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合格考知識點之文化生活第二課 文化對人的影響 考點1: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 ①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②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③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考點2:文化對人影響的特點 ①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文化對人的影響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也不都是消極被動、無目的地接受的,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熏陶的結果。因此,要積極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 ②具有深遠持久的特點。 A.文化對人的影響,無論表現在交往方式、思維方式上,還是表現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個方面,都是深遠持久的。 B.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 考點3:優秀文化塑造人生 ① 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過程。 ② 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世界。它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③ 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物質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滿足,優秀文化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第三課 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1: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文化多樣性,可見諸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論、文學藝術、民居建筑、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從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中,人們能夠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① 民族節日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②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人類的共同財富。聯合國以名錄的方式確立并保護。(世界遺產分為三類: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2: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如何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的差異,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③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3: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①尊重文化多樣性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 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意義: 首先,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根基和精神紐帶。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 其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③尊重文化多樣性原則: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即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4:文化傳播途徑: ①貿易活動、人口遷徙、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②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則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 ③ 總之,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 5:現代文化傳播手段的特點 ① 傳播媒介,簡稱傳媒。大體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發展階段。 ②大眾傳媒出現的標志:印刷媒體的推廣。 ③特點: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5:推動文化交流的意義(做傳播中華文化交流的使者) ① 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②促進外域文化的傳播;③促進世界文化的發展。 推動文化交流,既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發展和進步,也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我們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第四課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6: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其影響 1)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 2)傳統文化的繼承形式: ①傳統習俗的繼承。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傳統建筑的繼承。建筑是凝固的藝術,是展現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③傳統文藝的繼承。文學藝術,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古代文學、傳統戲曲、傳統繪畫為代表④傳統思想的繼承。中國傳統思想,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 3)傳統文化的特點: A.傳統文化具有歷史繼承性。 B.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C.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4)傳統文化的影響(作用): 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對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是維系本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傳統文化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 7: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正確的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8: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有:⑴社會制度的更替、⑵科學技術的進步、⑶思想運動的興起。其中科學技術和思想運動是就文化自身的傳承而言的。 ⑷教育:①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等特定功能。 ② 教育對文化傳承的作用:A、教育通過對受教育者的“傳道、授業、解惑”,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選擇、傳遞)。B、教育濃縮的形式重演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使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從事文化創造(創造)。C隨著教育方式的變革,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影響越來越大。 9: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①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在這一過程中,不斷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這就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②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這就是文化傳承。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批判的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我們就能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 第五課 文化創新 10: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社會實踐 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就不可能從事任何有價值的文化創造。 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社會實踐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 3)文化創造的主體:人民群眾。 11:文化創新的意義(作用) ①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②文化創新可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 ③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12、文化創新的途徑 ⑴根本途徑: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立足于社會實踐。 ⑵繼承傳統、推陳出新①文化創新的過程,既是一個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過程。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 ②文化創新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繼承是創新的必要前提。對一個國家民族來說,如果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其民族文化的創新,就會失去根基。 ③創新是繼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⑶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①文化創新的過程,既是一個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過程,又是一個借鑒、汲取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發展民族文化的過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間要交流、借鑒與融合,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②在文化交流、借鑒融合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 ③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我們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斷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 C: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①要堅持正確的方向,既要反對“守舊主義” 和“封閉主義”,又要克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錯誤傾向。 ②我們要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輝煌。 第六課我們的中華文化 1、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2、古老的中華文化走過的輝煌歷程: 春秋戰國時期-形成古代中華文化思想的雛形;秦-在中華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漢代-儒家學說確立了至尊地位; 隋唐-全盛時代;宋元明-宋明理學 ;明清-面臨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3、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表現在:①漢字、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重要見證。A.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人類的進入文明時代。 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記載了中華文化的歷史軌跡,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注意區別文字和漢字)B.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重要見證。4、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表現在:①獨樹一幟、獨領風騷(獨特性:文學藝術、科學技術)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區域性) ③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民族性)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艱難險阻、戰勝內憂外患、創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勵每一個中華兒女共同創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5、中華文化的包容性①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兼收并蓄 。 ②“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③“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④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意義):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第七課 我們的民族精神1、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中華民族精神是什么)中華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偉大的創造精神、偉大的奮斗精神、偉大的團結精神、偉大的夢想精神。 2、為什么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重要性: A.中華民族精神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 B.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 C.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D.是中華民族永遠精神火炬,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②必要性:A.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有利于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B.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 C.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 D.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3、怎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發揮“主心骨”的作用,即發揮毛澤東思想、鄧小平思想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的作用 ②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既要珍惜優秀文化傳統,又要繼承優良傳統。③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既要借鑒世界各國的優秀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化、分化圖謀。④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不斷注入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⑤必須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⑥發揮人民群眾的文化主主體作用。4、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理解)①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A.特點: 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在當代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是一致的。B.意義:無論什么時期,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中華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②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5、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 (民族精神的時代特征;即中華民族精神是怎樣的?) ①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展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②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主要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歷程之中,體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A.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為現代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體,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鮮明的時代性和先進性。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這個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B.新中國成立后,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繼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不斷為中華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時代內容,把中華民族精神提升到一個新水平。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抗洪精神和載人航天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