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復習資料1-4章滬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復習資料1-4章滬

資源簡介

化學實驗知識要點
(一)實驗常用儀器
1.常用化學儀器的分類
直接——試管、蒸發皿、坩堝、燃燒匙
加熱
反應容器 間接——燒杯、錐形瓶、燒瓶
不能加熱——量筒、水槽
稱質量——托盤天平
計算儀器 量體積——量筒
測溫度——溫度計
漏斗
儀 分離儀器
器 洗氣瓶、干燥管
的 藥匙、鑷子
分 取用試劑
類 膠頭滴管
取用存放儀器 固體——廣口瓶
存放儀器 液體——細口瓶
氣體——集氣瓶
加熱儀器——酒精燈、鐵架臺(鐵夾和鐵圈)
輔助儀器
儀器連接——玻璃導管、橡膠管
其他儀器——水槽、試管夾、試管架、試管刷、長頸漏斗、石棉網
(二)化學實驗基本操作
藥品的取用
不能用手接觸藥品
原則 不能把鼻子湊近容器口聞氣味
不能嘗藥品的味道
藥 固體—— 一橫、二放、三豎立
品 方法
的 液體—— 一倒、二向、三緊靠
取 固體(托盤天平)—— 一調、二放、三回零
用 一定量藥品的取用
液體(量筒)—— 一平、二看、三讀數
酸堿液體流到桌上—— 一中和、二水洗、三擦干
濃酸濃堿的使用
酸堿液粘在皮膚上—— 一擦、二洗、三涂液
物質的加熱
構造:燈帽、燈芯、燈芯管、燈壺
火焰:外焰、內焰、焰心
酒精燈 一要:要用火柴來點燃
使用 二查:查燈芯和酒精量
物 三禁:禁止向燃著的酒精燈添加酒精
質 禁止酒精燈對點
的 禁止用嘴吹滅酒精燈
加 固體:一斜:試管口略向下傾斜
熱 二勻:對試管均勻加熱
注意事項 三固定:固定在有藥品的部位
液體:一量:液體量不能超過試管溶劑的1/3
二斜:45°
三向:試管口不向人
溶解
溶 儀器:燒杯(少量用試管)、玻璃棒
解 振蕩:腕動臂不動
方法 攪拌:不可碰壁
濃硫酸稀釋:注酸入水,不斷用玻璃棒攪拌
過濾
儀器:漏斗、燒杯、玻璃棒、鐵架臺、濾紙
過 一貼:濾紙緊貼漏斗內壁
濾 濾紙邊緣稍低于漏斗邊緣
操 二低
作 漏斗內液面低于濾紙邊緣
要 燒杯緊靠玻璃棒的中上部
點 三靠 玻璃棒的下端輕輕斜靠在三層濾紙的一邊
漏斗的下端管口緊靠燒杯的內壁
蒸發
⑴ 儀器:鐵架臺(帶鐵圈)、酒精燈、蒸發皿、玻璃棒
⑵ 操作方法:放好酒精燈,調節鐵圈的高度;放好蒸發皿、倒入待蒸發液體;加熱、攪拌;出現較多固體。停止加熱
儀器的裝配和氣密性的檢驗
⑴ 裝配順序:從下往上、從左到右
⑵ 氣密性檢查 操作:管端入水—使容器內氣體受熱—出現氣泡—冷卻—出現水柱
儀器的洗滌
⑴ 方法:注水半,振蕩。用試管刷柔力刷洗
⑵ 難溶物的洗滌:
A 油脂:熱的純堿或洗滌劑 B 難溶氧化物、堿或碳酸鹽:加稀鹽酸
⑶ 洗凈的標志:內外壁不掛水珠,并無成股水流。(或內外壁形成一層均勻的水膜)
第一章 開啟化學之門
1.中國古代化學成就:青銅器的制造,鐵和鋼的冶煉和應用,火藥的發明,瓷器的燒制等。
2.世界上每年有十分之一的鋼鐵因銹蝕而損失。
3.二氧化硫氣體能使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實驗:含硫火柴的燃燒
現象:有刺激性氣味,并且一段時間后,紅色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用木條做對比試驗,高錳酸鉀溶液沒有變化
4.實驗:碳酸氫銨的受熱分解(應該放在避光陰暗處,密封保存)
現象:固體變少,有刺激性氣味,產生的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在試管口有液體
NH4HCO3H2O+CO2↑+NH3↑
5.物質的性質和變化
1、物質的性質
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
例如: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密度、硬度、溶解性等
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
例如:氧化性、還原性、酸性、堿性、可燃性、穩定性等
2、物質的變化
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
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又稱化學反應。
6.佛萊明發現了青霉素。
7.高能燃料可以推進火箭;半導體硅晶片可用于制造計算機芯片;石英砂可制造光導纖維;高強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飛機的防熱瓦;鈦合金材料可用于制造航天航空器。
8.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變化之一。
在通常情況下,空氣中不會缺少氧氣,這是因為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放出的氧氣,彌補了自然界中氧氣的消耗,使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幾乎保持恒定。
綠色植物在生長過程中還能把光合作用生成的葡萄糖進一步轉化為蔗糖、淀粉或纖維素。(多數情況植物先反應生成淀粉,再由酶轉化成葡萄糖和纖維素等,極少數植物可直接生成葡萄糖。)葡萄糖的氧化:
8.兩瓶無色氣體(氯化氫和氨氣)混合,產生白煙。
在無色溶液(碘化鉀)中加入另一種無色溶液(硝酸銀),產生黃色沉淀。
為黃色沉淀
9.許許多多事實表明,化學變化伴隨著能量的吸收或釋放。
第二章  我們身邊的物質
一、空氣中成分研究
1.空氣中的成分:按體積來分大約為,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為0.03%。
2.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
(1)實驗原理(方程式): 4P + 5O2 === 2P2O5
(2)實驗現象:點燃紅磷,未打開止水夾時,觀察到錐形瓶中產生大量的白煙,瓶壁發熱;打開止水夾后,燒杯中的水進入錐形瓶中,體積大約占容積的1/5,白煙逐漸消失。
(3)實驗結論:空氣中氧氣大約占體積的1/5。
(4)實驗思考:
a.該實驗為什么不使用碳、硫、鐵或者是鎂?
