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福建省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與考試指導意見(2018.10.16)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福建省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與考試指導意見(2018.10.16)

資源簡介

福建省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與考試指導意見

一、課程理念、教育教學原則
(一)學科課程基本理念
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課程,必須遵循歷史教育規律,面向全體學生,以立德樹人為教育根本任務,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充分發揮歷史教育功能,培育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合格公民。
1.體現育人為本教育理念。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宗旨,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引導學生正確地考察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初步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  
2.堅持正確價值觀導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愛國主弘揚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拓展國際視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3.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教師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創新。注意普及歷史常識教學,使學生掌握主要內容和主干知識,特別是終身有用的基本知識;初步具備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奠定繼續深入學習歷史的基礎。
4.著眼學生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的培育。堅持史論結合教學,重視論從史出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形成史料實證意識。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并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解決陌生、復雜、與不確定性問題的能力。
(二)教育教學原則
1.思想性原則
堅持用唯物史觀闡釋歷史的發展與變化,使學生認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愛國情感,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拓展國際視野,以人類優秀的歷史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歷史,正確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文素養,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基礎性原則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以普及歷史常識為主,引領學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歷史知識和技能。從多方面多渠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歷史學習,積極參與歷史教學活動,從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理解,對史實作出合理的判斷。
3.人文性原則
學習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認識現實,是為了繼承人類的寶貴遺產,建設和創造美好的未來。以人類優秀的歷史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歷史,正確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歷史責任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4.綜合性原則
幫助學生將所認識的史事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從歷史實際的角度客觀看待和理解過去的事情,力圖從整體上把握歷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講述歷史知識。特別要注意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系、同一歷史時期的橫向聯系、歷史發展的因果聯系、歷史現象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以及歷史學科知識與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聯系和滲透等。
二、課程實施
(一)課程開設、課時安排等要求。
學年 七年級 八年級 九年級
學期 第一學期 第二學期 第一學期 第二學期 第一學期 第二學期
課程 內容 中國歷史 (七年級上冊) 中國歷史 (七年級下冊) 中國歷史 (八年級上冊) 中國歷史 (八年級下冊) 世界歷史 (九年級上冊) 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 中考總復習
周課時安排 2課時 2課時 2課時 2課時 各地各學校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進度,安排教學與復習

(二)教學要求
七年級上冊

課程內容 學習要求 教學建議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發現的意義。知道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 1.了解北京人的發現過程。 2.知道北京人的體貌特征。3.了解北京人的發現對我國歷史發展的重要意義。4.初步懂得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 1.介紹什么是歷史?為什么要學習歷史?介紹教材前言及本單元的導語,努力給學生較好的第一印象。2.展示我國原始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圖,由學生找出主要遺址所處的地點,并要求學生對照教材,列舉出我國的原始人類。3.重點介紹北京人。先介紹發掘過程,展示北京人的考古資料,引導學生通過考古的發現推導出北京人的生產生活狀態;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像,引導學生與現代人相比較,得出其差異。4.介紹化石,初步了解歷史學科的研究方法,樹立歷史學習必備的證據意識。5.布置作業:想象一下,遠古居民是如何渡過自己的一天?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農業的產生。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 1.知道農耕文化。通過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培植的農作物,使用的工具、居住的房屋等,了解原始農耕經濟的產生,感受先民的智慧與創造力。2.初步了解考古的價值。通過考古發掘,了解史前社會的概貌。 1.展示考古發掘的有關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生產、生活遺址或遺物,并從中推斷其當時的生產、生活狀況。2.按照所處的流域、生產工具、種植農作物、居住條件、使用火等項目,教師提示后,由學生進行列表并對比南北居民的不同生產、生活狀態。3.展現史前社會的考古發掘,揭示文物的價值。4.布置作業:查一查自己家鄉附近有沒有史前時期的遺址或遺物,或參觀當地的博物館等,加深對史前社會生產生活狀態的了解。
●知道炎帝、黃帝的傳說故事,了解傳說與神話中的歷史信息。 1.知道人文始祖。了解傳說時代中炎帝、黃帝的發明創造。2.從傳說和神話中提取有價值的歷史信息,并懂得與考古發掘相印證。 1.借助考古學的最新成果,引導學生從傳說和神話中的提取有價值的歷史信息。讓學生知道傳說與神話對于了解史前社會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知道夏朝的建立標志著國家的產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1.通過夏朝的建立,了解國家的基本特征。知道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2.知道夏、商、周的興替,歸納夏商周滅亡的原因,概括其相似之處。3.了解西周實行分封制的目的、特點和作用。 1.簡介夏朝的建立過程,運用《禮記·禮運》等史料,突出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的歷史演變。分析夏朝都城、軍隊、刑法、監獄等國家機構的功能,說明國家的產生。2.通過數軸的方式,將夏、商、周三代的更替情況標明在數軸上,一目了然,并加以記憶。3.補充有關分封制的材料,引導學生在閱讀教材和材料的基礎上,列出分封制的背景、主要分封對象、權利與義務、歷史作用等項目。繪制分封制結構圖,畫出分封制中的等級系列。
●了解青銅工藝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漢字 1.通過青銅器圖片,認識青銅器,了解青銅工藝的成就,知道最大的青銅器。2.知道甲骨文,認識甲骨文的史料價值。 3.認識文字的出現是歷史的一大進步,它推動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 1.展示青銅器圖片,介紹青銅器的鑄造歷史、主要成分、鑄造過程,了解商代青銅鑄造業的工藝水平,認識青銅器是商周文明高度發展的象征,感受先民的智慧。2.出示一組單個字的文字發展演變,識別甲骨文,通過辨別,感悟出中國造字的規律:有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種構字原則,甲骨文奠立了漢字象形、表意的基本特征,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漢字與甲骨文有著明顯的淵源關系。
●知道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了解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 1.知道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所指的諸侯國名稱和大致地理位置。 2.了解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進行爭霸戰爭的背景、主要過程和結果。3.知道分封制瓦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再加上各諸侯國的爭霸戰爭,促進分封制的瓦解,同時也促進社會的變化。 1.介紹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展示春秋時期的鐵質農具、牛耕出土文物圖片和《史記·周本紀》等史料,探究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變化,說明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的轉型過渡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的繁榮時期,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2.展示《春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學生對比得出戰國時期大國形式的變化,并找出戰國七雄的位置,知道三家分晉。展示《戰國銅壺》和“桂陵之戰”、“長平之戰”等歷史材料,知道戰國時期戰爭的特點。3.布置作業:收集有關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爭霸的故事或戰役。
●通過商鞅變法,認識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1.知道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認識商鞅變法的各項措施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對秦國發展所產生的作用。2.認識改革這種社會現象。 1.簡介商鞅其人,列表展示商鞅變法的內容,引導學生逐條分析這些改革的內容所帶來的影響。2.結合“徙木立信”和商鞅變法的相關材料,探討為什么秦國商鞅變法取得最大成功。3.通過商鞅變法促使秦國逐漸強大的史實,理解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強大動力。
●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1.知道都江堰修建的時間、修建者、基本結構和防洪灌溉的工作原理。2.通過都江堰的介紹,了解其工程的價值。 1.展現都江堰工程圖片,講解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這一工程的設計理念,知道其是一座綜合性水利樞紐工程,兩千多年來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從而感受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2.簡介這一工程對當時秦國、對歷史、對現今的影響。綜合分析秦國強大的因素。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爭鳴”對后世的深遠影響。 1.知道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了解老子“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思想。 2.知道孔子是春秋后期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了解“仁”和“禮”思想的簡要含義,認識儒家思想對后世的深遠影響。知道孔子開創私學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3.知道“百家爭鳴”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4.感受孔子和諸子百家等先賢在社會變革時期勇于創新的精神。 1. 通過老子、孔子的言論來推導出其主要思想主張,并加以記住。2.列表歸納。通過表格的方式,將諸子百家學派、創始人或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等進行歸類、對比,較為全面理解百家爭鳴的背景、內容及其影響。 3. 本課為本單元最后一課,要歸納這一歷史時期的特征。4.布置作業。學生通過網絡等途徑搜集更多關于諸子百家的材料,豐富自己的知識。
