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全一冊教案(打包35套)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全一冊教案(打包35套)

資源簡介

第一課 工業革命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條件、工業革命的進程、主要成就及引起的變化。
(2)理解英國殖民擴張與工業革命的關系。
(3)探究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工業革命在人類文明演進過程中作用的分析,培養同學們閱讀教材的能力、知識重組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學使學生感悟工業革命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地位,感悟工業文明對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巨大影響,感悟工業文明存在的問題與困境。
二、重難點
重點 工業革命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難點 理解工業革命歷史時期人類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
三、教學過程
1、為什么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
(1)海外殖民擴張和掠奪,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資金來源,也擴大了對英國商品的市場需求。
(2)圈地運動的進行,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勞動力資源并促進國內市場的擴大。
(3)手工工場的發展使技術改革和機器發明的條件成熟。
(4)前提: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成為工業革命發生的巨大動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
2、蒸汽機的應用對人類社會有何影響?
(1)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的革新,根本改變了交通運輸技術的面貌,直接導致的蒸汽機車、輪船的發明,帶動了鐵路的出現。
(2)帶動了許多工業部門的發展。
(3)促進了近代城市的興起。
(4)推動了生產方式的進步。蒸汽機的應用為實現由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生產的變革提供了強大杠桿。
在學生分析的基礎上教師歸納總結出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及其規律。
3、手工工場和機器生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
相同:都是具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性質的生產形式,都屬于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范疇。
不同:手工工場生產仍以手工技術和手工勞動進行,機器生產是使用機械化勞動;規模不同,通常手工工場的規模要小于機器生產,手工工場是大機器生產的過渡形式。
4、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征是什么?
(1)首先從英國開始,然后擴展到其他資本主義國家。
(2)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發明的成果多為生產實踐經驗的總結。
(3)發明過程為:紡織---動力---交通。
(4)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志,資本主義進入“蒸汽時代”。
5、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有哪些?
(1)工業革命及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使英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
(2)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經濟地理狀況和人口結構,促使了許多新興城市的產生,加速了城市化進程。
(3)工業革命還促使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促使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
(4)推動了世界工業化進程。
(5)工業革命鞏固了資本主義的統治。
(6)拓展了人類文明傳播的途徑和載體,使人類文明傳播發生了質的變化。
以上三個問題意在引導學生認識手工工場和機器生產的異同,工業革命的特征以及工業革命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教師展示第二子目的板書內容。
6、英國工業革命與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的關系是怎樣的?
(1)首先工業革命沖破種種阻力,向歐、美和亞洲擴展。工業革命深入和擴展的過程,就是先進技術、設備和先進生產方式不斷傳播發展的過程。
(2)其次,英國工業革命向其他國家的擴展,進一步強化了國際分工。
(3)再次,工業革命促進了國際間的人口和資金流通。外國移民大量涌入美國,不僅為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而且帶來了歐洲先進的生產技術,成為美國工業革命的重要人力資源,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物質條件。
最后,到19世紀中葉,英國憑借其先進的生產技術、雄厚的經濟實力、發達的交通運輸和占有廣大的殖民地而成為世界工廠,這意味著以英國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形成和世界各地經濟聯系的進一步加強。

第二課:工人的斗爭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A、知識導航
1.了解工業革命后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矛盾的激發及工人階級斗爭的情況。
2.把握空想社會主義出現的時間、代表人物及主張。
3.掌握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條件、時間、標志、意義及《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
4.把握巴黎公社成立的過程、措施、失敗、性質及《國際歌》的詞、曲作者。
B、知識解讀
一、工人的斗爭
1.工業革命后的兩極分化
(1)原因:工業革命就像是一把雙刃劍,它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也給社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兩極分化。
(2)表現:工業革命以后,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逐漸成為西方社會的兩個主要階級。
表現
資本家
資本家是工廠、礦山、土地等一切生產資料的所有者
在19世紀西方工業化的初期,資本家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盡量延長工人的勞動時間,甚至每天長達18個小時,
工 人
工人除了自身勞動力外一無所有,他們受資本家的雇傭,只能得到最低的工資報酬
他們還大量雇傭婦女和兒童。在英國的工廠中,女工和童工的比例曾高達7 O%
2.工人運動
(1)原因:為了生存,工人們組織起來與資本家斗爭。
(2)特點:起初,這些斗爭局限于要求增加工資等經濟方面的權利,后來逐漸轉向爭取政治上的權利。
(3)表現:1 9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歐洲爆發了好幾次大規模的工人運動,主要有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等。
工人運動
時間
經過
影響
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1831 ~1834年
1 831年10月,法國里昂6000多工人游行示威,要求
增加工資,但遭到政府拒絕。工人高呼:“不能勞動而生,就要戰斗而死!”11月下旬,他們發動起義,一度占領里昂。1834年,里昂工人再次起義,明確提出推翻富人政權的口號
法國里昂工人起義是1 9世紀3 O一4 O
年代歐洲著名三大工人運動之一,法國歷史上第一次工人武裝起義。標志著無產階級開始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英國憲章運動
1836~1848年
英國工人掀起了一場規模宏大、持續時間長久的運動。這次運動以《人民憲章》為政治綱領,被稱為“憲章運動?!边\動中,工人要求減少工時、提高工資、取得普選權等
憲章運動得到了廣泛支持,是世界上第一次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
3.空想社會主義
(1)產生背景:19世紀上半期,面對資本主義的黑暗和丑惡,一些進步思想家,如法國人圣西門、傅立葉和英國人歐文等,進行了尖銳的批判。
(2)代表人物:法國人圣西門、傅立葉和英國人歐文等。
(3)思想主張:①他們對資本主義的黑暗和丑惡,進行了尖銳的批判。
②設計出各種理想的社會藍圖。
(4)評價:他們都把理想社會的實現,寄托于個別統治者或開明的富豪的支持上。他們的學說被稱為“空想社會主義"。
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誕生原因
(1)工人階級的解放,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
(2)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并吸收包括空想社會主義在內的人類優秀文化成果,考慮了當時工人的情況,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
2.誕生的標志及意義
(1)標志: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產黨宣言》發表。 《共產黨宣言》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綱領性文件,它的問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2)《共產黨宣言》的內容:表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規定了黨的性質和綱領,指出了黨的最終目標是解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闡明了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道路,號召工人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
(3)意義:
①使工人階級的革命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
②隨著工業革命的擴展,馬克思主義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為沒有剝削和壓迫、沒有貧困和愚昧的社會主義而奮斗的工人階級政黨,陸續建立起來。
③社會主義的號角成為工業時代的最強音。
三、巴黎公社
1.巴黎人民起義的背景:
1870年,法國在與普魯士的戰爭中失敗,普軍兵臨巴黎城下。巴黎市民自發武裝起來,保衛首都。資產階級政府卻對外屈膝頭像,企圖消滅市民武裝。
2.經過:
(1)起義爆發:1871年3月,政府軍隊同巴黎市民武裝發生沖突,導致巴黎工人起義爆發。
(2)巴黎公社成立:起義工人很快占領了全城,趕走了資產階級政府,建立了工人政權——巴黎公社。
(3)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建立了工人自己的軍隊和行政、司法、立法機構,還讓工人自己管理工廠。
(4)巴黎公社的失?。?871年5月,資產階級政府不甘心失敗,卷土重來,對公社發動了進攻。公社社員不分男女老幼,都投入戰斗,數以萬計的公社戰士英勇犧牲,巴黎公社失敗。
3.巴黎公社的歷史意義:
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自己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它的實踐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該政權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是無產階級性質的政權。
4.《國際歌》的創作
公社失敗后不久,公社的領導人之一歐仁·鮑狄埃創作了《國際歌》的歌詞。后來,經作曲家狄蓋特譜曲后,《國際歌》在全世界廣泛傳唱開來。
C、知識解讀
1、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條件
表 現
社會條件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和工業革命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矛盾日益暴露。
階級條件
無產階級的力量日益壯大,歐洲工人運動的興起,標志著無產階級獨立登上歷史舞臺,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
理論條件
包括空想社會主義在內的人類優秀文化成果。
個人努力
馬克思、恩格斯進行理論研究并吸收人類優秀文化成果,考察當時工人的情況,親自參加工人運動,將經驗上升為理論。
2.讀了上述這段話,作為中學生的你,有什么感受?
馬克思認為青年人應該選擇為人民服務的職業,只有這樣才能把個人的幸福和全人類的幸福完美結合起來,才能永遠被人們所敬仰。這一選擇是偉大而高尚的,我們青年人應該學習馬克思,將自己的價值選擇與時代和人民所關心的共同目標結合起來,才能夠真正為理想而堅持奮斗,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D、學以致用
一、選擇題
1.一部外國影片有這樣的場景:一群工人在集會中手拿《人民憲章》的小冊子,高呼:“我們也要選舉權?!迸c這個場景相關的史實是 ( )
A.英國工業革命 B.巴黎公社成立
C.《共產黨宣言》發表 D.憲章運動
2.《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近一百多年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 《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 ( )
A.無產階級政權的初步建立 B.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C.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D.國際工人運動取得了最后勝利
3.下列選項中,與《共產黨宣言》相符的是 ( )
A.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B.提出了資產階級自由平等的思想
C.爭取了工人階級的普選權 D.明確了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
4.《共產黨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取民主。"對這一理論觀點進行第一次偉大嘗試的是 ( )
A.俄國十月革命 B.巴黎公社 C.憲章運動 D.新中國成立
5.英國劍橋大學文理學院發起“誰是人類紀元第二個千年第一思想家”征詢投票活動,最終馬克思以票數第一當選。馬克思當選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 )
A.領導了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歐洲工人運動
B.創立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科學理論
C.參加了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
D.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二、非選擇題
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所有成年男子都有選舉權;進行無記名投票;平等選舉;評論員選舉廢除財產資格要求;議員應有報酬;議員每年六月進行大選。 一一《人民憲章》

材料二: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一一《共產黨宣言》
材料三: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斗爭。 一一《國際歌》
請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一次工人運動的革命綱領?工人階級提出了怎樣的要求?
(2)據材料二概述《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它的發表有什么意義?
(3)材料三是為了紀念哪一次革命運動而創作的?它反映出怎樣的革命精神?

第三課 資本主義的擴展
第一課時 德國統一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德國統一的時代背景,知道德國統一的主要史實和重要人物的貢獻。
2.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觀察、閱讀、逐步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閱讀和運用歷史地圖的能力。通過合作探究問題,讓學生初步嘗試分析德國統一的影響及德國逐漸強大的原因。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德意志統一方式和軍國主義的認識,初步理解人類社會發展道路的多樣性以及繼承與發展、歷史與現實的關系,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以史論今,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念。
二、教學重點
1.重點:了解德國統一的時代背景,知道德國統一的過程及相關史實。
2.難點:理解德國統一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觀察19世紀初的歐洲地圖,對比今天的歐洲政區圖,歐洲的主要大國的名稱有什么不同?
主要是德國的位置上出現了萊茵同盟和普魯士及奧地利等名稱。
2.通過歌德的話,顯示當時的德國是一種怎么樣的狀態。
當時的德意志是一種分裂的狀態。音樂烘托,通過讀圖和材料了解相應的地理與時代知識,初識德國統一。
講授新課
1.統一前的德國
(1)出示材料引導學生分析當時德國的政治狀況。
(2)出示材料,再一次讓同學們感受到德國人對于統一的渴望。
(3)呈現材料和《歐洲工業革命形勢》圖,讓學生了解統一前(19世紀中期)德國的經濟狀況。
(4)思考:德意志地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
(5)思考:德意志地區最需要的是什么?
2.民主統一之路:呈現德意志地區嘗試民主協商方式統一的材料。
(1)民主協商的方式有沒有實現統一?
3.“鐵血”的統一之路:
(1)呈現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的觀點。
思考:德意志統一的方式和為什么是由普魯士來完成統一。
(2)呈現地圖《德意志統一》,讓學生根據地圖說說統一經過。
(3)呈現《德意志帝國建立》圖片,要求學生根據圖片復述相關的歷史事件。思考鐵血方式統一的德意志,在政治與軍事體制中有哪些特別之處?生:德意志由許多君主制小邦組成,處于一種分裂的割據狀態。
引導學生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和解讀了解當時德意志地區政治經濟狀況。學會讀歷史地圖,感知從整體到細節,表象到本質的過程。
通過分析引導學生史論結合,言而有據。通過材料得出德意志統一前的時代背景。
讀圖學史,引導學生通過歷史地圖學習歷史,并根據歷史地圖復述歷史事件的能力。
四、教學反思
1.成功之處
(1)本課整體設計是思路是比較明確,運用到了史料,地圖等多種素材,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教學設計中,設計較多思考和活動環節,有利于突出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突出體現了生本課堂的理念。
2.不足之處
(1)在探究問題選擇時素材相對不足,與學生的生活實踐及認知水平還有一定差距。
(2)在德國統一的啟示這一環節上,由于整節課的前期鋪墊是否到位要依據可生生成決定,所以為最后可能會出現偏差,需要在前面環節進行時特別注意相關的引導語鋪墊。

第三課 資本主義的擴展
第二課時 美國南北戰爭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的原因、過程、結果與性質,正確評價林肯在南北戰爭中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問題教學法,通過設問,引導學生研究探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道林肯一生致力于爭取民主和種族平等的事跡,處處以國家利益為重的高尚品格,獲得美國和世界人民的尊敬。
二、學習重難點
重點:分析南北戰爭的起因和作用,以及林肯在南北戰爭中的主要活動。
難點:正確評價林肯在南北戰爭中的作用。
三、學習流程
導入新課
(教師講述)林肯紀念堂是美國首都華盛頓最有氣派的建筑物之一。紀念堂56級臺階代表了林肯一生走過的56年,進入紀念堂就可以看見一尊林肯的座像高高在上,有人要抬頭才能瞻仰這位偉人的威容。馬克思曾說:“在美國歷史和人類歷史上,林肯必將與華盛頓齊名?!比A盛頓曾帶領美國人民贏得了國家的獨立,林肯又為什么會與華盛頓齊名?
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第22課——美國南北戰爭。
講授新課
1、學生圍繞學習目標,認真閱讀教材,找出重點知識,并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教師巡視,指導學生閱讀。
2、教師整理學生提出的問題:板書問題
(1)美國南北戰爭的根本原因和焦點問題是什么?
(2)美國南北戰爭的導火線是什么?
(3)美國南北戰爭開始的標志、經過、結果分別是什么?
(4)美國南北戰爭的性質和歷史意義如何?
3、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解決問題。
教學反思
在設計和實施教學的過程中,貫徹了“先學后教”教學理念,不追求面面俱到,盡量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靈活運用多樣的教學手段和“四步探究”教學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學生通過對歷史資料的搜集、整理、研討,主動學習、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意識,提高了學生探究歷史問題、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助于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的轉變。聯系現實,關注學生的發展,實現了教學目標。受教學時間限制,在個別問題探討上沒有充分地展開討論。

第三課 資本主義的擴展
第三課時 俄國改革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時間、主要的內容及意義;1861年改革的主要內容、性質和意義;16——19世紀俄國在歐亞的擴張情況。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觀察歷史事件的能力,簡化、概括史實的能力,用辨證的方法全面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教育與價值觀
認識沙俄的發展史是不斷侵略擴張的歷史,啟發學生對帝國主義丑惡本質的認識。中國是沙俄侵略的對象,使學生認識捍衛領土的根本條件是國家的強大。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明白順應歷史潮流適時做出變革是一種動態的發展的美,可使國家社會變得更為和諧與有力。
二、重點難點
重點: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改革;俄國的擴張。
難點:1861年改革對農民的掠奪性和歷史進步性兩者之間的關系。
三、教學過程
導人新課
提問:19世紀侵略我國領土最多的是哪個國家?俄國是怎樣發展、強大、走向侵略擴張道路的?
講授新課
1、說說俄國的由來?結合書上內容概括回答,培養概括史事能力。
俄羅斯封建國家是9世紀斯拉夫人建立起來的。近代俄國是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不斷兼并鄰國而逐步形成的。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稱沙皇,從此莫斯科公國發展為沙皇俄國。
2、1689年彼得一世改革
背景
彼得一世改革前,俄國的經濟極端落后,其根源是俄國盛行封建農奴制。雖然17世紀出現手工工場,但是工場里主要使用農奴勞動,農奴生產積極性很低,所以工商業發展極其緩慢。
目的
為了使俄國擺脫落后的狀態,成為一個近代軍事強國,年輕而有理想的彼得一世開始進行改革。
改革的內容
政治方面——削弱大貴族勢力,加強沙皇的專制權力。在這方面,彼得一世打破了過1去按門第、論資排輩的世襲制度,選拔和任用官員惟才是舉。
軍事方面——派遣留學生,學習西歐的文化技術;改進軍事裝備。開辦各類軍事學儀,建立和擴大海軍。
經濟方面——鼓勵興辦手工工場,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從而保護了工商業的發展。
文化教育方面——簡化斯拉夫字母,創辦報紙,建立科學院,推行學校教育。
3、廢除農奴制
背景
19世紀中期,俄國的農奴制危機嚴重,僅1858—1860年就發生300多次農民暴動。這不但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而且還威脅著沙皇和貴族地主的統治。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亞歷山大二世被迫簽署廢奴法令,進行改革。
目的
是在于阻止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運動的發生。因此,改革是在保護貴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進行的。
內容
(1)“解放”農奴。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
(2)收取份地贖金。農民獲得“解放”時可得到一塊份地,但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且贖金比當時的地價還高。
意義
首先,這次改革有其積極意義。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的改革,改變了社會性質。廢除了農奴制,農奴成為自由人,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動力,并積累了巨額資金,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這次改革是俄國歷史上一個重大轉折點。
同時,1861年改革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1861年改革對農民是一次掠奪,為什么?
因為農民贖買份地的贖金,比當時的地價高。所以列寧說:“當農民獲得自由的時候,已經被剝奪的一干二凈了。
課堂小結
這節我們學了三個問題:1、彼得一世改革,雖然沒改變社會性質,但推動了社會進步。2、1861年改革,廢除了奴隸制,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3、俄國從16世紀開始擴張,到19世紀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
通過學習,我們應該認識到國家落后就會挨打,要想捍衛領土完整,必須使國家富強。

