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解析版)【考情解讀】課標分解考綱細化 考題預測運用中華文化發展的典型事例,說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辨析中華文化的區域特征,說明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展現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標志。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2.中華文化的包容性3.中華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從知識的考查看:試題立足于中華文化這一主線,重點考查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以及包容性等從試題類型上看:題型以體現類、意義類、措施類選擇題為主。材料題主要立足文化發展,具體分析中華文化的特點、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關系、中華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考點一 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考向1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考向梳理】1.源遠流長漢字史書典籍作用 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意義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能夠將大量的史實記載下來,將豐富的史料積累起來特點漢字文化內涵豐富,在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2.博大精深獨特性中華文化獨樹一幟,獨領風騷。中華文化的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為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區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民族性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在中華文化的百花園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高考典題匯編】1.(2018?江蘇高考)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有詩云:“鄉禽何事亦來此,令我生心憶桑梓。”桑和梓原本是兩種樹,在古代與人們的生活有密切的關系。人們常在房前屋后栽植桑梓,而后人對父母先輩所栽植的桑樹和梓樹也心懷敬意。久而久之,“桑梓”便成為祖先崇拜的符號和故鄉的代稱。由此可見( )①文化發展是通過創新實現的 ②人為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③人的認識是不斷變化發展的 ④文字是文化發展的基本載體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2.(2018?北京高考)“茗注莫妙于砂,壺之精者又莫過于陽美。”作為傳統茶具代表之一的紫砂壺,器型抱樸,有虛靜之態,裝飾典雅有韻致,加之鐫刻于壺體表面寓意深遠的題詩賦畫,融詩、書、畫、印為一體,達到了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從2014年中國APEC峰會,到2016年G20杭州峰會,再到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外事活動中都能看到紫砂壺的身影。 閱讀材料,談談紫砂壺的文化價值。【答案】①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產生深刻影響。紫砂壺,器型抱樸,有虛靜之態,裝飾典雅有韻致,加之鐫刻于壺體表面寓意深遠的題詩賦畫,融詩、書、畫、印為一體,達到了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意蘊。②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從2014年中國APEC峰會,到2016年G20杭州峰會,再到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外事活動中,紫砂壺向全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提高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③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紫砂壺作為中華傳統茶藝文化的物質載體,其器型、裝飾、雕刻無一不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3.(2016·天津高考)中國古代園林建筑的獨特之處,在于把哲學觀念與歷史文脈融入磚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為中華文化傳承的視覺象征。例如為世人所稱道的蘇州園林,“雖未人作,宛自天成”,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這印證了( )①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園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質載體③文化的傳承依賴于傳統建筑的保護 ④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A【解析】文化的傳承不僅僅依賴于傳統建筑的保護,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故③④觀點錯誤。我國園林藝術的巨大成就印證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蘇州園林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表明園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質載體,故①②符合題意,應選A。4.(2015·福建高考)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吳楚多放誕纖麗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長城飲馬,河梁攜手,北人之氣概也,江南草長,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懷也。上述文字( )A.形象地描述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特征 B.生動地展現了區域文化獨具特色的風采C.說明了中華各民族文化多元一體的原因 D.彰顯了中華五千年文化自強不息的品格【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不同地區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點,這是文化的獨特性。A與題意無關。材料說的是中華文化具有區域性的表現,不是中華各民族文化多元一體的原因,排除C。材料沒有體現中華五千年文化自強不息的品格,排除D。材料中的“吳楚”“北人”“南人”表明一方水土養育一方文化,各地都有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應選B項。5.(2015·廣東高考)嶺南一年四季多濕熱,氣溫較高,人們喜用涼水沖淋以消暑爽身,粵語一般稱之為“沖涼”,沖涼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氣多寒涼干燥,人們喜用熱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話多稱之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隨處可見。這說明( )A.自然環境決定文化的特性 B.中華文化內部存在差異和沖突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異 D.洗浴文化隨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答案】C6.(2013·課標卷Ⅱ)《臺灣風物圖卷》長達320米,以生動的筆墨描繪了臺灣的自然山川、民俗風土、人文環境等,被譽為寶島的“清明上河圖”。中國國民黨主席在2005年訪問大陸的“破冰之旅”時,將該圖卷的縮小版作為禮物贈送給中國共產黨領導人。《臺灣風物圖卷》在海峽兩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①展現了中華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反映了海峽兩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具有與《清明上河圖》相同的文化價值和藝術風格④是海峽兩岸文化從差異走向同一的重要體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③錯誤,之所以被譽為寶島的“清明上河圖”,說明了這幅畫在臺灣及中華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不能說明與《清明上河圖》具有相同的文化價值與藝術風格;④錯誤,兩岸文化走向同一錯誤。之所以將這幅畫作為海峽兩岸交流的重要角色,說明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與魅力,故①正確;同時,這幅畫在海峽兩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說明了兩岸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所以②正確。答案選A。7.(2013·安徽高考)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靈,不同區域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滋養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種文化底蘊深厚、影響深遠,這體現了( )①區域文化各具特色,異彩紛呈 ②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③不同地域決定不同文化的發展 ④區域文化相互借鑒,融合統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地域可影響但不能決定文化,決定文化的是是經濟和政治,故③錯誤。