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期末復習系列七年級(上)第一章基礎知識復習資料要點梳理要點一:常用儀器介紹主要用途注意事項用作少量試劑的反應容器,還可以進行少量物質的溶解或配制少量溶液,在常溫或加熱時使用①裝液體不超過試管容積的1/2,如需加熱則不超過1/3;加熱時需要試管夾,并使受熱均勻,外壁要干燥②加熱后不能驟冷,防止炸裂③手拿試管要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拿住離管口約1/3處用于夾持試管進行簡單的加熱實驗夾持試管時,試管夾要由試管底部往上套并夾持離管口約1/3處;手應該拿長柄的一端,同時防止燒損和腐蝕顯微鏡顯微鏡是一種精密的放大儀器,其主要作用是用來放大物像①取顯微鏡時,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 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上,略偏左,距離實驗臺邊緣約5厘米;安裝好目鏡和物鏡②對光時,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注意,物鏡的前端與載物臺要保持2厘米的距離;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內,右眼睜開,便于以后觀察畫圖,轉動反光鏡,看到明亮視野③觀察時,把所要觀察的載玻片放到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載玻片,眼睛看著物鏡以免物鏡碰到玻片標本;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反向轉動粗準焦常見的加熱工具見【要點三】2.酒精燈的使用方法①膠頭滴管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體②滴瓶用于盛放液體藥品①使用過程中,膠頭滴管不能平放或倒置,防止液體進入膠頭內②滴加液體時,管口不能伸入容器內接觸器壁,要把滴管豎直懸空在容器正上方③使用后,應及時洗滌干凈;與滴瓶配套使用的滴管不必清洗①配制溶液②可用作較大量試劑的反應容器,在常溫或加熱時使用①加熱時應墊上石棉網,且外部擦干②反應液體不超過容積的2/3,加熱時液體不超過容量的1/2③攪拌時玻璃棒不可觸及杯壁和杯底用于量取一定量的液體①量筒沒有零刻度線,最大刻度在上方②讀數時,應將量筒放置平穩,并使視線與液體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③不能量取溫度過高的液體,更不能加熱④不能用作反應容器或用于配制溶液①收集或貯存少量氣體②也可用于進行氣體間相互反應或固體物質在氣體中的燃燒 ①瓶口平面磨砂,瓶口內側不磨砂②燃燒反應有固體生成時,瓶底加少量的水或鋪少量細沙【要點詮釋】1.常用實驗儀器簡單分類:(1)能直接加熱的儀器:試管、蒸發皿、燃燒匙等(2)不能直接加熱、墊上石棉網能加熱的儀器:燒杯、燒瓶、錐形瓶等(3)不能加熱的儀器:集氣瓶、水槽、量筒等(4)存放儀器:廣口瓶(固體)、細口瓶(液體)、滴瓶(少量液體)、集氣瓶(氣體)(5)計量儀器:托盤天平(稱質量)、量筒(量體積)(6)取用儀器:膠頭滴管(少量液體)、藥匙(粉末或小顆粒)、鑷子(塊狀或較大顆粒)(7)夾持儀器:鐵架臺(鐵圈、鐵夾)、試管夾、坩堝鉗(8)過濾儀器:漏斗、玻璃棒、燒杯、鐵架臺等(9)加熱儀器:酒精燈(10)其他儀器:長頸漏斗、石棉網、玻璃棒、水槽等要點二:基本實驗操作1.藥品取用的方法:藥品狀態用量所需儀器取用方法注意事項液體少量膠頭滴管見【要點一】中“初中化學實驗常用儀器介紹”相關內容較多量 傾倒時,瓶塞倒放在桌上,防止瓶塞污染瓶中的藥品;標簽向著手心,避免留在瓶口的液體流下來腐蝕標簽;瓶口緊靠試管口一定量量筒量筒豎直放置,讀數時視線與凹液面最低處相平;量筒量程應略大于所量取液體的體積粉末狀固體藥匙試管平放,藥匙(或紙槽)伸入底部,以免藥品沾在試管內壁塊狀(顆粒狀)固體鑷子試管平放,用鑷子夾取塊狀固體放在試管口,隨試管慢慢豎起而緩緩滑下防止試管底被砸破 【要點詮釋】取用藥品的三原則:(1)安全原則:不能用手拿藥品,不能把鼻孔湊近容器口去聞藥品的氣味,不得品嘗任何藥品的味道。 (2)節約原則:嚴格按實驗規定用量取用藥品。如果沒有說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體1mL~2mL,固體只需蓋滿試管的底部。?。?)用剩藥品的處理原則:不要放回原瓶,不要隨意丟棄,不要拿出實驗室。 2.酒精燈的使用方法: 【要點詮釋】(1)酒精燈的火焰分為外焰、內焰和焰心三層,外焰溫度最高,焰心溫度最低,所以要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熄滅時,用燈帽蓋滅,不能用嘴吹。(2)盛酒精量不能超過酒精燈容積的2/3,也不得少于1/4。(3)禁止向燃著的酒精燈里添加酒精或用燃著的酒精燈去點燃另一只酒精燈,以免失火。3.給物質加熱的方法:【要點詮釋】(1)加熱玻璃儀器時,要把容器壁外的水擦干;加熱前應先預熱試管,受熱均勻后再固定加熱;加熱時容器的底部不要和燈芯接觸,以免玻璃儀器受熱不均而炸裂。(2)給盛有液體的試管加熱時,試管內液體的量不超過試管容積的1/3;試管口傾斜向上與水平面成45°角;試管口不能朝著有人的方向,以免液體噴出傷人。 (3)給試管里的固體藥品加熱時,藥品平鋪試管底部,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 4.托盤天平的使用:(1)托盤天平一般用于粗略的稱量,能精確到0.1g。?。?)稱量前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碼放在標尺的零刻度處,檢查天平是否平衡。如果天平還未平衡,調節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3)取用砝碼的時候,絕對不能用手拿放,應該用鑷子,防止砝碼沾污腐蝕。 (4)稱量時把稱量物放在左盤,砝碼放右盤;砝碼要用鑷子夾取,先加大的砝碼,再加小的砝碼,最后移動游碼,直到天平平衡為止;記錄所加砝碼和游碼的質量(m左=m游+m砝碼)。 (5)稱量完畢后,應把砝碼放回砝碼盒中,把游碼移回零刻度處。 