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學五年級科學蘇教版上冊實驗報告單實驗序號:1實驗內容:模擬太陽運動過程中影子的變化(五年上冊第一單元)課題:1、太陽和影子實驗器材:手電筒、竹篾(或鐵絲)、小標桿(大頭針豎直插在橡皮上)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組裝模擬裝置1.組裝模擬裝置并介紹:手電筒代表太陽,竹篾代表太陽運動的軌跡,小標桿代表地球上能產生影子的物體。2.探究太陽運動過程中影子的變化1.觀察:影子的方向和太陽的位置,影子的長短和太陽的高度的關系2.學生分組實驗,并記錄實驗結果。3.實驗總結學生交流實驗結果,發現太陽運動過程中影子的變化規律。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潔。實驗結論:太陽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長。??實驗序號:2實驗內容:制作簡易太陽鐘(五年上冊第一單元)實驗器材:卡制片、指南針、鐘表、硬紙板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制作簡易太陽鐘1、在半圓的卡紙上畫上刻度;2、把一塊三角形的硬紙板豎直刻在印有刻度的紙上;3、根據三角形紙板的投影就可以判斷當時的時間。?3.實驗總結學生交流實驗結果,發現太陽運動過程中影子的變化能指示太陽鐘的時間。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潔。實驗結論:太陽影子的變化,能在太陽鐘上指示出時刻。??實驗序號:3實驗內容:模擬晝夜變化(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課題:3、晝夜交替實驗器材:投影儀(或手電筒)、地球儀、人物模型實驗類型:教師演示?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明確地球儀轉動的方向1.討論:地球儀應朝哪個方向轉動?2.游戲:一人從你左邊出現,又在你右邊消失,又在你左邊出現,猜想一下你和這個人怎樣運動才會產生這樣的現象?3、明確地球儀轉動的方向:由西向東2.模擬晝夜變化1、在地球儀上某一個國家插上人物模型;2、由西向東轉動地球儀;(地球儀與投影的距離不能太近,要讓投影儀射出的光“包圍”地球;)3、緩慢轉動地球儀,邊轉動邊觀測;3.實驗總結根據觀測現象分析晝夜交替的原因。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潔。實驗結論:地球是個球體,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對著太陽的一面是白晝,背著太陽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轉動,晝夜現象就會交替出現。?實驗序號:4實驗內容:觀察月相盒中月相變化 (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課題:4、看月亮實驗器材:月相盒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介紹月相盒1.小電筒代表太陽;2.盒中間的乒乓球代表月球;3.月相盒周圍的小孔代表一個月中在不同時候看月相;2.觀察月相盒中月相變化1.學生連續觀察月相盒中月相變化,注意時間變化;2.邊觀察邊記錄觀察結果;3.觀察總結展示學生觀察結果,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一個月中月相變化。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潔。實驗結論:一個月中月相變化: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滿月→殘月→下弦月→蛾眉月 。?實驗序號:5實驗內容:光的直線傳播 (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題:1、光的行進實驗器材: 實驗一:小孔板(鉆有小孔的紙板或木板)、手電筒實驗二:長方形紙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張半透明的紙、鋁箔紙(也可不用)、膠水、釘子(大頭針)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探究光在空氣中的傳播路線1.預測:光在空氣中是沿什么路線傳播的?2.提供實驗器材:3張小孔板、手電筒(手電筒不可用激光筆代替)3.設計實驗方案:用手電筒橫向照射小孔,從第三個小孔看手電筒的光來判斷光在空氣中的傳播路線。4.學生分組實驗(實驗在較暗的光線下效果較好)5.交流實驗現象,小結光在空氣中的傳播路線。2.做一個小孔成像的模擬實驗1.介紹制作材料:長方形紙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張半透明的紙、鋁箔紙、膠水、釘子(大頭針)。2、演示并指導制作方法:在紙盒底部割出一個小窗;在紙盒的另一頭用透明紙蒙住;用鋁箔紙把小窗蓋上,并用釘子(大頭針)小心地在小窗中心鉆一個孔;3.