●知道秦始皇和秦統一中國,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一措施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1.了解秦滅六國的大致經過和統一六國的基本史實。認識到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大勢所趨,理解統一國家建立的偉大意義。2.了解秦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和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3.知道秦為鞏固統一在文化、經濟、交通、軍事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作用。 1.請學生根據教師講述和自己所熟知的內容,介紹秦始皇。幫助學生弄清“秦國”和“秦朝”,“秦王嬴政”和“秦始皇”這四個概念的聯系和區別。2. 觀察秦疆域圖,繪制秦疆域四至,建立時空概念。3. 讓學生繪制或講解“秦政治體制示意圖”,講述中央集權制的內容。通過對比中央集權制度與分封制的區別,初步理解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和影響,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認識到政治制度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4.運用教材的插圖、資料,引導學生對文字、貨幣、度量衡、秦長城進行統一前后的對比觀察,明確其優勢所在。5. 介紹修長城等古代工程,表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呈現了古代文化的成就。6.布置作業:搜集秦陵兵馬俑的圖片,舉辦主題展覽。
●知道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起義,知道秦朝的滅亡和西漢的建立。 1.知道秦朝暴政的表現。2.知道陳勝、吳廣起義的時間、主要經過、結果和意義。了解秦末農民大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感受陳勝、吳廣敢為天下先的英雄氣概。3. 知道秦朝滅亡、楚漢戰爭的史實。4.知道西漢的建立者、都城和簡要的建立經過。 1.通過史料和數據介紹秦的暴政。了解秦不顧國情民力,由“急政”導致“暴政”,繁重的徭役和殘酷的法律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危害了人民的生活,這是秦末農民戰爭的根本原因。2.突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起義反對殘暴統治的首創精神。3.通過“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約法三章”“楚河漢界”等成語典故的來源,掌握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戰爭的史實,區別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戰爭的不同性質。
●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1.了解休養生息政策。2. 知道“文景之治”的背景、主要政策和統治效果。3.知道漢武帝為鞏固大一統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作用。 1. 補充史料,引導學生分析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制作表格,讓學生把課文中漢高祖、文景時期的休養生息政策的內容和意義填入表格,便于學生理解,使學生對“休養生息”政策有個完整的概念。2. 通過對“文景之治”成效的描述,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西漢初期的政策為經濟恢復和發展,為統一國家的鞏固所起的決定性的作用。3.利用表格形式,歸納漢武帝推行的一系列鞏固“大一統”的措施,認識到這些措施強化中央權力,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使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西漢王朝也進入到了鼎盛時期。4.講述有關衛青、霍去病的故事,知道漢武帝時期北擊匈奴的史實,體會他們為國家建功立業、剛毅頑強、百折不撓的精神。5.引導學生觀察西漢疆域圖,比較秦朝與西漢疆域的四至,說明西漢是當時世界上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國家之一。6.設計表格,列出秦始皇、漢武帝的歷史功過。
● 通過“絲綢之路”的開通,了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1. 了解張騫兩次通西域。2.知道西域都護的設置是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的開始。3.知道絲綢之路開通的時代、背景和主要路線。4.通過絲綢之路開通后東西方頻繁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事實,了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1.結合地圖向學生說明西域的地理概念。2.講述張騫通西域的歷史故事,體會張騫不怕艱險,勇于開拓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3.結合“絲綢之路圖”講清主要路線,對照古今地圖,加深對所學歷史知識的識記與理解。4.觀察有關“絲綢之路”的文物圖片和繪畫,誦讀相關詩詞作品和歷史讀物,感受絲綢之路、想象商旅的艱辛。5.設計漢朝與西方經濟交流情況表格,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橋梁作用。
●了解東漢的建立,知道東漢外戚、宦官專權造成的社會動蕩;知道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產生。 1.知道東漢的建立者、時間、都城和名稱來源。2.知道“光武中興”和“外戚和宦官專權”的含義。3.了解東漢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是造成東漢衰敗,形成東漢末年割據動蕩的重要原因。4. 知道佛教和佛教藝術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中原地區,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5.了解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產生。6.收集有關佛教和道教相關故事,初步了解二者的教義。 1.比較“光武中興”與“文景之治”的異同,總結古代中國盛世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2. 依據教材中的畫像磚插圖想像漢人的日常生活,以此側面了解“光武中興”的作用。3. 繪制東漢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示意圖,初步了解東漢衰敗的原因。4. 通過“三生有幸”“皆大歡喜”“世界”等源自佛教的詞語使用和著名的云岡石窟、龍門石窟,了解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5.結合玉皇大帝、城隍、土地公、武當山等學生比較熟悉的例子,了解道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6.引導學生參觀家鄉附近的寺廟或道觀,加深對課文知識的理解。 7.以西漢興亡時間為例,學習計算公元紀年的主要方法;以漢武帝年號紀年為例,學習識讀歷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知道司馬遷和《史記》;知道造紙術的發明對傳播文化的作用;講述張仲景和華佗的故事。 1.知道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及其作者司馬遷。2.了解中國古代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說出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的貢獻和影響。3.了解張仲景和華佗的主要醫學成就及事跡。 1.講述司馬遷的生平故事,從他的奮斗經歷中感受其遠大的理想和嚴謹修史的態度,體會他堅毅頑強、忍辱負重的精神。2.引導學生通過古今中外書寫材料的對比分析,讓學生感受中國造紙術的偉大。有條件的同學參觀造紙廠,了解紙的生產工藝,親身感知歷史。3.通過張仲景和華佗的故事,感受他們不畏艱難、勇于創新、大膽嘗試的科學精神,認識到他們的成就是中華民族的驕傲。4.搜集具體事例,體會中醫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廣泛影響。
●知道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1.知道東漢末年出現地方割據、軍閥混戰的局面。2.知道三國鼎立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歷史人物曹操、諸葛亮等。3了解歷史上著名的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說出其與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系。4.簡述三國鼎立格局中三個政權的的基本情況。 1.收集并講述有關三國的歷史小故事,從多方面了解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2.通過人物介紹,認識在三國鼎立形成的過程,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對推動歷史發展進程所起的作用。3.閱讀《三國演義》的片段,講述史實與小說的區別。4.識讀“三國鼎立形勢圖”,了解三國所在區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確的地理概念。鼓勵學生繪制各種形式的《三國鼎立形勢圖》,培養學生的知識歸納與圖示表達能力。5.引導學生討論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影響。明確曹操統一北方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據走向局部統一,由混戰趨向相對穩定的過程,因此是歷史的進步。
● 知道兩晉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遷和江南地區的開發。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知道西晉的興亡、南北朝政權更替的基本情況和兩晉南北朝政權分立的基本特征。知道北方人口南遷和民族交往促進江南經濟開發的史實。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背景、主要內容和改革促進民族交往的具體表現。4.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認識到其改革適應并促進了北朝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為以后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1.利用三國兩晉南北朝歷史紀年表或政權分合示意圖,直觀形象地了解政權更替的情況和時代特征。2.運用北方人口南遷地圖,指導學生弄清地圖中箭頭所指地區(古今對照),學習識讀歷史地圖。3.從有關歷史典故、詩歌或歷史成語中了解人口南遷的情況,了解人口南遷是一個艱辛苦難的過程。4.指導學生制作“江南經濟開發表格”,使學生對江南經濟開發的概況有清晰的了解。認識東晉南朝是江南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為唐宋全國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5.引導學生區別“民族融合”和“交融”的概念區別,“交融”更符合歷史上各民族相互學習、相互依存的歷史實際。6.閱讀教材中北魏孝文帝改革內容,指導學生制作“孝文帝改革表”。組織學生討論孝文帝改革,認識孝文帝改革適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促進了民族交融,推動了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知道祖沖之的數學成就,初步認識書法藝術。了解北方農業技術的成熟和農歷。 1.知道南朝祖沖之推算圓周率的史實。 2.知道王羲之的代表作《蘭 亭序》的書法藝術特點。初步認識我國書法藝術的發展歷程。3.以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為例,了解我國北方農業技術的成熟。4.知道我國古代歷法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 1.知道祖沖之和圓周率、《齊民要術》、《蘭亭序》等科學文化成就,了解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增強民族自豪感。2.講述祖沖之、賈思勰、王羲之的故事,學習他們注重實踐、刻苦鉆研、不懈追求的精神品質。3.通過臨摹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觀摩書法家的書法表演或搜集古代名家書法,學會感受、欣賞書法藝術。4.介紹二十四節氣和農業諺語,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農歷知識。



七年級下冊

課程內容 學習要求 教學建議
●知道隋朝的統一,了解科舉取士制度的創建和大運河的開通;知道隋朝滅亡的原因。 1.知道隋朝建立的時間、都城、建立者,完成統一大業的皇帝。 2.了解科舉制創立的朝代,科舉制的主要內容以及積極作用。知道隋朝是一個創新的朝代。 3.了解大運河的開通背景、組成河段、南北端點、中心、溝通的水系,地位及作用,體會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4.知道隋朝的暴政、隋朝滅亡的時間及原因。 1.簡要介紹隋唐單元學習的主要內容,指出繁榮與開放是隋唐社會的時代特征。2.引導學生知道隋朝重新確立了全國大一統的局面,認識到國家的統一、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保障。3.知道隋朝在諸多方面創規立制,開創了中國歷史新局面。從官吏選拔制度上開始實行科舉制;在經濟方面開鑿了連接南北的大運河,有條件可補充在政治制度方面創立的三省六部制等理解隋朝是一個創新的朝代。4.講述科舉制度的創立、完善及作用,強調這是隋朝在制度方面的創新:開創的以才能選拔人才的科舉取士制度,成為以后歷朝選官的重要制度。5.借助《隋朝大運河圖》,了解大運河的組成河段、南北端點、中心、溝通的水系等,認識大運河的作用并體會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6.小組合作探究:從積極和消極兩個角度理解隋朝大運河開通的歷史作用。