第三課 資本主義的擴展
第四課時 明治維新
一、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
倒幕前日本封建統治階級;西方列強的入侵;倒幕運動;明治維新開始的時間、內容、性質、評價。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分析文字資料,加深對明治維新各項措施的理解;思考相關問題,提高提取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教育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分析明治維新措施和觀看分析情景劇等活動,認識到只有發奮圖強和銳意改革才能促進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進一步樹立改革意識。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性質和意義。
難點:對明治維新的評價。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大化改新后,日本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12世紀末,日本進入幕府統治時期,此后,幕府統治日本長達600多年,終于在1868年被推翻,那么幕府統治為什么被推翻?之后明治天皇進行了哪些改革?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
講授新課:
(一)幕府的封建統治
思考:倒幕前日本政治、經濟狀況如何?
師生分析
1、19世紀中期,日本處在什么幕府統治之下?(德川幕府)仍是一個什么的國家?(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哪些人(天皇、將軍、大名、武士)構成了日本的封建統治階級,天皇是名義上的君主,實權卻掌握在誰?(將軍)
2、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商人、高利貸者、新興地主等要求取得政治上的地位,一些大名、武士也對幕府統治不滿,要求改變現狀。
3、美國等西方列強的入侵,進一步激化了日本社會的矛盾。
4、武裝倒幕
倒幕派的形成
面對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武士、商人、資本家、新興地主等以中下級武士為首組成了倒幕派,積極開展武裝推翻幕府的活動。
幕府統治被推翻
1867年,明治天皇繼位,倒幕派以他的名義對幕府宣戰,1868年,倒幕軍隊在哪兩次戰役中取得勝利(伏見、鳥羽戰役),一舉推翻了幕府統治。1869年,明治政府遷都東京。幕府統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就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改革。
(二)明治維新
提問:① 明治維新開始的時間、性質是什么?
② 明治維新有哪些內容?
③ 如何評價明治維新?
學生看書回答后,教師分析強調:
1、時間:1868年。
2、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改革內容:
政治方面——消除封建割據,加強中央集權。
經濟方面——創辦近代企業,引進西方技術。
允許土地買賣,承認土地私有。
軍事方面——改革封建軍制,建立近代化軍隊。
教育習俗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大力發展教育。
4、如何評價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但這次改革不徹底,因為明治維新的領導權掌握在地主階級的代表—武士集團手中,必然與封建勢力有這樣那樣的聯系,因此,保留了不少封建殘余。為了趕超列強,日本實行軍國主義,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通過討論“如何評價明治維新”這個問題,培養學生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討論:日本的明治維新為什么成功?中國的戊戌變法為什么失?。?br/>學生討論,并發表個人見解,提高分析、比較問題的能力。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應該認識明治維新是倒幕派利用廣大人民的力量,打敗幕府建立新政府后實現的,因此成功了。它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戊戌變法是軟弱的民族資產階級在不觸動清朝反動統治的前提下,脫離廣大人民群眾,依靠一個無實權的皇帝來推行,因而失敗了。

《殖民擴張與民族解放運動》
【課標要求】
2-3-7 描繪殖民統治的歷史版圖,評析殖民主義的影響以及被侵略、被壓迫民族的反抗斗爭。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殖民統治者進行奴隸貿易的背景、經過及殖民者給亞非拉地區帶來的沉重苦難。
過程與方法:學會客觀評價歷史事件、人物的方法;樹立理性思辯的學科思想。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會殖民統治的殘暴及其客觀上起到的積極影響,理解英雄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初步樹立和平與發展的理念。
【教學重難點】
重點:殖民擴張的方式和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
難點:殖民侵略的客觀影響。
【教學方法與策略】
以史導論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展示阿迪達斯腳鐐鞋圖片,教師提問:阿迪達斯的設計為什么會引起美國網友的反感?
二、新課教學
(一)、殖民之路—野蠻與文明的碰撞
1、觀看黑奴貿易視頻,思考,奴隸貿易的影響。2、描述三角貿易經過。3、合作探究一:根據材料,分析三角貿易影響。4、結合史實列舉西方殖民擴張的主要方式。
(二)、抗爭之路—苦難與新生的見證
探究二:結合書本和圖冊,列表梳理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與印度民族大起義。
三、課堂小結
教師小結:歷史可以被原諒,但不能被忘記。阿迪達斯腳鐐鞋最終取消上市。
三、板書設計

第七單元第五課《第二次工業革命》
一、【課標解讀】:
課標:2-3-4 列舉工業革命的重大發明,描述工業革命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解讀: 交通技術的進步,愛迪生與電的利用,工廠制等相關工業革命成果的了解,體會工業革命給人類所帶來的巨大。
二、【教材簡析】:
1.教材編寫特點及意圖:
結合課標以及八年級相關內容,這一課內容放在第七單元第五課,《殖民擴張與民族解放運動》之后,旨在突出工業革命在對西方帝國主義對外殖民擴張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以及成果對人類生產、生活和社會進步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2.教材結構體系:
科技的重視 第二次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成果 帶來巨大影響
(積極、消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電力的應用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了解汽車和飛機兩種交通工具的發明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記住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重大成果,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和發明家;理解科學技術發展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作用:分析科學技術發展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2、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的原因和對社會生產生活的影響,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指導學生課前收集、課堂展示有關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科技成就,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知識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認識科學技術對推動社會進步發揮的巨大作用,讓學生感悟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并認識學習科學技術文化知識的重要性;通過分析新的科技發明帶來的利與弊,認識到發展經濟要處理好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通過對科學家、發明家的貢獻的介紹,尤其是分析愛迪生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及刻苦鉆研、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科技成就和第二次工業革命
難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五、【教學思想和策略方法】:
1.運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教學
2.通過材料分析,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3.通過合作探究,明確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增加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六、【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
通過昨天對書本內容的預習,你覺得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最大區別在哪?
設計意圖:通過書本資料閱讀,讓學生比較兩次工業革命的最大區別,同時拋出問題,展開今天的新課教學內容。
教學過程:
一、科學的世紀
活動:觀看投影儀上的兩張圖片,思考問題:
比一比,兩幅圖有什么不同?這說明了什么?
教師總結——科技受到重視
設計意圖:引出人類對科技越來越重視和關注。
1、原因:
活動:
閱讀課文P78,思考:為什么說19世紀被稱為“科學的世紀”?
(小組合作討論完成,并以小組為單位回答)
歸納:一、西歐各國認識到科技的重要,大力鼓勵科學研究。
二、大學成為科學研究的重地。
(1)寬敞的實驗室、精良的實驗儀器。
(2)增設自然科學課程:出現了專門的理工大學。
(3)以大學為中心,形成了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科學家群體——科學學會。
三、重大突破:
19世紀中期,完善了通過燃燒煤氣、汽油和柴油等產生的熱轉化為機械動力的理論,為內燃機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2、補充:19世紀人類的三大發現:
(1)達爾文:創立了生物進化論
(2)施萊登 施旺:建立了細胞學說
(3)發現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
1、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重大的科技發明:
發明
發動機
電動機
電燈
內燃機
飛機
有線電報
有線電話
無線電報
發明者
西門子
格拉姆
愛迪生
卡爾本茨
萊特兄弟
莫爾斯
貝爾
馬可尼
時間
1866
1870
1879
19世紀80年代
1903
19世紀中期
19世紀晚期
19世紀晚期
國別
德國
比利時
美國
德國
美國
美國
美國
意大利
(小組合作完成,并以小組為單位回答)
教師提問:閱讀表格,你能獲取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哪些信息?
歸納:電的發明和應用 內燃機出現交通工具的創制 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設計意圖:通過表格填寫觀察,探索第二次工業革命所涉及到的領域,同時提高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2、兩次工業革命對比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所處階段
開始時期
主要特點
主要發明成果
領先國家
工業門類
共同影響
啟示
(小組合作完成上面表格,并以小組為單位回答)
教師歸納,總結。
三、科技對人類的影響(提示:從不同領域回答,聯系生活)
1、科技改變生活的:
2、科技影響生產的: 科技開啟現代生活
3、科技促進社會進步的:
小組回答,教師總結
四、展望工業革命
你期待新一輪的工業革命能解決當前社會的哪些問題?
(暢所欲言)
五、科技是把雙刃劍——流水線
通過視頻《摩登時代》——流水線生產有什么利弊?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六、完成當堂練習(見學習單)
課堂總結
拓展延伸:感悟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到的重要作用。
作業布置:作業本
板書設計:
科技的重視 第二次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成果 帶來巨大影響
(積極、消極)

第五課 第二次工業革命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知識方面: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背景;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與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2、能力方面:通過對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科學技術的發展的講述,培養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結合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情況,分析其異同點,培養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運用舉實例的方法說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2、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背景與特點,采用比較的方法,聯系第一次工業革命進行分析。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科學技術與生產密切聯系并推動生產力迅猛發展這一突出特點,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2、通過歸納分析壟斷的形成、影響,認識到壟斷組織的形成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反過來又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二、重點難點
重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難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三、教學設計
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六七十年代)
1、背景
(1)政治前提: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只有英國確立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俄美德意日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通過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2)經濟基礎: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開展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提供了物質條件(雄厚的資本、充足的原料)。
(3)市場: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4)技術條件: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性的進展
19世紀,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這些科學技術的新成果被迅速、廣泛的應用于工業生產,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的直接原因。
2、主要成就
(1)電力的廣泛應用:發電機、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
19世紀60-70年代,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1866年德國工程師西門子制成發電機;1870年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電動機,電動機開始被用來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隨后,電燈、電話、電車等各種電動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具的出現,產生了對電的大量需求。電力作為一種新能源的廣泛應用,不僅為工業提供了方便而價廉的新動力,而且有力地推動了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誕生,如電力工業(發電、輸電、配電)和電氣設備工業(制造發電機、電動機、變壓器、電線電纜等)。世界進入了電氣時代。
設問:為什么電力能被廣泛應用并最終取代蒸汽動力?
電力作為新能源,較為清潔、廉價。以蒸汽為動力的蒸汽機煙塵很重,能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且非常笨重,操縱不靈,還經常出事故。此外,以蒸汽為動力的交通工具不適用于遠程運輸、重型運輸,從而引發了交通領域的革命性變化,以內燃機為發動機的新型交通工具汽車、飛機等應運而生。
(2)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內燃機、柴油機、汽車、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
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汽油內燃機具有馬力大、重量輕、體積小、效率高的特點,可充作交通工具的發動機。由于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在這一領域中發生了一次革命性的變革,以內燃機為發動機的汽車、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陸續出現,并帶動相應的新興工業部門(如汽車工業)的發展。內燃機的發明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石油成為日益重要的新能源。
(3)新通訊手段的發明:電話、無線電報
1876年貝爾在美國費城博覽會試用電話(聯系書上的圖“貝爾試用電話”)。意大利人馬可尼在1899年在英國發報成功,隨后,1891年橫跨大西洋發報成功。電話和無線電報的成功,為迅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設問:每一項重要的成就的背后,都是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從而推動了技術的革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從中我們認識到了一個什么道理?
(學生回答后教師概括并過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茖W與技術的緊密結合推動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特點。
3、特點
(1)發明來源: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推動了生產力巨大發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于工匠的實踐經驗,這些工匠并不具備科學理論知識。比如珍妮紡紗機的發明者哈格里夫斯是個織工,科學與技術尚未真正結合。同時,許多機器是為了滿足實際的生產生活需要而創造發明的。引用丹皮爾的話:“在以前時代的大發明中,我們看見實際生活的需要推動技術家取得進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說除了偶然發現所帶來的發明之外,需要常在發明之先?!倍诙喂I革命時,由于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使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科學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巨大的成果。引用丹皮爾的話:“但在19世紀,我們就看見為了追求純粹的知識而進行的科學研究,開始走到世紀的應用于發明的前面,并且啟發了實際的應用和發明……”
(2)范圍:工業革命在幾個國家同時發生,新技術新發明超出一國范圍
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其他國家也開始了工業革命,但發展進程相對緩慢。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技術新發明超出一國范圍,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3)進程:在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有些資本主義國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這就使得這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比如日本、德國,這些國家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較晚,第一次工業革命還沒完成,就迎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所以這些國家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發展速度也較快。
4、影響
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使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

綜合探究七 感悟工業時代的社會變遷
教學設計
二次備課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歷史進程,學會辯證和理想地看待工業革命對社會進步的貢獻。
領會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含義,理解工業化和城市化與我們現今所享受的文明生活的關系。
知道現代文明生活和工業化、城市化之間的關系,理解工業社會中人們在政治、經濟、生活等各個方面的進步與發展。
過程與方法
通過材料的拓展,學習工業化、城市化給人們帶來的巨大影響。
運用比較和歸納的方法,分析工業化和城市化與我們現代文明生活的關系。
通過思考、課堂討論和“材料閱讀”,提高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了解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基礎上,學會辯證看待工業革命。辯證看待城市化和工業化。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兩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
教學過程
1、回望:工業化與城市化的腳步
工業化的含義
? 工業化一般理解為產業化,即各個產業不斷從傳統經濟中產生、發展和壯大的過程。
? 不能簡單地將發展工業,甚至重點發展某類工業(如重工業、制造業)作為工業化,而應將工業化看作是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等各個產業協調發展的過程。
工業化的表現
1.工業在國民收入中的比例逐漸超過農業,占據主要地位;
2.工業的發展為農業提供生產工具和化肥農藥,推動農業的發展;
   3.工廠的規模越來越大,工人日益增多;
4.興起了許多大城市,如曼徹斯特、紐約等。
城市化的含義
  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由農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主要表現為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
城市化的表現
  1.農業機械化使勞動力出現富余,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入工廠,城市人口在全國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逐漸上升;
  2.城市生活方式成為社會生活方式的主要形式;
  3.城市成為文明的中心和象征。
早期的城市 19世紀末的上海外灘景象

現代的城市 上海浦東新貌
2、探究:城市人口的增長趨勢

英國的曼徹斯特原來只是一個小鎮,工業革命期間,
這里的紡織業發展很快,除了有很多紡織廠以外,
還建立了煤氣廠和印刷廠等工廠,逐漸成長為大型城市。

美國的紐約位于哈德孫河入??谔?,瀕臨大西洋。由于開通了運河,興建了鐵路,這里的交通非常便利,很快就成為美國最大的城市。

分析上面表格中的數據,看看這幾個城市人口的增長趨勢有什么共性? 這說明了城市化進程中的什么現象?
3、討論: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利弊
工業化的巨輪推動整個社會前進,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讓我們來討論一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利弊。
資料1 1835年,托克維爾這樣描述曼徹斯特:“從這污穢的陰溝里泛出了人類最偉大的工業溪流,肥沃了整個世界;從這骯臟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純正的金子。人性在這里獲得了最為充分的發展,也達到了最為野蠻的狀態;文明在這里創造了奇跡,而文明人在這里卻幾乎變成了野蠻人。”
資料2 19世紀法國作家巴爾扎克在小說《歐也妮?葛朗臺》中這樣刻畫當時的社會狀況:金錢對法律、政治、風俗的控制“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金錢成為“現代人的上帝”。
資料3 《共產黨宣言》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br/>利:1.勞動生產率得到極大提高,物質產品日益豐富。
2.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3.人類文明得到發展?!?br/>弊:1.人口過于集中,居住條件惡化。
2. 污染嚴重,交通擁擠。
3.失業人口增加。3.失業人口增加。
4.犯罪率高?!?br/>人們應該怎樣面對工業化和城市化?提示:
 工業化和城市化有一定的弊端,會帶來污染與交通堵塞、人口膨脹以及環境惡化等問題。
我們應該理性、科學地對待工業化與城市化,順應其發展。同時我們還要具有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意識,美化我們的城市,改善我們的生活。
4、辯論:文明生活的追求
19世紀末,率先進入工業社會的國家,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
與農業社會有了根本的不同,奠定了現代生活的基礎。
資料   19世紀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寫過這樣一段話:“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br/>討論:工業化和城市化改變了什么?
1.合理的飲食結構 2.平均壽命延長 3.生活質量的提高
4.婦女的社會地位逐漸得到提高 5.國民文化素質提高
6.大眾傳媒的普及 7.服飾和休閑娛樂活動的改變
觀察我們身邊的生活,收集有關資料,看看有哪些生活內容是19世紀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出現的,并把它們列舉出來。在生活用品方面:巧克力、果醬、茶葉的大眾化;洗衣機、電風扇的使用等。
在生活方式方面:   坐火車、輪船、飛機外出旅游等。
在生活趣味方面:   閱讀報紙、雜志等大眾傳媒;參加越來越多的休閑娛樂活動等。
在生活習慣方面:   追求健康、合理的飲食結構;講究生活質量等。
5、小結
工業革命帶給人類社會生活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工業化和城市化推動人類文明快速前進,人們開始過上了現代意義上的文明生活。
但是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許多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需要我們去解決。
教學反饋:
THE END 7

課題:綜合探究七:感悟工業時代的社會變遷
教學目標
1.了解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歷史進程,學會辯證和理想地看待工業革命對社會進步的貢獻。?
2.領會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含義,理解工業化和城市化與我們現今所享受的文明生活的關系。?
3.知道現代文明生活和工業化、城市化之間的關系,理解工業社會中人們在政治、經濟、生活等各個方面的進步與發展。
教學重點
兩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
教學難點
兩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






一、導入:
同學們齊聲朗讀書本導語部分。
回顧兩次工業革命的成就導入新課感悟工業時代的社會變遷。
二、新課:
1.回望: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腳步。
以英國為例,講述工業革命前的英國相關情況,對比工業革命后的英國得出工業化給當時社會帶去的影響(圖表:三大產業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講述工業化的3大表現,以及工業化帶給農業的巨大變革。
英國曼徹斯特舉例,說明工業化促進城市化。資料:城市人口變遷,說明城市人口比重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上升。與學生一同舉例,說明城市生活方式改變,城市成為工業文明的中心和象征。
2.討論: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利弊。
通過托克維爾對曼徹斯特的社會的描述,說明工業化和社會化帶給當時社會的影響有正反兩方面。讓同學們小組討論,結合之前所學知識以及現代社會,思考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好處。
視頻觀看,同學結合書本和視頻,了解城市化和工業化對當時社會帶去的弊端。
那么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工業化和城市化?結合相關知識,老師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對待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觀念。
3.辨析:文明生活的追求。
讓同學們結合之前所學知識和現代生活,講講工業革命之后人們的社會發生了哪些方面的變化。(老師給范圍,給線索提示,方便學生思考)
老師具體講解,結合書本中提到的八大方面來感悟工業時代人們生活上的變遷。
思考:是不是所有人都享受到了工業文明的成果?(結合狄更斯《雙城記》中的經典描述,讓同學們感受到工業革命是一把雙刃劍,給人類社會帶來了雙重性的影響)
展望未來的工業文明,同學們暢所欲言。
三、課堂小結。
四、習題練習。
教學隨筆