答:碳、硫燃燒會分別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氣體,該兩種氣體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大,占據了錐形瓶中一部分體積,從而使測得的結果偏小。鐵在空氣中不能燃燒,無法消耗氧氣;鎂雖然在空氣中能與氧氣發生燃燒,并且生成固體氧化鎂,但同時金屬鎂還能在空氣中與氮氣發生反應,生成氮化鎂,使得測得結果偏大。
b.你能從該組實驗中獲得哪些結論?
答:氧氣在空氣中體積大約占1/5;氮氣難溶于水;氮氣不能支持燃燒也不能燃燒
3.空氣污染問題
(1)污染來源:工廠的廢氣,汽車的尾氣,礦物燃料的燃燒等
(2)污染分類:粉塵(可吸入懸浮顆粒)和有害氣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
(3)污染危害:對人體有害,容易患呼吸道疾病;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
(4)污染防治:工廠的廢氣實行先處理后排放;汽車中安裝尾氣凈化裝置;使用脫硫燃料或開發清潔能源。
4.空氣中其他氣體的性質及用途
(1)通常情況下,氮氣是一種無色無味氣體,難溶于水;化學性質比較穩定,不容易發生化學反應。通常我們使用氮氣做保護氣,制取化肥,液氮也用于醫療手術。
(2)稀有氣體,舊稱惰性氣體,化學性質很穩定。氦氣由于密度很小,不容易發生爆炸,可以用來做輕氣球;氖氣用來做防霧燈,一般發紅光;氙氣用來提高燈的發光強度。
二、氧氣的有關內容
1.氧氣在自然界的循環
產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消耗:動植物的呼吸作用,燃料的燃燒,緩慢氧化作用
2.氧氣的性質
(1)物理性質
A.????? 通常情況下,氧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當溫度下降,氧氣可以轉變為淡藍色的液氧,甚至淡藍色的固態氧。
B.????? 在通常情況下,氧氣不易溶于水,所以氧氣能夠用排水法收集;
C.????? 在標準狀態下,氧氣的密度略大于空氣,所以氧氣可以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注意:選擇排水法和排空氣法的原則
排水法的條件:1)不易溶于水2)不能與水發生化學反應;
排空氣法的條件:1)氣體的密度與空氣的密度有一定的差值,氣體密度大于空氣的密度選擇向上排空氣法,若氣體的密度小于空氣的密度,則選用向下排空氣法2)不與空氣中的成分發生化學反應3)無毒
若氣體既能用排水法,又能用排空氣法收集時,我們從制得氣體的純度考慮,一般選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學性質
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能與許多物質發生氧化反應。主要體現了氧氣的氧化性和助燃性
A.氧氣與木炭燃燒
現象:在空氣中被點燃,發出紅光,放出熱量,生成一種能使澄清石灰水便混濁的氣體;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發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熱,生成一種能使澄清石灰水便混濁的氣體。
化學方程式:C+O2CO2
注意:我們在做木炭在氧氣集氣瓶中燃燒實驗時,要注意將燃燒匙由上往下慢慢移動,為了使木炭能與氧氣充分接觸,使反應完全。
B.氧氣與鐵絲反應
現象:在空氣中,鐵絲不能被點燃;在氧氣中,鐵絲劇烈燃燒,火星四射,鐵絲熔成小球,生成一種黑色固體。
化學方程式:3Fe+2O2Fe3O4
注意:
a.在反應之前,必須在集氣瓶底部留有少量的水或者細沙,目的是防止高溫熔融物濺落炸裂瓶底
b.燃燒之前,將鐵絲繞成螺旋狀,目的是為了使空氣與鐵絲充分接觸,容易聚熱
c.將鐵絲繞在火柴上的目的是引燃鐵絲,使鐵絲較快提高溫度
d.當火柴的火焰接近鐵絲時,將鐵絲慢慢伸入集氣瓶,否則木柴燃燒會消耗大量氧氣使實驗失敗
C.氧氣與蠟燭反應
現象:在空氣中,蠟燭被點燃產生黃白色火焰,有少量的黑煙產生;在氧氣中燃燒,蠟燭劇烈燃燒,并且產生白色火焰,在集氣瓶壁上出現水珠,沒有煙,生成一種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化學反應式:石蠟+O2→H2O+CO2
結論:可燃物燃燒的現象與氧氣的濃度有關,氧氣的濃度越大,現象越劇烈。
D.緩慢氧化
物質能與氧氣發生緩慢的氧化反應,如動植物的呼吸、金屬的腐蝕、食物的腐敗、肥料的腐熟等。
物質與氧氣發生的反應都是氧化反應。
知識聯系:
A.氧氣與鎂帶的燃燒
現象:劇烈燃燒,放出耀眼的白光,發出白煙,生成一種白色固體
化學方程式:2Mg+O22MgO
生活應用:照明彈、煙火
注意:
a.????? 先用砂紙將表面的氧化膜去除后在點燃;
b.????? 應該用坩堝鉗夾住鎂帶
c.????? 實驗時,在鎂帶下方要放有石棉網,防止高溫生成物燙壞實驗桌
B.氧氣與白磷燃燒
現象:放出大量的白煙,生成白色的固體
化學方程式:4P+5O22P2O5生活應用:煙霧彈,去除燈泡中的氧氣等
C.氧氣與氫氣的燃燒
現象:氫氣燃燒發出淡藍色的火焰,用一干冷的小燒杯罩在火焰上方,在燒杯壁出現水霧。
化學方程式:2H2+O22H2O
D.銅與氧氣反應
現象:銅絲不能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加熱后,在紅色的銅絲表面有黑色的固體產生。
化學方程式:2Cu+O22CuO
用途:實驗室一般用銅絲來去除混合氣體中的少量氧氣
3.氧氣的用途
(1)?????? 支持燃燒:液態氧作為火箭的助燃劑(助燃性),煉鋼需要氧氣(提高反應爐中的溫度),氧炔焰用來氣焊與氣割
(2)?????? 提供呼吸:潛水員和太空飛行員攜帶的氧氣罐
4.氧氣的制法
(1)工業制法(分離液態空氣法)
a.具體過程
b.原理:氧氣和氮氣的沸點不同,氧氣的沸點高于氮氣的沸點