●知道唐太宗和“貞觀之治”,知道唐玄宗和“開元盛世” 1.知道唐朝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2.知道唐太宗的姓名、年號。 3.知道“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和主要措施。 4.知道唐玄宗的姓名、年號。 5.知道 “開元盛世” 出現的原因。 6,初步認識唐朝興盛的原因和主要措施。 7.知道保持適宜的政策和治國路線的連續性對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性。 1.簡介唐太宗其人,了解“貞觀之治”的表現。感受唐太宗的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2.從政治、經濟、用人等方面歸納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了解“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3. 簡介唐玄宗其人,了解“開元盛世”的表現。利用教材中插圖或故事,講述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了解“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4. 從經濟繁榮、文化發達、政治開明、民族關系融洽、對外交流活躍等方面感受唐朝的盛世氣象。5.對比“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從出現的原因,共同措施分析,發現歷史發展的規律,認識唐朝興盛的原因。6.通過補充武則天的相關事實,結合唐太宗和唐玄宗的統治,知道唐朝盛世局面出現是歷經幾代皇帝的寬松政策和幾代勞動人民艱辛努力的結果。
●以文成公主入藏、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史實為例,說明唐代民族和睦與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1.知道唐太宗實行平等友好的民族政策,了解唐太宗受到少數民族擁戴的史實。 2.知道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所屬民族和身份。 3.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原因、路線和對西藏發展的貢獻。 4.知道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的時間、原因和路線,了解他們在唐朝中外交往中的重要貢獻。 5.認識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興盛的原因。 1.結合《唐朝前期疆域及邊疆各族分布圖》,介紹唐朝周邊少數民族的分布概況;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找出唐太宗友好對待少數民族的事例,幫助學生理解唐朝在國內民族關系中的開放胸襟。2.結合《步輦圖》、大昭寺內文成公主入吐蕃的壁畫等圖片材料,介紹文成公主入藏的原因和路線;結合教材中有關文成公主傳播中原文化的內容,引導學生思考:文成公主為什么受到吐蕃人乃至藏族人民的喜愛? 3.引導學生觀察并分析《唐朝中外交通圖》,幫助學生從整體上認識唐朝對外交往的活躍,理解統一、強盛的局面使唐朝文明呈現開放豪邁、兼容并蓄的特點,樹立開放交流的意識。4.展示《鑒真東渡示意圖》和《玄奘西行路線圖》,講述鑒真目盲渡東海和玄奘取經路上歷經磨難的故事,幫助學生感受鑒真與玄奘熱心于文化交流,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出生入死、歷盡艱辛、百折不回的精神。5. 列表歸納唐代民族和睦與中外文化交流表現,掌握歷史分類標準。
●通過經濟繁榮、開放的社會風氣和唐詩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會氣象。 1.知道唐朝農業、手工業、商業和城市發展的表現。 2.知道長安是國際性的大都市。 3.了解唐朝的時尚社會生活。 4.知道唐朝是我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特點和詩歌地位。 5.了解盛唐氣象出現的原因。 1. 展示唐朝農業耕作、手工業發展成就的圖片,引導學生列表歸納掌握唐朝在農業、手工業、商業和城市繁榮的表現。 2.展示《唐長安城示意圖》、《唐代阿拉伯人俑》等圖片,幫助學生了解唐代的長安城不僅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還是一個開放性的國際大都會。 3.展示文物圖片,從衣、食、住、行等方面引導學生感受唐朝胡漢交融、中西貫通的開放風氣。 4. 師生共同賞析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三位詩人代表作品,從歷史角度分析詩歌內容折射出的時代信息,讓學生從唐詩中感受唐朝的社會風貌。 5.從社會與文化角度認識盛唐氣象。
●知道“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知道唐朝滅亡后五代十國的局面。 1.知道“安史之亂”發生的時間、原因、經過、表現、影響。 2.知道“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的后果。 3.知道五代十國名稱及大致位置。 4.知道唐朝滅亡后出現的五代十國的時期是處在分裂割據狀態。 1.結合《安史之亂示意圖》,幫助學生了解安史之亂的過程,知道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2.將開元盛世時期的唐玄宗勵精圖治、虛心納諫、改革創新的政治熱情,與安史之亂前唐玄宗沉迷享樂、不思進取的治國行為進行對比,使學生認識到古代專制社會皇帝個人行為對國家發展有重要影響,體會到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下“人治”的政治特點。 3.觀察《五代十國形勢圖》,讓學生感受這一時期分裂割據的歷史特點。知道五代十國亂局出現是介于唐宋之間的一個分裂時期。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 1.知道北宋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及名稱由來。 2.了解北宋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及其表現,了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 3.初步認識重文輕武對北宋政治、軍事、民族關系、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影響。 1.通過講述“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幫助學生了解北宋建立的時間和建立者。借助地圖了解北宋的都城及朝代名稱的由來。 2.結合《唐朝后期藩鎮割據圖》,回顧安史之亂后唐末的社會狀況。結合宋太祖建立宋朝的方式,認識軍人操政的危險性,了解宋朝重文輕武的背景。3.通過宋代武將的故事、宋朝優待士人的政策,引導學生歸納宋朝重文輕武的表現,了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 4.通過相關文字資料,引導學生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認識重文輕武政策的影響。
●知道遼、西夏與北宋的對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滅遼及北宋;知道岳飛抗金的事跡和南宋偏安 1.知道遼、西夏所屬的民族、疆域位置、杰出帝王。 2.了解遼、西夏與北宋和戰的重要史實,知道政權并立和民族關系的發展是這時期歷史發展的基本特征。 3.知道女真族崛起的時代、杰出人物。 4.知道金滅遼及北宋的概況。 5.知道南宋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及名稱由來。 6.知道岳飛抗金的事跡。 7.知道南宋偏安江南的原因及狀況。 1.結合《契丹文字》《契丹矛》等圖片資料,了解契丹族與中原人民的交往的概況以及遼政權的建立。通過《遼、北宋、西夏形勢圖》,了解三個政權的大致地理位置,知道對峙局面的形成。 2.結合“澶淵之盟”和“宋夏議和”之后帶來的邊境繁榮情況,認識這些少數民族政權與宋朝有戰有和,有對峙亦有交往,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加強,縮小了民族間的差距,加快了中華民族交融的進程。 3.通過展示女真族的相關圖片,介紹女真族的崛起和金政權的建立。結合影視作品(或金庸小說《射雕英雄傳》),了解金滅遼之后滅北宋的“靖康之變”,分辨不同類型素材在歷史學習中的作用。 4.結合《金、南宋、西夏對峙圖》,講述南宋建立的時間、建立者和都城。從南宋的都城位置以及宋金之間的關系了解南宋偏安江南的概況。
●知道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1.知道宋代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表現。 2.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的過程。 3.從經濟中心、生產技術水平等角度理解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 1.知道經濟重心的含義。 2.結合宋代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相關圖片文字資料,了解宋代南方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概況,歸納宋代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的特點。 3.結合南方經濟發展的表現的史實,理解 “蘇湖熟,天下足”、 “國家根本,仰給東南”等諺語。理解南宋時經濟重心已經移至南方。 4.通過觀察《西漢經濟分布》《東晉南朝江南經濟的發展》《宋代經濟分布圖》,回顧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梳理經濟重心轉移的脈絡,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軍滅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統一。 1.知道蒙古族崛起的背景,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族的史實。2.知道蒙古族滅亡夏、金和南宋的進程。 3.知道元朝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及相關措施。 1.通過相關圖片和文字資料,幫助學生了解蒙古族興起前后的歷史,了解蒙古政權的統一和壯大的史實。 2.通過講述成吉思汗的故事,了解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國的過程中做出的歷史貢獻。 3.結合地圖和設計的蒙古統一大事年表,了解蒙古族滅亡夏、金和南宋的概況。4.通過元朝疆域圖,幫助學生理解元朝完成了統一,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間的分裂割據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通過宣政院管轄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1.知道元朝設立宣政院的目的和作用。 2.知道西藏地區正式成為中央政府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從元朝開始。 3.知道元朝的版圖大體確定了中國后來疆域的輪廓。 4.了解元代行省制度的由來,認識到其為今天省制奠定基礎。 1.通過《元朝疆域》圖,指出宣政院的管轄地區,利用元朝加強對西藏地區管轄的相關材料,了解宣政院與中央政府的關系,認識“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通過《元朝行省簡圖》,區別古今省制命名的異同, 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3.通過比較漢、唐、元朝和今天的疆域圖,知道元朝版圖超過了漢、唐,奠定了今天的版圖的基本格局,認識元朝的統一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知道宋元時期商業貿易的繁榮;了解宋元時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詞、元曲的流行。 1.知道宋元時期商業貿易繁榮的表現,認識宋代城市經濟功能不斷增強。 2.了解宋元時期社會生活風貌。 3.知道宋詞和元曲流行的原因及表現。 1.通過宋元商業發展的相關視頻、文字、圖片等材料,從宋元時期的貨幣、城市規模、市場經營方式、商品種類、海外貿易范圍、貿易規模等方面,了解宋元時期商業繁榮的表現。 2.通過《清明上河圖》的分析解讀,了解北宋城市商業面貌和市井生活概況。認識兩宋時期是我國城市發展的重要時期,對我國城市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5.通過賞析宋詞、元曲,引導學生從歷史角度了解宋元時期社會生活和市民趣味的概況。 6.從宋元時期經濟的發展、文教事業的發達以及市民階層的擴大,理解宋元時期文學領域取得巨大發展的原因。
●通過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以及指南針、火藥的應用和外傳,認識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1.知道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優點。2.知道指南針、火藥技術發明和改進的時間、作用。 3.知道四大發明及其外傳范圍,認識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1.通過對比活字印刷術與雕版印刷術,引導學生歸納活字印刷術的特點,感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2.結合《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傳播路線》圖,指南針、火藥的相關文獻資料,認識指南針和火藥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3.指導學生設計制作《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成就簡表》,認識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知道明朝建立。通過皇權的強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專權的弊端。 1.知道明朝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2.知道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措施。3. 知道八股取士的時代、考試內容、答題方式和弊端。4.理解明朝皇權強化使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進一步走向僵化和政治腐敗,嚴重阻礙了重活社會的進步。 1.簡要介紹明清單元學習的主要內容,指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是這時期重要特征。2.通過“胡惟庸案”以及唐朝、明朝中央行政管理體制示意圖,理解明太祖改革行政機構,加強君主權力的措施。3. 結合故事、圖片等,知道錦衣衛的職能特點,認識明朝皇權得到了強化。4. 通過對“四書”、“五經”、“八股文”等概念的解讀,使學生了解“八股文”,認識八股取士是強化皇權的表現。 5.通過自主歸納,知道明朝君權的加強,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現。
