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師大新版九年級歷史上冊復習提綱第1課 西亞和北非的古代文明一、西亞(兩河流域)——古巴比倫王國1、公元前1894年,敘利亞草原上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倫王國2、《漢謨拉比法典》(1)頒布者:漢謨拉比(1)地位:世界上第一部體系完備的成文法典(2)實質:它是保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法典二、北非(尼羅河)——古埃及1、公元前3100年,埃及奴隸制國家統一2、金字塔(1)用途:法老的墳墓(2)代表:胡夫金字塔(3)地位:古埃及最著名的文化遺產,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金字塔體現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筑藝術和卓越的聰明才智,象征著古代埃及的高度文明。第2課 南亞和東亞的古代文明一、南亞(印度河、恒河)——古印度1、種姓制度(等級森嚴的不平等制度):婆羅門——剎帝利(國王)——吠舍——首陀羅2、佛教:創立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 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教義:反對種姓制度,主張“眾生平等”二、東亞(黃河、長江)——古中國注:世界四大文古國之比較名稱發源的河流代表性的文明成就古中國長江、黃河甲骨文、萬里長城古埃及尼羅河金字塔、象形文字古巴比倫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漢謨拉比法典》古印度印度河、恒河佛教、阿拉伯數字第3課 古代希臘文明一、希臘城邦與雅典民主1、希臘城邦的特點:小國寡民2、雅典的政治制度——民主政治:(1)頂峰:伯利克里時代(2)表現:①除十將軍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以抽簽的方式產生;②公民大會是最高的權力機構;③國家為擔任公職、參與政事的公民發放津貼。(3)特點:僅適用于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4)評價:雅典民主政治所體現的平等與公正等民主原則僅適用于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廣大的婦女、外邦人和奴隸則無權享受這種民主。但它畢竟在盛行專制的古代社會開創了民主政治的典范,為后世留下一筆寶貴的政治遺產。二、亞歷山大東征 1、時間:公元前334年2、領導人:亞歷山大大帝3、結果:建立起一個以巴比倫城為中心,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亞歷山大帝國4、影響:亞歷山大的東征給東方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促進了希臘文明與東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匯。三、古代希臘文化 1、建筑: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2、哲學: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第4課 古代羅馬文明一、古羅馬的興衰1、公元前753年,羅慕路斯建立了羅馬城2、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羅馬共和國時期,在向地中海擴張過程中,與迦太基爆發了三次布匿戰爭)3、公元前27年,屋大維創立“元首制”,羅馬帝國建立(屋大維獲得了“奧古斯都”的尊號)4、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5、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二、古羅馬的文化1、建筑:圓形競技場和萬神殿2、法制:《十二銅表法》3、歷法:儒略歷4、宗教:基督教(1)創立:①時間:公元1世紀 ②地點:巴勒斯坦地區 ③創立者:耶穌(2)經典:《圣經》(3)教義:①早期:提倡平等、博愛和互助,鄙視富人權貴②后期:承認現存社會制度和秩序的合理性(4)發展:①4世紀初,基督教獲得了合法地位; ②392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③西羅馬帝國滅亡后的中世紀,西歐教會形成了以羅馬主教為核心的教皇體制,并引發了教權與王權的沖突與斗爭。注:古代東方文明與古代西方文明的區別①發源地:東方文明發源于河流,西方文明發源于是海洋;②經濟:東方文明以農業為主,西方文明以工商業為主;③政治:東方文明實行奴隸主專制統治,西方文明實行奴隸主民主政治。第5課 中古歐洲一、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 1、統治時間:395——1453年2、首都:君士坦丁堡3、杰出帝王:查士丁尼——529年,頒布《查士丁尼法典》4、影響:拜占庭帝國作為古代希臘羅馬文明的繼承者,保存了它們的文化遺產,并且兼容并包了基督教和古代東方的諸文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明體系。拜占庭文化對阿拉伯文明、斯拉夫文明和西歐的文藝復興都有重要影響。二、法蘭克王國1、建立:481年,克洛維建立法蘭克王國2、杰出帝王:查理曼或查理大帝3、分裂:843年,《凡爾登條約》的簽訂。由此使得帝國分裂為三部分,奠定了日后法蘭西、德意志、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第6課 中古的西歐莊園與城市一、領主與莊園——西歐的莊園經濟1、興盛時期:9-13世紀2、內部結構:領主自營地和農奴份地及公共使用的草地、森林、牧場和池塘等3、成員:農奴和領主4、剝削方式:勞役地租5、特點:(1)莊園是西歐中古社會的基礎;(2)莊園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體二、中古的西歐城市——中世紀的“花朵”1、興起:時間:10世紀前后地點:首先在地中海地區的意大利發展起來,在西歐其他地區的重要交通要道,商業集市和舊城遺址上也形成了一些新城市。