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8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試試歷史試題說明一、指導思想河南省中招歷史考試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歷史學習的終結性考試。本次試題的命制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和課程改革精神,依據據《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的要求和《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的理念,著眼于學生的學科能力與歷史素養的考査,從而引導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及實踐活動的正確開展。二、命題原則(一)保持試題相對穩定和往年相比,2018年河南歷史中考試題總體上保持穩定但穩中有變。“穩”指的是題型、分值、題量、難度系數等不變,整套試題的文字閱讀量基本不變:“變”指的是創新,通過創設新情景、選用新材料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以及學生綜合分析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二)體現歷史學科特點2018年河南歷史中考試題的命制立足對知識與能力的考査,滲透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考量,注重歷史學科的基礎性、思想性、人文性和綜合性,引導學生從歷史角度思考現實問題、從實際生活中認知歷史、從不不同視角追溯人類文明,考査學生解析材料、提取信息等能力,使學生學會運用歷史語言準確科學地表述歷史現象,體現了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的特點。我省歷史中招考試采用開卷考試的形式,有利于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試試題通過引用符合初中學生認知特點的材料,創設新的情景,考查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和方法;開放式的設問緊扣《課程標準》的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彰顯了學生的個性。這一命題及考試形式的目的在于提醒學生,歷史的學習不在于知識的死記硬背,而在于日常學習中能力的提升和素養的養成。三、試題特點(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以戲曲為切入點,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18年河南歷史中考試題中,第21題通過中國戲曲與古希臘戲劇的對比,讓學生更深入的了解中國古代戲曲的特點與發展歷程,從而而引發學生對中國戲曲的關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最后的設問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二)凸顯河南地方史河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一部河南史就是半部中國史。今年中考歷史試題中第1題和第21題都是將河南地方歷史文化作為試題的一個切入點,這有利于學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家鄉,了解自己身邊的歷史,激發學生熱愛家家鄉、熱愛祖國的家國情懷(三)體現黨的奮斗歷程在2018年河南歷史中考試題的命制中,通過選擇題和非選擇題等多種題型對我黨的奮斗歷程進行了多角度的呈現,讓學生熟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歷史與建設成就,感悟中國共產黨人身上凝聚的偉大精神與品格。(四)突出改革開放偉大成就今年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40周年。今年的中考歷史試題中,選擇題第11題題和非選擇第23題分別從不同的視角,對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人民生活的巨大改變進行了考查,使學生加強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增強民族自信,凝聚民族力量。(五)注重數據材料的分析運用本套試題注重數據材料的運用,如非選擇題第23題和第24題,都是通過大量的數據對比來讓學生感知歷史、分析歷史、認識歷史。當今世界,信息瞬時萬變,學生應該具備甄別有效信息的能力,具有大數據的意識。另外這些試題還通過大量數據來佐證歷史,也考查了學生學習歷史的途徑與方法。(六)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知古鑒今”是歷史學科的重要功能之一,歷史學科的教和學都應注重時代性與歷史反思意識的統一。本套試卷第20題提醒學生關注環境保護的問題;第24題是讓學生學會從大國崛起中汲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經驗與教訓;第25題題則是讓學生了解應對國際危機的正確態度與方式;等等。另外,非選擇題第21題至第24題的最后一問,都采用了開放式的問題問題的設計貼近、聯系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側重于學生的主觀表達,借此也更好的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關心身邊的人和事。四、試題內容:以基礎知識為依托 ?高頻考點、周年熱點備受青睞1、高頻考點充分考查:侵略與反抗,近代化探索,一五計劃,新中國外交,新航路開辟,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歐洲一體化,戰爭與科技,改革開放,工業革命等歷史主干知識在試卷中均有所體現。2、周年熱點大膽考查,并不回避:對周年事件的考查是本套試卷的一大特色,選擇題中的明治維新、《共產黨宣言》及歐盟,非選擇題:22題戊戌變法專題,23題改革開放專題,24題英國與工業革命專題,25題慕尼黑會議,均屬于周年熱點考查。3、歷史小作文題型依然保留,命題視角與去年相同:采用對比類題型,相應的切入周年事件考查。4、動手能力考查今年并未體現,可能讓廣大師生松了一口氣。五、試題特點:以能力考查為抓手 各種能力滲透試卷始終1、材料性越來越強,材料與解題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新材料、新情景、新角度、新結論層出不窮。整套試卷無材料不成題,史料形式多樣:圖片史料,文字史料,數據(表格)史料等;史料內容豐富,來源廣泛,貼近學生現實生活:如選擇題第8題,選取圖片史料——電話的出現,再如選擇題11題,選取日常生活“流行語”,用這樣學生摸得著、看得見、悟得懂的生活場景來考查相應的歷史知識,令人賞心悅目。2、要求學生自覺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試卷中得到貫徹。主觀題22題、23題、24題每題三問,第一問基本屬于表象型問題,讓學生直接通過閱讀史料和觀察圖片可以得出;第二問屬于原因探究類問題,承接第一問,探究第一問的原因;第三問屬于啟示、建議、理解類問題,要求學生通過探究得出相應結論。三問之間層層深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考邏輯,對于理解力偏差的學生也是有挑戰性的。3、對比能力再次得到彰顯。21題,中西文化(切入點:中西方戲劇)的比較,23題,改革開放前后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比較,24題工業革命前后英國交通工具的變化,25題兩次國際會議的對比,雖然具體題型不同,但命題思想一脈相承,可以說是將本國不同時期的對比,關鍵大事前后的對比,同時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對比,不同時期的國際會議的對比體現的淋漓盡致了。六、試題關注點:彰顯文化自信 滲透學科綜合素養文化自信是近幾年歷史試卷命題的關注點之一,這也是學科素養中“家國情懷”的充分體現。本套試卷古代史的考題(選擇題第1題,主觀題第21題)分別以中國文字和中國文化為切入點,既體現了河南的本土性,有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先進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