教學反思

第一課 大一統國家的興盛與農耕經濟的繁榮
-------明清帝國的興替(第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元明清三個朝代的更迭順序、時間,理清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知道在此期間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起到關鍵作用的歷史人物,認識他們對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
知道明朝的疆域范圍,明確統一是中國發展大勢。了解明末清初農民起義情況。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材料的拓展,學習從明到清的更替過程。?運用比較和歸納的方法,分析明朝滅亡和清朝建立的歷史必然。?通過思考、課堂討論,提高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以史為鑒,通過對明清帝國興替的學習,明白朝代更替的規律,知道統治者采取正確政策的必要性。通過對古代王朝時序的排列,樹立起中華文明延綿不斷的歷史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知道明清朝代的更替?
教學難點
探究明清興替的原因,明白朝代更替的規律






【新課導入】
朱八八的事兒
【講授新課】
1.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在應天(今南京)稱帝,國號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此后近20年時間,掃平各種殘余勢力,完成了統一。?
2.明朝疆域?
利用明朝疆域圖,了解3點,明朝疆域的情況,明朝疆域和現在疆域的比較,明朝都城的變化。?
3.明朝的興盛的原因和表現?(探究興的原因)
探究:明朝立國近300年,在中國的王朝中,時間并不算短。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明初皇帝強化皇權的措施:?
廢丞相、創內閣、設廠衛特務機構、遷都北京,?明初皇帝促進經濟的措施:?
??????????????獎勵墾荒、輕徭薄賦、提高手工匠身份??
表現:?
????國力的強大——鄭和下西洋??
????賦役制度的改革(一條鞭法)??——市鎮經濟的繁榮??
4、明朝滅亡?(探究被替的原因)
任何一個強大的王朝,也總要走向衰落、滅亡,明朝也不例外。請同學們參考教材第3頁,了解明朝滅亡的情況。?展示材料:?
李自成農民起義??????李自成(1606-1645),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杰出的軍事家。曾為銀川驛卒。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后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臨汝)殲滅明陜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占西安。1644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同年3月18日,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擊敗李自成。順治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宮山考察地形,李自成神秘消失(一說戰死,另有出家之說等)。?
李自成起義,最后以失敗告終,你能從材料中找出一點理由嗎???
明朝滅亡于農民起義,而這種滅亡應該有深層次的原因,?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哪些?
根本原因:?
政治衰敗,官府多次增加賦稅和各種雜稅,土地兼并惡性發展,大量農民破產逃亡?
自然原因:?連續旱災??
閱讀課本P3頁3則材料,并思考
想一想,為什么明末農民起義能夠迅速發展,并得到農民的支持。
5、女真興起和清朝建立??
你知道清朝是哪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嗎???????????????????滿族?
滿族以前的名稱是什么???????????????女真?
女真是居住在我國東北的古老民族,隋唐朝時期稱為黑水靺鞨,唐末五代始稱女真。12世紀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領完顏阿骨打,起兵抗遼,建立金,都城會寧(今黑龍江阿城)。明朝前期,屬于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管轄。17世紀初,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并脫明獨立,建立大金,史稱后金?;侍珮O時,改族名為滿洲,并改國號為清。1911年,辛亥革命后,滿洲改稱滿族。?
請閱讀教材第4頁,并思考:??
(1)清初的統治為什么激起民眾的強烈反抗??(2)統治者是如何解決的?結果如何??(3)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啟示??啟示:?
(1)統治者制定政策時,應順民心合民意。(?2)發現問題時,應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調整。?
6.課外拓展:?
對照年代尺,寫出每個朝代一個重要的人物,一個重要的事件。?
7.小結:構建本課時知識網絡
作業:完成P1的練習
教學隨筆




明清帝國的興替
一、明朝
1、明朝的建立?
2、明朝疆域
3、明朝的興盛的原因和表現?
4、明朝滅亡?
二、清朝
1、女真興起和清朝建立??
2、清初統治者的政策
教學反思(累計反思數 )
第一課 大一統國家的興盛與農耕經濟的繁榮(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清初平定準噶爾部貴族和大小和卓叛亂等史實。列舉清初為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所
采取的措施。認清清初民族政策剛柔并濟的特點。
2、分析通過清初以及之前歷代王朝加強對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管轄的史實,感受我們祖先開拓邊疆地區的艱難歷程,從而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團結和統一。
教學重點
平定準噶爾部貴族和大小和卓的叛亂,設置駐藏大臣和伊犁將軍,多倫會盟和修建避暑 山莊。
教學難點
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教學基本流程
復習上一課知識——引入新課——
平定準噶爾部貴族和大小和卓的叛亂——設置駐藏大臣 和伊犁將軍——修建避暑山莊——小結
一、平定準噶爾部、回部貴族叛亂
1.圖片展示噶爾丹在沙俄的幫助下逐步進攻,與清軍激戰場面。
問題2、噶爾丹的這些做法有什么危害?康熙帝為什么要御駕親征?
再給學生準備時間去思考。
(激起學生的興趣)
問題3、1690年的前一年發生了什么事?
師生活動:
學生會想到《尼布楚條約》,使學生認識到清初在維護國家統一的斗爭中所面臨的復雜背景,清軍同噶爾丹及其后繼者進行了近70年的斗爭,終于粉碎了這股勢力,引導學生看到清政府的決心。
二、清朝平定回部貴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亂
問題4、回部、和卓的定義?
師生活動:回部指居住在天山以南廣大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伊斯蘭教舊稱回教)和卓是對伊斯蘭教上層的稱呼。
問題5、為什么清政府能夠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師生活動:大小和卓的叛亂是回部上層的叛亂,他們分裂祖國,殘害維族人民,激起當地人民的不滿。清政府注意政策,得到維族人民支持,終于平定了叛亂。
換位思考:假如你是乾隆,在平叛后會做些什么?
學生回答后指出后來清政府設置伊犁將軍管轄整個新疆地區,這就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乾隆時,天山以南的回部上層貴族大小和卓發動叛亂,為了提高學生閱讀、思辨能力,這一問題交給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明確回部地理位置,清軍迅速平叛取得勝利的原因。
問題6、平定回部貴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亂的意義。
師生活動:大小和卓叛亂,分裂祖國,殘害維族人民,激起人民不滿,喪失民心,違背
歷史發展的趨勢。意義:第一重新統一了新疆,第二加強了新疆同內地的聯系,對新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駐藏大臣與將軍:
在講述這部分內容時,請同學聯系以前學過的知識說明歷史上西藏地區和中原王朝的關系。
應引導學生復習唐朝與吐蕃的關系,元朝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一個行政區域,屬宣政院管轄。
這些史實,充分說明藏族是中華民族的一員,西藏地區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后結合本課后的材料閱讀講解:西藏宗教主要是佛教。其中最著名的是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他們是西藏佛教地位最高的兩位領袖。
請同學思考這段史料說明了什么?從而使學生能通過史料理解清政府的對藏政策。
目標檢測,清政府為了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理,有哪些具體措施呢?
師生活動:請同學看書后總結。一是清政府確定了達賴、班禪的冊封制度,從此,歷世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
二是清政府設置的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從而加強清政府對西藏的統治。講解:冊封指皇帝向臣下封爵時,將宣讀授給爵位的稱號的冊文、印璽一起給被封者。
具體事件包括:(1)順治帝賜予五世達賴以“達賴喇嘛”封號和康熙帝賜予五世班禪以“班禪額爾德尼”封號,并賜以冊印。從此以后,歷世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從而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2)設置駐藏大臣,代表中央與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3)“金瓶摯簽”制度的確立,使清政府緊緊握住達賴和班禪繼承人的確定權。之后請學生在自己繪制的地圖上標明歷史事件的名稱和時間。
關于清政府加強對邊疆其他地區的管轄,可讓學生在“清朝前期疆域圖”上找出伊犁、烏里雅蘇臺、盛京、黑龍江、吉林等位置,并由教師做簡單介紹。
四、避暑山莊:
提出問題請學生討論:如果你是清前期的統治者,在堅決鎮壓少數民族上層分子叛亂的同時,你還會采取哪些政策?(學生自由回答)教師總結后進一步提問:你能舉出歷史上統治者對少數民族采取籠絡政策的先例嗎?
請學生看書后明確:(1)清前期,清政府對少數民族采取的籠絡政策有哪些方式?
(2)清朝為什么要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修建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有人說這是康熙貪圖享樂,你同意這種說法嗎?
(2)、你認為清初民族政策的特點是什么?
師生活動:有剛就有柔,恩威并重。清朝前期,清政府在堅決鎮壓少數民族上層分子叛亂的同時,還采取了一些籠絡政策,你能舉出歷史的先例嗎?學生能回憶出:唐太宗為突厥將領吮血療傷,文成公主入藏等。清朝前期對少數民族采取哪些措施?
學生展開討論,甚至可以分正反兩方闡述,提高學生思辨和分析能力。
(課到此時,學生的思維有了一定的進展,教師應抓住這個契機,為學生創造機會,大膽去評析歷史事件、歷史現象,自由辯論,他們會有收獲。)教師評述,以理服人,實際它上起了籠絡人心和第二政治中心的作用,對于加強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小結: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我們的祖先為了開拓邊疆地區經歷了漫長的艱難的歷程,無論哪一個民族都為我們這個大家庭做出了貢獻,他們都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利用“清朝疆域圖”,請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按照地理方位說
出清初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的措施。
討論清朝民族政策的特點是什么?恩威并用,剛柔并濟。
作業:
一、單項選擇題
1.清朝繼順治帝后的杰出君主是
A.康熙皇帝 B.雍正皇帝 C.乾隆皇帝 D.嘉慶皇帝
2.1662年初打敗荷蘭軍隊,收復臺灣的是
A.戚繼光 B.鄭成功 C. 俞大猷 D.伊犁將軍
3.在清朝時,代表中央政府管轄西藏的是
A.宣政院 B.西藏巡檢司 C.達賴喇嘛 D.駐藏大臣
二、雙項選擇題
1.先后對西藏喇嘛教首領達賴和班禪進行冊封的清朝皇帝是
A. 順治皇帝 B.康熙皇帝 C.乾隆皇帝 D.雍正皇帝
2.關于清朝前期疆域,敘述正確的是
A.是我國各族人民在共同的長期奮斗中逐漸形成的
B.在我國遼闊的國土上,生活著60多個民族
C.我國是亞洲西部最大的國家
D.清朝前期的疆域奠定了今天我國版圖的基礎
三、填空題
清朝將居住在天山南麓的維吾爾族稱為____________。18世紀中期,其貴族__________兄弟發動叛亂,被________皇帝派兵鎮壓了。
參考答案:
一、1.A 2.B 3.D
二、1.AB 2.AD
三、1.回部 大小和卓 乾隆

教學隨筆




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1.明朝抗擊倭寇、大修長城
2.鄭成功收復臺灣
3.清朝抗擊沙俄、評判內亂
教學反思(累計反思數 )

第二課 新舊交織的明清文化
文化專制與八股取士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目標
了解明清統治者在加強皇權方面采取的文化主要措施及其結果,進一步從社會生活領域加深對專制皇權的理解。嘗試運用多種資源,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將明清時期的中國放到世界歷史發展的背景之下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理解、分析中國明清時期盛世背后所隱藏的危機,以歷史的、辯證的眼光準確、全面地看待明清時期的中國社會。
二、情感、態度、價值觀
領悟高度集中的專制皇權實際蘊涵著中國封建制度的衰敗,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
教學重點:明清專制皇權在文化、思想上的表現。
教學難點:領悟高度集中的專制皇權實際蘊涵著中國封建制度的衰敗。
教學過程
一、學習導航
預習明清時期的文字獄和八股取士,了解文化專制的相關內容。
二、學習過程
1.導入新課:
(反映了明朝統治者采取各種手段,加強對官員思想和行為的控制,竭力維護專制皇權的史實。)明清時期,中國的專制皇權高度加強。由此導入。
2.新課教學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引出專制皇權在清代得到進一步加強的內容,并通過圖片資料,使學生明確大興“文字獄”。出示左圖詩句,讓學生思考上面的問題。然后進一步思考:清代統治者為什么要大興文字獄?(通過大興文字獄,清統治者以更加嚴密的方式控制人們的思想,并達到打擊異端、強化皇帝權威的目的。)
引導學生分析清朝大興文字獄的原因,總結歸納:清朝大興文字獄,不是偶然的。一方面,這是因為君權在清代進一步加強。清廷為了樹立起威信,不許人們有絲毫的不滿和反抗,人們的言論稍有嫌疑,即嚴加鎮壓。另一方面,這是因為民族矛盾的存在。清廷雖然竭力標榜“滿漢一體”,實際上為了保護滿族貴族的特權,防范漢族人民的不滿和反抗,大力加強思想統治,甚至不惜采取血腥的鎮壓手段,文字獄就是手段之一。
文字獄
(1)文字獄的含義
(2)文字獄的目的
(3)文字獄的實質:思想文化專制。
(4)評價
3.科舉考試的內容和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
出示考生看榜圖和抄有范文的夾帶衫圖
引導學生思考: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到了明清時期,科舉考試是否還像以前那樣可以選拔出優秀人才?考試的內容有沒有發生變化?人們(統治者和讀書人)對科舉考試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讓學生比較和討論。
總結引導:“八股取士”完全脫離了現實生活,無法培養實際能力,它同秦的焚書坑儒一樣,都鉗制了人們的思想,摧殘了人才。
三、課外延伸。
明清時期是我國歷史上高度集權統治的時期,專制皇權達到了頂峰。那么西方的君主專制與中國的專制皇權有什么相同之處?各自的發展軌跡是怎樣的?
(都是王權至上,由統治者牢牢掌握著國家政權,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對臣民的監控;西方君主專制導致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許多國家先后建立了資本主義共和制;中國依然維持著皇帝專制的國家體制,在西方國家變革的歷史大潮中,逐漸趨于落后。)
課后思考:
你對明清的科舉制有什么見解?

第二課 新舊交織的明清文化
進步思潮與世俗文化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分析明清之際思想批判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概括并理解明清之際思想批判四個進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張,正確評價明清之際思想批判四個進步思想家的思想。了解并掌握經世致用的內容、產生的社會背景及其影響;了解并掌握“工商皆本”思想產生的背景。了解并掌握批判君主專制的思想內容、影響。比較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的四個進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張。培養學生用正確的方法分析、理解歷史人物和歷史史實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明清之際思想批判的主要內容,認識進步思想家們反封建思想和經世致用思想,培養學生立足現實、實事求是、學以致用的思想觀念。通過對“亡國”、“亡天下”內涵的區分,激發同學們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明清之際思想批判的主要內容及評價。
教學難點: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產生的社會背景。
教學過程
預習導航
初步了解明清的進步思潮有哪些?試著思考進步思潮產生的背景、內容、主要內容及其影響。
學習新課
1、時代背景
(1)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工商階層的興起,人們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開始變化。
(2)君主專制加強,吏治腐敗,階級矛盾激化
(3)文化專制、以程朱理學為代表的儒學因循守舊、走向僵化。
(4)西學東漸,近代科技的傳入使一些知識分子開闊了眼界,追求個性發展,對傳統儒學進行批判和反思。
2、“異端”思想家李贄
背景:(1)程朱理學為標準的科舉考試使思想界呈現了因循守舊、陳腐不化的習氣。
(2)商品經濟沖擊社會風尚,盛行拜金逐利風氣,傳統道德觀念受到猛烈沖擊。
(3)不少士人試圖擺脫“四書五經”的束縛,蔑視禮法,追求個性解放。
3、思想主張
(1)否定孔孟權威,鞭撻程朱理學。
李贄對程朱理學大加鞭撻,否認孔孟學說是萬世至倫,認為人人都有權做出自己的判斷,不應以“四書五經”作為統一的思考標準。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背景:明末內外交困,危機四伏。士大夫面對危機,尋求改革方案。他們猛烈批判君主專制統治和宋明理學,倡導“經世致用”,開創了一股要求個性解放、平等、民主的,具有批判、務實精神的進步思潮。
思想家:
1、黃宗羲:(世稱“梨洲先生”,著作《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民主思想、工商皆本。
(1)反對專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宣稱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認為君臣應是平等“師友”;根本上否定陳腐的倫理綱常。
(2)提出種種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
①最主要的觀念是倡導言論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監督機構。
②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3)主張“工商皆本”,批判“重農抑商”。
2、顧炎武:(世稱“亭林先生”,著作《天下郡國得病》《日知錄》)因地制宜、發展工商業。
(1)針對明代嚴重脫離社會現實的空疏學風,發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呼喚。
(2)主張為學應求務實,應關乎國計民生,致力于社會變革,“以世致用”、“明道救世”。
(3)身體力行,長年考察山川關隘、民族風谷和民生疾苦,寫出許多與實際問題密切相關著作。
3、李贄:提倡個性自由;
(2)黃宗羲:提出民主思想,主張工商皆本;
(3)顧炎武:主張因地制宜,發展工商業。
4、明清世俗文化
古典小說逐漸成為文學的主流;世俗文學蓬勃興起;各種服務型行業日益興盛;京劇初步形成;中國的傳統節日基本定型。
課堂小結
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批判君主專制;提倡經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思考明清世俗文化的發展原因及現狀,它在當時的發展繁榮有什么意義?