【要點詮釋】 (1)稱量干燥的固體藥品,應在兩個托盤上各放一張干凈的質量相同的紙,把藥品放在紙上稱量。 (2)對于易潮解的、有腐蝕性的藥品,必須放在玻璃器皿(如表面皿、小燒杯)里稱量。5.放大鏡的使用:(1)放大鏡的結構:透鏡和鏡柄(請同學們看教材P12的圖)。(2)放大鏡的作用:①放大物體的影像——放大鏡最主要的功能。把放大鏡放于物體前適當距離即可從透鏡內觀看被放大的影像。通過放大鏡觀察物體時,當放大鏡距離物體一定范圍內,可看到放大、正立的物象。且在該范圍內,放大鏡離物體的距離越遠,觀察到的物象越大。②聚焦取火——次要功能,在強光照射下,透鏡照射的某個部位溫度升高,該部位變回變焦或著火。【要點詮釋】 不可以直接通過放大鏡去觀察太陽或其他光源,以防止灼傷人眼。要點三:科學測量1、長度測量:人的直覺并不可靠,要得到準確的長度需要用工具進行測量。要點詮釋:(1)長度的單位及其換算關系 ①國際單位:米 常用單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納米 ②單位符號及換算 千米(km) 米(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納米(nm) 1km=1000m=103m 1m=10dm=100cm=1000mm=103mm 1mm=103μm 1μm =1000nm=103nm(2)測量工具: ?、倏潭瘸?最常用); ②精密儀器:游標卡尺 螺旋測微器,激光測距儀。(3)刻度尺的正確使用 ?、倏矗嚎辞蹇潭瘸吡憧潭染€是否磨損; 看清測量范圍(量程);看清分度值(決定了測量的精確程度)。 ②選:根據測量要求選擇適當分度值和量程的刻度尺; ?、鄯牛嚎潭瘸叩目潭染€緊靠被測的長度且與被測長度平行,刻度尺的零刻度線或某一整數刻度線與被測長度起始端對齊; ?、茏x:讀數時視線要正對刻度尺且與尺面垂直;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萦洠河涗浗Y果應包括數字和單位,一個正確的測量結果包括三部分,準確數、估計數和單位。(4)測量長度的幾種特殊方法:對于無法直接測量的長度,需要采用特殊方法。要點詮釋:①化曲為直法(棉線法) 測量曲線長度時,可讓無伸縮性的棉線與曲線完全重合,作好兩端的記號,然后把線輕輕拉直,用刻度尺測量出長度,就等于曲線的長度。②累積法: 對于無法直接測量的微小量的長度,可以把數個相同的微小量疊放在一起測量,再將測量結果除以被測量的個數,就可得到一個微小量的長度。③滾輪法: 用已知周長的滾輪在待測的較長的直線或曲線上滾動,記下滾動的圈數,則被測路段的長度等于圈數乘以周長,例如測量池塘的周長,某段道路的長度等。④截取法(化整為零): 被測物體的長度很大時,可先測出其中一小段,然后找出它們之間的倍數關系,從而算出物體的總長度。⑤替代法: 當一個物體的長度無法直接測量時,可用與它長度相等的物體來代替。2、體積測量:量筒:量筒是用來液體體積的儀器,如圖1所示 (1)量筒上的單位一般是ml,1ml=1cm3 (2)量筒的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①選:選擇量程與分度值適當的量筒;②放:把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③測:若量筒內的液體內有氣泡,可輕輕搖動,讓氣泡釋放出來;④讀:讀數時視線要與量筒內液面的中部相平,即要與凸液面(如水銀)的頂部或凹液面的底部(如水)相平,如圖2乙所示。測量固體的體積 (1)形狀規則的固體可以用刻度尺測量相關的數據,再根據體積公式計算出來。(2)形狀不規則的固體可以用“排液法”間接地測定①下沉物體(如金屬塊、小石塊等等)的測量方法先在量筒內倒入適量水,讀出其體積V1;將物體用細線拴住輕輕放入水中,并使水全部淹沒固體,讀出水和固體的總體積V2;計算固體的體積V=V2-V1。②漂浮物體(如石蠟、木塊等等)的測量方法:沉墜法或針壓法沉墜法就是將漂浮的被測物體和能沉入水中的物體用細線拴在一起(物在上重錘在下),先用手提著待測物體上端的細線,將重錘沉入水中(被測物體不能接觸到水),讀出此時量筒的示數V1;再把被測物體和重錘一起沉入水中,讀出此時量筒的示數V2;最后計算固體的體積V=V2-V1。針壓法,和下沉物體的測量方法相似,只不過是設法用細針將被測物體壓入到水中使其全部浸沒。3、溫度測量:(1)攝氏溫度的規定:在一標準大氣壓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沸水的溫度規定為100℃,0℃和100℃之間有100個等份,每個等份代表1攝氏度。(2)使用溫度計做到以下三點: ①放: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②看:視線要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③讀:溫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后要稍侯一會兒,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后再讀數;讀數時溫度計的玻璃泡繼續留在液體中。④記:記錄結果必須帶單位,用負號表示零下溫度。要點詮釋:1、溫度計是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來工作的,必須保證液體不凝固、不汽化。2、玻璃管內有一段極細的彎曲,體溫計的水銀柱不能自動回落到最低值,體溫計使用時不“甩一甩”,會造成溫度“只上升、不下降”、即“低溫不準高溫準”。玻璃泡大,玻璃管細(最小刻度為:0.1℃,量程為:35℃~42℃)4、體溫計與常用溫度計的區別溫度計體溫計用途測物體溫度測人的體溫測量范圍零下幾度~~~1000C左右,范圍大350C~~~420C準確程度10C0.10C構造內徑細而均勻的玻璃管,下端是玻璃泡下端玻璃泡比細管容積大得多;玻璃泡與玻璃管之間有一段特別細的彎曲的玻璃管使用方法不能離開物體讀數,溫度降低時,管內液體自動退回玻璃泡。能離開人體讀數,溫度降低不能自動退回玻璃泡,要用力甩幾下。要點四:科學探究 科學的核心是探究,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重要方式??茖W探究源自問題的發現,經歷的過程是提出問題—提出假設—設計研究方案—實施方案(收集證據)—檢驗假設—報告與交流,在研究中要做到控制變量。 