c.注意:該過程是物理變化
(2)實驗室制法
A.高錳酸鉀制取氧氣
a.實驗原理(化學方程式):2KmnO4K2MnO4+MnO2+O2↑
b.反應物狀態:高錳酸鉀(紫黑色固體)
c.反應條件:加熱
d.注意事項:
a). 試管口要略微向下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試管底部破裂。
b). 導氣管伸入發生裝置內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產生的氣體排出。
c). 試管口塞一團棉花: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氣管,污染制取的氣體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氣法收集氣體時,導氣管要伸入接近集氣瓶底部:有利于集氣瓶內空氣排出使收集的氣體更純。
e). 實驗結束后,先將導氣管移出水面,然后熄滅酒精燈: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試管。
d.實驗步驟:
a). 儀器組裝:先下后上,從左到右的順序。
b). 氣密性檢查:將導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緊握試管外壁,若水中的導管口有氣泡冒出,證明裝置不漏氣。松開手后,導管口出現一段水柱。
c). 裝入藥品:按粉末狀固體取用的方法(藥匙或紙槽)。
d). 加熱藥品:先使試管均勻受熱,后在反應物部位用酒精燈外焰由前向后加熱。
e). 收集氣體:若用排水集氣法收集氣體,當氣泡均勻冒出時再收集;或向上集氣法。
f). 檢驗及驗滿: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中,發現木條復燃,說明是氧氣;
用帶火星的木條靠近集氣瓶口部,木條復燃,證明已滿。
g). 儀器的拆卸:按先右后左,先上后下的順序。
B.雙氧水(過氧化氫)制取氧氣
a.實驗原理(化學方程式):2H2O2 2H2O+O2↑
b.反應物狀態:過氧化氫(無色液體),二氧化錳(黑色粉末狀固體)
c.反應條件:不需加熱
d.注意事項:
a). 分液漏斗可以用長頸漏斗代替,但其下端應該深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氣體從長頸漏斗中逸出;并且使用分液漏斗時,要求固體為不溶性的塊狀固體
b). 導氣管只需略微伸入試管塞
c). 氣密性檢查:用止水夾關閉,打開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續下降,就說明氣密性良好。
d). 裝藥品時,先裝固體后裝液體
e). 該裝置的優點:可以控制反應的開始與結束,可以隨時添加液體。
f). 催化劑:一變(改變反應速率),兩不變(本身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
C.總結:若固體(或固體+固體)加熱生成氣體,選用高錳酸鉀制氧氣裝置;
若固體+液體常溫下制取氣體,選用雙氧水制取氧氣裝置。
三、二氧化碳的有關內容
1.在自然界中的循環
產生:動植物的呼吸,燃料的燃燒,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
消耗: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江河湖海的溶解作用
2.二氧化碳的性質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A.通常情況下,是無色無味氣體。加壓降溫的條件下,可變成液態二氧化碳,甚至固態二氧化碳。
B.密度比空氣大(標準狀況下,1.97g/L),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二氧化碳;
C.能溶于水(通常情況下,1體積的水能溶解1體積的二氧化碳),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氣體。,加壓可以增大溶解量,制汽水。
(2)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A.二氧化碳不能提供呼吸,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
因此在進入地窖或久置不用的防空洞之前,需要做燈火實驗
實驗:階梯蠟燭熄滅實驗
現象:當集氣瓶中的二氧化碳氣體慢慢傾倒于燒杯中時,其中的蠟燭由下而上逐漸熄滅。
原因:a. 二氧化碳氣體既不能燃燒又不能支持燃燒
b.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容易沉積在下面。
B.二氧化碳不但能溶于水,而且還能與水反應
實驗:二氧化碳通入含有紫色石蕊試液的水中,原來的紫色變成紅色,加熱該液體后,試液中出現大量氣泡,石蕊試劑重新變成紫色。
原因:二氧化碳與水發生了反應生成了一種酸性物質,而該酸性物質不穩定,受熱容易分解。
化學方程式:CO2+H2O==H2CO3
判斷: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試劑變紅(錯)
分析: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了碳酸,從而使紫色石蕊試劑變紅,而非二氧化碳。
C.與澄清石灰水(即氫氧化鈣)反應,產生白色沉淀。
化學方程式:CO2+Ca(OH)2== CaCO3↓+ H2O
該反應用來檢驗二氧化碳氣體。
注意知識的擴展,二氧化碳也能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
在露置的石灰水上,一段時間后會出現一層白膜,該白膜就是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的碳酸鈣固體。
石灰水涂墻也是利用該反應
思考:為什么用石灰水涂墻后,墻壁會出汗?
