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8學年第一學期九年級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第二階段測試卷試題 考生須知:1.試題卷共4頁,有兩個大題,20個小題。滿分為80分,考試時間為90分鐘。2.請將學校、姓名、班級、學號填寫在答題卷的規定位置上。3.請在答題卷上作答,做在試題卷上或超出密封線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試 題 卷 Ⅰ一、選擇題(下列每題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的選項,請選出并將其序號填在答題卷上。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計30分。) 1. 根據圖中信息判斷,下列截圖屬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示意圖的是 ( ) A B C D2.與以往資本主義統治政策相比,羅斯福新政主要“新”在 ( )A.調整和維護資本主義政策 B. 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干預C.遏制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 D. 促進市場經濟自由發展3.下列歷史事件及影響搭配正確的是 ( )①中共七大——毛澤東思想寫入黨章 ②中央革命根據地——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③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 ④中共一大——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4.下列符合下方材料中“基本任務”的軍事行動是 ( ) A.挺進大別山 B.發動遼沈戰役 C.解放北平 D.解放南京5.下列會議內容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確定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②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③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④為爭取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A. ②①④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①③④ D. ②④①③6.我國當代著名學者余秋雨說“廢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廢墟讓我們把地理讀成了歷史。”站在南京城墻的廢墟上,我們可以“讀到”的歷史包括 ( )①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②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③國共雙方簽訂《雙十協定》 ④蔣家王朝的滅亡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7.教育部提出要在教材中要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精神,凡有“八年抗戰”字樣,改為“十四年抗戰”,這樣的改變能 ( )①增加中華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時間 ②突顯東北軍民對抗日戰爭的巨大付出 ③更全面詮釋中華民族的抗戰歷程 ④強調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東方主戰場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8.小明準備出一期以“勿忘國恥”為主題的黑板報,下列選材不當的是 ( )A. 七七事變 B.南昌起義 C.南京大屠殺 D.九一八事變 9.1935年2月,毛澤東在《憶秦娥?婁山關》(婁山關位于貴州遵義城北)中感慨:“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與此詩創作相關的歷史背景是 ( )A.國民革命軍徹底擊潰北洋軍閥 B.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大旗C. 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D.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 10.“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我們唱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這里的“站起來”“富起來”分別是什么時間和什么事件 ( )A.1949年新中國的建立, 1956年的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B.1956年公有制的基本確立, 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C.1949年新中國的建立, 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決定實行改革開放D.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1978年的改革開放11.“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們倆一起出門,你去買“蘋果”8代,我去買8袋蘋果。”要解決這一搞笑微博所折射的貧富差距問題,就要 ( ) A. 實行按需分配 B.完善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 C.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百年不動搖 D.堅持平均主義12. “十三五”規劃指出,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為引領,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三大戰略的實施有利于 ( )A.促進區域均衡、同步發展 B.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消除區域發展差距C.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D.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城鄉協調發展13.“網約車”技術引進我國之后,已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據統計,現在每天有1400多萬人通過手機約車,享受著出行的廉價與便捷。對“網約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科技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②“網約車”既能讓人民利用自己的資源滿足社會的需要,也能給自已創造經濟價值③更多地引進科技就能使我國成為科技強國④創新是時代的召喚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14.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選‘村干部’。這句話表明我國村民委員會實行( )制度。A.間接選舉 B.直接選舉 C.等額選舉 D.差額選舉15.全國“兩會”期間,眾多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開微博、征民意,民在互聯網上為“兩會”建言獻策也格外火爆。這說明 ( )①我國公民行使監督權的渠道不斷擴展 ②我國公民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的意識不斷增強 ③我國公民可以通過網絡解決一切難以解決的問題 ④我國通過互聯網擴大了公民的政治權利 A. ①② B.②④ C. ①③ D.①④試 題 卷 Ⅱ二、非選擇題(請將答案寫在答題卷上。本題共5大題,共計50分。) 16.(9分)20世紀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造成了深重的災難。痛定思痛,我們必須牢記戰爭教訓。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材料二:1936年10月21日,蔣介石對張、楊(指張學良和楊虎城)進行訓話,一再強調,要分清敵人的遠近,事情的緩緊。不“安內”,而輕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華民族抗日全史》“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 ——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材料三:中國作為亞洲反法西斯戰爭的主戰場,抗擊了70%的日本侵略軍,最終以3500多萬兒女捐軀為代價,戰勝了日本法西斯。(1)材料一是某班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請你依次將其填寫完整。(5分)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 ________ ;⑤__________(2)結合材料二,分析說明國民政府的對日政策發生了怎樣的轉變?(2分)(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簡述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2分)17.(11分)近現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20世紀,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發生了歷史性巨變。材料二:民國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淪落、軍閥割據……明顯地,采取共和體制而帶來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國家,還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東西來喚醒國家及人民。受過西方教育或影響的新知識分子,進行一場激烈的社會變革。這場思想革命有時被描述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材料三:1918年巴黎會議狠狠地給了中國一記“耳光”。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中國人心中的怒火最終爆發,完成了“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巨變的補課,同時也是第二次歷史巨變的起點”。(1)材料一中的“巨變”指哪一重大歷史事件?為什么這是“歷史性巨變”?(3分)(2)試以當時某位新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為例,用史實說明他們是如何“喚醒國家及人民”的?