學生分組制作。4.指導學生觀察:將有小窗的一面朝向窗戶,前后移動紙盒,直至能在紙上看到清晰的影像為止。5、分析小孔成像的原因。3.實驗總結根據實驗現象,總結光在空氣中的傳播路線。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潔。實驗結論: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實驗序號:6實驗內容:研究鏡子成像的特點(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題:2、照鏡子實驗器材:平面鏡、記錄紙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提供實驗材料提供實驗器材及輔助材料:平面鏡(每位同學一塊)、輔助材料——橡皮、畫有一顆五角星的記錄紙、印有一段文字的記錄紙。2.交流實驗方法1.討論:你準備怎樣來玩鏡子?2.交流實驗方法、教師適時重點引導;閉起一只眼睛照鏡子觀察現象;直立兩面鏡子,不斷變化鏡子之間的角度,觀察鏡中物體的變化;看著鏡子,讓筆在五角星的縫隙間“行走”;借助鏡子讀文字;3.實驗研究1.學生分組“玩”鏡子;2.學生邊“玩”鏡子邊記錄實驗現象3.實驗總結交流實驗現象,準確描述鏡子成像的特點 。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潔。實驗結論:光路是可逆的;鏡子中的影像是與實際物體左右相反;兩塊直立鏡子間的夾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鏡子與物體角度不同,所成像的方向也不同。?實驗序號:7實驗內容:研究不同透鏡的特點和作用(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題:3、研究透鏡實驗器材: 凸透鏡、凹透鏡、白紙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觀察不同透鏡的特點1.提供兩種不同的透鏡。2.觀察、比較兩種不同透鏡的特點。2.研究不同透鏡的作用1.用不同透鏡觀察物體,然后比較觀察現象;2、讓陽光穿過不同透鏡,盡量讓鏡面與光線垂直,調節鏡片與地面的距離,然后比較觀察現象;3、觀察兩種不同透鏡的成像特點:把透鏡對著窗戶,調節透鏡和白紙的距離,仔細觀察白紙上所看到的現象;3.實驗總結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準確描述透鏡產生不同現象的原因 。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潔。實驗結論:凸透鏡有放大物體、聚光、成像的作用;凹透鏡有縮小縮小、散光、成像的作用;光線經過透鏡時會發生偏折。?實驗序號:8實驗內容:研究太陽光是由七種單色光組成的。(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題:4、七色光實驗器材:巧造彩虹——平面鏡、手電筒、水槽、白張(或三棱鏡)合成彩色光——白色圓紙片、鐵釘、彩筆濾光實驗——手電筒、紅黃藍三色玻璃紙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巧造彩虹1.提供實驗器材:平面鏡、手電筒、水槽、白張。2.教師邊演示邊指導實驗方法:將平面鏡傾斜著放入水槽,并設法將鏡子固定;打開手電筒,讓光線照在水下部分的鏡面上;將白紙在手電筒的上方舉起來,移動手電筒的位置,直到看清彩虹為止。3.學生分組實驗,邊實驗邊記錄。4.交流實驗現象。(此實驗也可直接用三棱鏡代替,更具可操作性。1、在室外陽光下平穩放置三棱鏡;2、輕輕轉動三棱鏡,使光線投射到室內或暗處的走廊墻壁上;3、觀察光的顏色。)2.合成彩色光實驗1.指導學生在圓紙片上用水彩筆畫出等份的七種顏色。2.將鐵釘插入圓紙片中心,制成一個陀螺。3.轉動陀螺,學生觀察記錄。3.濾光實驗1. 演示:將紅顏色的玻璃紙罩在手電筒上,然后罩在白紙上,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2.將黃色、藍色的玻璃紙分別罩在手電筒上,打開手電筒。3.讓光投射在白紙上,仔細觀察實驗現象。3.實驗總結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認識太陽光是由七種單色光組成的。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潔。實驗結論:太陽光是由七種單色光組成的。?實驗序號:10實驗內容:判別導體和絕緣體(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題:2、導體和絕緣體實驗器材:電池、電池盒、開關、小電珠、燈座、導線若干、檢測物體(剪刀、鉛筆、回形針、橡皮、塑料圓珠筆等)、檢測液體(自然水、純凈水、鹽水)實驗類型:演示實驗、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制作檢測電路1.把電池裝入電池盒。2.把小電珠裝入燈座,注意裝小電珠時不要太用力。3.用導線把電池盒、小燈座、開關連接起來,并留出檢測線,注意所用導線兩頭的絕緣層一定要事先剝去。