著名城市:威尼斯,米蘭和佛羅倫薩等2、自治:通過金錢贖買和武裝起義的方式3、作用:(1)經濟上:促使西歐單一經濟結構趨向多元化;(2)政治上:成為新的政治力量,加速了國家的統一;(3)文化上:城市文化的發展,為日后的文藝復興奠定基礎。三、知識的殿堂1、中世紀大學興起的根本原因: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2、影響:成為當時培養人才的搖籃和傳播知識的基地3、西歐著名的古老大學:法國巴黎大學(歐洲大學之母)和英國牛津大學(英語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學)第7課 阿拉伯帝國一、伊斯蘭教1、創立時間:7世紀2、創立地點:阿拉伯半島的麥加3、創立者:穆罕默德 4、經典:《古蘭經》5、傳播的意義:默罕默德以宗教信仰為紐帶,把阿拉伯各部落統一為一個強大的民族,完成了傳播宗教信仰和建立統一國家的雙重使命,使得阿拉伯國家和阿拉伯文明對以后世界文明的發展生了深遠的影響。二、阿拉伯帝國1、建立:穆罕默德于622年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伊斯蘭政權2、擴張:穆罕默德的繼任者經過一系列的征服與擴張,把只局限于阿拉伯半島的國家擴張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3、滅亡:1258年,西征的蒙古軍隊攻陷阿拉伯帝國的首都巴格達4、影響:阿拉伯人的對外擴張促進了伊斯蘭教的傳播,奠定了伊斯蘭教哈里發國家的疆域基礎,導致了中古時代文明格局的改變,在擴張過程中,阿拉伯人不斷吸取其他先進文明的優秀文化成果,對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產生了重要的影響。5、文化成就:(1)阿拉伯數字的傳播 2、文學:《天方夜譚》(又名《一千零一夜》) 3、建筑:清真寺第8課 古代日本一、大化改新1、時間:646年2、人物:孝德天皇3、內容:(1)政治方面,廢除世襲貴族統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權體制,改革統治機構,建立京師和地方行政機構,中央社二官八省,地方設國、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2)經濟方面,隋唐均田制,施行“班田收授法”,實行租庸調制度,統一租稅。4、意義:為日本確立了先進的管理體制,促進了日本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為其以后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大化改新標志著日本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二、武士與將軍1、武士:背景:①八世紀中期之后,由于土地私有化的發展,班田制的基礎日益動搖,莊園制在地方開始形成。 ②九世紀后半期起,受到重重壓迫的農民組織起來進行斗爭,國內政治形勢動蕩。形成:從九世紀中期開始,擁有強大勢力的地方領主開始組織起以自己同族為核心的私人武裝力量,這種以地方領主為核心組建的武裝組織,就是所謂武士集團。職責:鎮壓農民的反抗,對抗朝廷在地方的長官“國司”。2、幕府統治(又稱武家政治):幕府名稱由來:幕府一詞出自漢語,指出征時將軍的府署。在古代日本,特指武士的領袖,征夷大將軍的府邸。特點:以將軍為首的武士政權與天皇為首的朝廷并存,但其實際上權力遠遠超過朝廷。發展史:1192年,鐮倉幕府——室町幕府及分裂的戰國時代——1603年,江戶幕府第9課 文藝復興運動一、背景1、羅馬教皇和天主教會的專制統治,禁錮了人們思想,阻礙社會進步和科學的發展。2、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二、興起14—17世紀,開始于意大利——擴展到西歐所有國家三、實質新興的資產階級反對教會精神統治和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 四、核心思想(思潮):人文主義五、代表人物人物國籍代表作地位但丁意大利《神曲》(歐洲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過渡的標志)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文藝復興的先驅達·芬奇意大利《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巨人莎士比亞英國《奧賽羅》、《李爾王》、《哈姆雷特》、《麥克白》(“四大悲劇”)英語文學的最高成就六、影響打破中世紀以來封建統治和教會神學對人們思想束縛,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注:古代世界興起的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①波斯帝國→②亞歷山大帝國→③羅馬帝國→④拜占廷帝國(東羅馬帝國)→⑤阿拉伯帝國→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第10課 開辟新航路與殖民擴張一、新航路開辟——“地理大發現”1、原因(1)根本原因: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歐洲人對黃金等財富的狂熱追求。(2)直接原因: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阻斷了傳統的東西方商路。2、時間:15世紀開始3、過程:航海家資助國家時間主要成就哥倫布西班牙1492年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麥哲倫西班牙1519——1522年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學說4、影響(1)積極影響:增進了歐洲人對世界其他地區的了解,將世界各地聯系起來,打破了以往世界各地相互隔絕和孤立發展的局面。(2)消極影響:帶來了殖民掠奪和殖民侵略擴張活動。二、“三角貿易”1、主要國家: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法2、時間:16世紀開始3、目的:歐洲殖民者為補充和增加美洲殖民地的勞動力4、路線:歐洲(廉價工業品)→非洲(黑奴)→美洲(黃金、白銀和煙草等經濟作物)→歐洲5、影響:(1)對非洲:使非洲喪失大量的人口,導致非洲的長期貧窮落后。