期末復習系列七年級(上)第一章科學入門考點歸納考點一:科學實驗操作1.科學實驗既要操作規范,更要保障安全。下列實驗基本操作符合這一要求的是( ) A.給液體加熱 B.收集CO2并驗滿 C.聞氣體氣味 D.滴加液體2.科學實驗操作的正確性、規范性是實驗成敗的關鍵,同時也反映了實驗者的科學素養。下列示意圖中,實驗操作規范的是( ?。?br/> A.過濾 B.傾倒液體 C.量取35毫升液體 D.稀釋濃硫酸3.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正確的是( )考點二:長度測量4.下列說法中,接近實際情況的是( ) A.正常人的體溫約為39.2℃ B.小明的課桌高約為80dm C.一個教室內空氣體積約為200m3 D.正常人每分鐘呼吸75次5.用最小刻度為毫米的刻度尺去精確測量玻璃窗的寬度,下列記錄的數據中正確的是( ?。?br/>A.0.420m B.420mm C.0.04201m D.4.202dm 6.下列單位換算過程中正確的是( ) A . 1 . 8 米= 1 . 8 × 1 000 = 1 800 毫米 B . 1 . 8 米= 1 . 8 米× 1 000 = 1 800 毫米 C . 1 . 8 米= 1 . 8 米× 1 000 毫米= 1 800 毫米 D . 1 . 8 米= 1 . 8×I 000 毫米= 1 800 毫米 7.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空氣被嚴重污染,有害物質含量嚴重超標,其中PM2.5是天氣陰霾的主要原因,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μm的顆粒物,單個PM2.5是隱藏在空氣的浮塵中,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造成危害,下列關于PM2.5顆粒物直徑的單位換算正確的是( )A.2.5μm=2.5μm×10﹣6m B.2.5μm=2.5×10﹣5dmC.2.5μm=2.5×10﹣5cm D.2.5μm=2.5×10﹣9m8.如圖所示是用刻度尺測量一木塊長度的示意圖,下列所記錄的測量結果中,正確的是( )A.7.25cm B.2.25cm C.2.3cm D.2.2cm9.小明利用最小刻度為1mm的刻度尺測量一個物體的長度,三次測量的數據分別為2.35cm,2.36cm,2.36cm,則測量結果應記為(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cm10.小明同學測量物理課本的寬度,他記錄的數據是18.35cm,數據中準確值是 cm,估計值是 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11.用厚刻度尺測木塊的長度,下圖所示四種方法中正確的是 ( )12.如圖所示的四個圖中,能正確測出圓柱體截面直徑的方法是( ) A B C D13.木尺受潮后膨脹,用它來測量物體的長度,測量結果會( )A .偏大 B .偏小 C .不受影響 D .難以確定 14.如下圖所示,被測物體的長度是___________;若改用最小刻度為厘米的刻度尺測量該物體的長度,則測量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如圖將銅絲在鉛筆上緊密排繞17圈,銅絲銅絲的直徑是_______毫米。16.如上圖所示,將銅絲在鉛筆上緊密排繞18圈,所測得的總長度為_____厘米,銅絲的直徑是_____毫米。17.為了較準確地測出金屬絲的直徑,可采用如圖所示的方法進行測量。由圖可知,金屬絲匝的總長度是____,直徑是____。若在數匝數時少數了1匝,則測量值將偏____;若在繞線時匝與匝之間留有空隙,則測量值比真實值要偏____。18.張林同學用一把如圖所示的刻度尺測量物理書的寬度,他的測量方法如圖,圖中是他觀察讀數時眼睛的位置,請指出張林同學測量中的四個錯誤之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某同學欲用密繞法測量一根長為L的細銅絲的直徑,他的實驗步驟如下:A.將細銅絲拉直,用刻度尺測出細銅絲的長度LB.用刻度尺測出圓鉛筆桿上銅絲繞成線圈的總長度L1C.用銅絲的長度除以銅絲排繞在筆桿上的圈數n,即得細銅絲的直徑dD.將細銅絲緊密排繞在圓鉛筆桿上E.數出排繞在圓鉛筆桿上的細銅絲線圈的圈數nF.……(1)以上步驟中,沒有必要的步驟是____,錯誤的步驟是__ _,還缺少的步驟F是__ ___。(2)實驗步驟的合理順序應是_ __。(3)某同學在測量過程中,共測三次,而每次都將銅絲重新繞過,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讀數,結果三次讀數都不相同,產生誤差的原因可能有( )A.每次排繞的松緊程度不相同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勻C.銅絲本身粗細不均勻D.讀數時由于粗心,小數點記錯位置考點三:體積測量20.某同學在用量筒量取液體時,先用仰視讀得液體體積為34mL,倒出一部分液體后,用俯視讀得液體體積為15mL,則倒出的液體體積是( )A.大于19mL B.小于19mL C.等于19mL D.無法確定21.測小石塊密度實驗時,先往量筒中加一定量的水,平視凹形液面中央最低處,讀數40mL;放入小石塊后,俯視凹形液面中央最低處,讀數為51mL,則該小石塊的體積可能是( ) A.9mL B.11mL C.13mL D.15 mL22.一只量筒有50毫升水,當里面放入一木塊,一半浸入水中,量筒的度數是56毫升,則這塊木塊的體積是?。ā 。?A.6立方厘米 B.0.6立方分米 C.12立方分米 D.12立方厘米23.一量筒中原有 50 毫升水,現在往里面放人一干燥的木塊,木塊同時從量筒中吸收了四分之一木塊體積的水,假設木塊吸收了水后體積不膨脹,木塊靜止時有二分之一體積浸入水中,量筒中水位上升到 56 毫升,則這塊木塊的體積是( ) A . 6 cm3 B . 18 cm3 C . 12 cm3 D . 24 cm3 24.甲、乙兩同學分別用量筒測量一個小石塊的體積。甲同學的做法是先將石塊置于量筒中,同時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沒石塊記下水的體積 V1,然后取出石塊,記下取出石塊后水的體積 V2,計算石塊的體積為 V1-V2。