●了解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知道戚繼光的抗倭斗爭。 1.知道鄭和下西洋的條件、時間、規模、范圍、最遠到達的地區。2.認識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作用和意義。3. 知道戚繼光抗倭斗爭的的時代、背景、主要事跡和結果。4.了解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國澳門居住權基本事實。 1. 通過《鄭和下西洋路線圖》,了解鄭和下西洋的概況,培養學生歷史時空觀念。2. 通過《鄭和西洋下紀念郵票》等圖片,認識解鄭和為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和東非各國人民的友好來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3. 通過比較分析同一時期歐洲航海家的活動情況,認識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4. 通過戚繼光抗倭斗爭,認識到明朝中期東南沿海倭寇騷擾,是統治危機不斷加強的表現。
●通過明長城和北京城的建筑,體會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1.知道明長城修筑的目的,主要特點、東西起止點。認識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象征,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2.知道故宮修建的時間、規模、建筑風格和建筑價值。感受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1.通過《明長城示意圖》、明長城立體圖等資料,了解明長城的東西起止點、主要組成部分、建造 長城的目的。結合明長城修筑的相關文字資料,了解明長城修建的特點,體會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3.展示明朝的北京城示意圖,指導學生觀察并歸納北京城布局特點和建筑特色,使學生感受雄偉的北京城和明長城是我國也是世界古代建筑杰作,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和創造力的體現。
●知道《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響。 1.知道《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三部名著的作者、成書年代、主要內容及歷史地位。2.了解《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三部著作的共同特點,知道它們是明朝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領域的杰出代表。 3.了解三位作者創作經歷,感受科學家刻苦鉆研、勇于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 1.通過介紹李時珍生平及《本草納目》的成書過程、內容,以及李約瑟、達爾文等人對《本草綱目》的評價。了解《本草綱目》的學術價值和世界影響。2.通過《天工開物》的部分插圖和相關文字資料,了解《天工開物》是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記述了在當時世界上具有領先水平的科學技術,被外國學者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3.指導學生設計明朝科技成就表,比較三位科學家的成就,訓練學生用歸納比較能力。 4.通過《農政全書》的章節目錄的介紹,引導學生認識《農政全書》是一部農業百科全書,在我國農業史上有重要地位。5.介紹三位科學家深入社會、關心民生、調查研究的事跡,引導學生感受科學家勇于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
●了解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知道滿族入主中原 1.了解明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知道李自成起義軍提出的口號、建立的政權,起義的影響。2.知道明朝滅亡后,清軍入關,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3.知道清軍入關的含義和滿族入主中原的史實。 5.知道清朝建立時間、建立者。 1.借助圖片、文獻等資料,知道明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 2.展示《明末農民起義形勢圖》,了解明末農民起義的發展過程,引導學生了解李自成農民起義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統治的史實。3.展示《滿洲興起和清朝的建立圖》,認識女真族是我國東北地區古老的民族。歸納女真族的發展過程中兩位杰出的人物,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對女真族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提醒學生注意金與后金的別)3.本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滿族是中華民族的成員,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是女真族杰出的首領,他們為女真族的發展,也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做出了貢獻。
●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知道冊封達賴和班禪與設置駐藏大臣;知道西北邊疆的鞏固。認識臺灣、西藏、新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史實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2.知道冊封達賴和班禪與設置駐藏大臣的史實以及鞏固西北邊疆的主要措施。3.認識臺灣、新疆、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朝前期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 1.通過影視資料,了解荷蘭侵占臺灣和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經過。指導閱讀《鄭成功收復臺灣》圖,培養學生歷史時空觀念,感知收復臺灣的過程。2.通過 “西黃寺”、“達賴五世朝見順治帝”、“順治皇帝賜予達賴喇嘛的金冊、金印”等圖片,創設歷史情境。理解“冊封”的含義。3. 通過乾隆時清朝中央審定頒行的《欽定藏內善后章程》的相關文字資料,了解駐藏大臣的地位和職權,認識清中央政府加強對西藏的管轄,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4. 指導學生制作清朝前期疆域方位示意圖,直觀感受清代疆域的四至,認識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
●通過清朝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事實,了解清朝前期的興盛。 1. 知道清朝前期統治者重視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措施。 2. 了解清朝前期經濟發展的表現和人口增長的史實。 3.清朝前期的興盛原因、表現。 1.指導學生閱讀閱讀“清朝人口增長數據圖”,了解清朝前期人口增長的史實。 2. 回顧中國古代出現的盛世,認識經濟發展、人口增長是盛世出現的原因,也是盛世的主要表現。
●通過軍機處的設置與文化專制措施,認識君主專制在清代的極端強化。 1.知道軍機處的設置原因、職能演變及影響。 2.知道文字獄的表現,認識其危害。 3.認識軍機處的設置和大興文字獄是清代君主專制極端強化的表現。 1.引導學生對比觀察“乾清宮和其內景”、“乾清門西的軍機處和其內景”,了解軍機處的特點和職能2.通過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軍機處等機構功能分析,認識到清朝從制度上極端強化君主專制。3. 利用清代史學家趙翼對軍機處的評論,了解軍機處的作用,認識君主專制在清代極端強化4. 介紹清朝時期文字獄案例,幫助學生了解“文字獄”,理解清朝制造文字獄的目的,討論文字獄的危害。
●以《紅樓夢》和京劇為例,了解清代文學藝術的成就與特色。 1.了解明清小說和京劇形成的背景和文學特征。 2.知道《紅樓夢》的成書時代、體裁、作者、主要內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3.知道京劇的起源、發展歷程和藝術特色。 4.感受《紅樓夢》和京劇是中國文學和古典藝術的高峰。 1.通過圖片《明代貨郎圖》《清民間市井生活圖》,了解清朝商品經濟的發展和使命文化的興起。2.展示《紅樓夢》的小說片段,感受紅樓夢的構思精、語言美、思想性高,是古典小說藝術的高峰。3.展示“京劇的發展歷程”、播放京劇選段視頻,引導學生體會京劇是經過歷代藝人的千錘百煉,吸取了眾多地方戲曲的精華而形成的。在欣賞視頻中引導學生觀察京劇所蘊含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及舞臺的布置和人物的化妝服飾,感受到京劇作為國粹的藝術魅力。
●通過清代中期以來的腐敗現象和閉關鎖國政策,了解中國開始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1.知道清代中期以來腐敗現象的表現,了解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2.知道清朝閉關鎖國政策推行的原因和表現,理解閉關鎖國的含義。了解閉關鎖國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3.認識保守封閉必然導致落后,只有開放交流才能使國家不斷發展進步。 1.結合“乾隆下江南”的故事,“和珅跌倒,嘉慶吃飽”諺語的由來,知道清朝的腐敗現象。2.引用文本材料,歸納雍正、乾隆對商業及海防的認識,引導學生歸納閉關鎖國政策實施的原因。3.結合課本素材引導學生列舉閉關鎖國的表現,展示《廣州十三行(油畫)》及兩廣總督奏定《防夷五事》《民夷交易章程》的規定,歸納對貿易限制的措施,提煉閉關鎖國的實質是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4.引導學生通過數據、圖片、文獻資料的對比,發現閉關鎖國后中國在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科技上在世界上落伍了,認識到開放交流的重要性。
八年級上冊
●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列舉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1. 通過史料,了解和認識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嚴重后果。 2.從林則徐進行虎門銷煙的故事認識的虎門銷煙壯舉。 3.小組合作探究,結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理解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1.觀看《鴉片戰爭前的國內外形勢》視頻,了解19世紀上半期英國的發展;出示中英正常貿易示意圖,認識英國鴉片貿易的由來,培養學生初步的全球化視野。 2.結合《英國鴉片走私船》、《炮子歌》和《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激增表》等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歸納鴉片輸入對中國產生的嚴重危害。 3.結合“英國外相巴麥尊在議會上發表的講話”和《安德魯·韓德森致拉本特函》等相關資料,思考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4.通過《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簡述鴉片戰爭的主要進程和結果,結合上述所學歸納中國失敗的主要原因。5.結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從割地、賠款、五口通商、關稅特權四個方面分組分析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危害。6.比較鴉片戰爭前后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的不同,理解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理性分析西方的侵略給中國帶來了雙重性——既有侵略性又促進了中國的開放。
●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衰。 了解洪秀全與金田起義、定都天京、《天朝田畝制 度》、《資政新篇》、天京事變、天京陷落等主要史實。 1.課前上網搜集資料,課上學生講述有關洪秀全及太平天國運動的故事。 2.制作大事年表,簡述太平天國建立的背景、經過和結果;閱讀課本,知道太平天國失敗的主要原因。
●簡述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的侵略史實。 1.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的時間、發動的國家及簡要經過。 2.掌握列強侵華兩大罪行。 1.閱讀課本,聯系第一次鴉片戰爭,找出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識讀《英法聯軍進犯京津形勢圖》,講述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主要經過。 2.觀看《火燒圓明園》等視頻資料,閱讀維克多·雨果《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等文字材料,再現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情境,認識英法侵略者的野蠻行徑。 3.依據《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領土表》,識讀《俄國侵占中國北方領土示意圖》,通過填圖練習掌握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的侵略史實。 4.制作本課的思維導圖,培養學生的時空觀。
●了解洋務派為“自強”“求富”而創辦的主要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初步認識洋務運動的作用和局限性。 1.說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2.列表歸納洋務運動的主要成就(內容或者活動),認識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大門。 3.分析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4.小組合作學習,通過探究(如開展辯論)初步理解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1.結合鳳凰衛視《洋務運動》視頻,分析清王朝面臨的內外困境及開明官僚挽救清庭的主張,初步理解“洋務運動”的含義。 2.依據教材,指導學生列表歸納洋務運動主要代表人物、口號和主要活動。3.結合雷頤《洋務運動為何未觸及制度層面》 (載《北京日報》),2014-09-17),和李鴻章甲午戰敗后的反省“我辦了一輩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等資料,認識洋務運動的性質和局限性,培養學生的史證意識。4.課后作業:采取小組合作方式,收集洋務運動的有關資料,談談對洋務運動的看法。
