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九單元 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二)課題: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一) 第 1 課時 總第 課時?教學目標:1.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學會用統計表表示數據整理的結果,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分類標準下的多樣性。2.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回答簡單的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學重點:按不同標準分類整理數據,并學會用統計表來表示數據整理的結果。 教學難點:根據統計的需要,正確地分類收集整理數據。教學準備:課件教學過程:一、情境引入提問:同學們,記得自己的生日在幾月份嗎?××蛋糕店想做一個市場調查,想在學生生日最多的月份做一個促銷活動,你能告訴××蛋糕店的老板,我們學校的學生哪個月出生的人數最多,哪個月出生的人數最少嗎?指名學生回答,并說出理由。提問:你們剛才說的只是自己的猜測,怎樣才能知道哪個月出生的人數最多,哪個月出生的人數最少呢?學生可能回答:調查全校學生的生日。追問:如果我們現在要把信息反饋給蛋糕店,你覺得調查全校的學生這個方法怎么樣?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時小結并揭題。二、交流共享1.討論收集數據方法。(1)提問:剛才我們確定了要在班級里進行調查,我們班級的人數也不少,要怎樣調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學生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2)出示統計表,學生分小組調查每個月出生的人數,并把結果記錄在表里。提問:可以用什么辦法完成這張統計表呢?小組統計,教師巡視指導。2.匯總數據。(1)匯報交流。分小組指派代表出示表格,并說說自己小組一共幾個人,哪個月出生的人數最多,哪個月出生的人數最少。提問:仔細觀察,你們小組哪個月出生的人數最多、哪個月出生的人數最少和其他小組的一樣嗎?引導思考:剛才我們得到每個小組的統計結果,想一想,可以怎樣匯總全班的數據呢?學生交流,指名回答:先把每個小組的同一月份的數據相加,再匯總成一張表格,即全班同學的生日月份匯總表。(2)按月份匯總。師生共同匯總,教師將最終的匯總結果填入下表中。提問:從這張統計表中,我們可以知道些什么?學生自由發言,說出自己的發現。 追問:我們班哪個月出生的人數最多,哪個月出生的人數最少? 師:從統計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樣計算? (3)按季度匯總。提問:一年分成幾個季度,你知道是哪幾個季度?××蛋糕店還想調查每個季度中,哪個季度出生的人數最多,哪個季度出生的人數最少。如果上面的數據按季度分類,應該怎樣設計統計表?出示下表:學生獨立填寫,集體交流,教師將結果填入表格內。提問:從這張統計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個季度出生的人數比較多,哪個季度出生的人數比較少?(4)上面兩次統計有什么不同,你從每個統計表里知道了什么?(把數據按不同標準分類,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5)提問:如果要在全校同學中調查,又該怎么樣做?追問:你認為得到的結果和我們班的結果一定相同嗎?(不一定) 3.歸納總結。通過這次統計活動,你有什么收獲? 三、反饋完善1.完成教材第97頁“想想做做”第1題。(1)提出要求:拿出準備好的正方體,在它的六個面上分別寫上1~6,四人一組做游戲。學生分組合作,將結果記錄在教材中的表格(1)和表格(2)里,教師巡視。 (2)提問:擲( )的人數最多,擲( )的人數最少? 追問: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提問,全班進行反饋。2.完成教材第98頁“想想做做”第2題。(1)調查本班同學的藝術特長,先在小組里調查,再全班匯總。空白的藝術種類可以根據小組的實際情況填寫,學生分組活動,共同填表格。(2)師生合作,匯總表格,根據表格內容回答問題。提問:哪種藝術特長的人數最多,哪種藝術特長的人數最少?你還知道了什么?四、反思總結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還有哪些疑問??第九單元 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二)課題: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二) 第 2 課時 總第 課時教學目標:1.使學生初步根據某一事物的標準,通過數據的收集、整理,進行描述和分析過程。2.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問題、發現問題,進行簡單的預測和較為合理的判斷。3.讓學生進行一些社會調查,體驗實踐性和現實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教學重點:讓學生根據某一標準,確定統計對象。教學難點:能根據相關數據填寫、分析統計表。教學準備:課件教學過程:一、情境引入談話:同學們,課前我們都測量了自己的身高,你能告訴我你的身高是多少嗎? 學生匯報。出示我國正常兒童9~10歲的身高標準表格:師:這是我國正常兒童9~10歲的身高標準,從這張統計表中你看懂了什么? 師:9歲的男生身高在126.5~137.8cm之間是什么意思?揭題:這節課我們要探究我們的身高是不是在正常范圍內。二、交流共享1.教學例2。(1)提問:認真對照,你的身高在正常范圍嗎?學生對照表格,說出自己的年齡和標準范圍判斷自己的身高是否正常。 追問:男生和女生的標準相同嗎?(不相同) (2)統計小組同學的身高情況。談話: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高情況分析自己的身高是不是在正常范圍內,我們班其他同學呢?怎樣才能全面了解全班同學的身高情況?小組討論,指名交流。學生活動:按男、女生分成幾個小組,調查小組里每個同學的身高,并把結果記錄在表格里。匯報交流:按從矮到高的順序,把小組同學的身高排一排,寫在表格里。 提問:你們小組的同學中,最高的是多少厘米?最矮的是多少厘米?追問:把你們小組同學的身高與我國正常兒童的身高標準比一比,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依次回答以上問題,學生結合調查的實際情況進行回答,只要說得合理教師都要予以肯定。(3)統計全班同學的身高情況。