(2)對歐洲:通過掠奪大量的資金和原料,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第11課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時間:1640—1688年 2、根本原因: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3、過程: (1)導火線:1638年,蘇格蘭人民起義(2)開始:1640年,查理一世重新召開議會(3)1649年,國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此后英國經歷了短暫的共和時期(4)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5)結束:1688年,“光榮革命”4、領導人:克倫威爾5、性質:資產階級革命6、影響: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創立了議會權力至上的原則,確立了符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的君主立憲制,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二、《權利法案》的頒布1、時間:1689年2、目的:限制國王權力3、內容:①對國王在政治、經濟、宗教等事務中的權力進行了嚴格限制;②確定了國會擁有最高權力的基本原則。 4、意義: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法律保障,標志著君主立憲制在英國的確立。 第12課 美國獨立戰爭一、美國獨立戰爭1、根本原因: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2、時間:1775年——1783年3、經過:(1)導火線: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2)開始:1775年,來克星頓的槍聲 (3)建國: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的發表(7月4日美國的獨立日)①機構:第二屆大陸會議②起草者:托馬斯·杰斐遜③主要內容:宣言痛斥英國國王對殖民地的暴政,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④意義:標志著美國的誕生⑤評價:《獨立宣言》體現的自由平等的民主原則,成為當時歐洲各國反對封建專制,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被馬克思稱為“第一個人權宣言”。(4)建軍:第二屆大陸會議決定組織大陸軍,并任命喬治·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5)轉折: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6)勝利:1781年,約克鎮戰役(7)結束:1783年,美英簽署《巴黎和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4、性質:既是民族解放戰爭,也是資產階級革命(雙重性質)5、影響:推翻了英國殖民統治,實現了民族獨立,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二、“1787年憲法” 1、制定:1787年美國13個州的代表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制定并通過《美利堅合眾國憲法》2、內容:實行聯邦制;確立了立法、司法、行政的三權分立原則;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體3、影響:(1)積極性:使聯邦政府的權力大大加強,鞏固了北美獨立戰爭的成果,也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這是世界近代第一部成文的資產階級憲法,它所創立的共和政體,三權分立,相互制衡原則,對歐洲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及政治體制的設計和建立都有著重大影響。(2)局限性:1787年憲法也有階級局限性,如允許奴隸制存在,保留了種族歧視條款,不承認黑人、印第安人和婦女享有與白人男子同等的權利等。三、華盛頓的評價領導美國人民取得民族獨立,開創了美國民主政治的先河第13課 法國大革命一、法國大革命1、根本原因: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2、時間:1789——1794年3、經過:(1)導火線:1789年,三級會議的召開(2)開始: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7月14日法國國慶節)(3)革命的發展進程:①1792年,法國廢除君主制度,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②1793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巴黎人民再次齊以羅伯斯庇爾為首的雅各賓派掌握政權,把法國大革命推向高潮;③1794年熱月政變,推翻了雅各賓派的統治,法國大革命高潮結束。4、頒布的法律文件:《人權宣言》5、性質:資產階級革命6、影響:徹底摧毀了法國封建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廣為傳播,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這場革命也還有很大的歷史局限性。二、拿破侖帝國1、興起:(1)1799年,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奪取政權(2)1804年,拿破侖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2、鞏固:(1)對內:頒布《刑法典》、《商法典》和《民法典》等一系列法典,其中的《民法典》(又稱《拿破侖法典》)是資產階級國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其立法精神和原則為后世所借鑒。(2)對外:發動拿破侖戰爭①重要戰役:1805年,奧斯特里茨戰役②性質:前期:反抗反法同盟對法國的侵略。