3.二氧化碳的用途
氣態二氧化碳:一般用于氣體肥料
液態二氧化碳:作為滅火劑
固態二氧化碳:即干冰,做致冷劑,冷藏食物,人工降雨,舞臺制景等。
4.二氧化碳的制法
A.工業制法:煅燒石灰石
化學方程式:CaCO3 CaO+CO2↑
B.實驗室制法
a.藥品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不溶性固體)與稀鹽酸(無色液體)
b. 化學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補充:1)石灰石或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為碳酸鈣,能否用碳酸鈣粉末或者碳酸鈉粉末代替石灰石作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
答:不能,化學反應的速率與反應物的接觸面積有關。反應物顆粒越小,接觸面積就越大,反應速率就越大,在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時就不易收集。
2)鹽酸就是氯化氫氣體的水溶液。在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是否能夠用濃鹽酸代替稀鹽酸?
答:不能。鹽酸都具有一定的揮發性,如果利用濃鹽酸制取二氧化碳,揮發性太強,使制得的二氧化碳氣體中含有較多量的氯化氫氣體,影響實驗結果。
3)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能否用稀硫酸代替稀鹽酸?
答:不能。如果用稀硫酸,會與石灰石發生反應生成一種微溶性的固體——硫酸鈣,包裹在固體表面,從而使液體與固體反應物隔絕,阻止反應的進一步進行。看到的現象時首先有少量氣泡,馬上停止。
4)怎樣來獲得干燥的純凈的二氧化碳
通過水或者碳酸氫鈉溶液除去可能含有的硫化氫氣體,在通過濃硫酸除去水蒸氣
c.實驗步驟:與氧氣的實驗室制法相似。
d.二氧化碳的檢驗及驗滿
a)檢驗:向集氣瓶中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觀察是否產生白色沉淀
b)驗滿:將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如果木條馬上熄滅則說明已經收集滿。
e.收集氣體: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且密度比空氣大,只能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5.二氧化碳對人體以及環境的影響
(1)二氧化碳的對人體的影響
A.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達到1%時,人就會感到氣悶、頭昏、心悸,達到4%~5%時,人就會感到氣悶、頭痛、眩暈;達到6%時,人就會神志不清、呼吸停止,以至死亡。但是二氧化碳沒有毒。
B.減少二氧化碳危害的方法:
a. 保持室內經常通風;
b. 進入可能會含較多二氧化碳的地方(如菜窖)要檢查二氧化碳的含量。做燈火試驗。
(2)二氧化碳對環境影響——溫室效應(全球變暖問題)
A.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二氧化碳分子的運動速度比(空氣中)氮氣分子和氧氣分子的運動速度慢,再加上二氧化碳分子吸收太陽光中的紅外線的能力強,所以二氧化碳增多就像在地球表面蓋上了厚厚的被子,是熱量不容易散發出去,導致地球表面溫度升高,即溫室效應。
B.溫室效應對人類的生存環境對產生不良的影響。如果地球的氣溫上升,將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城市會被淹沒,有的地方會炎熱得無法居住,氣溫上升,會使更多的水蒸氣進入大氣,一些富饒的土地變成沙漠。
C.防止溫室效應的措施
a. 減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學燃料;
b. 更多的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等清潔能源;
c. 大力植樹造林,嚴禁亂砍濫伐森林;
三、水的有關內容
1.自然界的水
(1)水在自然界的存在
A.地球表面的分布:在地球表面,江河湖海約占地球表面的3/4;
B.其他分布:地層下有地下水,大氣里有大約0.03%的水蒸氣,動植物體內有大量的水
注意:地球表面雖然有很豐富的水資源,但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卻非常有限,不到總水量的1%。因此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問題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
(2)水在工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A.工業上需要水:洗滌、溶解、加熱、冷卻,作為原料
B.農業上需要水:農作物需要水灌溉
C.動力工業上:水力發電
D.交通運輸上:內河及其海洋航運
(3)水對生物體的重要作用,水(water)——生命之源
A.生理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唾液、胃液、血液、組織液等。水在人體內起這調節體溫、溶解食物、排泄廢物等作用
B.植物光合作用需要水作為原料
(4)水污染情況: A.水污染的來源
a.???? 工業生產中產生的“三廢”(廢氣、廢水、廢渣)的任意排放;
b.???? 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的任意施用;
c.???? 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的主要措施:
a.???? 加強對水的管理和對水質的監測; b.???? 工業三廢實行先處理后排放;
c.???? 農業上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 d.???? 節約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2.水的組成及性質
(1)水的組成
實驗:水的電解實驗
現象 :1.接通直流電源,兩邊都出現氣泡,負、正極中氣體的體積比大約為2∶1
2.將一根帶火星的小木條放在電源正極,木條復燃,說明生成了氧氣
3.將一根燃著的木條放在電源負極處,氣體被點燃,產生淡藍色火焰,用一個干冷的燒杯放在火焰上方,燒杯內壁出現水珠,說明反應生成了氫氣解釋:水在通電的情況下,被分解生成了氫氣和氧氣
化學方程式:2H2O 2H2↑+O2↑
氣體體積比:氫氣:氧氣= 2:1
結論: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化學中根據它的組成情況寫成H2O
討論:我們在做水通電電解的實驗中,會發現氧氣與氫氣的體積比小于1:2,為什么?