●知道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戰役;列舉《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說明《馬關條約》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 1.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黃海大戰,鄧世昌以身殉國;遼東陸戰;在威海衛戰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2.掌握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 3.列舉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的主要史實。 1.結合《甲午中日戰爭示意圖》,知道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戰役,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經過。2.觀看電影《黃海大戰》中“致遠沖鋒剪切片段”視頻,講一講鄧世昌在黃海海戰中的英雄事跡,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列表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從割地、賠款、開放口岸及特權危害等方面具體分析、說明《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從而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4.觀看《走向共和》第七集《甲午戰前清日比較》視頻片段,通過對甲午戰前明治天皇和慈禧太后生活比較,認識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 5.結合《時局圖》、《19世紀末列強在華劃分的“勢力范圍”示意圖》等,找出各國列強在中國劃分的勢力范圍和租借地,了解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的史實和影響。
●知道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維新”的主要史實。 1.列舉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主要代表。 2.簡述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3.認識百日維新失敗的原因。 4.理解戊戌變法的進步意義。 1.結合洋務運動和甲午戰爭的失敗,思考戊戌變法的歷史背景。 2.閱讀康有為《上清帝書》和《日本變政考》及梁啟超《變法通議》等相關史料,了解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人物的主要活動及變法主張。 3.觀看《走向共和—公車上書》視頻,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收集歷史證據,探索“公車上書”所產生的社會影響。 4.閱讀課本,說出百日維新的時間、在位皇帝、變革內容和結果。 5.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社會習俗等方面,列舉出戊戌變法的內容,說明戊戌變法的進步作用。 6. 運用對比方法,結合課本中維新派(康有為)和頑固派的論戰情況,觀看“戊戌政變”視頻,了解社會各界對變法的不同反應,從而理解變法失敗的原因。 7.布置作業:制作歷史大事年表,列舉1895~1898年中國維新變法運動的重大事件。
●以張謇興辦實業為例,初步認識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1.知道張謇,了解其創辦的實業。 2.完成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簡表,了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過程,具備簡單概括、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3.了解民族資本發展所受的阻礙,認識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這一結論。 1.結合張謇創辦大生紗廠的紀錄片及其創辦的企業圖片,介紹張謇。 2.制作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簡表,包括時期、特征、原因,重點分析一戰期間的“黃金時代”。 3.通過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相關材料,分析得出舊中國民族工業的總體特征。
●知道義和團運動和抗擊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結合《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辛丑條約》對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影響。 1.概述義和團運動的基本史實,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2.列舉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時間、目的、組成國家、侵華暴行)。3.掌握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的史實,結合條約內容討論《辛丑條約》給中華民族造成的嚴重危害。 4.比較中國近代被迫簽訂的三大不平等條約,理解“中國是怎樣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結合《義和團運動形勢圖》和課本資料,說出義和團運動興起的時間、地點和時代背景;閱讀義和團揭帖,了解義和團運動的性質。 2.結合《義和團包圍廊坊車站》等圖片,講述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的事跡。 3.閱讀課本,想一想“義和團為什么把斗爭矛頭主要指向帝國主義?” 4.結合課本插圖,了解《辛丑條約》簽訂的過程,逐條分析《辛丑條約》的內容對中國近代社會產生的嚴重危害。5.從經濟、政治、外交和軍事方面,列表對比《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深化學生對《辛丑條約》危害性的認識,了解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線索,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 6.布置作業: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查找資料,將中國近代歷史置于世界歷史背景中,初步整體感知歷史,多角度分析歷史問題。探究近代中國落伍的根源。
●以京師大學堂的開辦和科舉制度的廢除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發展的主要史實;以《申報》、商務印書館等為例,了解近代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 1.了解從新式學堂的出現到新式教育體制的擬定和科舉制度的廢除的基本史實。 2.知道《申報》、商務印書館等是近代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的代表。了解大眾傳媒工具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新式教育的發展史實,建議從兩方面教學 (1)回顧科舉制的建立與發展的史實和新式學堂在中國出現情況。重點介紹京師大學堂。 (2)20世紀初的教育改革。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即擬定《奏定學堂章程》,制定新學制;宣布廢除科舉制。建議教師對《奏定學堂章程》給一個明確的評價。強調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制。 2.近代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可回顧維新派在宣傳維新變法時期和資產階級革命派在辛亥革命時期創辦的刊物。了解近代報業、出版業對傳播維新思想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等新觀念起了重要的宣傳作用。結合《申報》圖片及商務印書館發行的書籍,簡要介紹《申報》和商務印書館的發展歷程及地位。
●了解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知道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的史實,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1.了解并掌握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感悟近現代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進行的英勇奮斗和艱苦探索。 2.簡述武昌起義、中華民國成立、清帝退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等史實,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從而認識從專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1.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并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 2.通過《武昌起義形勢圖》、《南京臨時大總統辦公處》等圖片資料,了解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的主要過程。3.閱讀課本,歸納五個第一(第一個建立資產階級革命 團體;第一個組織籌劃反清武裝起義;第一個全面分 析中國的社會情況,提出了資產階級革命綱領;第一 個全國規模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決策者、發起人和領 導者;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憲法——《臨時約 法》的主要制定者),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說孫中 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4.圍繞“怎樣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中的里程碑?”問題,從政治、經濟、法律、思想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解讀《南京臨時政府的法令和措施表》和《臨時約法》的相關內容,認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歷史意義。5.布置作業:(1)課后舉辦關于孫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故事會。(2)了解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的換算。
●知道袁世凱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的史實;了解北洋軍閥混戰的黑暗局面。 1.簡述袁世凱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的經過。 2.了解北洋軍閥黑暗統治及軍閥混戰。 1.閱讀課本,敘述袁世凱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的主要經過,思考其失敗原因,認識“民主共和”道路的曲折艱難。 2.出示《民國各派軍閥勢力割據圖》和“民國軍閥混戰一覽表(1916-1926年)”等相關史料,了解軍閥割據的原因、情況及危害。
●知道陳獨秀、胡適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列舉新文化運動主要代表人物,說出新文化運動的口號、開始標志。 2.知道文學革命,正確認識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作用。 1.結合課本,列舉新文化運動主要代表人物、口號、開始標志及運動過程。 2.閱讀課本《敬告青年》、《孔子與憲法》、《文學改良芻議》、《狂人日心記》等相關史料,歸納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的先進思想,了解“文學革命”提倡的白話文運動對中國社會的文化普及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3.結合鄭大華《五四新文化運動與近代中國人對民主與科學的追求》(載《光明日報》)等資料,認識“民主與科學”口號的本質意義和進步性。 4.結合新文化運動前期的主要內容和新階段的新特點,說出新文化運動與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共成立之間的關系,從思想解放、政治影響和文化普及三個方面了解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民國以來剪發辮、易服飾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 ⒈了解近代社會習俗的變化。 ⒉認識到民國時期人們思想觀念的進步。 ⒈學生談談通過訪問、調查、參觀等途徑了解到的民國時期的社會習俗以及與清朝時的不同。⒉結合民國時期剪發辮、易服飾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的相關圖片,播放民國初年生活變化的紀錄片,直觀感受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知道五四愛國運動的基本史實,認識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知道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簡述五四運動的主要經過和意義。 2.認識五四運動的性質,理解五四精神。 1.閱讀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和愛國學生奮起抗議的相關史料,理解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 2.結合課本中有關五四運動發展進程的圖片和文字資料,感受社會各界參與運動的廣泛性、堅決性。 3.從五四運動的口號、參與者、斗爭目標和結果等方面分析這場運動在反帝反封建目標上的徹底性,認識五四運動的性質,理解五四運動的反帝愛國精神。 4.列表比較1919年6月前后五四愛國運動的中心地點和斗爭主力的變化,說出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共成立的關系。
●了解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史實;了解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史實,認識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 1.知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陳獨秀和李大釗的建黨活動 。 2.簡述中共一大的召開及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偉大意義。 1.結合《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分布示意圖》和課本插圖,說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情況和李大釗、陳獨秀的主要革命活動,歸納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條件。 2.觀看電影《開天辟地》影片剪輯,說出中共一大召開的時間、地點和與會代表。 3.分析中共一大的主要內容,結合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與目標,從新的領導階級、新的指導思想和新的奮斗目標等方面理解“煥然一新”“ 開天辟地”的含義,探討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