乙同學是先在量筒里注入適量的水,記下水的體積 V1,然后輕輕放入石塊,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沒石塊,記下此時水及石塊的體積 V2 計算石塊的體積為 V2-V1。比較這兩種方法回答下列問題(1)為了使實驗結果(如圖 1)更準確,你將選擇哪種方法 。(選填“甲“或“乙“) 由如圖 1 中可知,石塊的體積是 。(2)實驗后兩同學對測量結果進行了討論,以下操作屬于導致乙同學測量結果偏小的是 。A.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視讀數,其余讀數正確 B.待小石塊浸沒后仰視讀數,其余讀數正確 C.在浸入小石塊時不慎有水滴濺出,讀數均正確 捆綁小石塊的繩太粗,讀數均正確25.有甲、乙、丙三種量杯,它的測量范圍和最小刻度分別是:甲:500毫升,10毫升;乙:100毫升,1毫升;丙:50毫升,1毫升,現要測量體積約為40厘米3的石塊體積,選擇上述哪一種量杯進行測量好?( )A、甲 B、乙 C、丙 D、三種都可以26.做某實驗需要量取45ml的水,應選用下列儀器中的( )A、100ml的燒杯 B、 10ml的量筒 C、100ml 的燒杯和滴管 D、 50ml的燒杯和滴管27.石蠟不能沉入水中,為了測量石蠟的體積,某同學采用下圖所示的方法,A、B、C、D四幅圖中哪些實驗測量是沒有必要的.答:___________(填字母)實驗測量是沒有必要。石蠟的體積是____________。28.為了測量一塊形狀不規則的小石塊密度。 (1)如圖,小石塊質量為52克, 小石塊體積為 ; (2)若實驗中測小石塊體積時,讀小石塊浸入前水的體積視線俯視,讀小石塊浸入后水的體積,視線仰視,則實驗結果會 (填“偏大”、 “偏小”或“不變”)。29.下列是用量筒量取液體的一些操作,其中不正確的是( )A 當量筒放置在較低的桌面上,不便于觀察讀數時,把量筒舉起,與視線平行后讀數。B 讀數時,視線與量筒內凹液面的最低點保持水平。C 向量筒內傾倒液體,當液體接近刻度時,改用滴管向量筒內滴加液體。D 首先要選一個量程合適的量筒,把其中放在平穩的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線正對自己。30.想要學好科學,很多時候需要自己思考,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下列是小科同學整理的“錯誤操作”與對應測量結果。請你幫他判斷一下,各選項中一致的是( )選項錯誤操作測量結果A用拉得很緊的皮卷尺去測量某同學的跳遠距離偏大B在測量頭發的直徑時,把頭發繞在鉛筆上時沒有排列緊密偏大C用溫度計測沸水溫度時,將溫度計移出沸水讀數偏大D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時俯視讀數偏小31.用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時,如果操作不當,會使測量值有偏差,這是應該避免的。下列說法符合事實的是( )A.用托盤天平測質量時,未將天平調平就直接稱量,測量值可能會偏大B.用體溫計測體溫前,沒有用力甩體溫計,測量值可能會偏小C.用皮尺測長度時,皮尺拉得過緊,測量值會偏大D.用累積法測細金屬絲直徑時,若繞線時不緊密,測量值會偏小考點四:溫度測量32.如圖是用常用溫度計測量兩個物體的溫度示數,它們分別是:甲: ℃,乙: ℃。33.請讀出甲體溫計、乙溫度計的讀數。甲讀數是________℃;乙讀數是____________℃。34.兩支溫度計玻璃泡中所裝水銀一樣多,但直玻璃管的內徑不同,經檢驗都是優等產品,現將它們同時豎直插入一杯熱水中,則( )A. 盡管內徑不同,但水銀柱升高長度相同,因此示數相同B. 內徑細的水銀柱升得較高,兩支溫度計示數相同C. 內徑細的水銀柱升得較高,示數當然也較大D. 內徑粗的水銀柱升得較低,示數當然也較小35.有一支溫度計刻度不準,將溫度計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數是5℃,放在一標準氣壓下的沸騰的水中的示數為95℃,若放在室內空氣中示數是32℃,則室內空氣的實際溫度是( ) A.27℃ B.30℃ C.32℃ D.37℃36.在1標準大氣壓下,將一支刻度模糊不清的溫度計與一刻度尺平行地插入冰水混合物中,過適當時間溫度計中水銀面與刻度尺上的4毫米刻度線對準,將這冰水混合物加熱到沸騰時,水銀面與204毫米的刻度線對準,那么當沸水冷卻到50℃時,水銀面對準的刻度線是( )A. 96毫米 B. 100毫米 C. 102毫米 D. 104毫米37.小李同學想測量一杯水的溫度,但他得到的卻是一指沒有刻度的溫度計,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他先把溫度計的玻璃泡浸在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時間后在液柱的上端對應處做了個記號A,然后在1標準大氣壓下,把溫度計的玻璃泡浸在沸水中一段時間后也在對應的液柱上端處作一個記號B,用刻度尺測得兩標記間的距離為40厘米,最后他用溫度計來待測一杯水的溫度,發現液柱所處位置距A點24厘米,則這杯水的溫度( ) A.20℃ B.30℃ C.40℃ D.60℃38.右圖為伽利略溫度計(燒瓶內有空氣,細管中有液體),若氣溫降低時( )A.液體收縮,液面上升 B.液體收縮,液面下降C.氣體收縮,液面上升 D.氣體收縮,液面下降39.房間內有甲、乙、丙三支溫度計,其中只有一支溫度計的刻度是準確的,將甲放在空氣中,乙的玻璃泡插在密封于玻璃瓶中的酒精里,丙的玻璃泡插在敞口玻璃瓶中的酒精里,它們的示數都為18℃,那么該房間的實際溫度( )A. 低于18℃ B. 等于18℃ C. 高于18℃ D. 無法確定40.房間里有甲、乙、丙三支溫度計,其中有一支溫度計的刻度不正確,將甲放在空氣中,乙的玻璃泡插在密封于玻璃瓶中的酒精里,丙的玻璃泡用沾有酒精的棉花包裹后放在空氣中,它們的示數恰巧都是15℃,那么,該房間里的實際溫度( )A.等于15℃ B.高于15℃ C.低于15℃ D.無法判斷41.小李用兩支未甩過的準確的體溫計測量同一病人的體溫時,兩支體溫計測量的結果分別為37.8℃和38.5℃,則病人的體溫一定是( )A.37.8℃ B.38.5℃ C.不超過37.8℃ D.在37.8℃和38.5℃之間42.