4.檢測電路的通電情況。2.檢測物品的導電性能1.預測:哪些物體能導電?2.用檢測電路分別檢測物品的導電性能:將檢測物品分別接入檢測電路,通過小電珠的亮與滅來判斷物品的導電性能。3.學生邊實驗邊記錄。4.交流實驗結果。3.檢測液體的導電性能1.預測:哪些液體能導電?2.用檢測電路分別檢測液體的導電性能:將檢測電路留出的兩根檢測線都放入液體中,通過小電珠的亮與滅來判斷液體的導電性能。3.學生邊實驗邊記錄。4.交流實驗結果。4、檢測人體的導電性1.介紹驗電球。2.用驗電球檢測人體的導電性:用兩只手分別接觸驗電球的兩個觸點來判斷人體的導電性能。3.實驗總結根據實驗結果,準確認識導體和絕緣體。4.整理器材將實驗材料整理好。實驗結論: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做導體,如回形針、鐵釘、鹽水、人體等;????????? 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做絕緣體,如橡皮、木頭、純凈水等。?實驗序號:12實驗內容:探究磁鐵的性質(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題:4、研究磁鐵實驗器材:條形磁鐵、大頭針、水槽、泡沫片、細線、環行磁鐵、塑料棒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提出實驗內容提供實驗材料,利用材料探究磁鐵的性質。2.探究磁鐵的性質1.交流實驗方法:磁性的傳遞:把大頭針的一頭靠近磁鐵吸住,用另一頭靠近另一個大頭針,依次操作,看看磁鐵能連續吸起幾個大頭針。磁鐵能指示方向:方法一:懸掛法。用線系在條形磁鐵的中間,注意線不能太粗,細棉線較好,然后把磁鐵吊起來,使磁鐵盡量呈水平狀態,最后輕輕轉動磁鐵,觀察磁鐵靜止時兩端的指向;方法二:水浮法。將條形磁鐵放在泡沫板的中心,然后將泡沫板放入水槽,使泡沫板浮于水中,最后輕輕轉泡沫板,觀察靜止時磁鐵兩端的指向;磁鐵兩極的相互作用:將兩塊環行磁鐵套入塑料棒實驗,分別觀察兩塊環行磁鐵的同極和已極相互靠近時發生的現象;磁鐵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比較:先在條形磁鐵上取5個點,然后在點上一個接一個掛大頭針,然后通過比較大頭針的個數來判斷磁力的大小(實驗中的條形磁鐵用大的效果較明顯);2.學生分組實驗,邊實驗邊用文字或圖示記錄實驗結果。3.實驗總結交流觀察結果,認識磁鐵的性質,分享探究的快樂。4.整理器材將實驗材料整理好。實驗結論:磁鐵的性質有:磁鐵的磁性可以傳遞;磁鐵兩端的磁性最強,叫磁極。指北的一端是北極,指南的一端是南極;磁鐵能指示南北方向,磁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實驗序號:13實驗內容:研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題:2、電磁鐵實驗器材:電池2節、粗細不同的導線2根、粗細不同的鐵釘2根、回形針一盒、培養皿(可用小盒子代替)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明確研究的問題1.電磁鐵磁力大小可能跟電池節數有關;2.電磁鐵磁力大小可能跟鐵釘粗細有關;3.電磁鐵磁力大小可能跟導線粗細有關;4.電磁鐵磁力大小可能跟繞線圈數有關;2.設計對比實驗1.選擇一個研究因素(以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可能跟電池節數有關為例),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法。2.邊交流實驗方法邊演示:保持不變的因素:鐵釘一樣、導線一樣、線圈圈數一樣、改變的因素:電池的節數3.選擇其它因素設計實驗方法,交流指點。3.對比實驗1.建議每個小組選擇一個因素研究;2.建議每個因素研究三次,取中間數(或平均數),這樣的數據更有說服力。3.邊實驗邊記錄數據。4.實驗總結匯總實驗數據,發現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5.整理器材將實驗材料整理好。實驗結論: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電流大小、線圈圈數有關。電磁鐵也有南北極。?實驗序號:14實驗內容:測量1分鐘的呼吸和心跳次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題:1、測量呼吸和心跳實驗器材:聽診器、秒表實驗類型:演示實驗、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測量安靜狀態下1分鐘的呼吸和心跳1.教師演示聽診器測量心跳,重點示范確定心臟的位置很重要(心臟位于人的胸腔的偏左)。2.指導秒表的正確使用。3.學生分組用聽診器、秒表測量安靜狀態下自己1分鐘的心跳,建議同學之間相互測定較好。4.提醒測量呼吸次數的注意點:吸一口氣呼一口氣算一次呼吸。5.學生分組測量安靜狀態下自己1分鐘的呼吸。6.邊測量邊在記錄表中記錄數據。2.測量運動結束后1分鐘的呼吸和心跳1. 運動2分鐘即可。2.2分鐘運動結束后立即測量1分鐘心跳和呼吸。