第二課 新舊交織的明清文化
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學巨匠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明清時期的科學巨匠及其代表作品,如李時珍與《本草綱目》、徐光啟與《農政全書》、宋應星與《開工天物》。
(二)過程與方法
能夠對本科科技成就的時代特點加以分析和理解。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明清科學家們的優良品質,知道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教學重點:李時珍和《本草綱目》、徐光啟和《農政全書》。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對本科科技成就的時代特點加以分析和理解。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航
可以利用板書、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晚明科學巨匠生平事跡,激發同學們的興趣,引導同學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思想和培養高貴的品質。
二、學習新課
1、明朝的醫圣李時珍(1518—1593),通過行醫實踐中探求醫術,經過27年編纂了《本草綱目》,陸續譯成多種文字,成為世界醫藥學的重要文獻。它廣泛涉及醫學、藥物學、生物學等領域,被19世紀的科學家達爾文在論證生物進化論和物種學說時多次引用。他還提出了“腦為元神之府”的觀念,認為人類思維活動是大腦的機能。
2、會通中西的近代實驗農業開拓者、中國近代科學先驅、“引進西學的第一人”是徐光啟,編寫了農業百科全書《 農政全書》。他與利瑪竇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的部分內容。
3、被李約瑟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是宋應星編著《天工開物》,是一部書總結我國古代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的著作。曾運用物理學方法“窮究實驗”等,提供大量科學數據,介紹了明代發達的采礦技術,還指出防止瓦斯爆炸及中毒事故發生。被譯成多國文字。
4、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編著《徐霞客游記》,是世界上科學考察石灰巖地貌的先驅。
思考:從李時珍、徐光啟、宋應星、徐霞客等幾位科學家的事跡中,你認為作為科學家應具備哪些基本素質?(嚴謹忘我、重視實踐、不怕困難、持之以恒。)
中西科技的世界地位何時出現逆轉?中國在早期輝煌燦爛與后來保守落后的原因何在?
年代
科技發明
(件)?
中國
世界其他國家

百分比

百分比
公元l-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l-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l-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l-1840年
472?
19?
4%?
453?
96%?
課后思考
學習了本課,你有哪些疑惑?又有哪些收獲?

第三課 皇權膨脹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皇權膨脹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歸納明朝加強皇權的各項措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
2、通過討論,培養學生敢于立論的創新精神和利用論據論證觀點的思辯方法。
3、通過分析比較明朝和唐朝科舉考試的異同,培養學生全面評價問題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明朝皇權的高度集中,一方面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的漸趨衰落。
2、明朝建立后,把隋唐創立的科舉制度進一步發展到八股取士,從思想文化上加強君主專制,它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阻滯了科學文化的發展,不利于社會進步。
教學重點:加強皇權的措施。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和認識加強皇權的措施。
教學過程
一、明朝加強皇權的措施。
分組討論。
假如你是當朝皇帝朱元璋,你想采取哪些措施讓所有的臣民俯首帖耳地聽從皇帝的指令呢?討論的結果請各組同學派代表發言,闡述你們的意見。
1、政治方面:①在中央,撤中書省,廢除丞相,權分六部。知識回顧:丞相制度始于何時?有何職責?②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就是把行中書省總攬的大權分散給三個方面:三司各行其職,不相統屬,三者互相牽制,各自直屬朝廷;三司長官都是由皇上派遣,事事都需秉承皇帝命令,這也就達到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這一目的。權利集于皇帝一人手中,君權空前加強。
2、司法方面:設立特務機構。
歷史與現實:聯系實際,根據你們所了解的法律知識,你們認為特務機構錦衣衛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權利?對社會造成了哪些影響?
討論:比一比明朝加強皇權的措施與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你能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嗎?
3、思想方面:八股取士。
長期以來人們對科舉制度有著不同的看法,大致是:①主要是積極的,但也有消極作用。②主要是消極的,但也有積極作用。下面我們通過辯論的形式,發表自己的見解。
積極作用: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試的辦法選擇官員的國家,對西歐官制有示范作用。它使中小地主憑借自己的才學,通過科舉考試進入統治階層,擴大了統治基礎,穩定了社會局勢。它是封建社會完善的選官制度,推動了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消極作用:它禁錮了知識分子的創造性,尤其是壓抑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中國傳統科技不能發展為近代科學技術。是造成中國落后于媳婦的文化因素。
從以上我們講的明朝統治機構的變更,設立廠衛、八股取士三個方面,可以看到自秦始皇以來的封建專制已強化到歷史上空前的程度。
教學總結
從鞏固國家的統一來說,起了一定的作用,緩和了社會矛盾,安定了社會秩序,恢復和發展了經濟;但加強了對人民的鎮壓,特別是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八股取士扼殺了思想的進步,阻滯了科學文化的發展,這些預示了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漸趨衰弱,也給明朝的統治埋下了危機,我們中國開始落后于西方。

第三課 皇權膨脹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近代前夜的危機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明清經濟發展、重農抑商、文字獄、官場作風等基礎知識;通過閱讀課文插圖、地圖和文字材料,培養分析問題能力;通過同時期東西方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的對比,培養對歷史現象的比較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從眾多的材料中提煉信息,并把它們分類加工(按需選擇)、“為我所用”,培養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師指導下學習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近代前夜的危機”的學習,明白固步自封、愚昧無知不可行,停滯在原有的成績上不會進步,反而會落后,培養憂患意識。
教學重點:了解清朝閉關政策的演變過程,認識到閉關政策是近代前夜危機的重要表現。
教學難點:結合特定的歷史條件,分析清朝統治者實施閉關政策的主要原因及歷史影響。
教學過程
1、清朝的夜郎自大。清朝統治者之所以故步自封、夜郎自大,除了傳統的自然經濟比較穩定、不需要外來的商品就可以自給自足之外,歷史上中國一直是周圍一些國家臣屬或朝貢的對象,統治者習慣了以“天朝大國”自居。另外,康乾盛世也的確繁盛一時。乾隆末年,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農業、手工業、貿易、城市發展等都居于世界先進水平;對外貿易長期出超,以致英國遲遲不能扭轉對華貿易的逆差。在國內,上上下下更是都為盛世所陶醉,卻沒有注意到正是在同一個時間,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英國卻正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飛速發展。
2、閉關鎖國的政策
一是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明朝中葉以后,實行閉關政策是為了防止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擾。清朝初年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是為了隔絕東南沿海的抗清武裝。乾隆時期限定廣州一處海港通商,是擔心外國人與沿海人民接觸“滋擾生事”,威脅其統治。可見,明清時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直接原因是為了防范自衛,防范倭寇,防范明末抗清武裝,防范西方殖民者。而其深層的原因,則是由于上述夜郎自大的心理。
二是閉關鎖國的大致過程。教師可以補充材料講述這個問題。清朝初年實行嚴厲的海禁,將沿海居民內遷50里,是為了斷絕東南沿海對鄭成功等抗清武裝的聯系和物資供應??滴踅y一臺灣后,清政府重開海外貿易,并在廣東澳門、福建漳州、浙江寧波、江南云臺山(今江蘇連云港)4處設立海關, 允許外商來華貿易。乾隆時期,又關閉了其他海港,限定廣州一處海港通商,并只能通過“廣州十三行”統一進行商品貿易。
三是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清朝統治者的閉關鎖國政策,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卻阻礙了中國的發展。它使中國失去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導致了經濟的停滯和倒退;使中國不能同外國進行科學技術的交流,阻礙了手工業的發展和科學文化的進步。
3、社會腐敗,官場貪污盛行,官員作風浮夸,中國開始落后。
說中國開始落后,不是說清朝自身的實力在倒退,實際上,直到乾隆末年,中國經濟總量仍占世界第一位。但是相對于西方而言,發展速度越來越慢,被西方追上并拉開了距離,而且這一距離越來越大,這就注定了要在近代被動挨打的命運。
課后小結
通過書本或網絡查找資料,進一步了解有關近代前夜危機的詳實事例和形象人物。培養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史料并分析問題的學習能力。