提問:剛才我們統計了每個小組同學的身高,現在老師想知道我們全班同學最高是多少厘米?最矮呢?學生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最后全班交流。結合學生發言,教師總結:可以把每組最高的比一比,把每組最矮的比一比,再找出全班同學中最高的和最矮的。追問:全班男生身高在正常范圍的有多少人?女生呢?(小組討論) 師生共同合作分類統計。分成四類:9歲男生,9歲女生,10歲男生,10歲女生。將記錄結果進行統計。 師:說說從統計的結果中你發現了什么? 小結。 三、反饋完善1.完成教材第99頁“想想做做”第1題。出示小華收集的自己班女生1分鐘仰臥起坐的成績,讓學生讀表格。(1)根據統計表,逐題回答教材上的問題。(2)從統計表中你還知道了什么?2.完成教材第99頁“想想做做”第2題。同桌合作,測量自己一庹的長度,并把結果記錄下來。(1)把數據按從小到大的順序重新排列。(2)聯系例2的身高排序,你認為一庹的長度與身高有什么關系?其他小組的發現與你們一樣嗎?四、反思總結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還有哪些疑問??第九單元 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二)課題:練習十二 第 3 課時 總第 課時教學目標:1.通過練習,進一步體驗如何收集信息,制作統計表,并能根據統計表進行分析。2.讓學生在收集、整理、分析、決策的過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促進,掌握本單元的內容。教學重點:體驗統計過程,能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教學難點: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教學準備:課件教學過程:一、知識再現提問:前幾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揭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復習相關的知識點。二、基本練習1.完成教材第100頁“練習十二”第1題。?談話:這是一位籃球運動員某個賽季各場次得分情況,從這些分數中你看懂了什么? 提問:這位運動員在每場比賽中得分最高是多少?最低呢?再問:一共幾場?得分在20以上的有多少場?得分在30分以上的呢?追問:你怎么評價這位運動員的得分能力?2.完成教材第100頁“練習十二”第2題。小組拿出準備好的5個同樣的依次標有1、2、3、4、5的乒乓球,放進不透明的口袋里。(1)出示規則:每次從口袋里任意摸出兩個球,記錄兩個球上的數相加的和,一共摸20次。(2)讓學生先小組分工合作,填寫記錄單,然后匯報摸球記錄的結果。(3)提問:一共出現了幾種不同的和?和最大是多少?最小呢?(4)要求:按和的大小整理數據,把結果填入教材中的表格中。三、綜合練習1.學習教材第101頁“你知道嗎”。師:我們平常買鞋必須知道買的鞋子是多少碼,通過閱讀“你知道嗎”,你知道“鞋內長”和“碼數”是怎么計算的嗎?根據學生匯報,教師板書:腳長的厘米數+1=“鞋內長”的厘米數“鞋內長”厘米數×2-10=碼數2.完成教材第101頁“練習十二”第3題。(1)提問:你通常穿多少碼的鞋子?其他同學呢?要統計我們班男生、女生穿多少碼鞋的人最多?要怎么辦?(分小組統計)(2)按男、女生分成幾個小組,記錄小組里每個同學鞋的尺碼。(3)分男、女生進行全班匯總。(4)小組討論:你們小組穿什么碼數的人數最多?全班男生穿多少碼數的人數最多?女生呢?如果在三年級其他班級調查,估計會得到什么結論?在不同年級調查呢?四、反思總結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感覺自己表現得怎么樣?五、課堂作業《補》?第九單元 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二)課題:上學時間 第 4 課時 總第 課時教學目標:1.通過活動,懂得收集數據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前提,進一步體驗收集數據的重要性。 2.使學生在收集、整理、分析、決策的過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促進,感受時間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獲得紀錄時間的活動經驗。 教學重點:紀錄、討論一周的上學時間。 教學難點:感受收集數據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提問:同學們,你將這幾天每天上學途中大約花的時間做好紀錄了嗎?再問:你家住在哪兒,走路來上學還是坐車,什么時候出發?什么時候到校?花了多長時間?(指名回答,表揚早晨起得早的同學)追問:和同學比,你用的時間是比較長,還是比較短?每天上學用的時間一樣嗎? 引導:每天上學用的時間可能不一樣,怎樣估計才比較合理呢? 學生可能回答:找出5天中經常出現的時間,或這5天平均每天的時間。師小結:要找出這個時間,我們可以連續記錄幾天上學途中用的時間,再進行估計。 二、收集數據1.記錄方法。(1)注意排除一些影響準確記錄的因素,數據記錄也要及時、認真。首先要記錄從家到出發的時間點,再記錄到達學校門口時的時間點,要保證兩個時間節點都要記錄下來。(2)盡量用一塊手表記錄時間,并和學校時間保持一致。 2.收集數據。 出示表格:學生將自己的記錄填入表格。指名展示,讓學生算出每天上學途中用的時間大約是多少分鐘。三、匯總討論1.談話:我們要比較每個同學上學途中用的時間應該怎么做?(收集每個同學上學途中時間的數據進行比較)師: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先收集數據。學生分組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根據小組記錄和整理結果討論:(1)從表格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有多少人上學途中用的時間比你多?有多少人用的時間比你少?上學時間和你差不多的有多少人?(2)上學途中用的時間少于20分鐘的有多少人?多于40分鐘的有多少人?在20~40分鐘的有多少人?(3)將你們小組的上學時間從小到大排一排,誰用的時間最短,誰用的時間最長? 學生對照小組表格,匯報答案。4.提問:剛才我們只是在小組里比較,怎樣才能知道全班同學中有多少人上學途中用的時間和你差不多?(學生討論)引導:需要收集全班同學的數據,用下面的表格將每個小組同學的數據進行匯總。 出示表格全班匯總。指名匯報答案。?四、反思總結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還有哪些疑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