3.學生分組測量,邊測量邊在記錄表中記錄數據。3.實驗總結匯總實驗數據,發現靜止狀態與運動后的心跳和呼吸的不同。4.整理器材將實驗材料整理好。實驗結論:一般情況下,學生每分鐘的呼吸多在20次左右,心跳在80次左右;運動會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實驗序號:15實驗一:肺的氣體交換實驗內容:用澄清石灰水比較人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題:2、肺和呼吸實驗器材:澄清石灰水1瓶、保鮮袋2個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收集空氣和呼出的氣體1.用兩個保鮮袋分別收集空氣和呼出的氣體,在收集呼出的氣體時,將保鮮袋對準嘴巴多次呼氣即可,另外,注意兩個保鮮袋中搜集的氣體要差不多。2、收集空氣、收集呼出氣體的兩個保鮮袋不要混淆,要分辨清楚,否則觀察的實驗現象會有偏差。2.比較實驗1.將澄清的石灰水分別倒入兩個保險袋中實驗比較,在實驗中要注意,兩個保鮮袋中倒入的澄清石灰水的量不宜過多,而且倒入兩個保鮮袋中的石灰水要差不多,當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保鮮袋以后及時將袋口扎上,防止石灰水流出來。2.如果沒有澄清石灰水,可到化學試劑藥店購買氫氧化鈣溶液。3.搖晃保鮮袋后,觀察比較。4.邊實驗邊記錄實驗發現。3.實驗總結交流實驗結果,比較人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的不同。3.整理器材將實驗保鮮袋放進垃圾袋,其余實驗材料整理好。實驗結論: 呼吸時,我們吸進富有氧氣的空氣,呼出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實驗二:測肺活量(第四單元)課題:2、肺和呼吸實驗器材: 塑料瓶(大飲料瓶)、100ml燒杯、白紙條、記號筆、膠水、水槽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制作肺活量測量器。1.沿塑料瓶的外壁由下向上貼上白紙條;2.用100ml的燒杯裝滿水,倒入塑料瓶,小心不要把水倒在瓶外,然后用記號筆沿水面標上100ml的記號,依次進行,標到1000ml即可。2.測肺活量1.測量前,一定要先將塑料中裝滿水,并蓋上蓋子;2.把塑料瓶倒扣在水槽中,瓶口一定要沒在水的下方;3.在水中旋開蓋子,將直角彎頭管的一頭伸進塑料瓶;4、吸足一口氣,盡最大力氣向水中吹氣;5、讀出自己的肺活量,讀的時候是讀出瓶中空的體積,不是讀出瓶中水的體積;4.在第二個同學測之前,也一定要將瓶中的水裝滿。3.實驗總結交流自己的肺活量,并根據數據分析肺活量大小的影響因素。3.整理器材將實驗材料整理好。實驗結論:人的肺活量有大有小。實驗序號:15實驗內容:研究心臟的跳動和血液循環(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題:3、心臟和血液循環實驗器材:水槽、塑料瓶、秒表、人體血液循環圖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模擬心臟跳動1.在水中反復擠壓和放松塑料瓶,仔細觀察現象,實驗時水槽中的水要適量。2.在水中擠壓塑料瓶的活動可以利用輸液管替換,效果更接近“原型”:找一些醫院里的輸液管(最好是新的),在中間的塑料小瓶子的兩端各保留適當長度的管子,截掉多余部分,再用兩個培養皿,往其中一個倒入適量紅水,擠壓塑料小瓶,仔細觀察現象。2.觀察人體血管圖1.觀察、介紹人體的血管。2.找一找,在人身體的哪些地方能摸到脈搏。3.教師重點演示:指導測量頸動脈、橈動脈的脈搏。4.感受自己的脈搏跳動。3.測量1分鐘的心跳和脈搏次數。1.脈搏和心跳最好同時測出,因為人的心跳次數并非固定不變。2.測量活動可以兩人合作完成,如同學幫助測脈搏,自己測心跳,教師控制時間,然后輪換。3.邊測量邊記錄數據。3.實驗總結交流、比較自己1分鐘心跳、脈搏跳動次數,認識心臟的功能。3.整理器材將實驗材料整理好。實驗結論:心臟總是在不停地跳動,并與脈搏跳動的次數一致。?實驗序號:17實驗內容:彩色水點實驗(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課題:1、解釋實驗器材:培養皿、白紙條、夾子、水彩筆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步驟操?? 作?? 要?? 點1.畫彩色水點1.用彩色水筆在白紙條的一端畫上不同顏色的圓點,注意:彩色圓點的大小要差不多、彩色圓點畫的位置要差不多、彩色圓點離紙的下端距離要一樣。2.白紙條要選擇柔韌一點的,如宣紙、面巾紙。2. 實驗觀察1.用夾子夾住紙條,將紙條的下方放進裝有清水的培養皿中,實驗過程中要注意:彩色圓點不能碰到水面、紙條要同時放入水中。2.當水慢慢地被吸上紙條后,仔細觀察圓點發生的變化。3.實驗總結交流實驗現象,對實驗現象作出解釋。3.整理器材將實驗紙條放進垃圾袋,其余實驗材料整理好。實驗結論:紅、黃、藍是三原色,遇水保持單色調不變;其余顏色都是中間色,在一定條件下,中間色將分解還原為原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