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上)期末復習系列第三章 人類的家園—地球(地球與宇宙)基礎知識第一節 地球的形狀和內部結構1. 地球的形狀(1)古代:“天圓地方”說蓋天說“天如斗笠,地如覆盤”渾天說“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 (2)現代:地球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球體。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赤道半徑為______;兩極半徑為______(兩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______);赤道周長約為______。3. 證明地球是個球體的現象(1)葡萄牙航海家______率領的船隊,首先實現了環球航行。(2)______拍攝的地球照片(3)在海邊看到有帆船從遠方駛來,總是先看到______,再看到______;遠去帆船的______比______先消失。(4)站得越高看得越遠(登高望遠)(5)______是地球的影子遮擋了月亮,從______的過程可以判斷地球是球體。4. 地球內部的結構特點(1)從外向內結構層次分別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地殼最薄,約______千米,______最厚(2)____________(______以上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3)軟流層位于上______中。第二節地球儀和地圖一.地球儀——地球的模型1.經線:(1)地球儀上,連接____________的線(又稱:______),零度經線也叫____________),(2)經線共______度,從本初子午線向東、西各分成______,以東的180°屬于______,用符號“E”表示;以西的180°屬于______,用符號“W”表示。(3)東西180°經線為______條經線。(4)經線的形狀為______,兩條經線組成的經線圈把地球平分,如0°和______,20°W和______,50°W和______。2、緯線:(1)與______平行的線,______最長,由赤道向兩極逐漸______,最后成一點。(2)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做______,用符號“______”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______,用符號“______”表示。(3)緯度劃分低緯度中緯度高緯度__________________3.東西半球的劃分(1)______和______兩條經線組成的經線圈把地球平分成東西半球。(2)西半球經度范圍:__________________;東半球:____________。(3)______永遠屬于西半球;______永遠屬于東半球。注意:東半球不全是東經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經度。4. 南北半球的劃分:____________為北半球;____________為南半球。小結:經線緯線形狀特征____________位置關系相交于南極和北極相互平行長短______不等長(______最長)指示的方向______方向______方向最大度數值____________0°的確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度數的變化規律向西向東各______從赤道向兩極遞增至90°分布規律無數條,除______和______外,其余的都有______條無數條,除______外,其余度數的緯線有______條劃分半球的界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地圖地圖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比例尺:表示實地距離在地圖上的縮小程度。即:比例尺=____________。(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形式):__________________(2)比例尺的大小與地圖的詳略:在同樣的圖幅上:①比例尺越______,地圖上所表示的實際距離范圍越______,但表示的內容越______,精確度越高。②比例尺越______,則表示的范圍越______,內容越______,精確度越低。*規律:①大范圍的地區多選用______的比例尺地圖。如:世界地圖,中國政區圖。②小范圍的地區多選用______的比例尺地圖。如:平面圖、軍事圖、旅游圖。2. 方向的三種表示方法:(1)____________:用一個指向北的方向標表示北方。 (2)____________:經線表示南北方向,緯線表示東西方向。 (3)____________:上北下南,左西右東。3. 圖例和注記圖上常用的圖例有:公路、鐵路、學校、河流、碼頭、國界等等。第三節組成地殼的巖石1.巖石的成因及常見巖石巖石種類形成原因特征常見類型巖漿巖噴出巖巖漿噴出地殼冷卻凝固而成明顯______或______結構______侵入巖巖漿侵入地殼冷卻凝固而成______沉積巖地表碎屑物一層層堆積、壓實、固化而成有明顯______結構特征或______。______變質巖地殼運動產生的高溫、高壓條件下原來巖石的成分和結構發生變化而形成的新巖石______結構______2.巖石的應用:______(如:大理石、花崗巖),______(如:和田玉、青田石)等;巖石在形成過程中可能形成各種____________(鐵礦、銅礦)。第四節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證明地殼在不斷變動的證據: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彎曲的巖層(褶皺) 斷層(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 火山、地震 ……2.引起地殼變動的巨大能量主要來自于地球內部(即內力的作用)3.火山和地震:地球內部能量強烈釋放的形式,也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火山:(1)火山由______構成(能對應圖指認) 火山噴發物:固態噴發物(火山灰、火山塵、火山彈等);______態噴發物(熔巖流);氣態噴發物(水蒸氣、二氧化硫等) 火山類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火山活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不利影響(危害):污染環境。毀壞交通,破壞房子,引起火災,埋沒農田。甚至危及人類生命 火山活動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有利影響:地熱資源、產生豐富的礦產、豐富旅游資源、形成肥沃的土壤。 