●簡述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主要史實;了解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實。? 1.了解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國共實現了第一次合作。 2.知道北伐戰爭的時間、目的、主要對象、主戰場、主要戰役和歷史作用。3.認識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叛變革命,國民革命運動失敗。 4.知道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的相關史實。 1.引導學生看黃埔軍校門上的對聯來導入新課,訓練學生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閱讀課本,說出國民黨一大召開的時代背景和主要內容,知道在蘇聯的幫助下,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開始,拉開了國民大革命的序幕。 3.運用《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和課本資料,講述葉挺獨立團北伐中的故事,了解北伐戰爭的時間、目的、主要對象、主戰場、主要戰役和歷史作用,培養學生使用歷史地圖等資料學習歷史的習慣。 4.結合《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印制的宣傳漫畫》和上述所學等,從戰前準備、戰略戰術、軍隊土氣、國內和國際因素等方面歸納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5.觀看鳳凰衛視《血腥四·一二》視頻和課本插圖,了解蔣介石、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知道國民革命和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的情況;知道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了解東北易幟。
●知道南昌起義,講述朱德、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的故事,認識中國共產黨創建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意義。 1.通過觀看油畫,思考相關問題,知道南昌起義的時間、地點、人物及歷史意義。 2.理解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為中國革命開創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唯一正確道路。 3.記住井岡山會師后建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是第一支紅軍。 1.結合南昌起義紀念館的圖片,介紹南昌起義紀念館,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新課。 2.制作《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井岡山會師動態示意圖》,講述秋收起義的經過及在井岡山建立起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3.結合《井岡山會師油畫》和《中國人民革命軍的第一面軍旗》插圖,指出井岡山會師會師后成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堅強的部隊。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歷史事件。
●講述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故事,體會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知道遵義會議,認識其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 1.通過閱讀課文,在地圖上標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中的重要地點,知道長征中在這些地點發生的重大事件。2.學會比較、聯系的方法分析問題,用發展的眼光去觀察、審視歷史。 3.體會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及不怕艱難險阻的精神。 1.結合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了解長征的原因。 2.制作《中央紅軍長征路線動態示意圖》,重點講述中央紅軍長征的主要經過及遵義會議。 3.引導學生討論、分析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 4.結合電影《萬水千山》片段和瀘定鐵索橋、野菜、夾金山等圖片,感受長征中遇到的艱難險阻。5.師生共同歸納什么是長征精神。
●知道九一八事變,了解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知道西安事變,理解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意義。 1.通過復述出九一八事變的概況,知道九一八事變的時間、地點、簡單經過和結果。 2.知道不抵抗政策是東北東北迅速淪亡的重要原因。 3.樹立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責任感。 4.知道西安事變發動的時間、目的、人物和簡單經過及和平解決的歷史意義。 5.能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表述問題。 1.九一八事變的教學建議: (1)播放紀錄片《揭密九一八》片段,由學生復述九一八事變的概況。 (2)結合蔣介石給張學良的密電,探討東北迅速淪亡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 (3)結合歌曲《松花江上》、日本侵占東北和殘殺中國老百姓的圖片,學生談談聽完歌曲和看完圖片后的感受。 2.西安事變及和平解決的教學建議: (1)結合華北危機,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了解西安事變爆發的背景。 (2)結合《西北文化日報》報道西安事變的消息和電影《西安事變》片段,學生朗讀課文,了解西安事變的經過。 (3)通過對比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前后國共兩黨關系和中國時局主要特征的變化,理解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歷史意義。
●簡述七七事變的史實,認識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和全民族抗戰的意義。 1.了解七七事變爆發的史實。 2.知道七七事變是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3.知道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史實。 1.學生簡述七七事變的史實,教師強調七七事變的爆發,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了。 2.結合《盧溝橋歌》、二十九軍司令部的命令、中國守軍的誓言和佟麟閣、趙登禹的抗敵事跡,了解中國守軍的抵抗。 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只需向學生講清,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刻,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共產黨的軍隊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
●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等罪行為例,認識日本軍國主義兇惡殘暴的侵略本質。 1.知道南京大屠殺的史實。 2.認識日本軍國主義兇惡殘暴的侵略本質。 3.能夠將歷史與現實聯系起來,樹立反對戰爭、爭取和平的信念。 1.講清南京大屠殺的概念。 2.教師可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圖片,或布置學生課下查找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原始資料、圖片和紀錄片等,讓學生了解南京大屠殺的基本情況。 3.正確認識“南京大屠殺”及當今日本極力掩蓋南京大屠殺的事實。 4.有條件的地區,可以考察抗日戰爭的歷史遺址、遺跡,或訪問親歷抗戰的老人,采訪日軍侵華罪行的受害者或見證人。
●列舉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日史實,體會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 1.列舉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重要戰役。 2.正確認識抗戰前期國民黨軍隊在抗戰中的作用。 3.學唱《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太行山上》等歷史歌曲,感受中國人民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 1.可由《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形勢圖》,導入新課。 2.列表歸納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重要戰役的名稱、時間、參戰軍隊、指揮、意義。 3.播放電影《臺兒莊戰役》片段,講述敢死隊的故事,了解抗戰前期在正面戰場上愛國將士的浴血奮戰。 4.舉辦故事會,講述八路軍、新四軍堅持抗戰的故事,理解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5.舉辦抗戰歌曲演唱會。
●知道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主要內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實;探討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及歷史意義。? 1.知道中共七大的內容。 2.知道日本投降的時間。 3.通過探討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及歷史意義,掌握從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1..引導學生閱讀中共七大內容,結合中共七大召開的背景和內容,分析中共七大的歷史意義。 2.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了解促成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事件,及日本投降的時間。 3.引導學生從以下四個方面討論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1)國共兩黨和人民的抗戰等具體史實; (2)美國對日作戰、蘇聯出兵中國的史實; (3)白求恩等國際友人支援中國抗日的事跡; (4)抗日戰爭是反侵略的正義戰爭。 4.結合近代中國反抗外來侵略失敗的史實、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地位和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巨大犧牲等材料,探討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知道重慶談判,理解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認識國民黨實行獨裁、發動內戰的本質。 1.了解重慶談判的時間、經過、結果。通過重慶談判的史實,理解中共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認識國民黨實行獨裁、發動內戰的本質。 1.結合《重慶談判》紀錄片,了解重慶談判的時間、經過、結果。
●了解中共中央轉戰陜北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史實,知道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和南京解放。 1.知道中央轉戰陜北的史實,認識到黨的正確領導是革命勝利的關鍵。 2.理解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轉入戰略進攻”和對敵人政治中心的“威脅”作用。 3.觀看《大決戰》等影片,感受人民解放戰爭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4.完成填表,明確三大戰役的中心地點、時間、指揮員及結果。認識三大戰役是毛澤東軍事思想具體實踐的典范,感受領導人的雄才偉略。 5.知道南京解放標著志南京國民政府的覆滅。 1.結合《毛澤東率領黨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轉戰陜北示意圖》,講述中共中央轉戰陜北的概況。 2.結合電影《挺進大別山》片段,也可制作《解放軍突進中原動態示意圖》,理解我軍將戰略進攻的主要目標選定為大別山的原因。3.制作三大戰役概況表,包括地點、參戰解放軍、指揮員、結果,學生閱讀課文完成填表。 4.結合《三大戰役示意圖》依次分析三大戰役的作戰方針及歷史意義。 5.制作《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動態示意圖》,結合《解放軍占領總統府》圖片,直觀了解南京解放及南京國民政府的覆滅。
●知道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簡析國民黨南京政權覆亡和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主要原因。? 1.知道解放區土地改革的時間、內容及意義,認識土改是人民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可靠保證。 2.能夠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出國民黨南京政權覆亡和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主要原因。 1.聯系近代太平天國運動、資產階級解決土地問題的方案、抗日戰爭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以及解放戰爭粉碎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的形勢,分析理解1947年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原因和背景。 2.緊扣教材解釋《中國土地法大綱》的內容。 3.土地改革的重大意義。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培養分析概括能力,加深知識的內在聯系。 4.國民黨南京政權覆亡和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主要原因可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1)戰爭性質、人心向背、方針政策正確與否,指揮是否得當等方面; (2)國民黨政權性質代表的集團利益與帝國主義的關系; (3)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4)中國社會歷史階段的發展趨勢。