說明:氧氣的溶解性比氫氣較強
注意:
A.純凈的水導電性很弱,在做水電解實驗時,一般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氫氧化鈉溶液,以增強水的導電性。而硫酸或氫氧化鈉本身卻并沒有發生化學變化。
B.因為我們通常使用的是鈉玻璃,焰色反應的影響,是反應產生的火焰呈黃色
(2)水的物理性質
A.在通常情況下,水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液體
B.在標準狀況下,水的沸點為1000℃,水的凝固點為0℃
C.能夠溶解很多物質,是化學常用的溶劑
D.在1大氣壓下,4℃時的水密度最大為1.0g/cm3,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3)水的化學性質
通電分解:
化學方程式:2H2O 2H2↑+O2↑
3.水的凈化(要依據用水要求來凈化水)
(1)過濾:過濾是一種從液體中分離出不溶性固體的方法。利用它可以將不溶于水的雜質與水分離。
a.具體要求:“一貼、二低、三靠”
一貼:濾紙緊貼漏斗內壁;
二低:濾紙低于漏斗邊緣,被濾液面低于濾紙邊緣;
三靠:燒杯嘴緊靠玻璃棒,玻璃棒下端緊靠三層濾紙處,漏斗下端緊靠燒杯內壁
b.玻璃棒的作用:引流,防止液體濺出
c.如果水中的雜質顆粒比較小,我們一般加入明礬(十二水合硫酸鋁鉀,KAlSO4?12H2O)等凈水劑,可以吸附水中的懸浮雜質而沉降。
(2)蒸餾:通過蒸餾的方法可以得到比較純凈的水,一般認為蒸餾水就是純凈物。
蒸發:通過溶劑揮發獲得溶液溶質的方法
具體要求:
A.????? 蒸發皿中液體不能超過容積的2/3;
B.????? 蒸發過程中,玻璃棒要不斷攪拌,防止局部受熱而使液體濺出;
C.????? 蒸發結束后,應用坩堝鉗將蒸發皿轉移是石棉網上;
D.???? 固體冷卻后,應用玻璃棒將固體轉移至指定容器中;
練習:水受熱蒸發與水通電分解是否是同種變化?
回答:水受熱蒸發是物理變化,而水通電分解是化學變化
(3)軟化:石灰巖地區水含有較多鈣、鎂等離子,是硬水。不含或含有少量的鈣、鎂離子的水是軟水
A. 實驗:硬水與肥皂水反應
現象:硬水中泡沫高度很低,而且在溶液中出現大量的絮狀白色沉淀
結論:硬水中的成分能與肥皂水發生反應生成白色沉淀
B. 硬水的危害:影響加熱效率,浪費能源,容易引起鍋爐爆炸等
C. 硬水軟化的方法:加熱煮沸,蒸餾,離子交換法
(4)自來水凈化
水源→過濾→吸附→消毒→進入家庭
第3章 物質構成的奧秘
1.物質是由許許多多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構成的。
2.分子的性質: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分子總是在不斷地運動著,溫度越高,分子能量增大,運動速率加快,分子間有一定的間隔。
同種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性質不同。
3.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時,分子本身沒有發生變化,只是分子之間的間隔發生了變化,因而使物質的狀態發生了改變。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原物質的分子發生了變化,生成了其他的新分子。
4.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
在化學變化中,發生變化的是分子,原子沒有發生變化。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
5.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金屬、稀有氣體、金剛石、單晶硅由原子直接構成。
6.由同—種分子構成的物質是純凈物;由多種分子構成的物質是混合物;且混合物中各種不同物質的分子相互間不發生化學變化
8.原子的組成
質子:每個質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帶電
核外電子:每個電子帶1個單位負電荷
⑴原子核所帶電量數稱為核電荷數,由于原子核所帶電量和核外電子的電量相等,但電性相反,因此原子不顯電性。
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⑵原子核內的質子數不一定等于中子數,普通的氫原子的原子核內無中子。
⑶原子的種類是由核電荷數(質子數)決定的。
⑷原子核只占原子體積的很小一部分,原子內相對有一個很大的空間,電子在這個空間里作高速運動。
9.相對原子質量
⑴以一種碳原子(含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的碳原子)的質量的1/12(約為1.66×10-27kg)作為標準,其他原子的質量跟它相比較所得的比值,就是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符號為Ar)。
⑵相對原子質量是一個比值,在SI單位制中單位為“1”(一般不寫出)。原子的質量是原子的絕對質量,單位為克或千克。
⑶電子的質量很小,只相當于質子或中子質量的1/1836,所以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每個質子和中子的相對質量都約等于1,所以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10.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1)元素種類:100余種(由此組成了3000多萬種物質)