全球火山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震:(1)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的震動現象 2、地震的要素:(能對圖指認)震源地震的發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km處)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處(一般受地震影響最大)震中距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離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深度3、世界各地每年發生的地震多達500萬余次。這些地震中絕大部分都是極其輕微的,而可能造成極大破壞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20次。4、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分布相似)5、減少地震所造成危害的措施:(1)發生地震時,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時間許可,要____________,以免因慌亂發生擠壓、踩踏事故。(2)在底樓時:應該迅速跑到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3)在高樓時:若來不及逃離,可根據你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斷,采用最有效的方法進行避震和自救。例如,伏而待定,就近選擇____________旁蹲下后閉眼,將書包或提包放在______等。(4)在室外時:要遠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5)探索地震發生和分布的規律,提高____________的準確性 (6)建造____________。 第五節 泥石流1.泥石流是指在山區因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發的攜帶有____________的特殊洪流。2.特點:____________的特點,經常與____________相伴發生,破壞力巨大。3.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1)山區(特別是______地形)有利于水流匯集,水流的流速較大,沖刷力強;(2)山坡或溝谷表層堆積有大量的____________(土、石塊等),容易被水流沖刷;(3)有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大量的流水。4.泥石流形成的人為原因:(1)____________等會破壞植被。(2)在開礦、采石時不合理堆放礦渣、棄土,形成大量的____________;(3)在修建公路、鐵路、水渠以及其他____________中,破壞了山坡表面等。5.泥石流的危害:沖毀____________等設施,摧毀______,掩埋______,堵塞______,毀壞______。6.減少泥石流發生和危害的方法與措施:(1)建立____________體系; (2)對于遭受泥石流嚴重威脅的居民、企業和重要工程設施等,及時____________; (3)植樹造林; (4)修建工程設施阻擋、調整和疏導泥石流; (5)受災時有效地搶險救災等措施7.逃生:泥石流發生時,應設法從房屋里跑到____________地帶,并迅速轉移到______,不要順溝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______的山坡上面逃生。千萬不可在泥石流中______。 8.植被的作用:防風固沙、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第六節地球表面的板塊 1.____________:______依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據提出。 2.____________:(1)主要觀點和內容:由哈里赫斯和迪茨基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2)主要證據: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來越老(3)海底擴張說支持了____________,解決了大陸漂移的動力來源。3. ____________:(1)全球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大板塊組成,漂浮在______上,不斷地發生______。(2)地殼變動的最主要原因:板塊的______板塊碰撞:形成______(陸陸碰撞)。形成海溝、島弧、山脈(洋陸碰撞)板塊______:形成裂谷、海洋、海嶺(如__________________)4.地球上的火山、地震主要發生在板塊______處第七節 地形和地形圖1.地形的類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對高度超過200米小一般100以下小/海拔500米以上500米以上200米~500米200米以下/地形特征地面起伏大。坡度較陡,峰巒高聳,溝谷幽深頂面平坦寬廣,起伏小地表起伏和坡度都較緩,地面廣闊平坦,起伏很小,一般相對高度小于50米四周高中間低2.等高線地形圖-----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圖地形部位等高線分布特點______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增高______兩條等高線的凸出部分相對應的地方______等高線重疊處______等高線向海拔較低處凸出______等高線向海拔較高處凸出的地方(可以發育成河流)______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降低3.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判斷地面的高低起伏。____________,坡度較陡。____________,坡度較緩。(等高線較密處為______,等高線較疏處為______)4.地形都是___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結果。一般來說,內力作用對地殼的發展變化起主導作用,但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往往是某一作用占優勢。(1)______作用使地表起伏加大。(特點:影響是階段性的)。(能量來源于地球內部)(2)______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平坦。(特點:具有____________的影響)。(能量來源于太陽能)五、外力作用: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對地形的作用。______-------黃土高原的溝壑、溶洞、平原、三角洲______---------沙漠、風蝕城堡______-------角峰、冰斗谷七年級(上)期末復習系列第三章 人類的家園—地球(地球與宇宙)基礎知識第一節 地球的形狀和內部結構1. 