體溫計的水銀面指在37.5 ℃上,某同學在未甩的情況下(有消毒),分別量出三位生病同學的體溫,測得的結果第一次為37.5 ℃,第二次38.5 ℃,第三次38.5 ℃,以上測量的結果中( ?。?br/>A. 只有第一次和第二次正確 B. 只有第二次和第三次正確 C. 只有第一次和第三次正確 D. 第二次肯定正確,第一、三次也可能正確43.甲、乙兩支溫度計,玻璃泡里裝等量的水銀,甲溫度計的玻璃管的內徑比乙粗,若兩支溫度計的分度值相同,則 的刻度更密一些.用它們測同一液體的溫度,則 測得更準確些.44.如圖所示的溫度計,關于它的說法正確的是( )A.該溫度計是根據固體熱脹冷縮的原理制成的 B.在使用該溫度計測量物體溫度時,可以離開被測物體讀數 C.該溫度計的量程是(20-100)℃ D.該溫度計此時的示數為20℃45.用一支水銀溫度計測量放在25℃房間里的一盆熱水的溫度時,當溫度計的水銀上升經過“28℃”這一刻度時,溫度計的讀數表示的是( )A.房間里的溫度 B.熱水的溫度 C.溫度計中水銀的溫度 D.無法判斷 考點五:單位換算46.(1)50mL=____cm3; (2)600m3=__ ___mL;(3)0.55m3=___ ___dm3; (4)880mL=__ ___L。47.請補上下列各測量中的單位。(1)某同學的身高為160____;(2)一支新鉛筆的長度是17.5__ __;(3)一瓶娃哈哈純凈水的體積為596__ __;(4)一枚1角硬幣的厚度是2.1__ __;(5)一間教室的體積為200____。48.1mL水大約有20滴,則一滴水的體積大約是( )A.1mL B.0.5mL C.0.005mL D.0.05mL49.(1)2m=______cm15km=__ ____cm=____ ____mm(2)3.2μm= m880mm=__________nm(3)50mm3=________cm30.5m3=_________dm3=_________cm3(4)250L=_________cm37×106mL=____m3考點六:科學探究50.小軍周六在家燒水時,發現在火焰大小相同時,用同一個水壺,將一壺水燒開與將半壺水燒開,所用的時間是不同的。根據此現象,善于探究的小軍提出了以下四個問題,你認為最具有探究價值又易于探究的問題是( ?。?br/>A.為什么燒開一壺水比燒開半壺水所用的時間多? B.燒開水所用時間的多少與物質的質量有什么關系? C.物質吸收熱量的多少與物質的質量有什么關系? D.物質吸收熱量的多少與物質的種類有什么關系?51.某小組三位同學發現鐘擺的擺動似乎是有規律的。于是他們在細繩下面掛一小球制成了單擺,研究在擺動角度θ不大的情況下,單擺來回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T)與哪些因素有關。如圖所示,l為單擺的擺長,m為單擺擺球的質量。為了減小誤差,三位同學在實驗中每次測量單擺擺動30次(30T)的時間。丙同學在甲、乙同學實驗的基礎上繼續實驗,三位同學的實驗數據分別記錄在下表中。(1)分析比較實驗序號1、2與3,可知甲同學得出的結論是:當單擺的擺長和擺動角度相同時,單擺的周期與擺球的質量 (填“有關”或“無關”)。(2)分析比較實驗序號4、5與6,可知乙同學研究的是:單擺的周期與擺球的 關系。他得出的結論是:當單擺的擺長和擺球質量相同時,單擺的周期與 。(3)本實驗中用到的科學探究方法是 。52.在“探究影響擺球擺動周期的因素”實驗中,用兩個不同質量的小球、長度不同的擺線、改變擺動的幅度,做了甲、乙、丙、丁4次實驗,圖(a)所示,并在表(b)中記錄了實驗數據。(已知擺長L1>L2,擺球質量m1<m2,擺角θ>α)(1)分析比較甲和乙兩次實驗,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當 和 相同時,擺動周期與擺球質量 (選填“有關”或“無關”)。(2)分析比較 兩次實驗,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當擺長和擺球質量相同時, 。(3)分析比較丙和丁兩次實驗,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 。53.如圖,小明和小亮在操場上玩耍時發現水平拋出的幾個物體落地時間有差異,善于觀察的他們想到水平拋出物體的這個“落地時間”與什么因素有關呢?思考討論后他們提出了如下猜想:猜想一:與拋出物體的質量有關;猜想二:與水平拋出的速度有關;猜想三:與水平拋出點的離地高度有關。為了驗證以上猜想,他們從探究實驗室借來能控制發射速度的彈射器、兩個質量不同的小鋼球、刻度尺、電子秒表等實驗器材,依照物理學習中的科學方法,在老師的幫助下按照如圖所示的方法進行了實驗探究,得到如表所示的實驗數據。請你通過分析回答以下問題:(1)實驗中采用的探究方法為: ;(2)為了驗證猜想一”,應選用實驗序號為 兩組實驗進行對比分析。得到結論,當拋出點離地的高度和水平拋出的速度一定時,鋼球質量與落地時間 (選填“有關”、“無關”);(3)為了驗證猜想二,應選用實驗序號為 兩組實驗進行對比分析。得到結論,當鋼球質量與拋出點離地的高度一定時,水平拋出速度與落地時間 (選填“有關”、“無關”);54.某同學在探究“螞蟻是否喜歡甜食”這一問題時有如下的實驗設計:在一段劈 開的竹筒(長 15 厘米) 的兩端,分別用兩支滴管各滴上一滴濃糖水和一滴清水,將兩只 螞蟻等距離放在兩滴液體之間;然后觀察螞蟻的行為。(1)此實驗的假設是 。(2)若觀察到 現象,說明螞蟻喜歡甜食。(3)針對針實驗設計的不足之處,甲同學的改進方案是增加螞蟻的數量,而乙同學的改進方案是重復實驗。兩種改進方案中, 同學的方案比較合理。 期末復習系列七年級(上)第一章科學入門考點歸納考點一:科學實驗操作1.科學實驗既要操作規范,更要保障安全。下列實驗基本操作符合這一要求的是( B?。?br/> A.給液體加熱 B.收集CO2并驗滿 C.聞氣體氣味 D.滴加液體2.科學實驗操作的正確性、規范性是實驗成敗的關鍵,同時也反映了實驗者的科學素養。下列示意圖中,實驗操作規范的是( B?。?br/> A.過濾 B.傾倒液體 C.量取35毫升液體 D.稀釋濃硫酸3.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正確的是( C )考點二:長度測量4.下列說法中,接近實際情況的是( C ) A.正常人的體溫約為39.2℃ B.小明的課桌高約為80dm C.一個教室內空氣體積約為200m3 D.