●知道魯迅、茅盾、齊白石、徐悲鴻、聶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1.課外閱讀魯迅、茅盾的代表作品,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和記憶。 2.知道魯迅、茅盾、齊白石、徐悲鴻、聶耳、冼星海等人的代表作。 1.舉行小型讀書報告會,談談閱讀魯迅、茅盾等著名文學家作品的體會。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參觀著名文化代表人物的紀念館或故居 2.引導學生結合創作背景來賞析齊白石、徐悲鴻、聶耳、冼星海的作品。 3.列表歸納魯迅、茅盾、齊白石、徐悲鴻、聶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八年級下冊
●講述開國大典,認識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⒈知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主要決定。 2.講述開國大典的主要過程,并正確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3.了解西藏解放的時間、方式及其重要性。 ⒈從歷史分期入手,介紹中國現代史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并利用課本目錄初歩把握中國現代史四個階段起止時間和基本內容。 2.引導學生列表歸納一屆政協的主要決定,并從中推導出一屆政協的作用:籌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3.展示教材插圖或觀看《開國大典》等相關影視資料,借此設置歷史情境,重溫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那激動人心的場面,并讓學生講述開國大典的盛況。 4.將新中國成立放在近代中國和世界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正確理解其歷史意義;認識新中國成立,標志著中國開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當時社會主義制度尚未建立)。 5.引導學生解讀教材兩幅插圖,強調西藏解放的和平方式,認識 1951年西藏解放,標志著中國大陸領土(除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和香港、澳門外)全部解放。
●認識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正義性;了解土地改革運動。 1.知道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的主要史實,認識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正義性。 2.講述戰斗英雄黃繼光、邱少云等感人事跡,體會志愿軍戰士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3.知道綱領性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主要內容,并了解土地改革的方式和結果。 1.緊扣時代背景,簡析抗美援朝戰爭的原因和意義。2.介紹出國參戰部隊“人民志愿軍”名稱的由來,指導學生課前分組搜集、整理抗美援朝的歌曲、文學作品和電影以及戰斗英雄黃繼光、邱少云等感人故事。 3.通過與今天的土地制度比較的方式,弄清“封建土地制度”等歷史概念,并通過展示課文相關圖片,引導學生掌握新中國土改的方法與封建土地制度被廢除、地主階級被消滅的過程,從而認識到:1952年中國大陸(除少數民族外)土改的基本完成,使農民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真正翻身得解放。
●了解“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國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知道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基本任務和取得的成就, 2.知道農業、手工業合作化的主要過程和意義, 并認識國家引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要性。 3. 知道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的方式、作用和不足,并了解其實質,知道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志。 1.學習“一五”基本任務時,應引導學生弄清楚“過渡時期”、“一五”計劃、“三大改造”等歷史概念。2.“一五”計劃,我國開始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掌握“一五”成就:一田、一橋、三廠、六路;也可以釆用歸類法把教材中“一五”成就表述歸納分類為工業、交通運輸業兩大方面。指出1957年底,“一五” 計劃的超額完成,中國開始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3.列表歸納社會主義改造的主要史實,從而比較得出:農業、手工業改造方式都是走合作化道路,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方式卻是從以加工訂貨為主向公私合營過渡,具有其特殊性。 4.采用實證法解決三大改造的實質,引導學生明確認識三大改造在探索我國社會主義道路中所處的歷史地位。三大改造的實質是解決所有制問題(如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土地從農民所有轉變為集體所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公有制成為中國唯一的經濟基礎),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的確立,而這也標志著中國社會主義初階段的開始。
●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會議制度,知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 1.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的時間和內容,了解其作為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2.知道建國初期民主和法制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召開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制定、頒布了第一部憲法。它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1.回顧《共同綱領》所起的“臨時憲法”作用截止于1954年;并以新聞報道的形式,借助相關影音資料簡要再現當年憲法制定過程。了解1954年全國人大的召開以及第一部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和頒布,為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而人民政協作為中國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仍繼續存在。 2.引導學生列表歸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主要內容,并從國家政權性質、政治制度的一系列規定中推導出:1954年憲法真正地體現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國笫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它從法律上確立和鞏固了社會主義制度。
●通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認識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意義。 1.知道有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施的過程和兩個相關文件名稱。 2.了解五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名稱和分布特點。 3.知道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制度;也是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一項基本國策。 1.引導學生理解“民族區域自治”的歷史概念,根據教材地圖和列表掌握五個省級民族自治區的名稱及其分布特點。2.采用實證法,通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兩個相關文件和制度實施過程的學習,認識到: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政府根據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民族互助的原則,確定作為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一項基本國策,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項基本制度。 3.引導學生課前收集有關資料,進行課堂交流,介紹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下,自己所知道的國內某一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如節日、服飾、藝術等),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慣,認識維護民族團結、民族平等是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和進步的可靠保證。
●知道“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失誤;了解這一時期以王進喜、雷鋒、鄧稼先、焦裕祿等為代表的廣大干部群眾艱苦奮斗的精神。 1.知道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和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所取得的的偉大成就。 2.了解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所涌現的王進喜、鄧稼先、焦裕祿和雷鋒等為代表的英雄人物的事跡,學習他們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科學求真的精神。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嚴重失誤,并探討總結其原因和教訓。 1.拓展笫二課堂,組織學生觀看《創業》《焦裕祿》等影片,借鑒“感動中國”電視欄目的方法,介紹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年)所取得的成就和涌現出的先進楷模,激發學生熱愛學習、追求奉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2.精選有關圖片、影像資料和配以具有強烈政治色彩、打上時代烙印的“大躍進”口號、標語等文字材料,以讀圖說史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總路線指導下所開展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在生產和農村組織兩方面出現的嚴重失誤和挫折,探究八大后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左”傾錯誤的根源及其教訓,從而認識到:尊重客觀規律和實際國情的重要性。 4.注意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內容,認識到本課中心要點是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曲折和中國人民艱苦奮斗精神。
●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危害及主要教訓。 1.知道“文革”過程的簡要史實。 2.簡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國民經濟遭受嚴重破壞的主要史實,認識 “文革”的十年內亂,是“左”的錯誤發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惡果,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嚴重災難。 1.本課應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留意課文標題和課前的導入框的內容,以抓住本課的重難點。建議以問題(“建國以來我國發生過哪兩次“左”傾的錯誤?”)導入新課的方法,指出“文革”是“左”傾錯誤,時間最長、影響最嚴重的“十年動亂”,從而理解“文革”的性質(定義或特點)。2.從國際、國內兩方面形勢,了解“文革”爆發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文革”的發生不是偶然的,而是黨內“左”傾錯誤嚴重發展的產物,是以“階級斗爭”為綱發展的惡果。3.以時間軸的方式,適當運用相關圖片、影像資料,以讀圖說史方式簡要介紹“文革”的主要過程,尤其是通過二月抗爭、四五運動、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等事件,了解“文革”中黨和人民同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所進行的斗爭。4.盡量利用圖片影像資料讓學生能夠體會和感悟到“左”傾錯誤所帶來的巨大危害,總結經驗教訓。對于“文革”造成的惡果,可在介紹“文革”過程時不斷滲透,最后引導學生從民主法制和國民經濟兩方面,予以歸納概述。
