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總復習提綱 中國現代史?歷史分期:1、新民主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1949——1956年);2、社會主義社會在探索中曲折前進時期(1956——1966);3、文革十年動亂時期(1966——1976年);4、徘徊時期(1976年——1978年)5、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1978年至今)? 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1、重大事件:?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國慶節)?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抗美援朝(1950年——1953年)?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底)?2、中國人民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1)時間?1949年9月;地點? 北平(2)主要內容: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簡稱《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的作用)、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做主席、決定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北平為首都并改名為北京、采用公元紀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3、開國大典:(1)時間?1949年10月1日,地點?北京天安門(從天安門到天安門;指五四運動和開國大典);(2)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成立,該政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合法政府;(3)意義:標志著新中國的成立。?4、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1)國內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中國成為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2)國際意義:?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社會主義的力量,5、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1)過程:西藏派代表阿沛.阿旺晉美到達北京雙方達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協議,西藏獲得和平解放;(2)意義: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6、抗美援朝?(1)背景:朝鮮內戰爆發,美國出兵侵略朝鮮,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達到鴨綠江邊;美軍入侵中國領空,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城市;美國第七艦隊入侵臺灣海峽,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臺灣;美軍的一系列活動嚴重威脅中國安全;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3)時間:1950年——1953年,以彭德懷為司令員,軍隊是中國人民志愿軍。(4)最可愛的人:以黃繼光、邱少云為代表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的英雄主義精神,因此被譽為“最可愛的人”。(5)1953年,美國簽署“停戰協定”。(6)意義:粉碎了美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保衛了中朝兩國的獨立和安全;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8、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底)?(1)背景: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廣大農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2)開始的標志: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3)結果?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4)意義:①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權得到鞏固 ②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5)注意:土地改革是把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只是所有制發生變化,性質沒有發生變化,從私有制到私有制。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1、重大事件:?一五計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三大改造、八大、文化大革命?2、一五計劃? (1)時間(1953年——1957年);(2)背景?解放前夕,國民黨經濟瀕于崩潰;我國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工業水平低,工業基礎薄弱,門類不全,人均擁有量遠遠低于發達國家。(3)目的:有計劃進行社會主義建設。(4)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5)成就 重工業 鞍山鋼鐵公司;長春第一汽車廠;飛機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交通運輸業? 武漢長江大橋(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加強內地邊疆的聯系,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6)作用: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時間: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利機關,確定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體)3、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底)(1)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背景?:分散經營的農業生產不利于農業的發展,不能滿足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方式:?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 (2)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方式是手工業生產合作社;(3)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方式是公私合營即公私雙方共同經營起義,公方代表居于領導地位;贖買政策即按全行業公私合營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贖買政策的意義: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4)實質: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5)歷史意義: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即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6)消極影響: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4、探索中曲折前進①八大:(1)1956年?北京;(2)主要內容:確定主要任務: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的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②總路線:?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凈、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③兩大失誤: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④國民經濟調整: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到1965年,調整任務基本完成。⑤探索時期建設成就和模范人物:大慶油田、電子工業、原子能工業,航天工業從無到有發展。模范人物:大慶石油工人王進喜;兩彈元勛鄧稼先;黨的好干部,縣委書記焦裕祿;人民的好兒子雷鋒。5、文化大革命(1966年到1976年):(1)毛澤東錯誤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把階級矛盾當成了社會的主要矛盾;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2)開始的標志:中共中央發出開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并成立中央文革小組;(3)結束:林彪反革命提集團的覆滅: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墜機事件。1976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結束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內亂,從危難中挽救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4)。抗爭?:四五運動;最大的冤案?文革期間強加給劉少奇的種種罪名。??(5)成就:1967年,第一顆氫彈,1970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73年秈型雜交水稻。?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重大歷史事件: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民主法制建設的加強;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十二大召開、十三大召開;鄧小平南方講話;十四大召開;十五大召開。?2、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1)背景:人民要求對文革期間的冤假錯案進行平反;中共中央領導人依然堅持左的思想,提出“兩個凡是”的方針(2)時間:1978年;內容: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4)性質;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作用: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思想基礎。?3、十一屆三中全會:(1)1978年底,北京召開。(2)內容: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3)意義: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中國歷史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4、撥亂反正——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1)為冤假錯案平反:對劉少奇恢復名譽;(2)結束: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召開,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標志著中共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勝利完成。