(2)地殼中含量前四位元素(質量分數):氧、硅、鋁、鐵
(3)生物細胞中含量在前四位元素:氧、碳、氫、鉀
11.元素符號。
國際上統一用來表示元素的一種特定的化學符號。
(1)意義:①表示一種元素;②表示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
如果在元素符號前面添加系數,就只表示該元素的原子個數,不能表示該元素。如H既表示氫元素又能表示一個氧原子,2H只能表示兩個氫原子
元素與原子的比較
元素
原子
區別
是宏觀概念,只表示種類,不表示個數
是微觀概念,既表示種類,又表示個數
適用范圍
表示物質的宏觀組成,如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表示物質的微觀構成。如1個水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
聯系
元素是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原子是元素的最小粒子
(2)書寫:①由一個字母表示的元素符號要大寫;①由兩個字母表示的元素符號,第一個字母要大寫,第二個字母要小寫。
(3)元素中文名稱的特點:金屬元素除“汞”以外都是“金”旁,非金屬元素按單質在通常情況下的存在狀態分別加“石”、“氣”、“水”等偏旁,因此我們可以從它們的偏旁判斷屬于哪類元素。
12.元素周期表。
根據元素的原子結構和性質,把現在已知的一百多種元素按原子序數(核電荷數)科學有序的排列起來,這樣得到的表叫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結構:
①每—格:
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種元素均占據一格.對于每一格,均包括原子序數、元素符號、元素名稱、相對原子質量等內容。此外在周期表中,還用不同的顏色對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做了區分。
②每一橫行(周期):
周期表每一橫行叫做—個周期。共有7個橫行,有7個周期。
③每—縱行(即族):
周期表的18個縱行中,除第8、9、10三個縱行共同組成一個族外,其余15個縱行,每一個縱行叫做一個族,共有16個族。
(2)元素周期表的意義:
學習和研究化學的重要工具
①為尋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論依據。
②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質越相似,可啟發人們在元素周期表一定的區域尋找新物質所需的元素,(如農藥、催化劑、半導體材料等。)
13.核外電子的排布。
(1)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元素的原子核外的電子層最少有1層,最多有7層;第一層不超過2個電子,第二層不超過8個電子,最外層不超過8個電子(只有1個電子層的最外層不超過2個電子)。
(2)原子結構簡圖各部分的意義:
(3)相對穩定結構:最外層具有8電子(只有一個電子層的元素具有2個電子)的結構屬于相對穩定結構。
(4)元素性質與元素最外層電子數的關系:
元素分類
最外層電子數
得失電子傾向
化學性質
稀有氣體元素
8個(He為2個)
不易得失、相對穩定
穩定
金屬元素
較少(一般少于4個)
易失去最外層電子
不穩定
非金屬元素
較多(一般4~7個)
易得到電子
不穩定
(5)元素的性質,特別是元素的化學性質,是由最外層電子數目決定的。
14.離子的形成。
(1)離子:因得失電子而帶電荷的原子叫離子。如Na+、Cl-、OH-、SO42-等
(2)離子的分類。
陽離子:帶正電的離子
離子
陰離子:帶負電的離子
寫法:在元素符號的右上角標明電量和電性(電量為1的可省略不寫)
如:Na+、Mg2+、Al3+;Cl-、S2-、O2-……
(3)離子符號及其意義(數字“2”的意義)。
(4)化合物的形成過程(以NaCl為例。)
15.離子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系:
粒子種類
原子
離子
陽離子
陰離子
區別
粒子結構
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粒子電性
不顯電性
顯正電性
顯負電性
符號
用元素符號表示如Na、Cl
用陽離子符號表示如Na+、Mg2+
用陰離子符號表示如Cl-、S2-
聯系
陽離子 原子 陰離子
16.物質的構成與組成:
(1)純凈物是由同種或不同種元素組成的。
(2)大多數純凈物是由分子構成的,如氧氣、水……
(3)少數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如鐵、氖氣等。
(4)還有少數物質是由離子構成的。如NaCl是由Na+和Cl-構成……
17.化學式。
用元素符號表示物質組成的式子叫化學式。
(1)化學式的意義(以H2O為例):
分類
意義
實例
宏觀
①表示一種物質

①表不該物質組成元素
水是由H、O兩種元素組成的
微觀
①表示物質的一個分子
一個水分子
②表示物質的分子構成
每個水分于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
如:
18.化學式的書寫根據。
(1)因為物質的組成是通過實驗測定的,因此化學式的書寫必須依據實驗結果。
(2)還可以應用元素的化合價來推求。
19.化合價。
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組成,即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個數比,化學上用“化合價”表示原子間相互化合的數目。
