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活與哲學知識點總結生活與哲學《知識結構》第一單元: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第一課:美好生活的向導一、生活處處有哲學1、哲學智慧的產生與起源: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2、哲學的本義:愛智慧或追求智慧。3、哲學的作用: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4、哲學的任務: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與發展,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二、關于世界觀的學說※4、什么是哲學: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1)世界觀、方法論的含義和關系: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關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2)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3)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4)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第二課:百舸爭流的思想一、哲學的基本問題※1、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哪些內容?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①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②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可知論和不可知論)2、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①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避免的基本問題②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唯物主義:物質是本原,意識是派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意識決定物質。※4、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及其合理性、局限性: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解: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合理性——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局限性——這些觀點知識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水、火、氣、土等),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合理性——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局限性: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5、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主觀唯心(把人的主觀精神例如目的、意志、心靈等夸大為唯一的實在)、客觀唯心(把客觀精神例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6、兩個對子: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從屬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大陣營)的斗爭第三課:時代精神的精華一、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1、哲學與經濟政治的關系:哲學是經濟、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為什么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①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時代的脈搏③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時間經驗和認識成果。3、哲學對社會變革的作用:①批判功能:通過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塑造功能: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③激勵功能: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二、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4、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階級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和直接理論來源:(1)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2)自然科學基礎:從“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學”發展為“本質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學”(最具代表性的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世界成為可能)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批判地吸取)]※5、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1)第一次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2)實現了唯物辨證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有機統一。(3)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6、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1)毛澤東思想(精髓:實事求是,活的靈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2)鄧小平理論(主題: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核心: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立黨為公、執政為民。)(4)科學發展觀:對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做出了新的科學回答)(5)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第二單元: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板塊一:辯證唯物論注意:辯證唯物論=唯物論=探索世界第四課:探究世界的本質一、世界的物質性※1、理解物質的概念: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是與意識相比而言);根本屬性是運動(這是與物質的其他屬性相比而言)。【世界的物質性】原理: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二、認識運動,把握規律※2、運動與物質的辨證關系:(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和變化之中。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脫離物質的運動也是根本不存在的。※3、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辨證關系: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靜止一是說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其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二是說物體相對于某一參照系來說沒有發生某種運動,或者說物體在一定的條件和范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的運動。物質的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4、規律的普遍性和客觀性:(1)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2)規律是普遍的,任何物質的運動都遵循固有的規律。【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規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方法論:要求我們必須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利用規律,造福人類。(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第五課:把握思維的奧妙一、意識的本質:1、(1)起源:意識是物質世界(自然界、社會)長期發展的產物:(2)生理基礎: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意識是人腦的機能(3)內容: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意識的內容根源于客觀存在。意識的本質: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物質決定意識原理】:原理:物質決定意識方法論要求: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使主觀符合客觀。二、意識的作用2、意識的能動作用:(1)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想):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2)(反作用)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做):一是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意識能動作用原理】原理: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意識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阻礙作用。方法論:要求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和糾正錯誤的思想意識。【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原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方法論;要求我們既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又要重視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 3.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1)含義: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指,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2)要求:①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求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求我們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板塊二:認識論注意:1.認識論=求索真理的歷程=追求真理2.探索世界與求索真理=唯物論+認識論一、人的認識從何而來※1、實踐的概念與特點(1)概念: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的物質活動。(2)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具能動性,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3)實踐是人有意識、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社會歷史性的活動。(人類的基本實踐活動:一是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二是變革社會的實踐;三十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2、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①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積極的指導作用;②錯誤的認識、不科學的理論則會把實踐引向歧途 。方法論:(1)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自覺參與實踐活動。(2)重視認識的反作用,重視科學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3、理解真理的客觀性及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1)原理:真理是客觀的。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客觀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屬性,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原理: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和范圍。方法論:要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3)原理:真理是具體的。真理都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方法論:要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原理: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的客觀性及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原理:真理的客觀性及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方法論:這要求我們①要做到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②真理與謬誤相伴而行,要正確對待錯誤。5、理解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從認識到實踐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原理: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方法論:這要求我們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第三單元: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板塊三:唯物辯證法注意:1.唯物辯證法=辯證法=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2.唯物辯證法總特征=聯系觀+發展觀3.唯物辯證法實質與核心=矛盾觀4.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辯證否定觀+辯證法革命批評精神+創新社會作用5.唯物辯證法=聯系觀+發展觀+矛盾觀+辯證否定觀第七課: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一、世界是普遍聯系的1、聯系的含義:就是事物之間(外部聯系)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內部聯系)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2、聯系特性及其方法論意義:(1)【聯系的普遍性】:聯系具有普遍性。①任何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聯系著②每一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是相互聯系的③整個世界是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方法論: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獨立的觀點看問題(2)【聯系的客觀性】: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類別:自在事物的聯系和人為事物的聯系都是客觀的主觀臆造的聯系,違背了聯系客觀性方法論:①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②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具體)聯系。(3)【聯系的客觀性】事物的聯系具有多樣性 方法論:①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②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客觀、主觀;內部、外部;有利、不利)二、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3、整體和部分的含義、關系及其把握二者關系的方法論意義(1)區別:①含義不同: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②地位、作用和功能: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與整體。(2)聯系:①相互聯系,密不可分: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②A、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到整體,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B、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1:整體處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整體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離不開整體。整體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強調整體)方法論: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原理2:整體由部分構成,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強調部分)方法論:重視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3、系統的含義、基本特征,掌握系統優化方法的意義(1)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2)含義: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3)基本特征: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4)掌握系統優化方法要求我們:①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認識方面)②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實踐方面)第八課: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一、世界是永恒發展的1、發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發展的、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的認識是發展的。