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材料題的做題技巧和解題思路做好三步,歷史材料題準能得高分很多同學留言,舉個例子會更好,今天給各位讀者推薦一道例題,希望對您的成績提高有幫助。例題: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材料一: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開始變法。主要內容是:編制戶口,加強刑罰;獎勵生產;獎勵軍功;承認土地私有;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材料二:《史記》記載,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商鞅被處死。(1)根據材料一,指出最能體現商鞅變法性質的內容是哪一項。(2分)(2)請用史實說明商鞅變法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說出觀點并說明理由。(4分)(3)通過以上問題,請你談談一場改革或變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備哪些條件?(2分)解題思路:第一步:讀。先讀設問,再讀材料,沒有出處,跳過,把材料中關鍵詞勾畫,“前356年”“商鞅”“秦孝公”“處死”等,心中有數此題在考察商鞅變法相關內容。第二步:找。聯想材料核心內容與書本知識哪一課相關聯,迅速鎖定第二單元第七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第二目《商鞅變法》內容。第三步:答。第一問,“最能體現性質”,商鞅變法性質是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從而確立封建社會性質,維護新興地主階級利益,故從土地制度經濟層面著手。(夏商西周奴隸社會-戰國封建社會確立<鐵器、牛耕使生產力提升,井田制公田-私田開墾,奴隸主-地主,奴隸-農民>)注意:第二問“說出觀點并說明理由。”這是2個問題,做到一問一答,標注小序號。第三問,變法成功條件,多角度聯想商鞅成功因素,從改革的社會環境、支持者推行力度、變法者自身的品行(公正無私、執法嚴明)、變法內容是否符合社會實際情況、維護哪些人的利益等等。言之有理即可,禁止口語化答題,就事論事。參考答案:(1)答:國家承認土地私有。(2)答:①商鞅變法成功了。②因為“商鞅雖死,其法尤行”,變法前,秦國還比較落后,經過商鞅變法,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秦國國力大增,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3)答:改革要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改革要順應社會發展潮流,緊跟時代發展;改革要有良好的環境等。再次重申一下七年級同學,材料題的做題注意事項。一、讀清問題、讀透材料——解題的基礎讀——先讀題目設問,再審讀材料正文?1、先讀題目設問有助于了解答題要求和方向,明確作答要求;?2、然后帶著問題審讀材料。①先看材料的出處及說明性文字,這些是對材料背景、國別、作者等信息的提示,如《戰國策》、《史記·秦始皇本紀》、《漢書·食貨志》等,對材料中歷史事件時空做到心中有數;②再閱讀材料正文,找到材料敘述的核心內容,對涉及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結果等關鍵詞做適當勾畫,從中獲取有效信息。二、找取相關有效信息,解題的關鍵設問一般都要求“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各種形式多樣的材料都是以課本知識為背景或依托,閱讀材料后,聯想所學知識,找取材料與課本內容具體章節的關聯,翻到材料所述內容的那一課,對照設問,通過梳理、分析,推測判斷,得出答案。三、答準題目所設問題-解題的落腳點1、注意設問分值,“看菜吃飯、看分答題”,例如2分可能包含兩個要點,8分不太可能只答一個要點;2、一個材料題設問包含不止一問,要做到一問一答,分點答題,標注小序號;3、材料題對文字表達能力較高,要求言簡意賅、條理清晰、邏輯嚴謹、就事論事,做到問什么答什么,需要展開時再展開,用語要規范準確,杜絕口語化。歷史材料題是不少同學學習歷史的攔路虎,縱觀近些年的試卷,我們可以看出當今歷史材料解析題具有如下特點:1、能夠很好的閱讀理解材料;2、能比較完整的完整準確提取有效信息;3、能夠快速的聯系書本知識遷移與運用;4、能夠明確的根據設問要求進行分析說明如何才能的高分呢?下面的這篇文章理論性較強,但是讀懂了,你的成績將會突飛猛進。一、讀——是解答的前提讀懂、讀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題的第一步。?1.先讀問題,后讀材料。?不少人認為要先讀材料,后看題目設問。事實上這樣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讀材料比較陌生,如遇到難懂的古文和外來材料甚至障礙更大,易于產生懼怕心理,影響答題;且在不了解答題要求和方向的情況下閱讀材料,針對性不強、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讀幾遍方可。所以,先讀題目設問,給材料內容定位,明確答題方向、目標,帶著問題閱讀材料更顯思路清晰明確。2.閱讀材料的基本原則:?①看兩頭,找信息。材料的首尾兩頭,一般是命題者對材料的出處和內容作簡要介紹的地方,內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時間、國別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個或多個信息。