(1)化合價的一般規律:
①化合價有正價和負價。
a.氧元素通常顯-2價;
b.氫元素通常顯+1價;
c.金屬元素跟非金屬元素化合時,金屬元素顯正價,非金屬元素顯負價;
d.一些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中可顯不同的化合價。
②在化合物里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
③元素的化合價是元素的原子在相互形成化合物時表現出來的一種性質,因此,在單質分子里,元素的化合價為零。
(2)常見元素及原子團的化合價:
+1價
K、Na、H、Ag、NH4
+2價
Ca、Mg、Ba、Zn、Cu
-1價
F、Cl、I、OH、NO3
-2價
O、S、SO4、CO3
20.化合價與離子符號的書寫有一定的區別:
化合價
離子
表示方法
用+1、+2、-1、-2……表示標在元素符號的正上方(“1”不省)
用+、2+、-、2-……表示標在元素符號右上角(“1”省去)
實例
+1 -1-1 +2
Na、Cl、OH、Ca
Na+、Mg2+、Al3+、Cl-、SO42-
聯系與區別
同種元素(或原子團)的化合價和離子電荷通常在數值上相等,位置不同,正、負號的寫法不同。
第4章 定量認識化學變化
1.燃燒:是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化學反應。
2.燃燒的條件:
(1)物質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與氧氣充分接觸(具有助燃性的物質);(3)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要的最低溫度,即可燃物的著火點;三個條件是缺一不可。
3.完全燃燒和不完全燃燒
C+02(充足) CO2 節 2C+02(不充足) 2CO
4.(1)化學爆炸:在有限的空間內,發生急速的燃燒,短時間聚積大量的熱,使氣體的體積迅速膨脹。
(2)易燃易爆物:遇到明火、高溫或撞擊時,極易發生燃燒或爆炸
(3)防止爆炸的方法:通風、禁止煙火等
(4)可燃性氣體在空氣中達到一定濃度時,遇到明火都會發生爆炸。注意氣體的爆炸極限,即容易導致爆炸的空氣中可燃性氣體的體積分數范圍。
所以,任何可燃性氣體的性質試驗之前,務必檢驗氣體純度
5.滅火的原理
(1)將可燃物撤離燃燒區,與火源隔離。如煤氣起火,我們應先迅速關閉閥門;森林火災時,砍一些外圍樹木,形成隔離帶;“釜底抽薪”等;
(2)將燃著的可燃物與空氣隔離。如廚房油鍋起火,蓋上鍋蓋;酒精燈熄滅時用燈帽;干粉滅火劑或消防用砂等
(3)使用大量的冷卻劑,使燃燒物的溫度降低到著火點以下,如吹滅蠟燭,干冰滅火劑
注意:有很多情況下,滅火的原理是很多的
6.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律就叫做質量守恒定律。
7.質量守恒的原因:化學反應是反應物的原子重新組合轉變成生成物的過程。在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原子的質量沒有改變。
8.理解和運用質量守恒定律時應注意:
(1)質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一個普遍規律,因此它是一切化學反應必然遵守的一個定律。而物理變化不屬于此定律研究的范疇。
(2)質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內容僅是指“質量”,不能推廣到其他物理量。
(3)強調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里“參加反應的”不是各物質質量的簡單相加。是指真正參與了反應的那一部分質量,反應物中可能有一部分沒有參加反應(反應剩余的)。
9.質量守恒定律可理解為“六個不變”,“兩個一定改變”,“兩個可能改變”。
10.化學方程式:用化學式來表示化學反應的式子叫化學方程式。
11.化學方程式的意義:
(1)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和反應條件。
(2)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各物質的質量比。
(3)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分子或原子個數比。
12.化學方程式的讀法:
例如 2H2+O22H2O的讀法:
(1)氫氣和氧氣在點燃條件下反應生成水。
(2)每4份質量的氫氣和32份質量的氧氣反應生成36份質量的水。
(3)每2個氫分子和1個氧分子反應生成2個水分子。
13.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原則:
(1)以客觀事實為依據;(2)符合質量守恒定律。
14.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步驟:
(1)寫:根據實驗事實寫出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式。
(2)配:配平化學方程式,在化學式前面添上適當的化學計量數,使各種元素的原子個數反應前后相等將短線改為等號。
(3)注:注明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的狀態,氣體用“↑”,沉淀物用“↓”。
15.化學方程式常用的配平方法:
(1)最小公倍數法:先找出反應前后同種元素原子在不同種分子中的個數,然后求其最小公倍數,進而確定化學方程式左、右兩邊的化學式前面的化學計量數,使化學方程式配平。