探討乾隆盛世的危機

鴉片戰爭的烽煙
1.教學目標
通過對照《南京條約》中英文本的差異,在學習南京條約概念、內容、影響的過程中,認識《南京條約》背后中英兩國發展水平的差異。
2.教學重點/難點
《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3.教學用具
4.標簽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粵語方言“雞同鴨講”的含義,形容語言不通而帶來的溝通困難。中英交往中也出現同樣的問題。
流程:
一、中英《南京條約》的概況
條約類型:不平等條約
條文數量:13款
文本語言:漢語、英語
簽署日:1842年8月29日
生效日:1843年6月26日
地點:中國南京(英艦康華麗號)
簽署者:耆英、伊里布(中國代表)
? ? ? ? 璞鼎查(英國代表)
保存于:英國政府
? ? ? ?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過渡:展示材料:中英近代關系史上,由誰翻譯、翻譯什么,怎么翻譯,成了雙方交往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問題。
—屈文生:《南京條約》的重譯與研究
二、中英《南京條約》的概念
《南京條約》(Treaty of Nanking),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因與外國戰敗而需要割讓土地和開放通商的不平等條約。
三、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
1.五口通商: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
2.割地:香港島
3.賠款:2100萬銀元
4.關稅協定
四、中英《南京條約》的影響
展示材料: ? ? ? ? 道光年間的中國人,看不起西洋人,《南京條約》后,西洋人看不起當時的中國人,而把他們看作殖民地的人,進而不把中國當作主權完整 國家來看。
——王繩祖《南京條約的歷史背景及對百年來中國外交之影響》,《世界政治》
中西關系是特別的,在鴉片戰爭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人平等待遇;在此后,他們也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1.五口通商:——開放貿易
2.割地:香港島——領土主權遭破壞
3.賠款:2100萬銀元——加重經濟負擔
4.關稅協定——破壞關稅主權
太平天國運動
教材分析:太平天國運動是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聲,是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主。
學情分析:學生在初中時已經學習過,通過影視對太平天國運動了解較多,且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
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洪秀全創立的拜上帝教及洪秀全的宗教理論、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天朝田畝制度》、太平天國的北伐、西征、東征。
2.能力要求
(1)課前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通過閱讀歷史書籍或上網查找資料,搜集有關洪秀全的事跡,并整理成文,培養學生自我學習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2)通過對《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有關資料的閱讀、討論、分析,培養學生全面分析、認識問題的能力。
3.思想認識
(1)通過對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能夠認識到它是爆發在新形勢下的一場農民革命,因而具備新的時代特征。
(2)《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它表達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強烈愿望。但是這一美好的愿望與社會實際相脫節,是無法實現的空想。
(3)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后,迅速發展壯大并建立與清政府相對立的政權;通過北伐、西征、天京突圍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統治,這充分表現了農民階級英勇無畏的抗爭精神。
(4)引導學生探求歷史現象背后的本質規律。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洪秀全的宗教理論、《天朝田畝制度》。
難點:《天朝田畝制度》及對太平天國運動的評價。
教學方法:情景再現、問題探究、歷史比較。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2001年是太平天國運動150周年,央視熱播大型歷史劇《太平天國》,在國內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對于太平天國運動大家能想到什么?(學生回答洪秀全、楊秀清等)接著讓學生主動講解洪秀全的故事,引起學生的興趣。并引出洪秀全領導農民運動是因為科舉沒成功,那么當時的人民群眾為什么跟著他造反?從而引出第一個問題:太平天國運動的原因。
一、? 從金田起義到定都天京
(一)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 (學生討論總結出一下原因)
1.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
2.階級矛盾的激化
3.自然災害嚴重
(通過分析原因,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原因的方法,從分析矛盾入手解決問題。)
(二)準備工作
1.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
2.洪秀全創立宗教理論
他說:“上帝當拜,人人所同”;“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視之皆赤子”。他指出:“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爾吞我并之念?!敝挥邪涯切┻`反上帝之真道的妖魔推翻,才能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大同社會。
他指出清朝最高統治者,實乃“閻羅妖”,世間“相凌相奪相斗相殺”,都是“閻羅妖”的罪過,號召群眾起來“共擊滅之”。
提問:依據材料歸納洪秀全宗教理論的特點。
總結:是農民階級平等的思想、儒家大同思想和西方基督教義的結合。
學生分組討論談談對洪秀全宗教理論的認識。
教師總結:這一特點的形成和洪秀全自身的經歷、所受的教育以及歷史時代的影響是分不開的。他把反清的思想通過宗教理論的方式表達出來,便于沒有文化的農民階級所接受,便于組織農民進行斗爭,在社會上產生一定的號召力。但它畢竟不是科學的理論,不可能引導農民革命走向成功。
3.馮云山組織拜上帝會
馮云山深入到紫荊山區后,與勞苦大眾打成一片,宣傳拜上帝教,組織拜上帝會。楊秀清、石達開等相繼加入拜上帝教,逐漸形成了領導核心。
4.金田起義??????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率眾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讓同學們從起義形勢圖中找到金田村。)不久洪秀全在武宣東鄉稱“天王”。 :李大釗說:“太平天國禁了鴉片,卻采用了宗教;不建設民國,而建設天國。” (讓學生分析得出太平天國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
5.永安建制
9月太平軍攻克永安城,太平天國初步建立政權。(讓同學們從起義形勢圖中找到永安。)
永安封王表
同時規定西王以下受東王節制。由此正式建立了太平天國的領導核心
6.定都天京
(從太平天國形勢圖,找到所經地區。)1852年4月太平軍永安突圍后北上,6月攻占全州;9月猛攻長沙,不克;撤圍后繼續北上,水陸并進直取武漢三鎮。1853年1月太平軍攻克武漢三鎮后,順長江東下直趨南京。1853年3月太平軍攻入南京城,改為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農民政權,同清朝對峙。
7.軍事全盛
為推翻清政府,1853年太平天國派林鳳祥、李開芳率軍2萬多人從揚州出發,北伐開始。初期北伐軍進展順利,經安徽,進河南,渡黃河,轉入山西。進至直隸地區。1853年10月北伐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克靜海,前鋒抵達天津附近。清廷大為震動,急調精銳部隊防堵北伐軍。北伐軍受阻以后退守連鎮、馮官屯,林鳳祥、李開芳先后被俘,英勇犧牲,北伐失敗。北伐打擊了清朝的反動統治,表現了太平軍戰士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它牽制了敵人的兵力,為西征和天京突圍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為鞏固天京大本營,1853年太平天國派賴漢英率兵西征。西征軍的戰略目標是奪取安慶、武漢,控制長江中游,為天京樹立起軍事屏障。然后進兵湖南,平定兩廣,統一南部中國。西征軍奪取安徽、湖北的重鎮后進入湖南。在湖南和曾國藩的湘軍交戰失利。1855年石達開率軍增援,在湖口、九江與湘軍主力激戰,取得重大勝利,奪取江西8府50多縣,鞏固了天京大本營。
為了斷絕清政府的財源,充實自己的經濟實力,1856年秦日綱率軍突圍。首先進軍揚州,摧垮江北大營,又與石達開會合,一舉摧垮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被圍的局面。至此,太平天國取得西征、天京突圍的勝利,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
二、? 治國方案
?
方案
《天朝田畝制度》
《資政新篇》
時間
?
?
目的
?
?
內容
?
?
評價
?
?
(學生從書本上找到并總結,并讓學生學會制作表格的方法和意義)
●提問:《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太平天國是怎樣分配土地的?又是怎樣進行產品分配的?你對《天朝四畝制度》這一綱領性文件是如何認識的?
教師總結: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廢除私有制,人民生活必需品由圣庫供給。
認識:《天朝田畝制度》集中反映了農民階級對土地的要求。兩千年來,農民階級的斗爭要求就是獲得土地,在以往的斗爭中,雖然也提出了像“均田免糧”這樣的口號,但只有《天朝田畝制度》將農民的愿望變成了系統的、明確的、有力的綱領,它是農民革命斗爭的思想結晶,它標志著農民革命達到了最高峰。
但是《天朝田畝制度》存在著空想性。它是在維持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實施絕對平均主義,這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脫節,是無法實現的。此外,平均分配土地與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統歸圣庫的規定是矛盾的,也不能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因而無法實現。
●提問:那么在現實生活中,太平天國又是怎樣做的?(材料。)
小弟楊秀清……奉為征辦米糧以裕國庫事,緣蒙天父天兄大開天恩,差我主二兄建都天京,兵士日廣,宜廣積米糧,以充軍儲而裕國課。弟等細思安徽、江西米糧廣有,宜令鎮守佐將在彼曉諭良民,照舊交糧納稅。
御照:胞等所議是也,既遣性將施行。
教師總結:這一材料表明太平天國恢復了交糧納稅的做法。它只能根據現實和財政的需要,推行可行的政策。雖然它未能按照《天朝田畝制度》所規定的內容實施,但作為一個農民政權,必然要維護農民的利益,在太平天國的占領區內,它宣布承認耕者有其田,充分體現了太平天國反封建的斗爭精神。
●《資政新篇》的提出和內容?!顿Y政新篇》是洪仁?M?柚?鞣降惱??、?謾⑽幕?拇朧├湊裥頌?教旃?岢齙摹=灘拇誘??、?謾⑽慕倘?矯娼檣堋蹲收?縷?返哪諶蕁!蹲收?縷?返玫膠樾閎?腦尥??蘊?教旃?偈櫸⑿小?
關于《資政新篇》的評價教材指出它的進步意義體現在,它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在中國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方案。但要指出這是洪仁?鋈瞬嘔?脫?兜奶逑幀K?某魷痔逑至聳貝?奶氐悖??皇翹?教旃?錈?秸?牟?鎩R蚨??荒藶?閂┟褚?螅?膊豢贍芙餼鎏?教旃?篤詰奈侍?。灾q秸?肪稱仁瓜攏??裁荒蓯敵小?
三、從天京事變到天京陷落
1.天京變亂的原因。
定都天京后,特別是隨著北伐、西征、東征的進行,使太平天國達到軍事上的全盛,領導者被勝利沖昏頭腦,驕傲自滿、貪圖享受的腐朽思想日益滋長。
洪秀全日益陶醉于“爺、哥、朕、幼坐朝廷”、“父子公孫同顯權”之中。天國上下制定了繁縟森嚴的等級制度,昔日的“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的樸素平等思想,幾乎蕩然無存。這種小生產者狹隘性的表現,不僅破壞了當初領導集團之間、將士之間的親密關系,同時也導致領導集團個人權欲的惡性膨脹,最終釀成天京變亂。
2.天京變亂的經過及影響。
有關天京變亂的經過,可由學生課下準備,課上到講臺演講(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講解變亂過程,教師可分步展示他們之間的關系以輔助學生講解。
?
天京變亂的后果突出強調三點:(1)力量受損:由于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的互相猜忌,大批骨干被殺或出走,損失了干部,又削弱了軍事力量,造成“朝中無將”、“國中無人”的局面,為清軍的反撲提供了可乘之機;(2)形勢危急:清軍再建江北、江南大營。(3)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太平天國由前期的積極進攻轉為全面防御階段,在此之后太平大國運動沒有被很快鎮壓,一個重要的客觀原因是因為當時正在進行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一時抽不出更多的軍隊“圍剿”太平軍。
3.太平天國的防御戰
●(提問)面對太平天國此種局勢,假設你是太平大國的領導你會如何采取軍事行動?
此時,允許學生暢所欲言,對任何回答不給予否定,因為一旦予以否定,都會扼殺學生的積極性,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不利。
(1)解天京之圍
◆再破江北大營 1858年 陳玉成 李秀成
◆三河鎮大捷 1858年 陳玉成 李秀成
再破江北大營和三河鎮大捷,是扭轉頹勢的關鍵,這兩次決定性戰役的勝利,使天京、安慶轉危為安,基本上制止了敵人長驅直入的進攻。
◆再破江南大營 1860年 洪仁? 陳玉成 李秀成
依洪仁?募撇擼?钚慍陜時?認?賈藎???洗笥?寰?直?仍??剩?鶿倩厥τ氤掠癯傻然愫希?狹?ゴ蚪?洗笥?4思莆?叭???啤敝?械摹拔?壕日浴敝??。这??蕉ń??、?洗笥??螅??教旃?碩?擁凸戎兇叱觶?鐘辛艘恍┓⒄埂5比唬?幼艿木質評純矗??教旃?僖參薹ɑ氐教煬┍瀆儀胺稍痙⒄溝氖逼諏耍???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后,太平天國的形勢更為嚴峻。
此后,清朝統治集團也調整了內部關系,重用曾國藩,借助湘軍鎮壓太平天國。
(2)向東拓展,遭遇中外反動勢力聯合攻擊
太平天國攻破江南大營之后,清軍統帥和春向東逃竄。李秀成窮追不舍,和春自殺。李秀成乘勝率軍東征蘇南,連戰連捷。李秀成指揮太平軍繼續東進,一直打到上海近郊。進軍蘇南,給清朝的打擊十分沉重,特別是經濟方面的打擊最為沉重。在進攻上海的戰役中,由于上海是外國資本主義侵華勢力的重要據點,外國侵略者公然直接參戰,從此,太平天國勇敢地肩起了反抗外國侵略者的斗爭重任。
(3)安慶保衛戰 1861年
正當太平軍同中外反動勢力在江浙激戰的時候,湘軍再次包圍安慶。經過幾個月的激戰,太平軍未能擊退湘軍,1861年,安慶陷落,陳玉成退守廬州。1862年,由于歹徒出賣,陳玉成被俘,不久,英勇就義。
安慶失守和陳玉成犧牲,是太平天國后期極為嚴重的挫折。軍勢、軍威大損,太平天國防御中的攻勢也就結束了。
●(提問)太平天國后期的防御戰與前期的斗爭有什么本質區別?
(回答)縱觀太平天國后期的軍事斗爭,與前期相比總的特征是始終處于防御的階段。無論積極的還是被迫的,都與前期軍事斗爭目的有了本質的區別。這些斗爭,(1)從區域上看,主要集中在天京的上游和江浙一帶。(2)從軍事力量來看,既有陳玉成、李秀成的聯合作戰,又有他們各自相對獨立的戰斗,陳玉成主要在天京上游地區作戰,李秀成主要在江浙一帶與敵周旋。(3)從作戰對象看,有同清軍的作戰,也有同湘軍等漢族地主武裝的作戰,還有同外國侵略軍的作戰。同學們在歸納時,可根據不同的視角和標準予以概括,以使知識條理化。(4)值得注意的是,在太平天國后期的軍事斗爭中,太平軍遇到了以往農民戰爭從未遇到過的現象──中外反動勢力相勾結,共同鎮壓農民軍。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大特征。
4.太平天國的失敗
(1)天京保衛戰 1862~1864年陷落, 太平天國失敗的標志。
1861年,曾國藩統籌蘇浙皖贛四省軍務分三路進攻太平軍。由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圍攻天京,如鐵桶一般。天京城內的將士與清軍打持久戰,由于太平軍的頑強抵抗,使湘軍久攻不下。到1864年6月,天京城內只有3萬人,除居民外,太平軍不過萬人,能守城戰斗者不過三四千人。7月3日,地保城失守,敵軍居高臨下,整日炮轟,并加緊挖掘地道,埋炸藥破城。19日,湘軍炸塌城墻,蜂擁而入。守城的太平軍高呼:“弗留半片爛布與妖享用!”與敵人展開寸土必爭的巷戰。許多太平軍將士堅守房屋,用槍炮不斷轟擊敵人。就是到了無法再守的時候,他們毅然點燃炸藥與敵人、與天王府同歸于盡,為天國流盡最后一滴血。
守衛天京的太平軍,給清軍以重大殺傷。擔負攻城主力的清將朱洪章后來在回憶這場戰役時,心有余悸地寫道:“不易當年克此城,今朝卻是信傷神。精兵四百遭全滅,壯士三千只半生。”(大屏幕展示)
湘軍攻占天京城后,曾國藩給清廷的一份奏稿中也寫道:“……與悍賊拼死鏖戰之苦,實為久歷戎行者所未見。……自六月初一起,令各營輪攻,傷亡極多。……如是半月,未嘗一刻稍休,肉搏相逼,損傷精銳,不可勝數??偙惾f勝、王紹羲、郭鵬程素稱驍將,數日之內,次第陣亡,尤堪憫惻?!?br/>太平天國雖然失敗了,但太平天國將士的英雄氣概深深地感染著我們,我們就如同回到那硝煙彌漫的戰場,就好像親眼看到太平軍的將士們與天王府同歸于盡的壯烈場景。
●這么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為什么會失敗呢?在教材中找出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性質、歷史功績等。
(2)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特點、失敗原因及意義
教師授課此內容,教學方法與對教材的處理深度,都應視任教班級學生的總體水平而定。在學生學業水平較一般的班級,可采取以教師分析為主,允許學生插言補充,活躍課堂氣氛,激勵學生思維。在學生基礎較好,學生水平相對較高的班級,可采取課堂討論的方法。在討論(或自由插言)中,如果有的發言能提出教材未列的內容,只要言之有理,有史有論,就應當予以鼓勵;而對一些立論偏頗,或過于空泛的發言,則應以啟發、誘導的方式,把他們引上正軌。
在分析太平天國的失敗原因、性質特點、歷史功績諸問題時,教師都須始終注意扣住下列兩點:一是太平天國運動所處的時代;二是太平天國運動的階級屬性。為什么太平天國運動“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抓住這兩點來分析其成敗,。
●有人說:“如果沒有天京變亂,我國就會在19世紀中期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如果沒有中外反動勢力的相互勾結,太平軍就會改寫自古以來農民屢反屢敗的歷史。因此,太平天國運動留給我們太多的惋惜。”你如何看待材料中的觀點?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首先,天京變亂的發生是由于農民階級自身所不可克服的狹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所導致。定都天京后,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領導集團成員,已在很大程度上拋棄了起義初期樸素的平均、平等思想,代之以各種腐朽的封建思想。興建豪華王府,制定森嚴的等級制度,追求個人的功名利祿和致密于繁縟的宗教義理,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天京變亂發生的必然。其次,太平天國運動發生時,中國社會雖已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封建的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資產階級還未誕生,產生于外商企業中的無產階級人數極少,遠未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總之,當時的中國尚未產生新的生產方式,因此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尚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即使太平天國勝利,也只會演化成一個新的封建王朝。第三,中外反動勢力的勾結和對太平天國的聯合鎮壓,是賦予太平天國運動的一大特征,它只是太平天國覆亡的重要客觀因素,并非決定因素。
可見,太平大國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農民階級的這種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決定了他們在思想上提不出科學的理論,政治上提不出正確的革命綱領,組織上無法克服宗派主義傾向和保持內部團結,所以他們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它的失敗只能證明列寧“農民階級無法通過自身來解放自己”觀點的正確,也只能證明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太平天國運動既承擔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務,又提出了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治國方案──《資政新篇》,這充分說明近代的農民階級已完全不同于古代的農民階級,他們不僅是先進的階級,而且完全有能力完成中國的民主革命任務。你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近代的農民階級與古代的農民階級一樣都是建立在封建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小生產者。他們具有相同的階級屬性和特點。太平天國運動之所以擔負起反侵略、反封建的雙重任務,完全是時代之使然。脫離了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代特征,太平天國運動與古代的農民戰爭絕無本質之區別。
至于《資政新篇》的提出,我們除了了解時代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它的提出者──洪仁??1852年發動起義失敗的他,輾轉來到英國在中國的殖民地──香港。在那里,他學習和研究西方政治、經濟和文化,加上身邊環境熏陶,已深受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影響。此時的洪仁?巡輝偈塹氐氐賴賴吶┟瘢?銜?既返廝鄧?κ且桓齔醪階什?準痘?說吶┟瘢??乃枷胍巡輝僂耆??砼┟窠準丁R虼耍?頤薔霾荒芤運?醋魑??砣ケ冉轄??┟窠準隊牘糯?┟窠準?。?慰觥蹲收?縷?菲扔詰筆斃問疲??揪臀詞凳?M艘徊澆玻?詞埂蹲收?縷?吩諤旃?靡醞菩校?嗷崠蟠蛘劭郟?婺咳??。因此?頤僑銜??奶岢觶?從沉飼烤⒌淖時局饕迨瀾緋繃韉撓跋臁?
?
【本課小結】
通過對太平天國從興起、全盛、轉衰、防御戰到最終衰亡的歷史,使我們認識到中國的民主革命取得勝利必須由先進的階級進行領導,先進的革命綱領進行指導,但在當時先進階級還未形成一股獨立的政治力量時,占全國人口80%的農民階級勇于承擔反封的歷史使命,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沒有人民群眾的創造,就不會有歷史的發展和進步。
【提出問題】
給學生幾分鐘時間看書,讓他們從中提出問題。
8.1.3甲午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教學設計
二次備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戰爭爆發的背景、經過;《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影響;
2.通過《馬關條約》和《南京條約》的比較,分析其對中國社會造成嚴重危害,培養學生比較、綜合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戰爭過程的講述,認識清政府在戰爭中的腐敗無能和喪權辱國的可恥行徑;廣大愛國官兵在戰爭中表現出的英勇頑強、視死如歸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和《馬關條約》簽訂及甲午中日戰爭的影響。
教學難點
《馬關條約》簽訂及甲午中日戰爭的影響難點。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新情景:
導入:2011年3月,日本接連遭受了地震、海嘯、核事故的打擊,世界震驚,但有很多中國人幸災樂禍,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就是因為日本在100多年前開始對中國發動的那場戰爭——甲午中日戰爭
二、新課
(一)、甲午戰爭
1、探究一: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
設置舞臺情景劇,讓學生參與表演,了解甲午中日戰爭前夕的國內、國際形勢。
(學生參與舞臺情景劇,閱讀材料分析戰爭爆發前國內,國際背景,討論作答)
過渡:地大物博的天朝上國又是如何應對彈丸小國的挑戰的呢?結果如何?
2、探究二:甲午中日戰爭的過程和結果
(1)、指導學生看地圖了解戰況,播放PPT顯示圖片和閱讀材料,演示甲午戰爭的經過。
(閱讀課本文字和地圖材料,了解戰爭過程及英雄人物的事跡。)
過渡:出人意料的是,地大物博的天朝上國竟然敗給了彈丸小國日本?為何會出現這種結局呢?
(2)、PPT材料:
(學生綜合以上所學,多角度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過渡:彈丸小國日本會向地大物博的中國提出什么樣的要求呢?
(3)、 中日簽訂《馬關條約》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馬關條約》內容,與《南京條約》內容進行對比。
指導學生思考:
為什么說《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過渡:總之,《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標志列強侵華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國半殖民地華的程度大大加深了。然而,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俄、德、法的在華利益,他們面對這樣的結果會怎么做呢?面對腐朽的清政府,被割讓的臺灣人民又該如何呢?
3、探究三:甲午中日戰爭的影響
(指導學生閱讀材料討論,由學生從中國、日本、國際格局三個方面,發表對這場戰爭影響的看法。)
(二)、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1、列強劃分勢力范圍
(1)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提問:甲午戰爭后,列強以哪些方式加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對中國會帶來什么危害?
(2)指導學生觀察圖8-13及閱讀圖說,找一找:哪些國家在中國有勢力范圍?它們的勢力范圍分別在哪里?
2、“門戶開放”政策
學生合作探究
(1)、為什么美國要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2)、“門戶開放”政策的內容是什么?
(3)、“門戶開放”政策為什么被各國接受?
(4)、“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有何影響?
三、課堂小結:、
1、今天我們學習了甲午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你有什么感想?
2、讓學生暢所欲言。
四、作業:1. 及時復習學過的知識
2. 完成作業本上相應的作業
板書設計:甲午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1、甲午戰爭
(1)背景
(2)過程和結果
(3)影響
2、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1)、列強劃分勢力范圍
(2)、“門戶開放”政策
教學反饋:
Continue

8.1.4 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教學設計
二次備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說出《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其對民族危機的影響,培養學生分析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2、 了解義和團反侵略的史實 ,對比清政府的軟弱無能,認識中華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培養探究學習、交流合作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由學生動手設計“歷次侵華戰爭、簽訂的條約及影響”的知識結構圖等形式,使學生積極參加到教學活動中,體現了“活動、民主、自由”的新理念,使學生“樂學”、“會學”、“巧學”。
2、 運用圖表,比較歷次侵華戰爭,得出中國正在遭到越來越多的國家侵略的史實。比較歷次簽訂的條約內容,得出中國人民遭受的災難越來越深重的史實。
情感態度價值觀:
八國聯軍的暴行給中國人民造成深重的災難;《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向清政府進行的又一次窮兇極惡的敲詐勒索;處于弱勢的中國人民是不畏強暴的,這是中華民族是優良傳統。我們應勿忘國恥,以振興中華為己任。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辛丑條約》。
難點:《辛丑條約》的影響,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教學過程:
導入:中國近代史是一部百年屈辱史,前面我們學習了列強的幾次侵華戰爭,但列強侵華的腳步并沒有停止,進入20世紀,列強又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即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感知歷史:
一、 八國聯軍攻占北京
1、 義和團運動
① 興起背景:19世紀末,尤其是甲午戰爭以后,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一些外國教會也猖狂地欺壓中國人民。義和團運動就是在反教會斗爭中產生并發展的。
② 時間:1898年——1900年
③ 口號:“扶清滅洋”
④ 過程:1898年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揭開了序幕;1900年夏,義和團運動發展到京津地區;在廊坊,楊村組織了對侵略者的狙擊戰。
⑤ 失?。涸谥型夥磩觿萘Φ穆摵湘倝合?,義和團運動失敗。
⑥ 性質: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
⑦ 意義: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計劃,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
2、 八國聯軍攻占北京
就在義和團發展壯大之際,1900年6月,英法德俄美日意奧組成2000多人的八國聯軍,以義和團斗爭損害了他們在華利益為由,開始了又一次侵華戰爭。
讓學生結合課本了解有關經過。
經過:1900年6月,西摩爾率領八國聯軍從大沽到天津乘火車進犯北京,遭到義和團的奮勇抵抗,侵略軍死傷多人,狼狽逃回天津;八國聯軍在7月中旬攻占天津,慈禧太后急忙派人向列強求和,八國聯軍不予理睬,8月中旬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帶領光緒皇帝倉皇出逃。
結果:這次戰爭以清政府的再次失敗而結束。八國聯軍在各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清政府被迫簽訂了《辛丑條約》。
二、《辛丑條約》
1、簽訂:
1901年9月,李鴻章與俄、英、美、日、德、法、意、奧等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2主要內容:
條約規定:①清政府向各國共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②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③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④清政府拆毀天津大沽至北京沿線設防的炮臺,允許列強各國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3、《辛丑條約》的影響
《辛丑條約》是西方列強強加給中國人民反一副沉重枷鎖。通過《辛丑條約》,西方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清政府完全成為西方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變成了“洋人的朝廷”。
三、 本課小結:
進入20世紀,新世紀的曙光并沒有給中國帶來絲毫喜悅,相反,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的簽訂,使古老的中華民族陷入災難的深淵,雖然有義和團和部分清軍的抵抗,但由于封建制度落后于資本主義制度、清政府的腐敗等原因,這種弱勢中的反抗還是失敗了,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中國怎樣才能不受外辱?當時的許多有識之士開始在積極的探求救國之路。
四、作業
1、《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對中國的影響。
2、列舉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和簽訂的主要條約。
教學反饋:
Continue

8.2 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教學設計
二次備課
教學目標
1、了解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旗號、內容及對它的評價。
2、掌握洋務運動為“自強”、“求富”而創辦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
3、分析洋務運動的歷史局限性,有什么歷史作用。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旗號、內容及對它的評價。
難點:洋務運動的歷史局限性。
預習準備:誦讀課文,把本課重要的語句劃出來。
三、小展示:(根據課文知識填空,并在課文中相應劃出)
1、洋務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清朝 ,一些較為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 ,維護清朝的統治,由此掀起了一場 的運動。這些官員被稱為 ,這場運動被稱為 ,代表人物有 。
2、洋務運動的過程:前期,洋務運動提出“ ”的口號,創辦一批新式 ,訓練新式 。例如1865年,曾國藩與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 ;
后期,洋務運動提出“ ”的口號,創辦新式民用工業。例如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 ,是洋務派創辦的最大的 。
3、京師同文館:為了適應洋務運動的需要,洋務派先后創辦了三十多所 ,培養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1862年設立的 是中國最早的官辦新式學堂,也是清華大學的前身。
4、洋務派還選送了幾批 出國留學。
5、歷史意義:洋務運動使中國的社會面貌發生了許多變化。大量 的引進,促進了中國 的產生和發展。洋務運動對外國的經濟侵略起到了一些 作用,也培養了一批對西方事物認識較為深刻的人才,對日后改革大有人幫助。
6、歷史教訓:洋務運動沒有挽救清政府在 中慘敗的命運。一些有識之士認識到,學習西方并不是引進 那么簡單,他們開始尋求新的 。
7、近代民族資本主義: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間開始 ,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這些企業主要是 ,規模較小。
8、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歷史舞臺:
甲午戰爭后,清政府為了 ,解決 ,放寬了對民間開辦工廠的限制,中國出現了 的浪潮。19世紀末, 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四、大展示:
主題一:洋務運動
1、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面臨著內外交困,請你分析一下清政府面臨著怎樣的內外交困的局勢?
2、面對嚴峻的形勢,當時比較開明的清朝官員會有什么樣的主張?他們提出這些主張的目的是什么?