文化具有多樣性,文化可相互借鑒、相互融合,但不能說是融合統一,故④錯誤。不同區域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滋養了不同的文化說明文化具有區域性,①正確。三種文化底蘊深厚、影響深遠說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②正確。答案選A。8.(2012·天津高考)初到臺灣的大陸游客,常會因臺灣民眾把“花生”叫“土豆”,把“熊貓”叫“貓熊”,把“公共汽車”叫“公車”,把“窩心”解釋為“溫馨、貼心”,而引發一些“美麗的誤會”。兩岸民眾對詞語使用的差異反映了( )A.兩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華文化底蘊厚重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答案】C考向2 中華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考向梳理】 中華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1)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著各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特別提醒】理解中華文化與中華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可以聯系世界文化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以及哲學中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高考典題匯編】9.(2012·海南高考)3 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橫渡瓊州海峽來到海南。他們在這方熱土繁衍生息,創造了璀璨的文化:華美絕倫的黎族織錦,造型獨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椰殼等制作的樂器……其中,鉆木取火、低溫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織錦等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此可見,黎族文化( )①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歷史,是黎族人民長期社會實踐的產物 ③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質是由海南地理環境決定的 ④具有強大生命力,是促進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考點二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與中華文化的力量考向1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考向梳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內涵意義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有利于與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兼收并蓄 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 【高考典題匯編】1.(2017·江蘇高考)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扁鵲提出了“望、聞、問、切”的診療方法,奠定了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的基礎。此后,中醫藥在不斷汲取世界文明成果、豐富發展自己的同時,也逐步傳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成員中已有 103 個認可使用針灸。這充分說明( )A.中華文化兼收并蓄、源遠流長 B.文化交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C.文化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動力 D.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集中體現【答案】A2.(2015·江蘇高考)旗袍,源自滿族旗人的長袍,后融合了旗袍馬甲和文明新裝的特點,并結合了西式裙裝的配伍形式,被視為20世紀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設計典范。材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個性也有共性 ②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飾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達 ④不同文化在借鑒吸收中逐漸趨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3.(2014·山東高考)文化是不同國家和民族溝通心靈和情感的橋梁紐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2013年俄羅斯“中國旅游年”活動期間,我國推出了展示中國形象的大型舞臺演出《美麗中國》。演出以歌舞為主,鑲嵌京劇、武術等中國元素,輔以多媒體視頻。演出從新疆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怒江大小調》,從唐朝樂舞《霓裳羽衣舞》到現代芭蕾《海上夢明月》,……展現了美麗中國的壯美畫卷。特別是《海上夢明月》將西方芭蕾與中國民族樂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顯示了中國文化開放、創新、多元的魅力。據材料,運用文化創新與中華文化的知識,分析《美麗中國》演出所體現的文化生活道理。【答案】文化創新應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文化創新應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解析】通過審設問可確定學生需從文化創新和中華文化兩方面回答。材料中演出以歌舞為主,鑲嵌一些中國元素,輔以多媒體視頻,對應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將西方芭蕾與中國民族樂器混搭,對應文化創新應面向世界、博采眾長;顯示中國文化開放、創新、多元的魅力,對應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考向2 中華文化的力量【考向梳理】中華文化的力量(1)中華文化力量的體現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勵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克服艱難險阻、戰勝內憂外患、創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勵每個中華兒女共同創造祖國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2)再創中華文化的新輝煌①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才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②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中華文化的發展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高考典題匯編】4.(2018?江蘇高考)德國有個千年小鎮,自1928年起每年2月都會舉辦“中國人狂歡節”,掛燈籠、貼福字,到處洋溢著中國氣息。當地人講,他們與中國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由于迷上了中華文化,便漸漸以“中國人”自居。不過,《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6—2017》顯示,不少海外受訪者對中華文化的了解更多的還局限于中餐、中醫藥和武術等,中華文化要在世界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依然任重道遠。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為什么遙遠的異國小鎮一直對中華文化情有獨鐘。【答案】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中華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得到傳播;經年累月形成的文化習俗對人的影響具有持久性。5.(2013·江蘇高考)城鎮化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中國。今天,中國的城鎮人口已經超過了農村人口,“農耕社會,鄉土中國”逐漸轉變為“工業社會,城市中國”。城鎮化加快了中國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一個全新的城市文明時代似乎正在悄然到來。在城鎮化的浪潮中,大批村莊被合并,許多富有特色的傳統村落不斷消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繪的那種“一片冬麥,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園景象日益不再。有人傷感地說:“不要問我從哪里來,因為我已經沒有故鄉。”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為什么有人會對鄉村的衰落感到惋惜。【答案】(1)鄉村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鄉村的衰落不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2)鄉村承載著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3)鄉村寄托了人們的鄉情鄉思,可以增強人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