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山東省2017級合格考知識點之經濟生活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山東省2017級合格考知識點之經濟生活

資源簡介

合格考知識點之經濟生活
第四課
1.生產與消費的辯證關系
(1)生產決定消費 ①.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 ②.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 ③.生產決定消費的質量和水平 ④.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
(2)消費反作用于生產: 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發展
具體表現:
2.社會再生產的四大環節:
(1)生產:決定(分配、交換、消費)作用 (2)分配(橋梁和紐帶)
(3)交換(橋梁和紐帶) (4)消費(最終目的與動力)
3.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4.大力發展生產力的措施:
①.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②.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 ③.加快科技進步與創新
④.改革:調整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調整市場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改革的實質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而非社會制度的變革)
5.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注: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征,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6.公有制經濟:生產資料歸國家和集體所有,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1)國有經濟
① 含義:社會全體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以國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同較高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② 地位: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占支配地位——主導作用實現方式:國有獨資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
(2)集體經濟
A.地位:是我國農村的主要經濟形式,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B.優越性:a.把分散的生產資料組織起來,有助于克服個體經濟力量單薄,無力地與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弱點 b.集體經濟組織是獨立的經濟單位,有充分的自主權,經營方式比較靈活,對市場有較強的適應性,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服務。
C.作用: ①.共同富裕原則得以實現 ②.吸收社會分散資金 ③.緩解就業壓力 ④.增加公共積累和國家收入
(3)混合所有制經濟含義及意義
7.如何增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8.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體現:(1)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某些地方、某些行業有所差別(2)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發展起主導作用,主導作用體現在控制力上,控制稀缺資源、經濟運行整體態勢、控制經濟發展方向。
9.個體經濟與私營經濟的根本差別:是否以雇傭勞動為基礎
10.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的原因:
(1)從根本上說,是由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的客觀規律決定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多層次;
(2)符合三個有利于標準——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增強綜合國力、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第七課
1.我國的分配制度——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1)分配制度的原因:生產決定分配,從根本上是由生產力發展狀況決定的?直接原因: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
(2)分配制度的內容:
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按勞分配 。分配尺度:勞動(包括數量和質量)。標準: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3)按勞分配的原因:由我國現實的經濟條件決定的
①前提:生產資料公有制 。②物質基礎: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力發展水平。③直接原因: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的性質和特點
(3)按勞分配的積極意義:①.有利于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勞動者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促進生產發展。 ②.有利于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體現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
2.我國的分配方式
(1)按勞分配:適用公有制經濟
按勞動要素分配:私營經濟、外資經濟中的工資,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
按資本、技術、土地、知識、管理等要素分配
注意:農村土地經營、股份合作制屬于集體經濟,所以實行按勞分配
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意義:有利于調動各種生產要素所有者創造社會財富的積極性,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動經濟發展。
3.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
(1)收入分配公平主要體現為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只要差距合理,能夠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2)收入分配公平不等于平均主義,平均主義不利于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3)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會主義分配原則的體現,它有助于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和諧。
4.如何維護社會公平——一個制度、兩個舉措(初次分配、再分配)、處理一個關系:
(1)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這是實現社會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制度保證;
(2)增加居民收入,著重保護勞動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著力解決收入差距較大的問題。要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范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
(4)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證。
(如何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懸殊,既要落實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獻精神,在鼓勵人們致富創業的同時,倡導回報社會和先富幫后富)
第八課
1.財政
(1)含義:國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財政 (2)目的:履行對內對外職能
(3)本質:一種分配關系 (4)實現:通過國家預算(國家年度基本收支計劃)
(5)決算:預算的執行結果
2.財政的作用: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
(1)國家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
(2)國家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國家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
通貨膨脹,物價上漲,需求旺盛,經濟過熱——緊縮性財政政策(減支增稅)
通貨緊縮,物價下跌,需求不足,經濟過冷——擴張性財政政策(增支減稅)
3.財政收入的來源:稅收收入、國有企業利潤收入、債務收入、其他收入