★3、列表格自主歸納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措施。
4、請你分析一下洋務運動前期和后期旗號和措施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5、根據課文,舉例說說洋務運動具有代表性的的軍工企業、民用企業、官辦新式學堂?
★6、分析洋務運動給中國社會面貌帶來的變化,歸納洋務運動的積極影響和局限性?
●7、結合課文資料,分析洋務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題二: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8、根據課文資料,說說你對張謇的行為有什么評價?
五、知識體系
洋務運動與
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教學反饋:
8.3.1維新變法運動
教學設計
二次備課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嚴復的思想及其對近代中國思想發展的影響,知道百日維新的內容,分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2、能力目標:同學們能夠結合課本,利用新聞報告、宣傳畫等培養學生的歷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能夠解釋維新進步人士的立場。刺激起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
教學重點:
公車上書、維新變法的展開、百日維新
教學難點:
正確分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和客觀的認識戊戌變法的影響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教案和課件;學生搜集變法的相關歷史任務的信息,和甲午戰爭中中國民族危機嚴重的表現。
教材分析:本課在第二單元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的發展。他為后來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教學方法:本課內容較多,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綜合分析能力。教師通過直觀生動的多媒體課件演示,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感性認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查找資料,課堂討論等形式,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自學練習:
1、維新變法運動開始的標志是 維新變法政治團體形成的標志是 。
2、維新變法發生于 年,前后僅僅存在了103天,故又稱 。
1898.9 發動政變,把 囚禁在中南海,又令逮捕維新人士。
3、譚嗣同臨死前,面對圍觀的群眾,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請回答:
(1)文中說的“賊”指的是什么?
(2)維新派為什么會無力回天?
(3) 我們應向主人翁學習什么精神?
合作探究安(展示案)
1、新課交流,師生合作
導入新課
以圖片“他們是誰” 導入新課
新課講授:
一、維新變法拉開序幕
設計思路:在講第一部分維新變法拉開序幕時,先打出康有為、梁啟超的照片,讓學生介紹康有為、梁啟超的資料,我認為這樣做可以培養學生動手查找資料的能力,并為下一步講授開展變法的原因做好鋪墊。關于維新變法拉開序幕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學生可以通過閱讀課文很容易找出答案,即“公車上書”。隨后教師設問:康、梁等人為什么出反對簽訂《馬關條約》外,還要求變法?學生展開討論,并從當時的社會形勢和康、梁等人的思想主張兩方面得出結論。接著教師再啟發學生思考,公車上書雖然失敗了,但我們能通過這件史實學習到當時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一種什么樣的精神?這時學生的思維再一次被調動起來,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我認為第一部分這樣設計,可以達到既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又促進了對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
維新變法的開始——“公車上書” 展示康有為、梁啟超的圖片
學生介紹兩人的資料,教師總結:康有為、梁啟超是具有初步資本主義思想的愛國知識分子。然后設問:康梁二人聽到《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后有何反應?導入“公車上書”學生介紹“公車上書”的過程,教師強調:公車上書標志著變法維新運動拉開序幕。隨后設問:同學們結合所學內容,想一想維新變法運動開始的原因都有哪些?(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歸納總結:(1)帝國主義侵略加劇,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2)清朝統治階級腐朽無能,一味妥協退讓(3)人民群眾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日益高漲(4)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也要求大力發展民族工業,提高自身地位
2、“公車上書”的結果
學生回答完公車上書的結果后,教師提問:公車上書這件事反映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什么樣的精神?學生討論后得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公車上書失敗后,康梁二人又為開展維新變法運動進行了哪些活動?” 進而導入第二目
二、維新變法運動的發展
設計思路:第二部分維新變法運動的發展,我計劃的授課時間較少,主要讓學生圍繞“公車上書失敗后,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為維新變法的開展又進行了哪些工作?”這個問題自學,最后教師再總結維新派為了擴大政治影響和輿論宣傳,先后創辦了多份報刊和政治團體。維新派政治團體的形成促進了維新變法運動的發展。
1、維新派政治團體形成及其機關報——強學會 《中外紀聞》
根據導入第二目所提的問題,學生首先自己閱讀課文相關內容,然后回答:“公車上書”失敗后,康有為、梁啟超又繼續創辦宣傳維新變法的報刊和團體,其中有《中外紀聞》和強學會。教師緊接著提問,康梁二人的這樣做有什么作用?學生回答:促進了維新變法運動的發展。教師小結:我們知道維新變法運動從一開始就遇到重重阻力,因而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更是極為曲折。
2、維新派與洋務派的區別
為戊戌變法高潮的到來奠定了基礎,進而導入戊戌變法。
三、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潮及其結果
設計思路:第三部分維新變法中的重要事件------“戊戌變法”是本課重點和難點,為了更好的突破重點和難點。我讓學生結合戊戌變法的內容討論分析變法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從而為更好的理解戊戌變法的意義及失敗原因做好鋪墊。
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潮——戊戌變法1898.6-9.首先學生閱讀課文,并回答戊戌變法的基本內容。然后讓學生根據內容逐條討論分析變法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結論:變法的進步性在于“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促進了資本主義思想的啟蒙”兩大方面,局限性表現在:“沒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張”。
2、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
關于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這一部分的處理方法,可以先由學生表演“袁世凱告密,譚嗣同就義”一段歷史短劇,然后讓學生深入思考,戊戌變法的失敗原因和譚嗣同就義對中國人民探索救亡圖存道路有何貢獻?學生通過討論回答得出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在于:(1)維新變法觸及了封建統治階級中頑固派的利益(2)頑固派的實力強大(3)維新派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力量較弱。(4)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維新派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敢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隨后,我再設問: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充分說明了什么道理?學生討論后回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走資本主義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标P于“譚嗣同英勇就義對中國人民探索救亡圖存道路有何貢獻”這個問題,教師可以提示學生通過戊戌變法的進步性方面來思考這一問題。
4、課堂板書:
維新變法運動
興起:“公車上書“
發展:嚴復《天演論》
高潮:百日維新
結局:戊戌變法
5、課堂小結:本課主要講述了19世界末,資產階級維新變法運動為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而進行的改革,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雖然失敗了但是他承上啟下,是挽救民族危亡,實現強國之夢的又一次實踐。
教學反饋:
Continue

文化教育革新(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道近代以來文化教育領域中一系列變革。
理解這些變革的原因和影響。
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文化革新內容
教學難點
思想文化的重大進步,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






一、導入
1、出示:報紙問,這報紙是什么時候誕生的,什么時候傳到中國的?
2、小結,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新課。
二、新課;
板書課題 文化教育革新
1、文化教育革新的背景
思考:清朝后期在政治、經濟領域發生了哪些深刻的變化?
(政治上嘗試君主立憲制,經濟上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
2、文化教育革新概況
看書思考:清末,文化教育領域出現了哪些深刻的變革?
(主要從西學傳播、近代報刊與新式出版業蓬勃發展、教育制度變革這三個方面。)
3、西學傳播
(1)、先介紹一些被翻譯到中國來的西方自然科學著作。
(2)、指導學生閱讀圖8-29“光緒年間的西學刊物”和閱讀卡“西學著作的翻譯與傳播”引導學生思考:這一時期西學傳播的主力軍是誰?
4、近代報刊興起
(1)、聯系“戊戌變法運動”中維新派創辦報刊的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在這一時期出現國人辦報高潮的原因。
(2)、指導學生閱讀圖8-20《申報》和圖說,讓小學生了解《申報》新聞報道內容豐富,貼近生活,認識其影響力。
(3)、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活動資料,讓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A、《申報》主要豋刊哪些方面的內容?
B、《申報》在新聞報道上堅持了什么原則,其目的是什么?
C、《申報》的辦報理念在今天是否還有可借鑒之處?說說你的理由。
5、近代新式出版結果蓬勃發展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觀察圖8-31“商務印書館發行所”,日學生了解商務印書館規模龐大,知道它是近代中國最大的出版企業。
6、興學堂、廢科舉
(1)、聯系洋務派、維新派興辦學堂的相關史實,讓學生理解傳統的科舉教育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2)、引導學生讀圖8-32“京師大學堂校牌”和圖說,了解京師大學堂是著名學府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的前身,通過這一事例,讓學生感受教育也是在傳承中發展。
(3)、讓學生閱讀課文活動資料,并思考:看看我們現在學校設置的課程,與《奏定學堂章程》規定的中等教育階段科目有何異同?說說你的看法。
(4)、讓學生閱讀課文中的活動資料,并思考以下問題:
A、你認為這一時期新式學堂得到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B、你是否認同嚴復對廢除科舉的評價?說說你的理由。
三、課堂小結:、
1、回顧課堂,強調晚清文化教育革新的目的也是向西方學習,改變中國落后挨打的命運。
2、西學的傳播,近代報刊和新式出版業的蓬勃發展、興學堂和廢科舉。西學的傳播內容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體現了向西方學習的不斷深入,傳播的主體由傳教士轉移到譯書機構,體現了向西方學習從被動到主動?!渡陥蟆泛蜕虅沼^是近代報刊和出版業發展的典型,說明近代報刊和新式出版業對開啟民智、普及知識和傳播文化的作用。
3、“興學堂、廢科舉”,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制度在工業文明的沖擊下,慢慢走向沒落,在現代教育體制培養出來的新型知識分子引導下,中國社會開始緩慢然而又是不可逆轉地朝著文明民主的方向邁進。
四、作業:
1. 及時復習學過的知識
2. 完成作業本上相應的作業P61 1——5
教學隨筆




文化教育革新
文化教育革新的背景
文化教育革新概況
西學傳播
近代報刊興起
近代新式出版結果蓬勃發展
興學堂、廢科舉

綜合探究八結識近代中國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認識近代西方工業文明傳人中國與以往“西學東漸”的差異。
了解近代先進思想家對外部世界的認識,知道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及其意義。
了解和認識近代中國仁人志士探索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艱辛。
教學重點
認識近代西方工業文明傳人中國與以往“西學東漸”的差異
教學難點
認識近代中國仁人志士探索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艱辛






一、導入
復習上課內容傳人課文
二、新課板書課題
綜合探究八結識近代中國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
1、西學東漸
鴉片戰爭以后,西學東漸與以往有所不同,西方工業文明的傳人伴隨著血與淚的洗禮。
2、魏源
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影響。
(1)、句中的“師”是什么意思?
(2)句中的“夷”指的是誰?
(3)句中的“長技”指的是什么?
(4)“師夷長技”的目的是什么?
(5)、魏源在鴉片戰爭之后推出這樣一個命題,說明了什么?
3、容閎
(1)、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完成相關探究活動。
(2)、當中國政府決定終止留學生計劃后,耶魯大學校長波特曾經執筆寫信給總理衙門。讓學生瀏覽信件相關內容,回答一下問題:
A、在耶魯大學校長看來,中國赴美幼童的表現如何?
B、中國終止留美學生的教育計劃,會給這些赴美幼童的學業造成什么影響?
C、中國終止留美學生的教育計劃,對中國政府的形象會有什么影響?
D、以赴美幼童的身份,也給當時的總理衙門寫一封信,談談你對終止留學生計劃的看法或意見。
4、郭嵩燾
引導學生閱讀下述資料,讓學生歸納郭嵩燾眼中的中西差異。
資料1:郭嵩燾指出:“西洋以游歷交接為義,已成風俗,各國互相款接,不為異地,中國關微禁不許民人私行出入,無止國外游歷者?!薄拔餮罂记笳蛰m通各國言之,不分畛域”;而“中國漠然處之”,“以評論西人長處為大戒”,“以考求洋情為恥”。”
資料2: “西洋以行商為制國之本。其經理商政,整齊嚴密,條理秩然。竊觀西洋以商賈為本計,通國無一閑;中國重士而輕視農工商三者,乃至一家一邑之中,有職業者不逮百分之一,”
三、課堂小結:、
1、今天我們學習了近代中國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分別有哪些人?他們的主張分別是什么?
2、學生暢所欲言。
四、作業:
1. 及時復習學過的知識
2. 完成作業本上相應的作業P63 1——7
教學隨筆




綜合探究八結識近代中國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
1、西學東漸
2、魏源
3、容閎
4、、郭嵩燾
課后反思:

連通世界的新航路
課程標準:2—3—1 描述開辟新航路的主要人物和路線圖,評析開辟新航路的
原因和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開辟新航路的主要人物和路線,評估開辟新航路的原因和意義。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史料、圖片等歷史資料的閱讀思考,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條件,以及理解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并能辯證看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航海家在開辟新航路的過程中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精神。能夠學會辯證地看待歷史問題:認識到新航路開辟既是歷史的進步,也充滿了血腥味和罪惡感。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條件及過程
教學難點:辯證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回顧第五單元所學內容——一些原產于南美洲的高產且適宜性強的甘薯、玉米等作物引進中國,并且逐步推廣,一定程度上解決了15世紀以來中國因人口不斷增長帶來的糧食緊張問題。
設問:甘薯、玉米的引進跟哪一歷史事件有關?
新授:
一、新航路開辟的原因
閱讀教材P32圖文內容,認識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
結合圖6-1和6-2,說一說,歐洲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思考:工商業的發展意味著什么?
多媒體出示相關圖文材料,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其他原因
歸納:新航路開辟的原因
1.經濟根源:工商業的發展,西歐社會對金銀貨幣的需求越來越大(根本原因)
2.社會根源:渴求黃金,“尋金熱”
3.宗教因素:傳播天主教
4.商業危機:傳統商路受阻
二、新航路開辟的條件
觀察圖6—3,多媒體出示材料,分析新航路的開辟需要哪些條件?
歸納:地圓學說的流行;指南針的使用;航海地圖繪圖技術的高超;政府支持遠航;航海家具有探險精神、超人的意志和智慧…………
三、新航路開辟的過程
有了動機,又具備了條件,于是從15世紀開始,歐洲各國相繼開始了持續二百多年的海外探險、考察、尋找黃金和侵略擴張活動,史稱“新航路開辟”。
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完成表格
時間
航海家
國別
主要航線
支持國
1487—1488
?
?
?
?
1492
?
?
?
?
1497—1498
?
?
?
?
1519—1522
?
?
?
?
思考:最早進行探險的是哪兩個國家?為什么?
多媒體出示兩幅地圖,想一想: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貿易的路線與傳統商道相比有何變化。
四、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多媒體出示圖文資料,分析新航路開辟帶來的深遠影響。
(能夠學會辯證地看待歷史問題:認識到新航路開辟既是歷史的進步,也充滿了血腥味和罪惡感。)
積極性:
消極性:
延伸拓展:我們應如何評價哥倫布?
小結:
板書:

第一課 連通世界的新航路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知道開辟新航路的主要人物和路線,評估開辟新航路的原因和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引用史料、圖片展示等方法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條件;通過動態地圖演示、表格歸納、歷史比較、問題討論等方法探究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培養其讀圖識圖、歸納、比較、總結和概括歷史的能力;通過辯論(討論)探究深入理解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并能辯證看待。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航海家開辟新航路的過程,培養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精神。同時通過討論新航路開辟所帶來的影響,讓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歷史問題:認識到新航路開辟既是歷史的進步,也充滿了血腥味和罪惡感。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新航路開辟的過程。
2.難點: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條件、意義。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提問導入:眾所周知,青田是僑鄉,我們同學有沒有親朋好友在國外(歐洲)的?假如這個暑假你的朋友邀請你去歐洲玩,你打算怎么去?假如你在歐洲穿越到了15世紀,你怎么回來?
新課學習
(一)展示表格(代表國家、方向、人物、時間、航線及成就)以及新航路開辟路線圖,區分四條航線。
(二)展示材料:1.麥哲倫船隊的皮加菲塔曾記述那次艱難的航程:我們有3個月又20天沒有吃到新鮮食物。我們吃餅干,其實那些東西已經不成其為餅干,而是爬滿蛆的碎末。我們喝的是黃水,儲存多天,臭得令人作嘔。我們也吃牛皮。老鼠的價格是每只半個金杜卡,但是連老鼠也買不到。
2.達·伽馬船隊,出發170人,生還者54人。麥哲倫船隊,出發260人,生還者18人,麥哲倫自己也命喪中途。
提問:新航路開辟容易嗎?
通過本活動,讓學生知道開辟新航路的主要人物和路線。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歸納能力,回歸地圖進一步鞏固知識點,養成史料結合的學習習慣。
(三)展示材料:材料1:“15世紀以后,西歐各國商品經濟發展起來,對鑄造貨幣的黃金需求量日益大增”?!靶屡d的資產階級要用黃金來擴充資本”“社會上層用于奢華的生活享受”……
──恩格斯
材料2:“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個遠東尋找的是黃金;”
──恩格斯
材料三:“黃金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東西!誰有了它,誰就能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有了黃金,要把靈魂送到天堂,是可以做到的?!?br/>──哥倫布
思考討論:
(1)西歐人為什么要費盡周折開辟新航路呢?
(2)說說假如你是當時的航海家,要進行遠航開辟新航線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3)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貿易的路線與傳統商道相比有何變化?(貿易形式、貿易重心)
通過本活動,讓學生深入理解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及條件。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增強學生的主體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閱讀分析材料的能力、歸納總結能力,促進思維的發展,樹立合作意識。
(四)展示材料:1.1420年和1620年歐洲人認識的世界范圍的地圖進行對比。
2.玉米、馬鈴薯、番茄等說說它們的原產地。
3.非洲黑人的奴隸貿易。
4.在三個世紀里,西班牙從拉丁美洲掠取了255萬公斤的黃金和1億公斤的白銀,葡萄牙僅從巴西就掠奪了至少價值6億美元的黃金和3億美元的鉆石。
問:結合書本內容,說說新航路開辟產生了什么影響?
通過本活動, 從材料中感受新航路開辟所帶來的影響,結論從史料中來,養成論從史出的習慣。知道辯證地評價歷史事件。
四、課后小結
本課緊緊圍繞新航路開辟這個主題,分別探討新航路開辟的過程、原因、條件及影響,結構思路比較清晰。在探討問題時,需要學生采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培養自主探究的精神,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史論結合,幫助學生樹立論從史出的意識。并且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分析。