(正義戰爭)后期:侵略歐洲其他國家。(非正義戰爭)③評價:a.積極影響:鞏固法國大革命成果,動搖了歐洲大陸的封建統治。b.消極影響:威脅了歐洲其他國家的主權,也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給歐洲各國人民帶來了災難。3、滅亡:1815年,滑鐵盧戰役的失敗三、評價拿破侖頒布了《拿破侖法典》,是資產階級國家的立法典范。對外戰爭中,早期戰爭捍衛了法國大革命成果,并將大革命精神傳播到了所征服國家,沉重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后期戰爭則是侵略性戰爭,侵犯了別國人民權益,并造成法國國內經濟困難。注:17~18世紀的近代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之比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根本原因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時間1640——1688年1775——1783年1789年——1794年領導者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領導人克倫威爾(護國公)華盛頓(大陸軍總司令)羅伯斯庇爾(雅各賓派領導人)導火線1638年蘇格蘭人民起義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1789年三級會議的召開開始標志1640年查理一世重新召集議會1775年來克星頓的槍聲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結束標志1688年光榮革命1783年美英簽署《巴黎和約》1794年“熱月政變”處死國王查理一世無路易十六重要文獻1689年《權利法案》1776年《獨立宣言》1789年《人權宣言》歷史意義(影響)①使英國確立了代表新貴族和資產階級利益的政治制度,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并率先開始了工業革命。②英國革命不僅對英國的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也迅速波及其它歐洲國家,推動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①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贏得了民族獨立;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②對以后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動作用。①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最大最徹底的一次革命,徹底摧毀了法國封建專制制度。②使民主共和思想廣為傳播,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聯邦制/總統共和制民主共和制性質資產階級革命既是民族解放戰爭,又是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革命注:英美法三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三個重要文獻《權利法案》《獨立宣言》《人權宣言》國家英國美國法國時間1689年1776年7月4日1789年頒布機構英國國會大陸會議制憲議會主要內容限制王權和確保國會和公民的權利天賦人權,人人生而自由平等。①生來自由平等。②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重要意義確立了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殖民統治;標志著美國誕生。在反封建專制統治的斗爭中起了巨大的號召作用,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第14課 第一次工業革命一、含義以大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的重大變革。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首先爆發于英國。開始于紡織業。工業革命后,人類社會進入到“蒸汽時代”。二、英國率先開展的條件1、政治前提: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2、經濟:殖民擴張和海外貿易的發展,使英國積累了大量的生產資本,國內外市場不斷擴大。三、重大發明1、1765年,哈格里夫斯(英國人)發明珍妮機。(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2、瓦特(英國人)改良蒸汽機:把人類帶入“蒸汽時代”。(工業革命的核心標志)3、1807年,富爾頓(美國人)發明汽船。 4、1814年,史蒂芬孫(英國人)發明蒸汽機車(火車),人類邁入“火車時代”。四、影響1、社會生產力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人類進入蒸汽時代。(最重要的影響)2、產生現代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 3、現代大工廠制度建立起來,完成了從手工工場向現代大工廠的過渡。4、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造成東方落后于西方。5、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產生了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第15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一、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1、背景: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日益突出,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的爆發(1)法國的里昂工人起義(2)英國的憲章運動(3)德意志的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2、標志: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聯合發表《共產黨宣言》3、意義:馬克思主義成為指導國際工人運動的革命理論,開辟了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局面。