正常人每分鐘呼吸75次5.用最小刻度為毫米的刻度尺去精確測量玻璃窗的寬度,下列記錄的數據中正確的是( D )A.0.420m B.420mm C.0.04201m D.4.202dm 6.下列單位換算過程中正確的是(D ) A . 1 . 8 米= 1 . 8 × 1 000 = 1 800 毫米 B . 1 . 8 米= 1 . 8 米× 1 000 = 1 800 毫米 C . 1 . 8 米= 1 . 8 米× 1 000 毫米= 1 800 毫米 D . 1 . 8 米= 1 . 8×I 000 毫米= 1 800 毫米 7.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空氣被嚴重污染,有害物質含量嚴重超標,其中PM2.5是天氣陰霾的主要原因,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μm的顆粒物,單個PM2.5是隱藏在空氣的浮塵中,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造成危害,下列關于PM2.5顆粒物直徑的單位換算正確的是( A )A.2.5μm=2.5μm×10﹣6m B.2.5μm=2.5×10﹣5dmC.2.5μm=2.5×10﹣5cm D.2.5μm=2.5×10﹣9m8.如圖所示是用刻度尺測量一木塊長度的示意圖,下列所記錄的測量結果中,正確的是( B )A.7.25cm B.2.25cm C.2.3cm D.2.2cm9.小明利用最小刻度為1mm的刻度尺測量一個物體的長度,三次測量的數據分別為2.35cm,2.36cm,2.36cm,則測量結果應記為( A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cm10.小明同學測量物理課本的寬度,他記錄的數據是18.35cm,數據中準確值是 cm,估計值是 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答案為:18.3;0.05;0.1。11.用厚刻度尺測木塊的長度,下圖所示四種方法中正確的是 ( C )12.如圖所示的四個圖中,能正確測出圓柱體截面直徑的方法是(C ) A B C D13.木尺受潮后膨脹,用它來測量物體的長度,測量結果會( B )A .偏大 B .偏小 C .不受影響 D .難以確定 14.如下圖所示,被測物體的長度是____2.80cm_______;若改用最小刻度為厘米的刻度尺測量該物體的長度,則測量結果是_____________2.8cm_______________。15.如圖將銅絲在鉛筆上緊密排繞17圈,銅絲銅絲的直徑是___1.0_____毫米。16.如上圖所示,將銅絲在鉛筆上緊密排繞18圈,所測得的總長度為___1.80____厘米,銅絲的直徑是__1.0____毫米。17.為了較準確地測出金屬絲的直徑,可采用如圖所示的方法進行測量。由圖可知,金屬絲匝的總長度是____,直徑是____。若在數匝數時少數了1匝,則測量值將偏____;若在繞線時匝與匝之間留有空隙,則測量值比真實值要偏____。答案: 4.50cm;0.13cm;大;大.18.張林同學用一把如圖所示的刻度尺測量物理書的寬度,他的測量方法如圖,圖中是他觀察讀數時眼睛的位置,請指出張林同學測量中的四個錯誤之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刻度尺放斜了 (2)刻度尺的零刻度線被磨損了,課本的左端應對準一個整刻度 (3)刻度線沒有貼近被測物體 (4)視線沒有和尺面垂直19.某同學欲用密繞法測量一根長為L的細銅絲的直徑,他的實驗步驟如下:A.將細銅絲拉直,用刻度尺測出細銅絲的長度LB.用刻度尺測出圓鉛筆桿上銅絲繞成線圈的總長度L1C.用銅絲的長度除以銅絲排繞在筆桿上的圈數n,即得細銅絲的直徑dD.將細銅絲緊密排繞在圓鉛筆桿上E.數出排繞在圓鉛筆桿上的細銅絲線圈的圈數nF.……(1)以上步驟中,沒有必要的步驟是__A__,錯誤的步驟是__C__,還缺少的步驟F是__用線圈總長度L1除以圈數n,即得直徑d____。(2)實驗步驟的合理順序應是__DEBF__。(3)某同學在測量過程中,共測三次,而每次都將銅絲重新繞過,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讀數,結果三次讀數都不相同,產生誤差的原因可能有( ABC )A.每次排繞的松緊程度不相同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勻C.銅絲本身粗細不均勻D.讀數時由于粗心,小數點記錯位置考點三:體積測量20.某同學在用量筒量取液體時,先用仰視讀得液體體積為34mL,倒出一部分液體后,用俯視讀得液體體積為15mL,則倒出的液體體積是( A )A.大于19mL B.小于19mL C.等于19mL D.無法確定21.測小石塊密度實驗時,先往量筒中加一定量的水,平視凹形液面中央最低處,讀數40mL;放入小石塊后,俯視凹形液面中央最低處,讀數為51mL,則該小石塊的體積可能是( A ) A.9mL B.11mL C.13mL D.15 mL22.一只量筒有50毫升水,當里面放入一木塊,一半浸入水中,量筒的度數是56毫升,則這塊木塊的體積是?。ā。摹。?A.6立方厘米 B.0.6立方分米 C.12立方分米 D.12立方厘米23.一量筒中原有 50 毫升水,現在往里面放人一干燥的木塊,木塊同時從量筒中吸收了四分之一木塊體積的水,假設木塊吸收了水后體積不膨脹,木塊靜止時有二分之一體積浸入水中,量筒中水位上升到 56 毫升,則這塊木塊的體積是( D ) A . 6 cm3 B . 18 cm3 C . 12 cm3 D . 24 cm3 24.甲、乙兩同學分別用量筒測量一個小石塊的體積。甲同學的做法是先將石塊置于量筒中,同時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沒石塊記下水的體積 V1,然后取出石塊,記下取出石塊后水的體積 V2,計算石塊的體積為 V1-V2。乙同學是先在量筒里注入適量的水,記下水的體積 V1,然后輕輕放入石塊,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沒石塊,記下此時水及石塊的體積 V2 計算石塊的體積為 V2-V1。比較這兩種方法回答下列問題(1)為了使實驗結果(如圖 1)更準確,你將選擇哪種方法 乙 。