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第1課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1.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爆發的原因(1)內因: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和進行殖民掠奪。(2)外因:19世紀初,受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2.圣馬丁和玻利瓦爾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3.印度民族大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英國對印度的經濟掠奪與政治壓迫。4.印度民族大起義爆發的標志: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起來反抗英國殖民者。5.印度民族大起義的意義:印度民族大起義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這次起義也是19世紀中期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6.印度民族大起義和中國太平天國運動的比較民族抗爭斗爭目標失敗的原因印度民族大起義反抗英國殖民統治,側重于反侵略被英國軍隊殘酷鎮壓中國太平天國運動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側重于反封建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第2課 俄國的改革1.彼得一世改革(1)背景:在沙皇的專制統治下,俄國盛行農奴制,是一個封閉落后的國家。農業和手工業主要使用農奴勞動,工商業的發展極其緩慢。(2)時間、領導者:18世紀初、彼得一世。(3)目的: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4)改革措施①政治上:改組行政機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進一步加強了沙皇的專制權力。要求貴族必須到軍隊或行政機構為國家服務,按功勞和才能提拔人才。②軍事上:創建了一支紀律嚴明的新式常備軍。③經濟上:鼓勵興辦手工工場,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④文化教育: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學生,創辦科學院,開辦學校,創辦報紙。⑤社會習俗:提倡人們學習西方的禮節與生活方式。(5)改革的影響①通過改革,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一躍成為歐洲軍事強國,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②彼得一世改革以強兵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為目標,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③在他的統治下,農奴制卻進一步強化,后來成為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2.俄國農奴制改革(1)根本原因:農奴制嚴重制約了俄國的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2)目的:擺脫農奴制危機,維護沙皇專制統治。(3)時間:1861年。(4)領導者:亞歷山大二世。(5)內容: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農奴在獲得解放的同時,可以獲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須出錢贖買,所出的價錢高出當時的地價。農奴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6)性質: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7)影響:1861年農奴制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使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但是,農奴制的殘余仍然存在,影響著俄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3.農奴制是怎樣阻礙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1)農奴沒有人身自由,使資本主義工業缺乏大量自由勞動力。他們沒有勞動積極性,生產效率極低。(2)農奴生活水平低,影響國內市場的擴大。4.農奴制改革后,俄國近代化的步伐依然沉重而緩慢的表現和原因是什么?(1)表現:俄國近代化的速度緩慢,它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也比不上美國、德國等新興的國家。(2)原因:農奴制改革保存了大量的封建殘余,直接影響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速度。第3課 美國內戰1.美國內戰爆發的原因(1)根本原因:南北兩種經濟制度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2)直接原因:1860年,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2.美國內戰的進程(1)開始:1861年4月,南方軍隊挑起戰爭,美國內戰爆發。(2)初期失利:戰爭初期,由于南方蓄謀已久,早有軍事準備,北方在軍事上屢屢失利。(3)頒布兩部法律——扭轉戰局:1862年,頒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這兩部法律深得人心,調動了農民尤其是黑人的積極性。他們踴躍參軍作戰,扭轉了戰場上的被動局面。(4)結果:1864年,聯邦軍隊圍攻“南部同盟”的“首都”里士滿。1865年,南方軍隊投降。美國內戰以北方勝利告終,避免了美國分裂。3.對林肯的評價: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作出了杰出貢獻,得到了美國人民衷心的愛戴,成為美國歷史上的著名總統。4.美國內戰的影響(1)性質:美國內戰實質上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2)意義:經過這場戰爭,美國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第4課 日本明治維新1.武裝倒幕運動(1)背景:開港通商后,日本經濟受到很大沖擊,許多手工工場倒閉。當時,日本的黃金價格低于世界市場的黃金價格,外國人用白銀套購黃金,造成日本黃金大量外流,引起市場混亂,物價飛漲。農民、城市貧民和下級武士的處境不斷惡化。面對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德川幕府束手無策。(2)主力:一部分中下級武士聯合西南強藩和朝廷公卿,發動了倒幕運動。(3)武裝倒幕:1868年1月,倒幕派在京都發動“王政復古”政變,支持睦仁天皇親政,強令幕府將軍“辭官納地”。同年,倒幕派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撲,結束了幕府統治,改年號為“明治”。2.明治維新(1868年)(1)主要內容①政治上:廢藩置縣,實現中央集權。②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③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以“殖產興業”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④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2)歷史影響①積極影響: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②消極影響: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日本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3.明治維新的啟示:改革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既要重視經濟發展,也要重視文化教育的發展;要反對民族壓迫,捍衛國家獨立,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要勇于創新,善于學習外來先進事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4.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的比較項目明治維新(19世紀中期)戊戌變法(19世紀末期)社會背景幕府統治相對薄弱封建統治力量強大領導力量倒幕派實力強大,掌握了政權資產階級力量弱小,寄希望于無實權的皇帝國際環境世界還處于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西方列強集中侵略中國,國際環境對日本有利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