二、第一國際(“國際工人協會”)的成立1、時間:1864年2、地點:倫敦第16課 殖民地獨立運動一、拉丁美洲獨立戰爭1、時間:19世紀初2、爆發的原因:西班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瘋狂侵略,引起當地人民的強烈不滿和反抗。3、領導人:(1)玻利瓦爾,被授予“解放者”的稱號(1825年,上秘魯獨立,為紀念玻利瓦爾,該國改名為玻利維亞)(2)圣馬丁,被授予“拉丁美洲解放者”的稱號4、性質:反抗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5、結果:基本摧毀了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地區的殖民統治二、印度民族大起義1、英國對印度的殖民侵略:1600年,英國建立東印度公司,以私營公司的名義對印度進行殖民侵略2、印度民族大起義(1)時間:1857——1859年(2)爆發的原因:英國殖民者在印度掠奪財富,欺壓民眾,引發印度各界的不滿和反抗(3)導火線:“涂油子彈事件”(4)爆發:1857年,印度“土兵”起義(5)英雄人物:章西女王(6)結果:起義失敗,印度成為英國王室的直屬殖民地(7)性質:反抗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8)歷史意義:沉重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表現了印度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反抗外來侵略的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注:殖民地人民的抗爭事件印度民族大起義(1857----1859年)拉丁美洲獨立運動(19世紀初期)原因英國殖民者對印度的殘酷剝削和掠奪西班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的殘暴統治和掠奪人物章西女王------印度民族英雄玻利瓦爾------“解放者”圣馬丁------“拉丁美洲解放者”影響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體現了印度人民勇于反抗外來侵略的頑強斗爭精神。擺脫了殖民統治,產生了新興獨立的國家。性質反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第17課 俄國的改革一、彼得一世改革 1、時間:17世紀末2、目的:為了改變俄國社會落后的面貌3、內容:政治上:設參政院,掌握國家行政事務。經濟上:鼓勵興辦手工工場,引進西方技術和人才,實行重商主義政策,鼓勵出口。軍事上: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常備軍和海軍,開辦炮兵學校,海軍學校,培養專門軍事人才。社會文化方面:發展文化教育,改革社會習俗意義:彼得一世改革為俄國后來的資本主義發展準備了有利條件,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把俄國推進到一個新的歷史時代。二、俄國的農奴制改革(亞歷山大二世改革或1861年改革)1、原因:(1)根本原因:俄國的封建農奴制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2)直接原因:1853-1856年,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慘敗,激化了國內的社會矛盾 2、目的:鞏固統治、緩和階級矛盾、避免人民革命3、時間:1861年 4、主要內容:(1)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地主不得買賣農奴 (2)農民可通過贖買的方式得到一塊份地。(3)農奴可擁有自己的財產,可以自由選擇職業。5、實質:沙皇政府和地主對農民進行的雙重敲詐和掠奪。6、性質:資產階級改革7、影響: (1)進步性:農奴制的廢除,緩解了國內矛盾,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2)局限性: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沙皇專制制度仍然存在,農民缺乏基本的民主權利。②農民為了獲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使用權,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背上沉重的經濟包袱。第18課 美國內戰(“南北戰爭”)一、原因1、根本原因:美國南北方經濟制度之間的矛盾 2、矛盾焦點:黑人奴隸制的存廢問題3、直接原因(導火線):1860年,林肯當選美國總統。二、根本目的:維護美國的統一(林肯政府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三、過程1、爆發:1861年,南方挑起內戰2、戰局的扭轉:1862年,林肯政府頒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3、結束:1865年,南方軍隊向北方軍隊投降,最終以北方勝利而告終四、性質資產階級革命。五、意義它是決定美利堅命運的一場戰爭。經過這場戰爭,美國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一大障礙,是南方和北方在政治上統一起來,在經濟上成為一個整體,為美國資本主義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六、評價林肯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維護了國家統一第19課 從倒幕運動到明治維新一、德川幕府的統治危機1、內憂:幕府的封建專制統治,激化了社會階級矛盾,阻礙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2、外患:美、俄、英、法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日本的侵略擴張。