(選填“甲“或“乙“) 由如圖 1 中可知,石塊的體積是 20ml。(2)實驗后兩同學對測量結果進行了討論,以下操作屬于導致乙同學測量結果偏小的是 A B C 。A.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視讀數,其余讀數正確 B.待小石塊浸沒后仰視讀數,其余讀數正確 C.在浸入小石塊時不慎有水滴濺出,讀數均正確 捆綁小石塊的繩太粗,讀數均正確25.有甲、乙、丙三種量杯,它的測量范圍和最小刻度分別是:甲:500毫升,10毫升;乙:100毫升,1毫升;丙:50毫升,1毫升,現要測量體積約為40厘米3的石塊體積,選擇上述哪一種量杯進行測量好?( C )A、甲 B、乙 C、丙 D、三種都可以26.做某實驗需要量取45ml的水,應選用下列儀器中的( D )A、100ml的燒杯 B、 10ml的量筒 C、100ml 的燒杯和滴管 D、 50ml的燒杯和滴管27.石蠟不能沉入水中,為了測量石蠟的體積,某同學采用下圖所示的方法,A、B、C、D四幅圖中哪些實驗測量是沒有必要的.答:___AC________(填字母)實驗測量是沒有必要。石蠟的體積是____5cm3________。28.為了測量一塊形狀不規則的小石塊密度。 (1)如圖,小石塊質量為52克, 小石塊體積為 20ml ; (2)若實驗中測小石塊體積時,讀小石塊浸入前水的體積視線俯視,讀小石塊浸入后水的體積,視線仰視,則實驗結果會 偏大 (填“偏大”、 “偏小”或“不變”)。29.下列是用量筒量取液體的一些操作,其中不正確的是( D )A 當量筒放置在較低的桌面上,不便于觀察讀數時,把量筒舉起,與視線平行后讀數。B 讀數時,視線與量筒內凹液面的最低點保持水平。C 向量筒內傾倒液體,當液體接近刻度時,改用滴管向量筒內滴加液體。D 首先要選一個量程合適的量筒,把其中放在平穩的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線正對自己。30.想要學好科學,很多時候需要自己思考,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下列是小科同學整理的“錯誤操作”與對應測量結果。請你幫他判斷一下,各選項中一致的是( B )選項錯誤操作測量結果A用拉得很緊的皮卷尺去測量某同學的跳遠距離偏大B在測量頭發的直徑時,把頭發繞在鉛筆上時沒有排列緊密偏大C用溫度計測沸水溫度時,將溫度計移出沸水讀數偏大D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時俯視讀數偏小31.用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時,如果操作不當,會使測量值有偏差,這是應該避免的。下列說法符合事實的是( A )A.用托盤天平測質量時,未將天平調平就直接稱量,測量值可能會偏大B.用體溫計測體溫前,沒有用力甩體溫計,測量值可能會偏小C.用皮尺測長度時,皮尺拉得過緊,測量值會偏大D.用累積法測細金屬絲直徑時,若繞線時不緊密,測量值會偏小考點四:溫度測量32.如圖是用常用溫度計測量兩個物體的溫度示數,它們分別是:甲: -22 ℃,乙: 36.8 ℃。33.請讀出甲體溫計、乙溫度計的讀數。甲讀數是___37.5_____℃;乙讀數是______75.0______℃。34.兩支溫度計玻璃泡中所裝水銀一樣多,但直玻璃管的內徑不同,經檢驗都是優等產品,現將它們同時豎直插入一杯熱水中,則( B )A. 盡管內徑不同,但水銀柱升高長度相同,因此示數相同B. 內徑細的水銀柱升得較高,兩支溫度計示數相同C. 內徑細的水銀柱升得較高,示數當然也較大D. 內徑粗的水銀柱升得較低,示數當然也較小35.有一支溫度計刻度不準,將溫度計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數是5℃,放在一標準氣壓下的沸騰的水中的示數為95℃,若放在室內空氣中示數是32℃,則室內空氣的實際溫度是( B ) A.27℃ B.30℃ C.32℃ D.37℃36.在1標準大氣壓下,將一支刻度模糊不清的溫度計與一刻度尺平行地插入冰水混合物中,過適當時間溫度計中水銀面與刻度尺上的4毫米刻度線對準,將這冰水混合物加熱到沸騰時,水銀面與204毫米的刻度線對準,那么當沸水冷卻到50℃時,水銀面對準的刻度線是( D )A. 96毫米 B. 100毫米 C. 102毫米 D. 104毫米37.小李同學想測量一杯水的溫度,但他得到的卻是一指沒有刻度的溫度計,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他先把溫度計的玻璃泡浸在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時間后在液柱的上端對應處做了個記號A,然后在1標準大氣壓下,把溫度計的玻璃泡浸在沸水中一段時間后也在對應的液柱上端處作一個記號B,用刻度尺測得兩標記間的距離為40厘米,最后他用溫度計來待測一杯水的溫度,發現液柱所處位置距A點24厘米,則這杯水的溫度 ( D ) A.20℃ B.30℃ C.40℃ D.60℃38.右圖為伽利略溫度計(燒瓶內有空氣,細管中有液體),若氣溫降低時( D )A.液體收縮,液面上升 B.液體收縮,液面下降C.氣體收縮,液面上升 D.氣體收縮,液面下降39.房間內有甲、乙、丙三支溫度計,其中只有一支溫度計的刻度是準確的,將甲放在空氣中,乙的玻璃泡插在密封于玻璃瓶中的酒精里,丙的玻璃泡插在敞口玻璃瓶中的酒精里,它們的示數都為18℃,那么該房間的實際溫度( C. )A. 低于18℃ B. 等于18℃ C. 高于18℃ D. 無法確定40.房間里有甲、乙、丙三支溫度計,其中有一支溫度計的刻度不正確,將甲放在空氣中,乙的玻璃泡插在密封于玻璃瓶中的酒精里,丙的玻璃泡用沾有酒精的棉花包裹后放在空氣中,它們的示數恰巧都是15℃,那么,該房間里的實際溫度( A )A.等于15℃ B.高于15℃ C.低于15℃ D.無法判斷41.小李用兩支未甩過的準確的體溫計測量同一病人的體溫時,兩支體溫計測量的結果分別為37.8℃和38.5℃,則病人的體溫一定是(C )A.37.8℃ B.38.5℃ C.不超過37.8℃ D.在37.8℃和38.5℃之間42.體溫計的水銀面指在37.5 ℃上,某同學在未甩的情況下(有消毒),分別量出三位生病同學的體溫,測得的結果第一次為37.5 ℃,第二次38.5 ℃,第三次38.5 ℃,以上測量的結果中(D?。?br/>A. 只有第一次和第二次正確 B. 