(2)奇數配偶數法:先找出次數較多,且式子兩邊的原子個數一奇一偶的元素,將奇數配成偶數,然后,以該化學式和所配化學計量數為依據,找出其他化學式的化學計量數,使化學方程式配平。
(3)觀察法:由反應中組成比較復雜的化學式(原子數目多)為起點,求出化學式中易配平原子的化學計量數,然后依據原子守恒確定其他物質的化學計量數。
16.對計算步驟和方法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幾點:
(1)計算過程必須規范,步驟可概括為“一設(未知量)、二寫(化學式)、三找(相關量)、四列(比例式)、五求(未知量)、六答(出答案)”。
(2)各代入量均指純凈物的質量。若物質不純必須換算成純凈物的質量才能代入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
(3)計算中所用的質量必須是實際參加反應的物質的質量。
(4)計算過程中各物理量單位必須對應統一,單位要帶入計算過程。
2.常見基礎化學方程式的計算類型:
(1)已知反應物的質量求生成物的質量。
(2)已知生成物的質量求反應物的質量。
3.計算過程中可能用到的公式:
4.利用化學方程式的計算易發生的幾個錯誤:
(1)題意理解不清,答非所問。     (2)化學方程式書寫錯誤,使計算失去正確的依據。
(3)單位不統一,有時把體積直接代人進行計算。  (4)把不純物質的量當作純凈物的量代入。
(5)粗心大意,求算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時出現錯誤。
17.常見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煤—“工業的糧食”,石油—“工業的石油”
18.化石燃料燃燒對環境的污染
①全球氣候變化—溫室反應 ②熱污染 ③大氣污染—CO、SO2、粉塵
19.1、煤的干餾(煉焦)屬化學變化,可得焦炭、煤焦油和焦爐煤氣。2、石油的分餾屬物理變化,可得汽油、柴油和煤油等,它們屬于混合物。
20.能源:(1)按能否再生可分為:可再生能源(如酒精、氫能源)和不可再生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2)根據自然界是否直接存在可分為:一次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太陽能等)、二次能源(如酒精、氫能源、電能等)
21.新能源: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氫能源、核能、潮汐能等
化學實驗知識要點
(一)實驗常用儀器
1.常用化學儀器的分類
直接——試管、蒸發皿、坩堝、燃燒匙
加熱
反應容器 間接——燒杯、錐形瓶、燒瓶
不能加熱——量筒、水槽
稱質量——托盤天平
計算儀器 量體積——量筒
測溫度——溫度計
漏斗
儀 分離儀器
器 洗氣瓶、干燥管
的 藥匙、鑷子
分 取用試劑
類 膠頭滴管
取用存放儀器 固體——廣口瓶
存放儀器 液體——細口瓶
氣體——集氣瓶
加熱儀器——酒精燈、鐵架臺(鐵夾和鐵圈)
輔助儀器
儀器連接——玻璃導管、橡膠管
其他儀器——水槽、試管夾、試管架、試管刷、長頸漏斗、石棉網
(二)化學實驗基本操作
藥品的取用
不能用手接觸藥品
原則 不能把鼻子湊近容器口聞氣味
不能嘗藥品的味道
藥 固體—— 一橫、二放、三豎立
品 方法
的 液體—— 一倒、二向、三緊靠
取 固體(托盤天平)—— 一調、二放、三回零
用 一定量藥品的取用
液體(量筒)—— 一平、二看、三讀數
酸堿液體流到桌上—— 一中和、二水洗、三擦干
濃酸濃堿的使用
酸堿液粘在皮膚上—— 一擦、二洗、三涂液
物質的加熱
構造:燈帽、燈芯、燈芯管、燈壺
火焰:外焰、內焰、焰心
酒精燈 一要:要用火柴來點燃
使用 二查:查燈芯和酒精量
物 三禁:禁止向燃著的酒精燈添加酒精
質 禁止酒精燈對點
的 禁止用嘴吹滅酒精燈
加 固體:一斜:試管口略向下傾斜
熱 二勻:對試管均勻加熱
注意事項 三固定:固定在有藥品的部位
液體:一量:液體量不能超過試管溶劑的1/3
二斜:45°
三向:試管口不向人
溶解
溶 儀器:燒杯(少量用試管)、玻璃棒
解 振蕩:腕動臂不動
方法 攪拌:不可碰壁
濃硫酸稀釋:注酸入水,不斷用玻璃棒攪拌
過濾
儀器:漏斗、燒杯、玻璃棒、鐵架臺、濾紙
過 一貼:濾紙緊貼漏斗內壁
濾 濾紙邊緣稍低于漏斗邊緣
操 二低
作 漏斗內液面低于濾紙邊緣
要 燒杯緊靠玻璃棒的中上部
點 三靠 玻璃棒的下端輕輕斜靠在三層濾紙的一邊
漏斗的下端管口緊靠燒杯的內壁
蒸發
⑴ 儀器:鐵架臺(帶鐵圈)、酒精燈、蒸發皿、玻璃棒
⑵ 操作方法:放好酒精燈,調節鐵圈的高度;放好蒸發皿、倒入待蒸發液體;加熱、攪拌;出現較多固體。停止加熱
儀器的裝配和氣密性的檢驗
⑴ 裝配順序:從下往上、從左到右
⑵ 氣密性檢查 操作:管端入水—使容器內氣體受熱—出現氣泡—冷卻—出現水柱
儀器的洗滌
⑴ 方法:注水半,振蕩。用試管刷柔力刷洗
⑵ 難溶物的洗滌:
A 油脂:熱的純堿或洗滌劑 B 難溶氧化物、堿或碳酸鹽:加稀鹽酸
⑶ 洗凈的標志:內外壁不掛水珠,并無成股水流。(或內外壁形成一層均勻的水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照市| 阿拉善盟| 乐至县| 白城市| 香港 | 武宁县| 斗六市| 武胜县| 汾西县| 定南县| 搜索| 镇雄县| 淮阳县| 太和县| 天台县| 濉溪县| 新绛县| 同德县| 东阿县| 双江| 上饶市| 白银市| 章丘市| 龙江县| 于田县| 赤壁市| 绵竹市| 芷江| 贵阳市| 竹山县| 航空| 玛沁县| 永年县| 宽城| 罗江县| 建瓯市| 吴忠市| 泉州市| 噶尔县| 玉山县| 永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