1853年,美國強迫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日美親善條約》,此后又被迫開與一些歐洲國家簽訂不平等條約,日本的大門被侵略者打開。二、倒幕運動中下級武士、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聯合形成改革力量(倒幕派),打著恢復天皇權力的旗號,進行倒幕運動。三、明治維新1、時間:1868年2、人物:明治天皇3、目的(口號):富國強兵4、措施:(1)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封建身份制度(2)經濟上:殖產興業,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發展近代工業,允許土地私有和買賣。(3)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廢除武士制度。(4)社會生活與文化教育:提倡文明開化,實行強制性義務教育。5、性質:資產階級改革6、影響:(1)積極:使日本擺脫了民族危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成為亞洲強國。(2)消極:這次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使日本走上了一條對外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注:美國歷史上的兩次資產階級革命之比較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名稱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美國內戰)原因(背景)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黑人奴隸制度嚴重阻礙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時間1775——1783年1861——1865年導火線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1860年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首要解決問題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民族和國家的獨立。維護國家的統一,避免分裂。發表的主要文獻《獨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殖民統治;標志著美國的誕生。1862年,林肯政府通過《宅地法》,《解決黑人奴隸的宣言》。這兩個文件提高了人民群眾和黑人奴隸的革命熱情,扭轉了戰爭的形勢。重要人物華盛頓林肯歷史意義①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民族獨立,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②對以后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動作用。(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外部障礙)①美國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資本主義快速發展。②為以后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內部障礙)注:19世紀60年代的兩次重要的資產階級改革之比較國家俄國日本名稱1861年改革(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背景封建農奴制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幕府統治的腐朽阻礙資本主義發展;日本面臨淪為殖民地的民族危機。目的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挽救統治危機富國強兵人物亞歷山大二世明治天皇內容①農奴獲得人身自由。②可以“贖買”一塊份地。③可以擁有自己的財產并自由選擇職業。①在政治上,大力加強中央集權,廢藩置縣;天皇擁有無限的權力。②在經濟上,引進西方技術,發展近代工業;允許土地私有和買賣。③在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常備軍和警察制度。④在社會生活和文化教育上,提倡“文明開化”,實行強制性義務教育。影響①廢除了農奴制,緩解了社會矛盾,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這對俄國擺脫落后狀況,實現近代化具有積極作用。②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①使日本擺脫落后,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使日本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民族獨立的國家。②消極作用: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日本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方式自上而下性質資產階級改革注:近代歐洲的兩次思想解放運動之比較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名稱文藝復興運動啟蒙運動時間14—17世紀17-18世紀代表人物①但丁----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神曲》被認為歐洲開始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過渡的標志。