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部編版本歷史九年級《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教學設計課題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單元 三 學科 歷史 年級 九學習 目標 了解新經濟政策、蘇聯的成立、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蘇聯模式等基礎知識;敘述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客觀地總結其成就和失誤;總結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重點 新經濟政策、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難點 如何正確評價蘇聯的成就。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蘇聯,是世界第一個將宇航員送上太空的國家,其制造的AK47自動步槍至今依然在國際上暢銷。然而就是這么一個國家,卻連一卷衛生紙都要依賴進口,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回答 設置沖突,制造懸念。講授新課 歸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 展示圖示,歸納新經濟政策的背景。歸納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 展示漫畫,回答兩個問題。 展示材料,說明新經濟政策的意義。歸納新經濟政策的作用,展示材料,回答后面兩個問題。評價新經濟政策,提問:蘇俄經濟政策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調整到新經濟政策給我們什么啟示?對比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 歸納新經濟政策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最大的不同。展示圖片和地圖,介紹蘇聯的成立。展示圖片,講述列寧的去世,和斯大林的繼位。展示材料,介紹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講述蘇聯的工業化建設。 展示材料和圖表,介紹蘇聯工業化的成就。展示圖表,說明蘇聯工業化存在的問題。展示圖片,介紹蘇聯農業集體化的背景。歸納農業集體化的相關知識。 播放視頻《蘇聯的農業集體化》,提問:蘇聯的農業集體化有什么意義和影響?展示材料,提問:農民還有積極性嗎?講述民間笑話,提問:這笑話說明什么? 講述農業集體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導致了蘇聯農業的長期落后。 介紹蘇聯模式的形成。 歸納蘇聯模式的特點。 評價蘇聯模式,介紹蘇聯模式積極和消極作用。 展示圖示,歸納蘇聯經濟政策的變化。 展示材料,回答后面3個問題。 學生回答學生回答學生回答 學生回答 學生回答 學生回答 學生回答 學生回答 挫傷民眾積極性,引起不滿。 制定政策要符合國情。 對比中國人民公社化運動。 對比中國社會主義建設。 對比人民公社化運動。 對比中國改革開放。 課堂小結 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再到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正確處理市場和政府的關系,結合本國國情的歷史條件,我國的改革應該吸取蘇聯的教訓,經濟的比例應該協調。 板書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新知導入蘇聯,是世界第一個將宇航員送上太空的國家,其制造的AK47自動步槍至今依然在國際上暢銷。然而就是這么一個國家,卻連一卷衛生紙都要依賴進口,這是為什么呢?1、背景:國內外反革命勢力的聯合反撲,蘇俄面臨嚴重的經濟政治困難。2、目的:鞏固蘇維埃政權。3、時間:1918年——1921年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將銀行、鐵路、大工業等收歸國有,一切企業實行工人監督 沒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優點: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國的財力、物力,保障了革命斗爭的勝利;缺點:損害了人民利益,不利于經濟長遠發展、社會穩定新知講解四年世界大戰和三年國內戰爭的破壞;自然災害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失誤蘇俄國民經濟瀕臨崩潰工人、農民不滿蘇維埃政權面臨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1921年,蘇俄實施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背景(參考圖示)新經濟政策到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基本完成,蘇維埃政權得以進一步鞏固。1.背景:2.首要任務: 3.開始時間: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關于以實物稅取代余糧收集制》的決議恢復經濟經歷戰爭的蘇俄,經濟困難,社會矛盾加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適應形勢的發展。在一定限度內恢復資本主義,發展商品經濟。其實質即國家資本主義。內容政策(農民除口糧、種子糧以外的一切余糧收歸國有)(高度集中管理,企業缺乏生產積極性)固定糧食稅大企業國有,中小企業可私營實行自由貿易納稅后的余糧歸農民支配,減輕了農民負擔,提高了生產積極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有利于經濟發展特點:允許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所有制形式: 單一公有制經營方式:計劃手段分配方式:平均分配經營方式:計劃與市場相結合分配方式:按勞分配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特點:用行政命令管理經濟(計劃經濟)將社會主義同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直接聯系起來所有制形式: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馬克思對社會主義的理想預設: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基礎建立社會主義……實行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取消商品生產和貨幣。