(2分)為什么會有人把這場社會變革描述為“中國的文藝復興”?(2分) (3)材料三中提及的中國人心中的怒火最終爆發是指哪一歷史事件?聯系所學知識,說明對該歷史事件作為“第一次歷史巨變的補課”的理解?(4分)18. (10分)國共兩黨歷史上兩次攜手,共同為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作出了重大貢獻。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此次擔負革命的責任,就是計劃徹底的革命。終要把軍閥來推倒,把受壓迫的人民完全來解放,這是關于對內的責任。至于對外的責任,又要反抗帝國主義,將世界受帝國主義所壓迫的人民來聯絡一致,共同協作,互相扶助,獲得解放。” ──孫中山在國民黨“一大”上的講話材料二 張學良、楊虎城聯合行動,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他們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材料三 四萬萬同胞,同仇敵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堅不可摧的長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抗擊大部分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國民黨愛國將士也在正面戰場英勇抗擊日軍。 ──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人民日報社論(1)分析材料一,指出孫中山認為這次革命擔負的兩個任務。國共兩黨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后,為“計劃徹底的革命”所開展的軍事行動的名稱。(3分)(2)結合所學,指出材料二所描述的歷史事件的名稱及發生的時間。并分析在中共的斡旋下此次事件最終得以圓滿解決所產生的積極影響。(4分)(3)分析材料三,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19.(10分)從1978年至今,改革開放在我國已經走過了40個年頭。【高舉旗幟】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始終堅持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開拓創新,取得可喜成就。(1)材料中的“一個中心”指的是什么?“可喜成就”體現了黨和政府的哪一發展思想?(2分)【堅持改革】(2)上面兩幅漫畫表明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國在經濟方面建立了怎樣的制度?(4分) 【深化改革】40周年最好的紀念就是要在改革開放上有新作為。要解決重大矛盾,克服重大阻力,要把更多精力放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上,要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3)舉一例說明我國目前存在的問題,并就這一問題提出改革建議。(4分)20.(10分)人類的歷史,是一部創新史。創新為人類帶來巨大財富,推動社會取得長足進步。分析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五年來,我國科技創新發展成果豐碩。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1%,規模居世界第二位。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2.2%提高到57.5%。載人航天、深海探測、量子通信、大飛機等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高鐵網絡、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引領世界潮流——摘自《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材料二: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摘自全國政協委員朱永新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大會發言(1)材料一反映了我國近幾年科技創新現狀如何?你認為這些“豐碩成果”得益于我國哪些戰略?(4分)(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過程中,我國為什么更要注重“教育脫貧”?(4分)(3)我們青少年應該如何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努力?(2分) 2018學年第一學期九年級第二階段測試歷史與社會 道德與法治答題卷試 題 卷 Ⅰ一、選擇題(共15題,每小題2分。共計3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試 題 卷 Ⅱ2018學年第一學期九年級第二階段測試歷史與社會 道德與法治答案試 題 卷 Ⅰ一、選擇題(共15題,每小題2分。共計3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A B C A A D C B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B C D B A 試 題 卷 Ⅱ二、非選擇題(共5題,共計50分。)16.(10分) (1)①德國突襲波蘭②日軍偷襲珍珠港③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④1942年⑤德國投降(5分) (2)從不抵抗到堅決抵抗。(2分) (3)作用: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犧牲,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或作為東方主戰場的中國戰場,始終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或中國堅持對日作戰, 大大緩解了美、英、蘇在太平洋戰場和歐洲戰場上的壓力。)(2分)17.(11分) (1)辛亥革命。(1分)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共和制政府,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2分) (2)①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發起了新文化運動,從而喚醒了國家及人民。(回答時要有人物在新文化運動中的貢獻史實,才能得分,共2分)②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了極大解放,從而更加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整個社會,讓軍閥混戰中的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2分) (3)五四運動。(1分)第一次歷史性巨變辛亥革命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改變。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沒有根本改變。五四運動是一場全國性的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同時極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3分) 18.(10分)(1)反對帝國主義,打倒軍閥。北伐。(3分) (2)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2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卡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2分)(3)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全民族團結抗戰。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鉗制和消滅了大量日軍,發揮中流砥柱作用。③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多次打退日軍的大規模進攻,有效牽制了日軍兵力。(3分)19.(10分)(1)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2分)(2) 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形成了多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2分) 逐步建立、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2分)(3)教育(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1分)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投入教育經費;改變教育觀念等(提出具體的措施3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20.(10分) (1)科技研發投入增加,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在尖端技術的掌握和創新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一些重要領域走在世界前列。(2分)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2分)(2)一個民族創新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創新人才的培養。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創新型人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教育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4分)(3)弘揚創新精神。學會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學會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寫出兩點,其他言之有理也可)(2分)我軍第二年作戰的基本任務是:舉行全國性的反攻,即以主力達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在外線大量殲敵———毛澤東《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1947年)學校 姓名 班級 學號 密 封 線 內 請 不 要 答 題二、非選擇題(共5小題,共計50分。)16.(9分)(1)(5分) ; ; ; ; (2)(2分) (3)(2分)17.(11分)(1)(3分)(2)(4分)(3)(4分)18.(10分)(1)(3分) (2)(4分)(3)(3分)19.(10分)(1)(2分) (2)(4分)(3)(4分)20.(10分)(1)(4分)(2)(4分)(3)(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