②達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③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等四大悲劇 ①伏爾泰----法國啟蒙運動的開拓者。批判封建專制制度,特別是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教會。②孟德斯鳩---三權分立學說③盧梭----人民主權說、社會契約論主要思想人文主義(個性的自由和解放,主張以人為中心,反對以神為中心)理性主義(獨立思考與自主的精神)歷史影響文藝復興打破了封建統治和教會神學對人們思想的束縛,強調和發揮人在這個世界上的作用;為以后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啟蒙運動是一場弘揚理性、全面清算封建意識形態,把人們的思想從封建專制和宗教神學的禁錮中解放出來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不僅為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提供了銳利的思想武器,而且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提供了理論前提。性質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第20課 第二次工業革命一、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20世紀初 二、特點電力的廣泛應用(核心標志) 三、重大發明1、1879年,美國的愛迪生發明了電燈2、1883年,德國的戴姆勒制成了汽油內燃機3、1885年,德國的卡爾·本茨發明了汽車4、1892年,德國的狄賽爾制成了柴油內燃機5、1903年,美國的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6、1913年,美國的亨利·福特首先在汽車的生產中發明了流水線裝配工藝四、結果:電氣時代和“鋼鐵時代”的到來,標志著現代工業的崛起。五、影響1、積極:電成為不可或缺的能源,使人類進入到“電氣時代”,并產生了電力、石油、汽車工業等新興部門;資本主義各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2、消極:工業污染加劇,自然資源遭到毀滅性破壞,城市貧富分化嚴重,犯罪活動猖獗。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之比較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時間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19世紀六七十年代----20世紀初國家英國美國、德國核心標志改良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人類進入蒸汽時代電力的發明和廣泛應用-----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發明1765年,珍妮機的發明----哈格里夫斯(英)2、新交通工具的發明1807年,汽船------(美國的富爾頓) 1814年,火車------(英國的史蒂芬孫)1、“發明大王”——愛迪生(美)---電燈2、汽車的發明與生產:1885年,發明----卡爾·本茨(德)1913年,流水線裝配生產工藝——亨利·福特(美)3、1903年,飛機----萊特兄弟(美) 影響①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社會面貌發生重大變化。②產生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兩個對立的階級。③產生了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①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社會生產力極大提高,社會財富增加,生產領域出現壟斷和壟斷組織。②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③西方國家走上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道路。④工業污染加重,自然資源遭到毀滅性破壞,城市中出現了嚴重的貧富分化,犯罪活動猖獗。啟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重視發展科學技術;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第21課 近代自然科學1、近代科學創始人(波蘭)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中提出“日心說”,沉重打擊宗教神學宇宙觀,解放了天文學。2、現代科學之父(英)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建立牛頓力學。3、物種起源的探索者(英)達爾文——1859年,在《物種起源》中提出“生物進化論”學說,第一次把生物學放在了科學的基礎之上,為生物學和其他科學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電磁理論的創始人5、(英)麥克斯韋——在《電磁學理論》中闡述了電磁場理論,將電學、磁學、光學統一起來,被譽為繼牛頓之后“物理學的第二次大綜合”。第22課 近代文學藝術一、文學1、法國的巴爾扎克:創作的《人間喜劇》被譽為法國社會的百科全書2、俄國的列夫·托爾斯泰:代表作品有《安娜·卡列尼娜》 、《戰爭與和平》和《復活》等,他被譽為“心理描寫大師”,列寧稱他為“俄國革命的鏡子”。3、法國的司湯達:代表作是《紅與黑》4、英國的狄更斯:代表作是《霧都孤兒》、《艱難時世》等二、音樂1、德國的貝多芬:開創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先河,最具代表性的是《第五交響曲》(又稱作《命運交響曲》),他被譽為“樂圣”。2、奧地利的約翰·施特勞斯:代表性作品是《藍色多瑙河》,他被世人譽為“圓舞曲之王”。三、繪畫荷蘭的凡·高:是后期印象畫派的代表性人物和表現主義繪畫藝術的奠基者。代表性作品是《向日葵》,他被稱為“用生命作畫的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