第二課 沖破思想的牢籠
人的發現
一、【課表解讀】?
課標:2-3-2例舉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評析他們的主要成就。?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上學期已經學習歐洲中世紀的知識點,學生已初步了解歐洲中世紀的社會特點,為本節課的學習打好了背景解讀的基礎。?
封建神權?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生通過學習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及文藝作品,了解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精神;?
(2)學生能夠明確列舉近代科學史上代表人物的理論對科學的影響;?
(3)學生能夠說出啟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這一運動的思想主題,理解其對后世的影響。???
2、方法與過程?
(1)學生學會結合圖文資料,學生能夠學會利用資料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提高鑒賞能力;?
(2)學生學會利用書籍、網絡、媒體等各種渠道搜集相關資料,辯證分析歷史上有關人神關系的言論;?
(3)學會運用全面的歷史的眼光看問題,對主要人物及思想作出適當的評價。??
3、情感與價值觀?
(1)學生通過對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的欣賞,培養對美的感悟;?
(2)學生通過對哥白尼、布魯諾、牛頓事跡的學習,培養起科學精神;?
(3)學生通過對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的貢獻的學習,培養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精神;了解科學史上代表人物的有關事跡,進一步體會人類對人地關系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了解啟蒙運動所宣揚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在政治和思想史上都占據重要地位。?
教學難點:人文精神的內涵;通過科學家的事跡,向學生傳播科學思想,激勵學生認真學習;懂得啟蒙運動是伴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而興起的一種思想運動,它是一個時代思潮,反應了一個時代的精神。?
五、【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人的發現”??
【導入】?
開門見山式: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沖破思想的牢籠—“人的發現”》這一課時的內容。?
【比較欣賞】(安排“找茬”的課堂活動)?
達芬奇的名作《蒙娜麗莎》與中世紀鑲嵌畫比較。(幻燈片放映兩張圖片)?
簡單介紹意大利博學家達芬奇。?
比較分析《蒙娜麗莎》、鑲嵌畫、目的、背景、優美的自然風景、教堂耶穌十字架、中世紀背景。
【比較結論】?
提倡人性,反對神性。??
【過渡】?
提倡人性和反對神性被稱為人文主義并非常流行于14世紀的意大利和歐洲,這種借助文藝創作來宣傳人為主義,就稱為文藝復興。??
【過渡】?
在深入解讀了文藝復興以及我們之前欣賞的女性的優雅端莊之美后,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男性的陽剛之氣。(幻燈片放映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塑和中世紀的雕塑畫)??
【品雕塑】?
讓學生合作品讀大衛雕塑和中世紀雕塑,自主探究兩種作品所存在的不同,并理解大衛雕塑所體現的人文精神。?
學生在品讀的時候簡單介紹米開朗基羅和大衛,以及適當地提醒從哪些方面來品讀這個作品。??
【過渡】?
中世紀可讓我們欣賞,使我們的心靈得到解放的不僅僅有畫作和雕塑,并且在當時最先引人深思的是文學作品。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有“文藝復興之父”之稱的但丁的作品。??
【答一答】?
展示文字材料,并閱讀:?
《神曲》全詩但丁以第一人稱的形式描述自己在幽暗的森林中醒來之后,迷失了道路,開始了幻游。在遇到豺、獅、狼三頭猛獸之后,驚恐萬分,這時,但丁最崇拜的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前來搭救。在維吉爾的幫助下,但丁游歷了地獄和煉獄。地獄一共九層,上寬下窄,像一個大漏斗,凡是生前做過壞事的人,不管是教皇還是普通人,都會在地獄中受到懲罰。煉獄中靈魂的罪孽較輕,它漂浮在海上,共分為七層。歷經煉獄之后,維吉爾退去,但丁心中的戀人貝緹麗彩前來迎接他,他進入了天堂樂園。天堂也分為九層,九層之上是人類理想的生活境界,一個充滿了愛的地方。?
思考:《神曲》中的地獄、煉獄和天堂具體指什么?表達了但丁怎樣的思想感情??
地獄:被披著宗教外衣的教皇、教士統治著的社會,他們干著見不得人的勾當,人們的生活悲涼而凄慘。?
煉獄:人們步入天堂的必經之路。?
天堂:人們夢寐以求的理想境界。揭露了封建統治的殘暴專橫、教會的貪婪腐敗。??
【過渡】?
正如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借哈姆雷特之口所說的那樣: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文藝復興的作家就是這樣借著文學作品來肯定和欣賞人的,就是這樣的豪放,莎士比亞對人的夸獎用火一般熱烈的語言燃燒起了對人偉大的發現。???
【小結】?
是的,中世紀的歐洲,人在神面前是有多么的渺小,但是也有像但丁、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莎士比亞等諸如他們一樣的巫術勇敢地英雄在通過各自不同的方式在歐洲中世紀提倡人性,反對神性。?
【自我測評】?
1、天主教耶穌會的章程規定人對神絕對服從,下級對上級絕對服從,反映了等級森嚴的教會制度,體現了神權的威嚴。?
2、彼特拉克的話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對人的需要的肯定,他重視人的世俗生活以及人對幸福生活的追求,這就掃除了人在神面前的卑微心態,是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褒揚。?
思考:這兩段話的根本區別是什么??
這兩段話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是對神權的維護,而后者是對人性的肯定。?
六、【本課小結】?
文藝復興是新型的資產階級為了在思想上反對教會神權而采取的一場運動,它的實質就是通過文藝創作,來要求尊重人,尊重人的需要,要求人的個性解放。而中國的許多文學作品也有著累死的思想主題。

第二課??沖破思想的牢籠
科學革命
課程標準?????
1-4?列舉歷史上的有關言論,體會人類對人地關系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
2-4?了解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區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4-3?列舉近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與人物,說出它(他)們在社會變革中的突出作用。
教材分析?
“近代科學的誕生”是上一課時內容的延續,本課題以培根、哥白尼、布魯諾、牛頓為代表,闡述了這一時期人類在認識自然方面的系列突破,讓學生知道近代科學的誕生對解除宗教蒙昧以及重新塑造人們世界觀、價值觀方面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在本課時的教學的基礎上,學生通過了解科學史上代表人物的理論貢獻,感受近代科學的誕生對歐洲中世紀思想產生的沖擊。?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列舉科學史上代表人物的理論對科學發展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學會利用書籍、網絡、媒體等各種渠道搜集相關資料,辨證分析歷史上有關人地關系的言論。?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哥白尼、布魯諾、牛頓事跡的學習,對學生進行價值觀、人生觀的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了解科學史上代表人物的有關言論,進一步體會人類對人地關系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
教學難點???
通過科學家的事跡,向學生傳播科學思想,激勵學生認真學習。?
教學準備????
搜集相關的圖片和史料?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活動設計,展示圖像5-18、19、20、17、16(要求最后一個必須是培根)等其他當時科學家。目的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在總體上對當時近代科學家的認識,認識他們是近代科學的奠基人。成功引入本課課題,提問:猜猜看他們都是誰?并用一句話說出他們的最大貢獻。?
新課教學?
組織學生結合書本資料就“知識就是力量”進行辯論。通過辯論,以點帶面,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人類對人地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化。?
總結:第一種觀點強調人地關系中人的主導地位;第二種觀點強調人地關系中人與自然的平等關系。第一種觀點是人們從畏懼大自然的年代中覺醒,開始認識到自身的力量,就其產生的時代來說具有巨大的進步意義。但是隨著人類的力量越來越強大,人類濫用自己的知識,盲目開發、破壞自然,給人類乃至整個地球上的生靈帶來諸多的災難,由此人們開始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反對把人凌駕于自然之上,強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
展示資料或播放科教片,讓學生比較托勒密、哥白尼以及布魯諾的思想,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總結:人類的科學探索是順序漸進的,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是無止境的。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有時要以生命為代價的。盡管宗教裁判所對科學家兇殘迫害,但真理是壓不垮的。?
組織學生討論“我們知道太陽也不是宇宙的中心,但人們給哥白尼的學說以很高的評價,這是為什么?從中突破難點。?
承轉:哥白尼的日心說傳播開來,引起更多科學家認真的思考,帶動了更多科學巨人的出現。牛頓就是在哥白尼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下面請聽關于牛頓的故事。(牛頓故事見教學設計)一學生講故事。提問:同學們,牛頓的成功告訴了我們什么??
總結:如果你問一個善于溜冰的人怎樣獲得成功,他會告訴你:跌倒了,爬起來,這就是成功。---------牛頓?
活動:結合自己的生活實例,說說近代科學的作用?
總結升華:人類的科學探索是循序漸進的,科學家每一次發現、每取得一個進步,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科學家的那種執著、認真、堅持不懈、追求真理、孜孜不倦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讓我們像哥白尼、布魯諾、牛頓那樣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為人類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做出貢獻。?

第二課?沖破思想的牢籠
啟蒙運動
課程標準
2-4?了解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區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4-3?列舉近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與人物,說出它(他)們在社會變革中的突出作用。?
教學目標
1、知道啟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這一運動的思想主題,理解其對后世的影響。
2、運用全面的歷史的眼光看問題,對主要人物及思想作出適當的評價。?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啟蒙運動所宣揚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對北美的獨立戰爭和法國的大革命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政治史和思想史上都占據重要的地位。?
教學難點:懂得啟蒙運動是伴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而興起的一種思想運動,它是一個時代思潮,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手工工場的產生和工商業的發展,新的階級的誕生和成長,引起了思想和文化的變化,人們開始走出中世紀的宗教愚昧和專制主義,追求人性、自由、民主與科學,于是,在歐洲,先后開展了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科學革命,而這些,又促進了人們對社會的思考,致力于對光明的追求,因為只有理性的光明才能驅散黑暗,西歐先進的思想家們發動了啟蒙運動。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啟蒙運動興起的背景?
根本原因:西歐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因素: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科學革命等。?
文藝復興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科學革命使自然界不再神秘莫測,人們逐漸摸到了自然界跳動的脈搏,揭示自然界的奧秘,從而以科學、理性的態度看待世界。這個世界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類社會,因此,從17、18世紀,西歐先進的思想家們相信,人類社會也受一定法則的支配,人有能力靠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去發現這個法則,并把這種能力稱為“理性”。為了張揚理性的力量,他們發動了啟蒙運動。
2、什么是啟蒙運動請學生讀P15的“閱讀卡”,回答?
教師再概括:就是“打破”“蒙昧主義”(迷信和無知)興起時間:17、18世紀頂峰:18世紀后半期,法國旗手:法國思想家伏爾泰。?
3、啟蒙運動的旗手:法國思想家伏爾泰?
背景介紹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說過:“只要提到伏爾泰,就等于概括了整個18世紀的特點。”因為在18世紀,意大利已有文藝復興,德國有宗教改革,而在法國,伏爾泰既是文藝復興,又是宗教改革,還是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他以99卷巨著,揭露了社會真相,為自由和平等而吶喊。伏爾泰的學說對法國封建王朝的毀滅起了很大的作用。伏爾泰尖刻地抨擊天主教會的黑暗統治。他把教皇比作“兩足禽獸”,把教士稱作“文明惡棍”,說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個最可恥的騙人羅網”。伏爾泰信奉自然權利說,認為“人們本質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權利”。他主張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
●伏爾泰追求的是什么自由??
●你覺得真正的自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嗎?
4、啟蒙運動的代表:盧梭?
背景介紹:盧梭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他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出人民主權學說,認為國家主權來自人民,不能分割與轉讓,人民有任命、罷免與監督行政首領之權,有推翻專制制度的起義之權。盧梭的思想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產生過很大影響。法國大革命中雅各賓派的領袖許多都是盧梭學說的信徒?!度藱嘈浴吩S多條文幾乎直接照搬盧梭《社會契約論》的原文。國民大會的成立和審判路易十六都援引了人民主權論。?
活動探究?
●你對盧梭的下列思想有何評論?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到處都受著束縛?
●“請觀察自然,而跟著她所走的路徑走去。她使兒童不斷的活動;她以各種的困難,來培養充實兒童的體格;她不久就以苦痛和煩惱的意義來教導兒童,使他們能夠因此而習慣于他們所將要遇到的困難?!?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現”。?
5、啟蒙運動的影響?
(1)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作了思想和理論準備。
(2)為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
(3)啟迪了人們的思想,動搖了封建統治。
(4)激勵了中日等國仁人志士為改造舊社會而斗爭。?
6、中國同時期的思想家:黃宗羲?
對比探究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比較:文藝復興促進了歐洲近代科技文化的發展,啟蒙運動則推動了以法國大革命為核心的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開展。概述這兩次運動的聯系和區別,結合背景說明造成不同結果的原因。?
聯系:啟蒙運動是文藝復興的繼續和發展;都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和發展,新興資產階級掀起的思想解放運動;都有力地沖擊了封建制度及精神支柱天主教會,都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文藝復興時期產生的近代自然科學又為啟蒙運動的掀起創造條件。?
區別:
(1)(時代)文藝復興發生在14—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啟蒙運動發生在17—18世紀資本主義發展時期;
(2)(對象)文藝復興斗爭矛頭主要指向天主教會,強調人性,啟蒙運動斗爭矛頭既指向天主教會,又全面指向封建制度,強調理性;
(3)(形式)文藝復興是以反對天主教神學來追求現世幸福,是在復興古典文化形式下的思想解放運動,啟蒙運動是直接抨擊教權主義、專制主義,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又是一次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政治運動;
(4)(作用)文藝復興為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解除了精神枷鎖,推動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啟蒙運動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上、理論上的準備,同時也推動了亞洲的中國和日本等改造舊社會而斗爭;
(5)(領域)文藝復興是文學藝術,啟蒙運動為政治思想。?
原因:文藝復興:14---17世紀歐洲資本主義處于萌芽狀態,資產階級正在形成中,新興資產階級為維護自己的經濟和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識形態領域打破教會神學觀,改變維護封建制度的各種傳統觀念,由此興起。啟蒙運動:17---18世紀歐洲資本主義得到發展,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要求在政治上擺脫封建專制壓迫,由此興起。

第三課 資產階級革命:新體制的創立
第一課時 英國議會對王權的勝利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產生的歷史背景、發展過程,其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及產生的影響和歷史作用。
(2)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具體的歷史事件、人物,體會他們對歷史進程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同時,體會人民群眾在社會變革中所起的積極促進作用,了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曲折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探索人類文明向前發展的奧秘,樹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了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曲折過程及其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產生的影響和歷史作用。
難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和深遠影響。
三、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出示審判國王查理一世和處死查理一世場面的圖片。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這位被處死的國王是誰?身為國王的他為什么會命喪斷頭臺?當時英國發生了什么重大歷史事件?
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很自然的認識到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議會在與王權的斗爭中取得了勝利。從而引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出示英國議會大廈圖,請學生學習閱讀卡上關于國會的介紹,思考:
①英國議會成立于什么時候? ②成立議會的目的是什么?
③議會的組成人員有哪些? ④議會有哪些權利?
初步了解議會享有的權利和地位,幫助學生了解議會與王權不斷發生矛盾的根源。
2、情景劇表演: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國會大廈,一起參加在此召開的一場意義不凡的會議。
1640年,國王查理一世為了籌措軍費,鎮壓蘇格蘭人民起義,召開議會。要求議會同意他征收重稅,繼續實行對食鹽、肥皂等生活必需品的專賣。議會拒絕通過征稅法案,并要求限制王權。
學生表演完后討論:國王的要求為什么會遭到議會的拒絕,反映了什么?
表演完后討論:為什么國王的要求會被國會拒絕?生回答后介紹查理一世橫征暴斂,民怨四起,矛盾激化的歷史事實。
讓學生認識到議會和國王之間矛盾的激化,導致了內戰的爆發。
3、(歷史的真相)出示英國內戰形勢圖和克倫威爾率領議會軍作戰圖,師生共同學習英國內戰的經過情況以及結果。
4、小組合作探究:
①討論克倫威爾率領的議會軍取得勝利的原因是什么?
②克倫威爾受到眾人的擁護,成為“護國主”,如果你是克倫威爾,你將怎樣實行你的治國之道?
5、模擬國會
議員們共同商討限制國王的哪些權利?(或國會和人民享有哪些權利?)
四人小組討論,后派代表發言。請一學生擔任議長來主持會議。學生發表完后,出示《權利法案》及部分內容。
①凡未經議會同意,以國王權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實施之越權力,為非法權力。…… ②凡未經議會準許,借口國王特權,為國王而征收,或供國王使用而征收金錢,超過議會準許之時限或方式者,皆為非法?!?③初經議會同意外,平時在本王國內征募或維持常備兵,皆屬非法?!?④議會之選舉應是自由的。 ⑤議會內之演說自由、辯論或議事之自由,不應在議會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彈劾或詢問。?
讓學生從原始資料的分析中,體會《權利法案》核心精神是限制王權。
6、比一比:《權利法案》頒布前后英國政體有何變化?他們推舉新國王與中國封建社會皇帝的產生有哪些不同?
(三)(歷史的啟示)
暢所欲言: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給我們哪些啟示?

