒙古興起與元朝的建立.flv 元代對外交往.flv 元朝農業生產的發展.flv 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拓展.ppt 教案: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拓展.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