這些說明性文字,往往給解題者某種暗示和引導,有可能埋伏著解題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不可漏讀。②讀懂、讀透材料。對材料的閱讀,一般情況下應讀三遍:第一遍粗讀,找到材料敘述的核心內容。第二遍細讀,正確理解材料的觀點,獲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題的毛病。第三遍重點讀,帶著設問有重點地閱讀,提取有效信息,擱置無效信息,并確定材料與相關知識的聯系,破解命題能力的考查方向。簡單說,讀題要做到三讀:讀題引、讀正文、讀出處。二、找——是解答的關鍵?“找”就是從材料和有關知識中,找取解題的信息點、信息源,它往往是與“讀”交織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無需將兩者截然分開。?1.從材料內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義時,要注意抓取關鍵詞語,不論題目所給的材料文字多少,無效信息和虛假信息的干擾程度多強,材料的含義往往就在幾個關鍵詞語上,它們是信息的集中表現,是解題時所要用的重點。當然,也別忘了有時關鍵信息還可能出現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紹和出處上,它有時會給解題以一定的暗示和啟發。2.從材料與課本的關聯——找取相似點。?試題雖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設問,但迄今為止,任何一道材料題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與課本有不可分割的關聯,“貌離神合”于課本知識。這里的關聯一是指試題以課本知識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試題的一兩處設問需用課本知識來回答或確定大方向。確定了材料與課本的某個或某方面重要知識的關聯,這樣材料便與課本聯系在一起,回答問題就不難了,甚至有的設問可以在課本中“對號入座”。?3.從材料內容與設問角度——找取相關點。?材料解析題,顧名思義是要求把對問題的回答建立在對材料的分析應用上,突出運用材料論證,說明問題的特征和堅持“論從史出”的原則,以充分發揮材料本身在解題中的價值。所以讀材料時要處處想著設問,把設問放到材料中互相對照,從材料中找出回答設問的信息,或從設問的行文中重新獲得讀材料時忽略了的重要之處,以糾正在答題時拋開材料或設問,隨意發揮、答非所問的錯誤傾向。注意:一般來說,定位詞前都會有關鍵的限定詞,提供答題的信息。答案來源不清:根據定向詞確定答案來源答案表述不準:根據定法詞確定答題思路答題內容不明:利用定位詞確定答案表述公式一、根據定向詞,確定答案來源公式二、根據定法詞,確定答題基本思路1、概括:(歸納、概括、指出、解讀)2、分析:(分析、有哪些原因或影響)3、比較:(比較、有哪些異同、變化)4、說明:(原因、內容、影響、特點)5、評析:(你認為、有何認識啟發等)6、列舉:(列舉、舉出、哪些<史實>)定法詞既承擔命題人對學生歷史學科思維方法的考查,又為學生正確解題提供思路和方法公式三、利用定位詞,確定答案的表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外交原因、條件、目的內容、表現、特點影響、作用、經驗、教訓三、答——是解答的落點?材料解析題的讀、找只是為最后的解答作準備,答才是最終的落點。這個落點是否準確、恰當、完美,是否能夠充分體現命題的意圖,還要做到“六個注意”:?1.注意答好第一問。除了材料小論文外,每道材料解析題基本上有多個設問,設問間往往是相互緊密聯系著的,而第一個設問的定位作答是否準確、完整,直接影響著下一問的作答。因此,第一問作答一定要細心推敲,力求全面準確。對起點設問的錯認,將會誤及后面的答案。2.注意審準設問。在好多設問中,都有一些引導性、限制性詞語對問題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據材料概括提煉”,“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據材料……談談認識”,“綜合材料……得出結論”,“比較材料……”,“如何評價材料的觀點”等。這些限制詞語大體上代表了設問內容的本質含義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給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轅北轍”,造成“勁沒使到點子上去”的局面。?3.注意設問分值。每個設問后的括號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詳盡一點;分值小,回答要簡省一點;不能置分值于不顧,自己熟悉的問題雖分值小也大肆鋪張,不熟悉的問題雖分值大卻片言只語。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層次性。材料題解答的完整性和層次性如何,直接決定著得分差別。5.注意史學觀點的運用。?運用基本的史學理論觀點分析材料的本質和規律,這是歷史闡釋能力的最高要求,要從具體材料中得出這一基本觀點,那就必須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思考問題。同時,運用史學觀點進行材料分析,還可以有效辨別觀點錯誤的材料,增強對歷史事物的主觀判斷能力,全面理解作者的立場、意圖、所處的時代背景,有利于對材料進行辯證、歷史的分析、解決。6.注意答案的簡明扼要。對于材料解析題的文字表達能力,要求言簡意賅,條理清楚,邏輯嚴謹問什么答什么,不必展開。另外,答案用語要規范,準確使用“應試語言”,不能濫用文學性的修飾語,歷史卷不能當成語文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