新經濟政策的內容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0年) 新經濟政策(1921年)農業 余糧收集制 工業 大中小型工業一律收歸國有 商業 取消自由貿易 你說的好像很有道理!列寧到底在想什么呢!這樣一來,新經濟政策豈不是違背了社會主義的觀念,成為資本主義的復辟?后退一步一定程度上恢復資本主義前進兩步實踐上:恢復社會經濟,鞏固政權。理論上:找到一條由落后的小農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的中間環節,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寧《論糧食稅》“后退一步是為了前進兩步。” 新經濟政策的實驗,使蘇聯經濟得到了恢復,列寧對此感到很欣慰,他說“在戰爭結束的時候,俄國就象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他居然能拄著拐杖走動了!”材料中列寧的言論,反映了什么? 120100806040200谷物產量工業總產量新經濟政策從蘇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起到了怎樣的積極作用? 新經濟政策的作用評價:它是俄國社會主義革命任務完成后,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的開始;是列寧從俄國國情出發,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典范;恢復了被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指明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方向。蘇俄經濟政策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調整到新經濟政策給我們什么啟示?制定經濟政策一定要從基本國情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同時要不斷調整經濟發展戰略;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評價新經濟政策對比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余糧收集制糧食稅工業企業國有化中小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按勞取酬取消自由貿易實行自由貿易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新經濟政策農業 商業 工業企業 新經濟政策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最大的不同:⑴.時間:1922年⑵.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國旗蘇聯國徽蘇聯國歌 《牢不可破的聯盟》蘇聯的成立(1922年)1.亞美尼亞 2.阿塞拜疆 3.白俄羅斯 4.愛沙尼亞 5.格魯吉亞 6.哈薩克 7.吉爾吉斯 8.拉脫維亞 9.立陶宛 10.摩爾達維亞 11.俄羅斯 12.塔吉克 13.土庫曼 14.烏克蘭 15.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沙俄( 古 —1917年)蘇俄(1917年—1922年)蘇聯(1922年—1991年)俄羅斯(1991年——今)列寧逝世 1924年1月列寧逝世,蘇聯進入斯大林時代。斯大林說:“沒有重工業,那我們就不會有一切現代化國防武器,那時我們的地位就會和目前中國所處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國沒有自己的重工業,沒有自己的軍事工業,現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它。”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們必須在10年內跑完這一段距離。或者我們做到這一點,或者我們被人打到。 ——斯大林《論經濟工作人員的任務》 斯大林的選擇斯大林的愿望優先發展重工業1925年斯大林提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設想。1926年起,蘇聯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1、目的:2、時間:3、措施:實現國家工業化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 1926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一五計劃——“技術決定一切”二五計劃——“干部決定一切”1913-1937年蘇聯工業產值及重要工業產品在歐洲和世界所占地位兩個五年計劃完成之后,蘇聯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工業總產值超過德、英、法,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業生產占世界工業生產的比重,由沙皇時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社會主義工業化成就第聶伯河上的大壩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T-34型坦克,作為二戰中性能最好的坦克之一,共生產了四萬輛PPSH -41沖鋒槍,共生產六百萬枝 蘇聯的工業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的。一方面,它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另一方面,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被固定下來,致使蘇聯經濟體制日益僵化。評價: 1927—1928年,蘇聯發生了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農業集體化進程,解決糧食問題。背景:農民加入集體農莊集體農莊莊員在田間用餐 20世紀30年代初起,蘇聯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 消滅富農。政府支持集體農莊建設,組建拖拉機站,為農莊提供機械服務,監督農莊執行國家的生產計劃。蘇聯集體農莊宣傳畫播放視頻《蘇聯的農業集體化》蘇聯的農業集體化有什么意義和影響? 在莫斯科市政府召開的一次會議上,一位農民代表說:“你們號召我們改進耕作,實現機械化。這樣我們就會得到發展,我們的收入將增加,我們將有更多的馬、牛和機器,到那時你們會怎樣呢?” 得到的回答是:“我們將把你作為富農加以剝奪。 ”——姜長斌《讀懂斯大林》 實現農業集體化以后,蘇聯政府采取提高工業品價降低農產品價格的辦法,要農民為工業化提供資金…… 據統計……從農民手中拿走的糧食,約占其收獲量的40%,而糧食收購價遠低于生產成本。……一五計劃期間,通過這些辦法從農民手中得到的資金,在工業化資金中約占1/3農民還有積極性嗎? 