只有第二次和第三次正確 C. 只有第一次和第三次正確 D. 第二次肯定正確,第一、三次也可能正確43.甲、乙兩支溫度計,玻璃泡里裝等量的水銀,甲溫度計的玻璃管的內徑比乙粗,若兩支溫度計的分度值相同,則 甲 的刻度更密一些.用它們測同一液體的溫度,則 乙 測得更準確些.44.如圖所示的溫度計,關于它的說法正確的是( D?。?br/>A.該溫度計是根據固體熱脹冷縮的原理制成的 B.在使用該溫度計測量物體溫度時,可以離開被測物體讀數 C.該溫度計的量程是(20-100)℃ D.該溫度計此時的示數為20℃45.用一支水銀溫度計測量放在25℃房間里的一盆熱水的溫度時,當溫度計的水銀上升經過“28℃”這一刻度時,溫度計的讀數表示的是( C?。?br/>A.房間里的溫度 B.熱水的溫度 C.溫度計中水銀的溫度 D.無法判斷 考點五:單位換算46.(1)50mL=__50__cm3; (2)600m3=___600000000___mL;(3)0.55m3=___550___dm3; (4)880mL=___0.88___L。47.請補上下列各測量中的單位。(1)某同學的身高為160__cm__;(2)一支新鉛筆的長度是17.5__cm__;(3)一瓶娃哈哈純凈水的體積為596__ml__;(4)一枚1角硬幣的厚度是2.1__mm__;(5)一間教室的體積為200__m3__。48.1mL水大約有20滴,則一滴水的體積大約是( D )A.1mL B.0.5mL C.0.005mL D.0.05mL49.(1)2m=___200___cm15km=___1500000____cm=____15000000_____mm(2)3.2μm=3.2×10-6m880mm=_____0.00088_____nm(3)50mm3=____0.05____cm30.5m3=_____0.0005____dm3=____0.0000005_____cm3(4)250L=_____250000____cm37×106mL=__7__m3考點六:科學探究50.小軍周六在家燒水時,發現在火焰大小相同時,用同一個水壺,將一壺水燒開與將半壺水燒開,所用的時間是不同的。根據此現象,善于探究的小軍提出了以下四個問題,你認為最具有探究價值又易于探究的問題是( C )A.為什么燒開一壺水比燒開半壺水所用的時間多? B.燒開水所用時間的多少與物質的質量有什么關系? C.物質吸收熱量的多少與物質的質量有什么關系? D.物質吸收熱量的多少與物質的種類有什么關系?51.某小組三位同學發現鐘擺的擺動似乎是有規律的。于是他們在細繩下面掛一小球制成了單擺,研究在擺動角度θ不大的情況下,單擺來回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T)與哪些因素有關。如圖所示,l為單擺的擺長,m為單擺擺球的質量。為了減小誤差,三位同學在實驗中每次測量單擺擺動30次(30T)的時間。丙同學在甲、乙同學實驗的基礎上繼續實驗,三位同學的實驗數據分別記錄在下表中。(1)分析比較實驗序號1、2與3,可知甲同學得出的結論是:當單擺的擺長和擺動角度相同時,單擺的周期與擺球的質量 (填“有關”或“無關”)。(2)分析比較實驗序號4、5與6,可知乙同學研究的是:單擺的周期與擺球的 關系。他得出的結論是:當單擺的擺長和擺球質量相同時,單擺的周期與 。(3)本實驗中用到的科學探究方法是 。答案為:(1)無關; (2)擺角:擺角無關;(3)控制變量法。52.在“探究影響擺球擺動周期的因素”實驗中,用兩個不同質量的小球、長度不同的擺線、改變擺動的幅度,做了甲、乙、丙、丁4次實驗,圖(a)所示,并在表(b)中記錄了實驗數據。(已知擺長L1>L2,擺球質量m1<m2,擺角θ>α)(1)分析比較甲和乙兩次實驗,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當 和 相同時,擺動周期與擺球質量 (選填“有關”或“無關”)。(2)分析比較 兩次實驗,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當擺長和擺球質量相同時, 。(3)分析比較丙和丁兩次實驗,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 。答案為:(1)擺長; 擺動的幅度;無關; (2)甲和丙;擺動周期與擺的幅度無關; (3)在擺球質量和擺動幅度相同時,擺動周期與擺線長度有關。53.如圖,小明和小亮在操場上玩耍時發現水平拋出的幾個物體落地時間有差異,善于觀察的他們想到水平拋出物體的這個“落地時間”與什么因素有關呢?思考討論后他們提出了如下猜想:猜想一:與拋出物體的質量有關;猜想二:與水平拋出的速度有關;猜想三:與水平拋出點的離地高度有關。為了驗證以上猜想,他們從探究實驗室借來能控制發射速度的彈射器、兩個質量不同的小鋼球、刻度尺、電子秒表等實驗器材,依照物理學習中的科學方法,在老師的幫助下按照如圖所示的方法進行了實驗探究,得到如表所示的實驗數據。請你通過分析回答以下問題:(1)實驗中采用的探究方法為: ;(2)為了驗證猜想一”,應選用實驗序號為 兩組實驗進行對比分析。得到結論,當拋出點離地的高度和水平拋出的速度一定時,鋼球質量與落地時間 (選填“有關”、“無關”);(3)為了驗證猜想二,應選用實驗序號為 兩組實驗進行對比分析。得到結論,當鋼球質量與拋出點離地的高度一定時,水平拋出速度與落地時間 (選填“有關”、“無關”);答案為:控制變量法;(2)1和2; 無關;(3)1和3; 無關。54.某同學在探究“螞蟻是否喜歡甜食”這一問題時有如下的實驗設計:在一段劈 開的竹筒(長 15 厘米) 的兩端,分別用兩支滴管各滴上一滴濃糖水和一滴清水,將兩只 螞蟻等距離放在兩滴液體之間;然后觀察螞蟻的行為。(1)此實驗的假設是 。(2)若觀察到 現象,說明螞蟻喜歡甜食。(3)針對針實驗設計的不足之處,甲同學的改進方案是增加螞蟻的數量,而乙同學的改進方案是重復實驗。兩種改進方案中, 同學的方案比較合理。答案:(1)螞蟻喜歡甜食(螞蟻不喜歡甜食) (2)螞蟻爬向濃糖水一端取食 (3)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年級上冊期末復習系列 第1章 科學入門 基礎知識.doc 七年級上冊期末復習系列 第1章 科學入門 考點練習(學生版).doc 七年級上冊期末復習系列 第1章 科學入門 考點練習(教師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