4.影響財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1)根本原因: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是基礎性的,二者是根與葉、源與流的關系。
(2)重要原因:分配政策——國家應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又促使企業的持續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5.財政支出的用途:(1)經濟建設支出——財政支出的重點(2)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支出 (3)行政管理和國防支出 (4)債務支出 (5)社會保障支出
6.財政收支狀況 (1)財政收支平衡——收大于支略有結余、支大于收略有赤字都可以稱之為平衡 (2)財政盈余 (3)財政赤字
7.稅收——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8.稅收的特征:無償性、強制性、固定性
三者關系: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稅收的無償性要求它具有強制性,強制性是無償性的保障。稅收的無償性和強制性要求它具有固定性。
9.我國稅收的主要種類:流轉稅、所得稅、財產稅、資源稅、行為稅
10.增值稅——屬于流轉稅
(1)計算:增值稅=增值額×稅率(17%)-之前環節已繳稅額
(2)增值稅的意義(作用:只對增值額征稅,可以避免對一個經營額重復征稅,可以防止前一個生產經營環節的偷稅漏稅行為。 )
11.個人所得稅
(1)個所得稅是國家對個人所得征收的一種稅。其起征點為5000元(計算方法)
(3)個人所得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也是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
12.我國的稅收的性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13.違反稅法的行為——偷稅、欠稅、騙稅(騙取國家稅收優惠,如出口退稅和虛報自然災害騙取稅收減免等)、抗稅
14.增強納稅意識
(1)權利意識 增強對公共權力的監督意識 關注國家的稅收征管和使用 批評、檢舉貪污、浪費國家 (2)自覺履行義務,誠信納稅
第九課
1.配置資源的手段——計劃(國家宏觀調控——看得見的手)和市場(價值規律自發作用——看不見的手)
2.市場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
3.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是自發的,主要通過價格、供求、競爭三個機制來實現。
4.市場自發調節配置資源的優點
(1)市場能夠通過價格漲落及時、準確地反映供求信息,實現資源配置
(2)面對市場競爭,生產者在利益杠杠的作用下,積極調整生產經營活動,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促進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5.市場調節的局限性
(1)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有些領域市場調節不了,如國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問題?有些領域不能讓市場調節,如槍支彈藥及危險品、麻醉品。
(2)市場調節固有的弊端:自發性——為了利益不擇手段。盲目性——主觀能力不足,無法完全掌握市場信息,決策缺乏科學性和預見性。滯后性——存在時間差,計劃沒有變化快、事后諸葛亮等。
(3)市場自發調節的后果:導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導致經濟波動和混亂;導致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嚴重者導致兩極分化。
6.市場秩序
(1)維護市場秩序的必要性:只有具備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市場才能合理配置資源。良好的市場秩序依賴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來維護。
(2)市場規則 市場準入規則(法律法規) 市場競爭規則(行業規范),市場交易規則(市場道德規范 )——自愿、平等、公平、誠實守信
7.如何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
(1)良好的市場秩序依賴市場規則來維護。市場規則以法律規范、行業規范、市場道德規范等形式,以市場準入規則、市場競爭規則和市場交易規則等內容,對市場運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體的規定。
(2)形成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規范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實加強社會信用建設,大力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
①國家角度:加強社會信用建設,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
②社會角度:逐步在全社會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風尚。
③個人角度:經濟活動參與者都必須學法、懂法、守法、用法,樹立誠信觀念,遵守市場道德。
8.宏觀調控——國家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調節和控制。
(1)必要性(原因)
①.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有些領域市場調節不了,如國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問題?有些領域不能讓市場調節,如槍支彈藥及危險品、麻醉品。
②.市場調節的弊端: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
③.科學的宏觀調控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
(2)宏觀調控的目標: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總目標——實現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平衡)
(3)手段:
經濟手段(主):財政政策、稅收政策、貨幣政策、經濟發展戰略規劃、收入分配政策、產業政策、價格政策等。
法律手段(主):經濟法規——合同法、勞動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商標法等。
必要的行政手段(輔):行政命令、指示、規定。
(4)三個手段之間的關系:相互聯系、相互補充。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形成科學的宏觀調控體系,充分發揮宏觀調控手段的總體功能。
9.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
①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志。
②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標。
③能夠實行科學的宏觀調控。
第十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如何樹立并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①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 ②堅持協調發展: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性。
③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 ④堅持開放發展,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⑤堅持共享發展: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性經濟體系。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①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 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③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大力度支持老、少、邊、窮地區加快發展,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先發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3、開啟新征程
①“兩個一百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②“兩個階段”
黨的十九大:2020年至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2020年-2035年 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第二階段:2035年-本世紀中葉 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源县| 松阳县| 博兴县| 宁都县| 什邡市| 静乐县| 四川省| 饶河县| 牙克石市| 栖霞市| 利辛县| 仙桃市| 华安县| 莒南县| 新乐市| 金沙县| 公主岭市| 古浪县| 滨海县| 新津县| 客服| 庆安县| 乐安县| 永仁县| 乌恰县| 乌拉特中旗| 化隆| 山丹县| 达日县| 来安县| 玉田县| 盐池县| 独山县| 鄂州市| 高要市| 高邑县| 浦江县| 百色市| 东乡| 临汾市| 龙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