集體農莊莊員伊萬在河里捉到一條大魚,高興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說:看,我們有炸魚吃了!沒有油啊。那就煮!沒鍋。烤魚!沒柴。伊萬氣死了,走到河邊把魚扔了回去。那魚在水里劃了一個半圓,上身出水,舉起右鰭激動地高呼:“斯大林萬歲!”。蘇聯民間笑話農業集體化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這笑話說明什么? 到1937年,全國基本完成工業集體化,參加集體農莊的農戶,占全國農戶的93%,耕地面積達99%,從而使社會主義成份在蘇聯的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絕對優勢。 農業集體化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導致了蘇聯農業生產的長期落后。形成 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宣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憲法標志著斯大林創建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形成,這一體制被稱為“蘇聯模式”,又稱為“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蘇聯模式的特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 實行單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實行高度集中的部門管理,排斥市場調節。計劃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級領導機關必須執行,企業沒有主動性。 權力高度集中,忽視民主法制建設。各級領導實際上由上級指派,基本不受群眾監督。 在億萬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為神話般的人間上帝,大家開始戰戰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們相信:只有他一個人能夠拯救蘇維埃國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體。—麥德維杰夫《讓歷史來審判》 積極作用:蘇聯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為日后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 他接過的是一個扶木犁的窮國,他留下的是一個擁有核武的強國。——丘吉爾 評價蘇聯模式消極作用: 使蘇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農工輕比例嚴重失調◆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指令計劃壓制地方與企業的積極性,阻礙蘇聯經濟的持續發展◆計劃經濟體制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優先發展重工業弊端: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追隨“理想”面對現實回歸“理想”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 ——鄧小平 (2)材料“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的“模式”指什么? 它的特點是什么?請回答:(1)新經濟政策是哪一年實施的?為什么說它比較好?(3)中國應從蘇聯模式中吸取哪些教訓?1921年,促進國民經濟穩步發展。斯大林模式 。特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 從國情出發;要農輕重比例協調發展,要維護農民利益……課堂練習CD1.蘇聯的成立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事件,蘇聯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時間和標志是 ( ) A.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 B.1922年蘇聯成立C.1936年蘇聯頒布新憲法 D.1937年農業集體化2.蘇聯由農業國變為強盛的工業國是在 ( )A.十月革命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戰后 C.蘇聯成立后 D.兩個五年計劃后拓展提高單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計劃經濟體制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集體化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 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農、輕、重協調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比較蘇聯模式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同? 蘇聯模式 中國特色模式所有制 經濟體制 工業化道路 農業發展道路 課堂總結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再到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正確處理市場和政府的關系,結合本國國情的歷史條件,我國的改革應該吸取蘇聯的教訓,經濟的比例應該協調。板書設計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列寧斯大林1922年,成立了蘇聯1921年,新經濟政策1.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完成一五二五計劃)3.蘇聯模式形成2.農業集體化1936年,公布了新憲法特征: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評價:①積極②弊端作業布置完成課后作業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 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詳情請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1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教案.doc 第11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課件.ppt 蘇聯的農業集體化.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