●了解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農村改革和深圳特區的發展,認識鄧小平對改革開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1.記住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基本史實,了解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2.講述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代表的中國農村改革的進程,探究農村改革前后土地性質的變化。3.講述以深圳為代表的經濟特區設立和建設情況,分析經濟特區設立的作用。4.知道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1.采用讀書指導法,以時間軸的方式,梳理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基本史實,知道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2.通過“小崗生產隊員簽訂第一份包干合同書”等圖片、“大包干”歌謠及改革前后小崗村生產收入的數據變化等素材,指導學生掌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相關史實信息,進而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農村改革的基本情況。3.通過“改革開放示意圖”、“深圳拓荒牛”、改革前后深圳的變化等圖片教學,感知設立經濟特區的基本情況,并組織課堂討論,探討經濟特區的作用。4.社會調查:尋找改革開放前后自己家鄉的新舊照片,對比并講述家鄉的變化。
●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認識改革對于中國發展的重大意義。 1.記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中國建立的標志。2.采用大事年表,列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完善的史實。3.知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完善及取得成就的史實材料,概括并理解改革對中國發展的重大意義。 1.應用以時間軸和歷史事件學習要素法,概括學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中國建立的基本史實。2.列表歸納。通過大事年表列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的過程,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3.運用材料教學法,滲透材料閱讀、理解、運用的方法,加強史實信息閱讀處理能力的訓練,形成改革對中國發展重大意義的認識。4.論從史出。通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中國建立后,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一系列史實,得出改革影響的結論,提升史證意識。
●了解“兩彈一星”和雜交水稻等,認識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 1.記住“兩彈一星”的科學技術成就和為“兩彈一星”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知道雜交水稻改進歷程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跡。3.能夠運用表格法列舉建國以突出的科學技術成就。4.說出科學技術對人類發展的重要作用。 1.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多角度呈現“兩彈一星”和雜交水稻等科學技術成就。2.講述科學家們艱苦奮斗的故事,感受科學們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不畏艱辛的探索精神。3.列表歸納。引導自制表格歸納建國以來我國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4.通過“兩彈一星”的國內、國際影響,雜交水稻的現實意義等內容,引導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了解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實,知道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知道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包括過程、原因、影響。2.列表歸納中美建交的系列事件和影響。3.閱讀材料,了解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實的國內外影響。4.能夠列舉20世紀70年代,中國在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導下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1.引用“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典型史料,再現第26屆聯大上那激動人心的一刻,加深對這一史實的記憶和理解。2.按一定的指標,引導閱讀課文關于“中美建交”的素材,用指標分類歸納中美建交的過程。3.通過回顧中國20世紀50-70年代的外交成就,認識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效。
●了解香港、澳門回歸和海峽兩岸關系改善的史實,認識祖國統一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1.記住香港、澳門回歸的基本史實,知道解決港澳臺的指導思想是一國兩制。2.回顧歸納港澳臺問題形成的歷史根源,區別港澳臺問題的基本性質。3.知道海峽兩岸關系改善發展的一系列事實,了解臺海關系發展的整體趨勢。 1. 以時間軸的方式,歸納香港、澳門回歸基本史實的基礎上,引導觀看“香港回歸”的視頻,感受回歸儀式現場的威嚴和祖國強大的自豪感。2.通過示意圖教學法,簡單陳述港澳臺問題形成的歷史因素,引導得出港澳臺問題的不同性質。3.采用數據、圖片等素材,激勵學生聯系身邊關于臺海關系發展的事例,認識海峽兩岸血濃于水、千絲萬縷的關系,并暢想和平統一的美好前景。
●通過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閱兵儀式上展出的武器裝備,了解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成就。 1.記住中國導彈部隊建立和兵種建設的基本史實。2.觀看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閱兵儀式視頻,說出武器裝備的項目及所支撐的科技成就。3.小軍事愛好者講述有關中國國防、武器或軍隊建設方面的故事,提升對中國防和軍隊建設等成就的感性認識。 1.閱讀課文多樣化史實素材,熟練地掌握中國導彈部隊建立及各兵種建設發展的主要史實。2.分段播放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閱兵儀式視頻,軍事愛好者分別講述關于國防、武器或軍隊建設的故事,可適當聯系參閱軍隊的番號,講述英雄番號的由來,熏陶愛國主義精神。3.通過閱兵儀式上展示的不同武器裝備,聯系各種武器的科技淵源,培養熱愛科學的品質。
●從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了解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以票證時代、四大件等具體史實為例,感知改革開放前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探究引發變化的根本原因。2.課前訪談長輩,了解經濟快速發展引發的生活變化,感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現實,并在課堂上向同學講述。 1.以衣、食、住、行、用等5個角度,選用票證、四大件等典型事例,引導學生感受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活習俗上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探究引發變化的根源。2. 社會調查:以衣、食、住、行、用、家庭收入和開支情況等角度,請學生代表講述訪談長輩的收獲或生活變化的小故事,了解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激發對生活的熱愛,同時訓練課堂語言表達能力。

九年級上冊
課程內容 學習要求 教學建議
●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通過《漢謨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兩河流域文明。●通過種姓制度和佛教的創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會。 1.通過材料和圖片記住古代埃及文明的代表金字塔,感受古代文明的燦爛。2.通過視頻和文字材料知道古巴比倫文明的代表《漢謨拉比法典》的相關歷史知識。 3.記住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的四個等級,知道佛教產生的背景、創立人、基本教義、影響。理解古代印度社會狀況。 1.通過形象的圖片、考古材料和典型的事例使學生具體深入了解金字塔的神奇,感受古代文明的燦爛和古代人民的智慧。 2.利用相關史料,使學生了解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認識其實質,初步了解法律的作用,感受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影響。 3.利用教材圖表知道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的基本內容,認識其實質,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會,從而知道佛教產生的背景。 4.用通俗的和現實生活事例使學生知道佛教的創立人、基本教義,理解社會影響。
●知道希臘城邦和雅典民主,初步了解亞歷山大帝國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知道羅馬城邦,了解羅馬帝國的征服與擴張。●以建筑藝術、公歷等為例,初步認識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成就。 1.記住古希臘城邦的兩個代表雅典和斯巴達,通過史料了解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狀況。 2.知道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從而了解亞歷山大帝國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3. 知道羅馬城邦的管理和成文法的制訂,了解羅馬帝國的征服與擴張。 4.知道古希臘、古羅馬的建筑藝術代表,了解公歷的來歷,初步認識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成就。 1.通過聯系地圖引導學生認識地理位置對雅典城邦和民主政治的影響,通過設置情境,利用典型史料,交流互動,使學生全面辨證地認識伯里克利時期的民主政治和雅典的繁榮。 2.充分利用多媒體提供的視覺材料的地圖和圖片,讓學生介紹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時間、地域,利用典型材料說明東征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3.通過講述羅馬建城故事,知道羅馬城邦的建立。通過圖片和材料知道羅馬城邦的管理與法律的制訂。通過地圖和材料了解羅馬帝國的擴張,討論帝國征服的影響。 4.多媒體課件展示(或學生收集展示成就)圓形劇場、羅馬萬神殿、高架引水橋等古代建筑圖片,引導學生探究其特點,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5.通過具體事例介紹公歷的來歷,使學生了解基本的歷史常識。
●以法蘭克王國為例,初步理解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逐漸產生新的文明。●知道基督教的傳播,了解基督教在歐洲中世紀歷史發展中的作用。●了解西歐莊園生活,知道莊園是西歐中世紀社會的基礎。●知道西歐中世紀的城市既是工商業者的聚集地,也是一個相對自治的共同體。●以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的興起為例,初步認識歐洲的早期大學。●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國的歷史地位。 知道法蘭克王國的建立與擴大,理解新文明的產生。知道基督教的傳播、羅馬教廷的地位及基督教在歐洲中世紀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利用莊園平面圖了解西歐莊園生活和農民日常生活,知道莊園是西歐中世紀社會的基礎。4.知道西歐中世紀的 城市既是工商業者的聚集地,也是一個相對自 治的共同體。 5.以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的興起為例,初步認識歐洲的早期大學。 6.知道《查士丁尼法典》的制訂和內容,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國的歷史。 1.利用地圖介紹法蘭克王國建立過程及統治區域。通過理解法蘭克王國的改革措施,使學生初步理解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逐漸產生新的文明—封建文明。 2. 利用地圖和圖片知道基督教的產生與傳播,通過克洛維和查理曼帝國的故事和典型史料,讓學生來理解羅馬教廷在西歐封建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 3.通過平面圖和典型的事例(或情境創設)感受西歐莊園生活,知道莊園是西歐中世紀社會的基礎。 4.利用地圖、圖片和典型史料介紹西歐中世紀的城市狀況,利用相關材料使學生理解西歐中世紀的城市既是工商業者的聚集地,也是一個相對自治的共同體。 5.以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的興起和課程設置等材料為例,理解中世紀教育特點,初步認識歐洲的早期大學奠定了近代大學的雛形。 6.以圖片和材料介紹《查士丁尼法典》,使學生明確法典對人的行為做出詳細的法律規范,為調解復雜的社會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為維系東羅馬帝國統治的有效工具,后世法律奠定了基礎。 7.利用圖片,讓學生感受拜占廷文化的輝煌,生動講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故事,小組探討拜占廷帝國衰落的原因,使學生明白開放寬容使文明繁榮,保守狹義使文明衰落。
●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會。●了解伊斯蘭教的傳播,初步認識阿拉伯帝國在文化上的貢獻。 1.通過大化改新的背景、內容和影響,了解古代日本社會的變化。2.知道伊斯蘭教的創立與傳播。3.通過阿拉伯數字和伊斯蘭教的傳播,初步認識阿拉伯帝國在文化上的貢獻。 1.通過故事和史料理解大化改新的背景、內容和影響,通過歷史圖示等方法了解古代日本發展的各階段和基本狀況。 2.形象講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利用歷史年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波市| 托里县| 清水河县| 淮北市| 大渡口区| 许昌市| 成安县| 黎城县| 嘉鱼县| 平乡县| 滨州市| 湾仔区| 华安县| 江津市| 叶城县| 嘉荫县| 美姑县| 屯留县| 襄樊市| 寻乌县| 肥西县| 罗源县| 垣曲县| 梁河县| 婺源县| 城固县| 阳信县| 文化| 马公市| 临朐县| 永宁县| 舒兰市| 宁陵县| 宝鸡市| 延吉市| 琼海市| 永兴县| 平原县| 郯城县| 固阳县| 黄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