地球的形狀(1)古代:“天圓地方”說蓋天說“天如斗笠,地如覆盤”渾天說“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2)現代: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兩極半徑為6357千米(兩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21千米);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3. 證明地球是個球體的現象(1)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先實現了環球航行。(2)人造地球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3)在海邊看到有帆船從遠方駛來,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到船身;遠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桿先消失。(4)站得越高看得越遠(登高望遠)(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擋了月亮,從月食的過程可以判斷地球是球體。4. 地球內部的結構特點(1)從外向內結構層次分別地殼、地幔、地核,其中地殼最薄,約17千米,地核最厚(2)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3)軟流層位于上地幔中第二節地球儀和地圖一.地球儀——地球的模型1.經線:(1)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的線(又稱:子午線),零度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2)經線共360度,從本初子午線向東、西各分成180°,以東的180°屬于東經,用符號“E”表示;以西的180°屬于西經,用符號“W”表示。(3)東西180°經線為一條經線。(4)經線的形狀為半圓,兩條經線組成的經線圈把地球平分,如0°和180°,20°W和160°E,50°W和130°E2、緯線:(1)與赤道平行的線,赤道最長,由赤道向兩極逐漸縮短,最后成一點。(2)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做北緯,用符號“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符號“S”表示。(3)緯度劃分低緯度中緯度高緯度0°—30°30°—60°60°—90°3.東西半球的劃分(1)20 °W和160 °E兩條經線組成的經線圈把地球平分成東西半球。(2)西半球經度范圍:20°W—160°W,180°—160°E;東半球:20°W—0°,20°E—160°E 。(3)160°—180°永遠屬于西半球;0°—20°永遠屬于東半球。注意:東半球不全是東經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經度。4. 南北半球的劃分:赤道以北為北半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小結:經線緯線形狀特征半圓圓位置關系相交于南極和北極相互平行長短等長不等長(赤道最長)指示的方向南北方向東西方向最大度數值180°90°0°的確定本初子午線(格林尼治天文臺)赤道度數的變化規律向西向東各180°從赤道向兩極遞增至90°分布規律無數條,除0°和180°外,其余的都有2條無數條,除0°外,其余度數的緯線有2條劃分半球的界線20°W、160°E赤道(0°緯線)二.地圖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1. 比例尺:表示實地距離在地圖上的縮小程度。即: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形式):線段式、數字式、文字式(2)比例尺的大小與地圖的詳略:在同樣的圖幅上:①比例尺越大,地圖上所表示的實際距離范圍越小,但表示的內容越詳細,精確度越高。②比例尺越小,則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簡單,精確度越低。*規律:①大范圍的地區多選用較小的比例尺地圖。如:世界地圖,中國政區圖。②小范圍的地區多選用較大的比例尺地圖。如:平面圖、軍事圖、旅游圖。2. 方向的三種表示方法:(1)指向標定向法:用一個指向北的方向標表示北方。 (2)經緯網定向法:經線表示南北方向,緯線表示東西方向。 (3)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3. 圖例和注記圖上常用的圖例有:公路、鐵路、學校、河流、碼頭、國界等等。第三節組成地殼的巖石1.巖石的成因及常見巖石巖石種類形成原因特征常見類型巖漿巖噴出巖巖漿噴出地殼冷卻凝固而成明顯礦物晶體顆粒、氣孔或柱狀結構玄武巖侵入巖巖漿侵入地殼冷卻凝固而成花崗巖沉積巖地表碎屑物一層層堆積、壓實、固化而成有明顯層狀結構特征或化石。石灰巖、砂巖頁巖、礫巖變質巖地殼運動產生的高溫、高壓條件下原來巖石的成分和結構發生變化而形成的新巖石片狀結構大理巖、板巖片麻巖2.巖石的應用:建筑材料(如:大理石、花崗巖),工藝品材料(如:和田玉、青田石)等;巖石在形成過程中可能形成各種礦產資源(鐵礦、銅礦)。第四節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證明地殼在不斷變動的證據: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彎曲的巖層(褶皺) 斷層(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 火山、地震 ……2.引起地殼變動的巨大能量主要來自于地球內部(即內力的作用)3.火山和地震:地球內部能量強烈釋放的形式,也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火山:(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構成(能對應圖指認) 火山噴發物:固態噴發物(火山灰、火山塵、火山彈等);液態噴發物(熔巖流);氣態噴發物(水蒸氣、二氧化硫等) 火山類型: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火山活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不利影響(危害):污染環境。毀壞交通,破壞房子,引起火災,埋沒農田。甚至危及人類生命 火山活動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有利影響:地熱資源、產生豐富的礦產、豐富旅游資源、形成肥沃的土壤。 全球火山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區,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一帶。地震:(1)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的震動現象 2、地震的要素:(能對圖指認)震源地震的發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km處)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處(一般受地震影響最大)震中距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離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深度3、世界各地每年發生的地震多達500萬余次。