第三課 資產階級革命:新體制的創立
第三課時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⑴通過閱讀、收集資料,知道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產生的歷史背景、發展,掌握幾個有代表性的實行資產階級共和制度的國家。
⑵能夠說出法國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產生的影響及其歷史作用。
⑶通過學習,知道資產階級革命中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知道他(它)們對歷史發展進程產生的積極影響;通過分析具體的歷史事件,體會人民群眾在社會變革中所起的積極促進作用,明白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
能力目標:
⑴閱讀和觀察能力。通過閱讀文字和觀察圖片獲取歷史信息。
⑵從歷史現象提煉歷史觀點的能力。通過掌握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三次武裝起義的經過和結果,得出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
⑶分析探究能力。通過對重要歷史人物的分析明白他們對歷史發展進程產生的積極影響。
情感目標:
⑴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體會到重要歷史人物的重要作用,人民群眾在社會變革中所起的積極歷史作用。
⑵通過課堂活動,培養學生勇于探究精神,激發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⑶通過學習,了解歷史上專制與民主,人治與法治的演變過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⑴教學重點:掌握資產階級革命三次武裝起義的原因、經過和結果。
⑵教學難點:通過對重要歷史人物的分析,體會他們對歷史發展進程的積極影響。通過分析重要歷史事件,體會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
三、教學過程建議
教學導入:
(視頻展播)播放視頻《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完后,教師直接提問“你想進一步了解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嗎?”由此導入。新課教學
1.(大革命前的法國公民) 出示法國的等級制度圖,并出示問題:
通過問題的回答,使學生能夠分析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
2.(革命中的法國公民)播放法國三次起義的視頻,讓學生探究:巴黎人民舉行了幾次武裝起義,起義的成果分別是什么?
3.(歸納總結) 出示巴黎三次起義比較表,學生完成表格。
起 義
時 間
成 果
第一次起義
1789年7月14日
攻克巴士底獄,掀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并頒布了《人權宣言》。
第二次起義
1792年
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國王路易十六被處死。
第三次起義
1793年
領導者羅伯斯庇爾等實施了一系列革命政策,使大革命達到頂峰。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根據表格內容思考:①三次武裝起義所取得的成果之間有什么聯系?②為什么說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真正動力?
讓學生認識到法國的革命是一次比一次深入、徹底,不斷把革命推向高潮,從而得出: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真正動力。
附:中間穿插進行:
《人權宣言》的教學:出示《人權宣言》全文圖和部分內容,讓學生思考①《人權宣言》的核心內容是什么?②這一內容反映了法國大革命和啟蒙運動有什么關系? 展示路易十六被處死的圖片。
通過設置問題“羅伯斯庇爾等領導人實施了哪些革命措施,使法國革命達到高潮?你是如何看待羅伯斯庇爾對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貢獻的?”使學生能夠利用所學對羅伯斯庇爾等歷史人物進行評價。
4.(感悟馬賽曲)《馬賽曲》欣賞,讓學生感受法國人民的忘我獻身精神。
5.(意義分析)分析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6.(我的收獲) 我學到了……,我明白了……,我懂得了……

《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通過比較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的航海,加深對兩個歷史事件的理解,理解兩者的航海動機和所帶來的影響;能夠運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去分析歷史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直接教學和自主探究、綜合探究分析材料或完成相關表格,對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進行多方面比較。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探究過程中,學會在世界文明進程的大背景中,關注中華文明的發展與中華民族的興衰,培養民族自豪感,增強憂患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1、了解鄭和下西洋史實2、理解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航海的動機和影響
(二)、難點: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自豪感與社會責任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利用新聞導入(今年2月17日印尼啟動了“鄭和下西洋之旅”)2min
(通過導入讓學生了解今天本課的內容,導入鄭和下西洋這個事件)
師:在半個月前,印尼旅游部宣布將在中國春節期間,在巴淡啟動“鄭和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之旅”,將600多年前的鄭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線設計成旅游路線,旅游部長阿里夫說要讓游客體驗海上旅游的新奇,當一回友好使者“鄭和”,這引起了中國媒體的極大的關注,紛紛相繼報道。有誰知道中國的航海日是幾月幾日嗎?其實早在2005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的時候,國務院就批準將每年7月11日確立為中國“航海日”,作為國家的重要節日固定下來,這個是他的標志圖形,上面有四個帆,下邊是水紋?,F在我們更多的是把鄭和下西洋不僅僅當做歷史,更是一種友好交往的文化,我們會舉辦各種活動來紀念它,可見他對于中國而言,對于世界而言是有很獨特的意義的。
師:所以今天我們在比較探究比較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之前,就先來了解一下這次與哥倫布航海相提并論的中國式的航海活動——鄭和下西洋。
(二)、【環節二】講述“鄭和下西洋”,介紹“鄭和”生平,以及“西洋”的范圍。10min
(通過解析“鄭和下西洋”,學生了解此次航行的領導人物,啟發學生聯系實際的思維能力;通過此環節結合地圖,學生了解當時在中國人眼中西洋的范圍,對鄭和七下西洋的背景有所了解)
師:首先大家看一下課本。比較直接的書上提到的當時鄭和下西洋的背景是什么?
生: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工商業繁榮,國力強盛。
師:恩,它的時間是1405年到1433年,期間總共短短續續地進行了七次出海,他的領導人是鄭和,途經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有人了解鄭和這個人的嗎?
師:接下來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鄭和這個人。鄭和是回族人,用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就是外國人,因為他的眼睛的顏色是和我們不一樣的。洪武十五年(1382年)的時候,明軍平定云南,將在云南的鄭和作為俘虜帶進了軍營,那個時候鄭和還不叫鄭和,叫馬三保,被俘之后被送給了當時的燕王朱棣,在朱棣即位后,因為鄭和也算從小和朱棣一起長大,所以和朱棣的關系也挺好,也在隨兵出征中立過功,所以朱棣成為永樂大帝后,就賜名他為鄭和,這個鄭是在當時比較尊貴的一個姓。鄭和因為小時候受他的祖父和父親的影響,信仰伊斯蘭教,隨后自己又皈依了佛教,所以擁有兩種信仰。鄭和從小就能從他的父親那里聽到一些西洋的情況,所以他本身對伊斯蘭教的圣地麥加就充滿了向往,向往外面的世界,也可能因為他與眾不同的身份,所以朱棣派了他來領導已經籌備了一年的航海計劃。
師:那么他下的是什么西洋呢?西洋具體指什么?
生:………
師:對,大家可以看下這張圖,我們現在的印度洋在當時就叫做西洋,它大概地方就是在南海西邊,因為鄭和出使的國家都在西洋的范圍。這個“下”也很有意思,為什么叫下西洋,而不是上西洋呢?
生:認為天朝的地位高于西洋各國。
師:所以稱鄭和的七次出使為“下西洋”。
師:1405年7月11日他載著中國的絲織品、瓷器、茶葉、印花布、鐵器等等貨物出海了,開著各種類型的船,組成船隊,配備有航海圖、指南針,帶了使節、航海技術人員、軍事人員、翻譯還有醫生,他們把能考慮到突發情況都考慮到了,為了這次出航,明朝整整籌備了一年時間。在七次出海的過程中,鄭和帶領著船隊先后到達過東南亞、印度、非洲東海岸、紅海等地方,他與當地人交往,用帶來的中國的特產與當地的特產交換。例如他們在非洲東岸,他們將帶來的絲織品、瓷器等換取了非洲當地的乳香、象牙等特產,還把當地的長頸鹿、獅子、駱駝和鴕鳥用船運回了中國。也感受到了當地和中國完全不一樣的風土人情,比如在古里這個地方,買賣雙方定價格是用擊掌的形式,一旦擊掌就不能反悔了。
反正鄭和下西洋就像我們現在領導人出國訪問一樣,是一次友好的出行,帶出去的大多是基本生活用品,像茶葉、布、絲綢,帶回來的則大多是像象牙這樣的奢侈品。禮尚往來,這之后各國也都派使節來中國,想要建立雙方友好交往的關系,但是在天朝人的眼里,就是他們其他國家都是不遠萬里來天朝進貢的,這還帶著一種天朝上國的情愫在里面。
師:但是它總共出海的七次,最后因為某個原因被廢止了?這是為什么呢?
生:勞民傷財
師:對,鄭和每次下西洋都要動用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那么這些資源、財富都是從哪里來的呢?都是從國庫里拿出來的,那么國庫里的錢是從哪來的呢?都是從普通百姓那里收繳強征來的,但是送給其他國家卻沒有得到什么經濟效益,這與當時天朝統治者的心態很有關系,他們抱著就是你送我一只蛋,我就要送你一只雞,你送我一只雞,我就要送你一頭牛的心態。這種幾次三番的出海計劃,最后付出代加的都是白姓,所以逐漸地引發了國內的不滿,朱棣死后,下一個繼位的皇帝就不同意出海了,但是在鄭和的請求下,才同意讓他第七次下西洋,然而這次他是有去無回了,據說鄭和在航海途中最后是死在了印度附近的一個地方。
師:這就是鄭和下西洋的大概的情況,想必大家現在都有所了解了,那么同是15世紀,同時代的西方也發生了一次偉大的航海事跡是什么?
生:哥倫布航海
師:我們本課的內容就是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航海的比較。好,那么我們先來比較一下他們的裝備。
(三)、【綜合探究一】通過幾段材料比較“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航海”的規模,并用表格總結,提問學生“兩者比較能發現什么?”從而得出在航海規模上,鄭和下西洋的規模大于哥倫布航海。5min
(通過此環節,學生通過材料和已學習過的知識得出相關的數據,通過數據比較得出結論,鍛煉學生通過數據總結規律的能力,通過反差感受鄭和下西洋的規模)
師:大家看一下這張表格,表格里陳列的是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航海各方面裝備的比較,從中我們能發現什么現象?
生:
鄭和下西洋
哥倫布航海
首航時間
1405
1492年
船只數量
200多艘
最少一次3艘,最多一次17艘
航船大小
海船長151.8米,寬61.6米,寶船載重量約1500噸
海船長24.5米,寬6米,旗艦“圣瑪利亞”號載重120噸
攜帶物品
絲織品、瓷器、茶葉、印花布、鐵器等
牲畜、農具、種子、糧食、玻璃珠、小鏡子、花帽子、銅鈴、針線、小刀、眼鏡等百貨
隨行人數
約27800余人
最多一次1000余人
(哪個投入的人力、物力比較多?)
生:鄭和
師:對,我們分別來看一下,首航時間,鄭和更早,船只數量鄭和更多,航船大小鄭和更大,隨行人員鄭和更多。所以這樣看來,我們能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鄭和下西洋的規模是遠大于哥倫布航海的,是不是。
呈現幾幅寶船、馬船、糧船、坐船和戰艦的圖片,簡要介紹,略
師:寶船(寶船是鄭和船隊中最大的海船,是鄭和乘坐的指揮船,是明時期中國造船工匠結合之前歷代的造船成果。它在船隊中的地位,相當于今日大型艦隊中的旗艦,是整個船隊的主體船舶,它的舵要兩三百人才舉得動)
馬船(馬船又名馬快船,是明初的大型快速水戰與運輸船,這種船舶編列在船隊之中,它主要任務是運載船員所攜帶的馬匹以及下西洋時輸出或輸入的大量物品。)
糧船(運載主食,像大豆、面粉、小米和大米等,它們夠船隊在海上生活幾個月而不必補充。但是,一旦糧船沉沒,整個艦隊就處在極其危險的困境之中。)、
水船(顧名思義負責運載海上航行需要的淡水,這些船也同樣要負擔如作戰、拖曳的兼職功能。)
座船(坐船是鄭和船隊中的大型護航主力戰艦,是分遣護航航隊中的指揮船。坐船載的是軍兵,當然也具有作戰能力。)
戰船(他的功能是為船隊護航)
師:所以它整個船隊的分工是很明確的,而且鄭和船隊的隊伍編形也很有講究,英國學者李約瑟給了明朝海軍很高的評價。
師:如果航海活動是場比賽的話,在規模方面是鄭和勝利了(寫板書),那么做完了出海的籌備工作,接下來船就要出海了,所以我們來比較下兩者的航行路線。
(四)、【環節四】根據多媒體和課本上鄭和和哥倫布的航海地圖,請學生繪制“鄭和與哥倫布航行路線”的對比表,并回答課本53頁下的有關問題,讓學生記憶幾個關鍵的地名。5min
(通過此環節學生對鄭和下西洋的航行有所了解,通過圖中的幾個小故事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讀解地圖的能力和從地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師:大家根據課本的地圖,完成53頁最下面的填空,指出鄭和下西洋主要經過了哪些地方?最遠到達了什么地方?
生:…………
師:首先鄭和:福州——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在這個地方鄭和船隊受到了占城國王的盛情歡迎)——滿剌加(今馬六甲)——榜葛剌(今孟加拉國和印度孟加拉邦一帶)——錫蘭(今斯里蘭卡)——阿拉伯半島,最遠到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
師:哥倫布就我們之前學習的他是發現了美洲:從西班牙出發,經加那利群島、巴哈馬群島、海地島等島嶼,最終到達美洲。
師:從距離和路線上來看,鄭和從中國出發,經過了三十多個國家,跨過西洋達到紅海、非洲,哥倫布則是橫渡了大西洋。雖然鄭和的路線比哥倫布長,但是要注意,鄭和航海的成就遠沒有哥倫布的大,這是為什么?
生:發現了美洲
師:對,哥倫布發現了美洲,這樣才有了之后的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洲國家和南美洲國家,如果他沒有發現的話,那么可能美洲的發現還要被推遲好幾十年對不對。
師:那么明成祖朱棣派花費如此大的財力、物力、人力,為什么要派鄭和不遠萬里遠赴西洋呢?
(五)、【綜合探究二】根據課本54頁和補充材料分析航海的動機 5min
(通過此環節,鍛煉學生從材料中提煉關鍵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師:接下來大家就把書翻到54頁,接下來我們來分析一下兩者的航海動機。首先根據觀點1、2分析一下鄭和下西洋的動機
觀點1:見書
觀點2:見書
觀點3補充:“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br/>生:……….
答案:動機除了課本中所說的觀點1“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觀點2“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外,還有人認為是尋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建文帝是朱棣的侄子,原本應該是朱允炆當皇帝的,朱棣可以算是竄奪的,所以在他的心里流亡在海外的建文帝始終是個隱患,所以傳說他派鄭和下西洋也是為了找尋朱允炆的下落。
師:根據觀點3、4結合我們之前所學分析一下哥倫布航海的動機
觀點3:見書
觀點4:見書
師:我們能知道在西方哥倫布進行航海冒險的原因是什么?
生:尋找黃金,發現新航路獲取商業利益。
師:對那么我們比較一下兩者的航海動機,有什么不同?
生:
師: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出于政治、軍事的目的,經濟動機很弱。朝廷“厚往薄來”對待海外各國,航海不僅沒給朝廷帶來豐厚的利潤,甚至導致了國庫虧空。哥倫布航海主要是經濟利益的驅使,無論是哥倫布還是支持他的西班牙王室都希望從探險活動中受禮。
師:從以上的現象中我們發現中國人在古代就很愛面子了,統治者為了彰顯國威,會拿出四分之一的國庫來廣施恩澤,而這也與中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有關,在中國傳統觀念中,中國的百姓他們不會追求太高的金錢利益,他們只要解決了溫飽就很容易滿足了,因此沒有經濟動機;然而在西方歐洲,由于沿海,所以自古就很重視商業貿易,商人的利益至上的觀點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這種民風,甚至影響了國家的政策。
(六)、【綜合探究三】探討航海的影響
先請學生自主閱讀課本54頁正文內容
再利用課文內容從正反兩個方面來引導學生認識鄭和下西洋的影響。在探究“鄭和下西洋是否應該被禁止,為什么”時,將全班學生按“應該禁止”和“不應該禁止”正反兩種意見進行辯論。10min
(通過此環節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開闊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提高權重歷史后果的歷史思維能力,活躍課堂氣氛)
師:那么鄭和和哥倫布有沒有達到他出海的目的呢?(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宣揚國威)
生:有
師:恩,大家可以從航海的影響這一塊中發現,鄭和船隊受到了各國的歡迎,并同他們開展貿易,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國家的經濟交流,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并且也達到了宣揚國威的目的,當船返航時,許多國家都派使臣來訪問中國。
師:但是同時他也帶來了不好的影響,是什么?
生:政府苛捐徭役,加重人民負擔。
師:恩,因為在準備這次出海航行的活動中,朝廷拿出了將近國庫四分之一的珠寶財富,極大地消耗了國家財富,并且沒有產生其他的經濟效益,所以說這個消極的影響主要是針對國內的。所以在當時國內,有人批評鄭和下西洋是弊政,勞民傷財,在朱棣去世之后也就逐漸被廢止了。
師:那么請同學們看課本思考一下,你覺得鄭和下西洋應該被禁止嗎?為什么?給大家2分鐘時間小組討論一下,待會兒分正方、反方進行辯論,1、2、3組是正方,4、5、6組是反方。5min
師:你覺得他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生1:
生2:
師:歷史都有其兩面性,即使哥倫布的航海也遭到過很多反對的聲音。看書55頁上部分,人們在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稱他為“移民之父”,贊揚他的道德的同時,也在譴責西方航海家為了謀取利益,從而損害了其他被殖民國家的利益,我們之前學過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是什么?
生:
師:恩

(七)、【綜合探究四】根據課本55頁材料和課外補充材料,請學生對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兩個歷史事件的性質和影響,作出自己的評價。
(通過此環節回顧總結本課的內容,提高學生分析材料和多角度總結歷史現象的能力)
材料1:鄭和在不到20年時間內(前6次)跨越半個地球,把明帝國的聲威最大限度的遠播到海外。
──《劍橋中國明代史》
材料2:鄭和下西洋的結果,打通了從中國到非洲的航路,把亞、非的廣大海域聯成一氣,這是地理大發現以前人類航海史上的偉大成就。鄭和下西洋的結果,擴大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和平交往,發展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鄭和下西洋是和平進行的,沒有征討和殺伐。
張豈之主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中國歷史元明清卷》
材料3: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天地。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因而使正在奔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展。
——《共產黨宣言》
師:大家來看這幾段材料,材料1、2中反映出鄭和下西洋是什么性質的活動?材料3反映出哥倫布航海又帶來了什么影響?(兩者交往的手段有何不同?)
生:前者和平手段、后者暴
師:接下來,我們來總結下本課的主要內容
鄭和下西洋
哥倫布航海
目的
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
顯示國威
獲取黃金
謀取商業利益
影響
積極:加強了明朝和海外各國的聯系和友好往來
消極:給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財政負擔,最終導致航海壯舉成絕響。
積極:1、刺激了資本主義發展,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
2、加強了各大洲的聯系,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3、推動了全球動植物品種交流
消極:導致了對美洲財富、土地的掠奪,對印第安人、黑人的奴役
性質
和平交往
資本主義的殖民擴張活動
引導對比古今,發現啟示
要加強與世界各國的聯系
現今優化改革開放,把握機遇,有新時代富強祖國的主人翁意識
(八)、課堂小結
利用板書
鄭和下西洋 VS 哥倫布航海
航海規模 更大
航海路線距離 更遠
分析:航海動機 (1)加強與海外的聯系 (1)尋找黃金
(2)宣揚國威 (2)開辟新航路,謀取商業利益
(3)尋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 (3)傳播基督教
探討:航海影響 積極:促進了與亞洲各國的友好交流 積極:加強了世界的聯
消極:勞民傷財的弊政 擴大了世界市場
推動了全球植物品種交流
(九)、【環節七】小游戲:讓學生將植物品種與其原產地配對
(通過此環節活躍課堂氣氛,科普學生有關日常植物原產地的課外知識)
師:哥倫布航海后,動植物品種在全球范圍內逐漸得到推廣養殖,接下來我們來將ppt上的動植物與他們的原產地配對。(小組輪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会市| 平顶山市| 汝阳县| 修水县| 柳江县| 灵石县| 正安县| 仪征市| 巴中市| 准格尔旗| 安吉县| 都安| 兰州市| 东山县| 鱼台县| 买车| 台南市| 轮台县| 佛学| 资源县| 万安县| 清水河县| 德安县| 南投市| 洮南市| 岐山县| 镇江市| 宁都县| 米林县| 石林| 四子王旗| 临城县| 贡嘎县| 通渭县| 巩留县| 浪卡子县| 吉木萨尔县| 青河县| 彰武县| 台山市| 宿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