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三 《文化生活》易混易錯點第四單元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易混易錯1.文化的多樣性不同于文化生活的多樣性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生活的多樣性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文化的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表現在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論、文學藝術、民居建筑、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文化生活的多樣性主要指文化消費、文化傳播與文化選擇的多樣性。前者主要就文化本身而言,后者強調人的選擇,體現人與文化的關系。2.流行文化與經典文化(1)流行文化與經典文化是兩個不同的范疇。流行文化具有明顯的時代性特征,不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表現出求異、前衛、創新,又有傳統的特征,易于被廣大青少年接受。經典文化是指經過歷史積淀選擇出來的有價值的文化,具有典型性、權威性的特點,往往具有深厚的內涵,其內容的厚重性往往使其形式比較陳舊。(2)我們衡量一個文化作品是不是流行文化,主要是看它的接受群體是否廣泛,是否在一定時期內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而衡量一個文化作品是不是經典文化,主要是看它本身的價值,看它的內容能否經受住時間的考驗。(3)不能籠統地說經典文化優于流行文化或流行文化優于經典文化。如果傳統的經典文化能夠不斷更新其表現形式,借流行文化之長,補己之短,就有利于發揮其作用;而有些優秀的流行文化經過時間的檢驗和歷史沉淀后也可能成為未來的經典文化。3.比較“大眾文化”和“我們所倡導的大眾文化”(1)“大眾文化”是就文化傳播的廣泛性而言的。在歷史上,文化由于其自身的特點而只能在少數人中傳播,那種文化狀態是很有局限性的。隨著近代大眾傳媒的發展,文化的發展和消費發生了很大變化。以營利為目的,采用現代科技和機器設備規?;厣a文化產品,通過市場運作和大眾傳媒廣泛傳播,為社會大眾所廣泛接受和參與,這就是西方學者所指的“大眾文化”。(2)“大眾文化”并不界定文化內容,而“我們所倡導的大眾文化”則強調兩方面:第一,文化要貼近人民大眾,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第二,文化的內容必須是先進的、健康有益的,而不能是庸俗的、低趣味的??梢姡拔覀兯珜У拇蟊娢幕迸c通常所說的“大眾文化”在內容上是有差別的,不能將二者混同。(3)從性質的規定性來看,“我們所倡導的大眾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方向上要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這是說明文化為誰服務的問題。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是一定的經濟、政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基礎,決定了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本質,決定了我國文化要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為人民服務,這也正是維護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基礎和人民當家作主的客觀需要。(4)二者關系如圖。 4.傳統文化、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比較含義作用態度傳統文化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若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會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就會阻礙社會進步,危害人的發展取其精神,去其糟粕落后文化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文化消極作用通過科學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腐朽文化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輪功”邪教、淫穢色情文化等腐蝕人們的精神世界、侵蝕民族精神、阻礙先進生產力發展、危害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決抵制,依法取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四有”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證,起著導向作用和示范作用大力支持和發展5.“全盤西化”論與“文化復古主義”(1)“全盤西化”論是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種思潮,形成于20世紀30年代。自晚清以來,中國被西方列強侵略,很多人認為是中國封建文化的問題,因此主張學習西方思想文化,將中國的封建文化全盤拋棄。以胡適、陳序經為代表的“全盤西化”論批評了中國文化本位的立場,沖擊了國粹主義思潮,介紹了西方文明和科學、民主、自由思想,具有反對封建愚昧、反對獨裁專制的進步作用。但是,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方法論上來說,“全盤西化”論都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2)“文化復古主義”是近代產生的一種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產生的,以康有為、嚴復等為代表。他們重新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和作用,認為傳統文化的千年道統是不能丟棄的,中國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重新確立傳統文化的主導地位,他們堅決反對西化主張,要求返回孔孟之道,在社會上提倡“尊孔”運動?!拔幕瘡凸胖髁x”雖然在肯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他們死守傳統的教條,不肯對傳統文化持揚棄的態度,不愿向西方先進文化學習,這是一種食古不化的形而上學觀念,是錯誤的。在新文化運動中,“文化復古主義”思潮受到了新文化運動的猛烈批判。6.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關系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基礎,只有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才能有堅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覺的表現,只有建立起文化自信,才能讓文化自覺變成扎實的行動。因此,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7.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的關系(1)含義物質文明:人類物質生產的一切積極成果的總和,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表現。政治文明:人類社會制度進步的標志,是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社會制度的總和。精神文明:人類所創造的全部精神文化的積極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精神境界的標志。(2)三者的關系“三個文明”既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的,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首先,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在“三個文明”的關系中處于基礎和中心地位,它最終決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和性質,推動著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從低級向高級發展。因此,我們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物質文明為基礎,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其次,政治文明在整個文明系統中起著主導方向和保證作用。政治文明不僅是促進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有力杠桿,而且決定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再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區別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相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而言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相對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而言的聯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它們都把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作為科學內涵,都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把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作為根本目標9.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區別性質社會主義公益事業文化企業目標主要追求精神效益和社會效益主要追求價值和利潤方式主要依靠政府部門公共投入按照價值規律,采取市場化運作范圍學術研究(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文化藝術以及博物館主要包括文藝演出業、影視業、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游業、藝術培訓業聯系都以文化為內容,都是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都是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都是綜合國力的組成部分10.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是根本對立的(1)個人主義是源于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意識,是同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相適應的。個人主義鼓吹自我至上,為了個人的利益,不惜犧牲國家、集體、他人的利益,會對社會的發展造成極大的危害。(2)集體主義是源于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意識,它是與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相適應的。集體主義既是一種價值觀,又是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關系的正確道德原則。集體主義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和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正確價值取向。11.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與尊重文化多樣性并不矛盾(1)文化多樣性并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指導思想不能有多個而只能有一個,那就是馬克思主義。(2)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會妨礙文化多樣性的發展。①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同堅持為人民服務、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是統一的。②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既要弘揚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樣化。③思想文化越是多樣,越是需要“主心骨”,以保證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④不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文化建設就會混亂、失誤、受挫,社會就會失去共同的思想準則。12.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關系(1)區別: 最高理想: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預見,共產主義社會將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我們的最高理想。共同理想:共產主義社會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和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2)聯系:相輔相成。實現共同理想,是實現最高理想的必要準備和必經階段;實現最高理想,是實現共同理想的必然趨勢和最終目的。13.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的區別和聯系科學文化修養思想道德修養區別含義人們在科學知識、文史知識、藝術欣賞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過程。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知識,用人類創造的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是科學文化修養的重要內容不斷提高思想道德認識、思想道德判斷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崇高理想的過程文化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省、自律作用①通過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以不可抗拒的物質力量促進生產關系的變化。②有利于提高人們的知識水平,改變人們的觀念,尤其能夠使人們在科學技術的實踐中逐步形成諸如實事求是、尊重客觀事實、服從真理、不盲從權威、反對任何形式的迷信等科學精神人的思想道德修養給人以動力,對人的全面發展起著規范和導向作用,正因為如此,鄧小平在強調“四有”時,特別把“有理想、有道德”放在重要位置聯系①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是統一的。全面提高人的素質,既要重視科學文化修養,又要重視思想道德修養,二者不可偏廢。②良好的科學文化修養,能夠促進思想道德修養。③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能夠促進科學文化修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