這些地震中絕大部分都是極其輕微的,而可能造成極大破壞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20次。4、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區,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一帶。(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分布相似)5、減少地震所造成危害的措施:(1)發生地震時,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時間許可,要有序地快速地撤離,以免因慌亂發生擠壓、踩踏事故。(2)在底樓時:應該迅速跑到室外,到開闊的地帶避險。(3)在高樓時:若來不及逃離,可根據你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斷,采用最有效的方法進行避震和自救。例如,伏而待定,就近選擇墻角或堅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閉眼,將書包或提包放在頭頂等。(4)在室外時:要遠離玻璃幕墻、樓房、電線桿、廣告牌、高壓線等。(5)探索地震發生和分布的規律,提高地震預報的準確性 (6)建造抗震建筑 第五節 泥石流1.泥石流是指在山區因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發的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2.特點:突發性、歷時短的特點,經常與山體滑坡和崩塌相伴發生,破壞力巨大。3.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1)山區(特別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匯集,水流的流速較大,沖刷力強;(2)山坡或溝谷表層堆積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塊等),容易被水流沖刷;(3)有暴雨或持續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4.泥石流形成的人為原因:(1)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等會破壞植被。(2)在開礦、采石時不合理堆放礦渣、棄土,形成大量的松散堆積土層;(3)在修建公路、鐵路、水渠以及其他建筑活動中,破壞了山坡表面等。5.泥石流的危害:沖毀公路、鐵路、水電站等設施,摧毀礦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毀壞房屋建筑。6.減少泥石流發生和危害的方法與措施:(1)建立預測、預報及救災體系; (2)對于遭受泥石流嚴重威脅的居民、企業和重要工程設施等,及時搬遷和疏散; (3)植樹造林; (4)修建工程設施阻擋、調整和疏導泥石流; (5)受災時有效地搶險救災等措施7.逃生:泥石流發生時,應設法從房屋里跑到開闊地帶,并迅速轉移到高處,不要順溝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兩邊的山坡上面逃生。千萬不可在泥石流中橫渡。 8.植被的作用:防風固沙、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第六節地球表面的板塊 1.大陸漂移說:魏格納依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據提出。 2.海底擴張說:(1)主要觀點和內容:由哈里赫斯和迪茨基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2)主要證據: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來越老(3)海底擴張說支持了大陸漂移說,解決了大陸漂移的動力來源。3. 板塊構造學說:(1)全球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六大板塊組成,漂浮在軟流層上,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2)地殼變動的最主要原因: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板塊碰撞:形成山脈(陸陸碰撞)。形成海溝、島弧、山脈(洋陸碰撞)板塊張裂:形成裂谷、海洋、海嶺(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4.地球上的火山、地震主要發生在板塊交界處第七節 地形和地形圖1.地形的類型: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 地相對高度超過200米小一般100以下小/海拔500米以上500米以上200米~500米200米以下/地形特征地面起伏大。坡度較陡,峰巒高聳,溝谷幽深頂面平坦寬廣,起伏小地表起伏和坡度都較緩,地面廣闊平坦,起伏很小,一般相對高度小于50米四周高中間低2.等高線地形圖-----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圖地形部位等高線分布特點山頂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增高鞍部兩條等高線的凸出部分相對應的地方峭壁等高線重疊處山脊等高線向海拔較低處凸出山谷等高線向海拔較高處凸出的地方(可以發育成河流)盆地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降低3.從等高線的疏密狀況,可以判斷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等高線稀疏,坡度較緩。(等高線較密處為陡坡,等高線較疏處為緩坡)4.地形都是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一般來說,內力作用對地殼的發展變化起主導作用,但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往往是某一作用占優勢。(1)內力作用使地表起伏加大。(特點:影響是階段性的)。(能量來源于地球內部)(2)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平坦。(特點:具有緩慢、持久的影響)。(能量來源于太陽能)五、外力作用:指風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對地形的作用。流水-------黃土高原的溝壑、溶洞、平原、三角洲風---------沙漠、風蝕城堡冰川-------角峰、冰斗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年級上冊期末復習系列 第3章 人類的家園-地球(地球與宇宙) 基礎知識(學生版).doc 七年級上冊期末復習系列 第3章 人類的家園-地球(地球與宇宙) 基礎知識(教師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