5、對內改革——經濟體制改革(1)農村改革:目的: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包產到戶,自負盈虧);最早實行的地區:安徽鳳陽小崗村;作用:解放了發展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得到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鄉鎮企業迅速發展,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城市改革:改革的方式:以公有制為主體,政企分開,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6、對外開放(1)1980年開始;(2)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3)深圳是對外開放的窗口,被稱為“一夜崛起之城”(4)對外開放的格局:經濟特區,后來增設了海南——沿海開放城市(14個)——沿海經濟開放區(上海浦東開放區)——內地。特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5)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1年12月,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新途徑。7、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知識點1、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過程):(1)1982年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2)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3)1992年南方談話,內容: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特區姓社不姓資;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要抓住時機,發展自己,發展才是硬道理。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4)1992年,十四大確立了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5)1997年,十五大將鄧小平理論確立為指導思想,并寫進黨章。知識點2、中共十六大:2002,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知識點3、中共十七大:2007,胡錦濤,科學發展觀被寫進黨章。知識點4、十八大:2012,習近平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 五、中共十九大: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2.主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3.歷史地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第11課 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一、中國夢1.提出:2012年11月,習近平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2.基本內涵: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3.實現途徑: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4.奮斗目標:“兩個一百年”:(1)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2021年)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2049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1.具體內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2.形成過程(1) 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黨的建設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2)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3)2014年12月,習近平強調,從嚴治黨是全黨的共同任務,全面從嚴治黨是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必然要求。3.深遠影響:“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總方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新發展理念1.2015年,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2.意義:新發展理念針對的是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國當前最為緊迫的現實問題,關系我國發展全局和未來前景。四、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1.科學判斷:我國經濟發展進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2.應對舉措(1)創新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式,優化升級產業結構,積極推進科技創新。(2)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籌建和成立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3.影響:使中國在實現國家重大戰略發展目標,主辦國際盛會,應付突發事件,戰勝重大自然災害等方面具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力量。4.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第四單元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1、中華民族的格局:大雜居、小聚居。?2、民族區域自治:(1)概況:五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和許多自治州、自治縣;(2)意義或者作用:對祖國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有重大意義,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3、民族政策:各民族共同發展;(1)20世紀60年代初期,西藏地區完成民主改革,廢除封建農奴制度,百萬農奴翻身當家做主人,西藏進入社會主義階段,西藏成為重要牧區;(2)西部大開發戰略。(3)援藏干部:孔繁森。?4、香港、澳門回歸(見之后的專題復習)?第五單元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一)國防建設??1、海軍(1)新中國成立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海軍:華東軍區海軍建立;后又陸續建立了北海、東海、南海艦隊;(2)1971年,我國自行研制導彈驅逐艦,完成多次科學試驗和外出任務;(3)1974年,陸續裝備了自己的核潛艇。?2、空軍:(1)人民空軍是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的,建立就面臨抗美援朝戰爭的考驗,并取得輝煌成果,著名飛行員:蔣道平。(2)最初飛機重要從國外購買,后來走上國產化的道路;1956年,仿制成殲5型殲滅機;(3)改革開放以后,空軍建設有了新的發展,成為保衛祖國的鋼鐵衛士。?3、導彈部隊的發展:(1)1966年組建,擔任核反擊任務;(2)戰略導彈部隊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二炮”(3)認識:科技強軍是人民軍隊建設的正確道路。?4、如何認識我國現代科技國防力量的增強:中國加強國防建設、增強科技力量的目的在于維護領土主權的完整,在于維護國家統一,而不是進行霸權主義。中國永不稱霸,反對核武器的擴散,并致力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二)新中國的外交?1、建國之初?(1)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中國成立到如今都是);(2)外交成就:建國之初就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以便為恢復經濟建設創造一個好的外部環境;(3)美國對華的態度:美國對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外交孤立政策,不與中國建交,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2、50年代的外交成就:(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3年,中國和印度就西藏地區的關系進行談判首次提出;內容: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影響: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準則。(2)萬隆會議:1955年,眾多亞非獨立國家的首腦在萬隆召開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內容(主題):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成就: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求同存異方針的作用: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通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萬隆會議形成萬隆精神的含義:亞非人民團結一致,保衛世界和平,增加各國人民間友誼。?3、70年代的外交成就:(1)中美關系的正常化:原因: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過程:1971年,乒乓外交,以小球影響打球;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2)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3)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建立外交關系。影響:許多國家紛紛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掀起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我國的外交工作出現了新局面。?4.尼克松訪華:(1)概況?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會見毛澤東,與周恩來進行會談,雙方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此事件被稱為中美關系的“破冰之旅”;(2)作用:中美兩國二十多年的對抗結束了,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5.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原因: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2)時間1971年10月25日,在26屆聯合國大會上,由第三世界國家提出;(3)作用: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6,、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國外交上的“梅開三度”: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中美建交。?7、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成就:(1)原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迅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國際地位提高。(2)成就:2001年,成功舉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申奧成功。?8、縱觀新中國成立之后到至今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新中國取得主權獨立的國家;綜合國力,國際威望不斷提高;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針對國際形勢的變化,采取積極靈活的外交政策。?9、中美關系從幾十年的敵對到邦交正常化,我們得到什么啟示:外交政策應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外交政策的變化必須符合國情;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w W w .x K b 1.c o M (?http:?/??/?www.xkb1.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