發展的實質: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舊事物是違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最終走向滅亡的事物。【發展的普遍性原理】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永恒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 ,發展具有普遍性方法論:要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發展的實質】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與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方法論:要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2、為什么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這一觀點有何意義?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2)它在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和腐朽的東西,吸取了舊事物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3)社會領域內的新事物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2)人們對新事物的認可也有一個過程(3)舊事物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發展前進性和曲折性的辯證關系(方向和趨勢)】原理:事物發展事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方法論:①我們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熱心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促進其成長、壯大; ②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勇敢地面對挫折與考驗。4、量變和質變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含義: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兩種不同的狀態。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相互關系:(1)事物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2)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3)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4)事物的發展就是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要重視量的積累,為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狀態)】原理: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不斷前進。方法論:①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②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③堅持適度原則。※第九課: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1、什么是矛盾?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含義及二者的關系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統一屬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矛盾的斗爭性:矛盾的對立屬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區別:同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絕對的。聯系: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矛盾雙方的同一是對立中的同一,是包含著差別的同一;矛盾的半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矛盾對立統一關系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原理)原理: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對立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統一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矛盾雙方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方法論: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看問題。(精簡版:矛盾就是對立統一,任何事物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我們要用一分為二、全面的觀點看問題。)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矛盾具有普遍性原理】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方法論:①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②用一分為二、全面的觀點看問題。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的事物,同一事物的不同側面,矛盾的兩個方面,各有其特點。)方法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和活的靈魂。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個性)的關系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在不同場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相互轉化。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6、用對立統一的觀點件問題,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每一個矛盾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次矛盾關系原理】原理:主要矛盾占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次要矛盾解決得好壞會影響主要矛盾的解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方法論:①善于抓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②學會統籌兼顧,恰當處理次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矛盾主次方面關系原理】原理: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②矛盾的次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 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④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賴,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方法論:①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問題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②看問題要全面,不能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不能忽視支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原理:堅持兩點論,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堅持重點論,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論,重點論是看到兩點中的重點論。方法論: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精華版: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法,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以及一個重要原則,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矛盾分析法---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以上矛盾原理對用的方法論均屬于矛盾分析方法。第十課: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一、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1、辨證否定觀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辨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辨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節,新事物產生于舊事物,它總是吸取、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辨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辨證否定觀】原理(1)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含義)(2)辯證的否定是聯系與發展的環節。(特點)(3)辯證的否定的實質是揚棄,辯證的否定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實質)方法論:要樹立創新意識精華版:辯證的否定要求我們要樹立創新意識。(4)辯證的否定要求我們要樹立創新意識2、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原理:辯證法的本質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方法論(怎么創新):必須樹立創新意識。要求我們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于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于提出新問題,敢于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精華版: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3、為什么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的作用)(1)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3)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板塊四:歷史唯物主義注意:1.歷史唯物主義=唯物史觀=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2.歷史唯物主義=社會歷史觀+人生價值觀。3.社會歷史觀=尋覓社會的真諦=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基本矛盾+群眾觀點。4.人生價值觀=實現人生的價值=價值觀。一、社會歷史觀(尋覓社會的真諦)主要原理第十一課:尋覓社會的真諦※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可以比較物質與意識、實踐與認識辨證關系的原理加以理解)社會歷史是人們活動的結果,而人的活動室有自覺意識和目的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①落后的社會意識阻礙社會的發展;②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方法論:要求我們要從實際出發,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精華版: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要求我們要從實際出發,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1)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2)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所以要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的部分,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所以要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斷調整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部分,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原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社會發展規律)原理】原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如:經濟體制改革/所有制結構變化/分配制度改革),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如:政治體制改革/政府(大部制改革)、政黨、民族、宗教等制度變革,科技體制改革),社會發展規律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方法論:要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的部分,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部分,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狀況。3、比較并理解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不同表現及解決方式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前進的上升的而過程是曲折的。階級社會:社會基本矛盾主要通過階級斗爭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就,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只能通過改革解決。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解決社會基本矛盾, 推動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4、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方法論:要求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精華版: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和社會實踐的主體,要求我們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5、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世界觀與方法論)群眾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第十二課:實現人生的價值6、理解什么是人的價值,掌握評價一個人價值大小的標準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么。7、理解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思考并深入體會價值觀的選擇與人的幸福之間的關系?人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會形成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這就是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 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導向作用。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想到。【價值觀導向作用原理】原理: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導。方法論: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精華版: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8明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準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9、懂得勞動及奉獻對人生的意義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創造和實現自己的價值;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是創造美好生活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努力奉獻的人是幸福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堅持集體主義,維護多數人的利益。11、理解自我砥礪是一種人生的修煉,是抗挫折,抵誘惑的能力實現人生價值,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有堅定地理想信念,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12.【人生價值的創造與實現】(1)根本途徑: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2)客觀條件: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3)主觀條件: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實現人生的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②實現人生的價值,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③實現人生的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完全脫離社會的“個人奮斗”是不可能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